廣東省作家協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緊緊扭住精品創作這個中心任務,以實施重點選題文學創作工程為抓手,組織和引導作家聚焦「中國夢」的時代主題,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唱響愛國主義主旋律。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促進「兩融」
讓「文學夢」融入「中國夢」,以「文學夢」表達「中國夢」。省作協發揮行業分會、地市團體會員眾多的優勢,通過培訓班、座談會、交流會、實地宣講等方式,認真組織開展馬克思主義文藝觀輪訓活動。廣泛動員駐會作家、籤約作家、會員作家和新興文學創作群體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夢」的內涵,自覺把個人「文學夢」與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夢想結合起來,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發展道路,為建設文化強省、文化強國貢獻力量。一大批有影響的老中青作家籤署了《廣東文學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議書》,鼓勵有創作實力的重要作家參與中宣部等五部委組織開展的以「中國夢」為主題的文學創作活動,推出了一批形象詮釋「中國夢」的主題鮮明、藝術質量較高、讀者廣泛歡迎的精品佳作。
二、抓好「兩劃」
即文學精品統籌規劃和選題策劃。一方面,以廣東文學院、廣東網絡文學院為基地,統籌規劃文學精品創作項目和文學培訓、研究、採風活動,建立重點項目跟蹤機制,引導作家聚焦南粵大地,描繪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變革,展現嶺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風土人情,定向組織創作一批反映「南粵風」文學精品。另一方面,組織專家認真研究廣東文學重大、重點題材,向全省公開進行選題招標,探索建立籤約委託創作、徵集獎勵好作品的新機制。先後策劃了「南海一號」傳說、江太史公傳奇、黃埔古港、陳家祠、簡家樓、沙灣琴聲、大鵬所城、天字碼頭、八和會館、僑批局、松口鎮、禪宗演義、詠春拳、蔡李佛拳、譚家菜、王老吉、南樓七壯士、潘茂名、蘇曼殊、馮如、葛洪、鄭潮炯等歷史事件(人物)題材,中國大飛機、廣東製造、抗擊非典、南國書香節、恆大足球、地鐵建設、深圳總部經濟、深圳創意產業、特區演義、中國電商潮、燈都、海外留學等現實重大事件、現代人物題材。2014年和2015年共確定重點選題作品29部,目前盛瓊長篇小說《光陰渡》、盛慧長篇小說《闖廣東》、趙小敏長篇傳記文學《黃慶雲之約》、集體創作環保報告文學集《綠色春秋競風流》等已經出版,鄭萬裡、陳恆才長篇紀實文學《中國燈都》在《中國作家》雜誌連載,劉斌長篇紀實文學《中國大飛機》、陳啟文長篇紀實文學《大河上下——黃河的命運》等10餘部作品已完成初稿。
三、落實「兩扶」
即創作扶持和「深入生活」幫扶。一方面,加強資金扶持、創作指導、創作保障等創作扶持工作。為確保作家順利開展創作,省作協分期撥付扶持資金,並安排業務部門跟蹤創作進度。一旦選題作品完成,即專門組織稿件審讀會、改稿會,由專家進行一對一指點迷津,務求提升作品質量,使之符合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標準。配合做好保障工作,近兩年來還先後召開現實題材長篇小說創作座談會、廣東省文學創作重點選題座談會等,由省委宣傳部和省作協領導同志現場辦公,及時幫助解決創作困難,為作家加溫鼓勁。另一方面,提供「深入生活」幫扶,促進作家增加生活積累、創作積累。自2014年11月中旬起,省作協歷時一年開展了「百名作家下基層」體驗生活、錘鍊創作系列活動,先後組織了「追尋潮汕文化源泉」、「海上絲綢之路」、「醉美儒鄉」、「全國百名作家走進中央蘇區南雄」、「甲午戰爭百年歷史足跡追尋」採風活動等。2015年,開展廣東省定點深入生活專項活動申報活動,分「廣東故事」、「城市新移民」、「一帶一路」、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等多個方向供作家參考選擇,最終確定給予16名作家資助。此外,推薦作家參加中國作協作家定點生活活動,協助作家深入到我省基層特別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扎深根挖深井,爭取組織部門支持,安排作家到基層機關單位掛職,成效顯著。
四、加強「兩評」
即文學精品評介和文學獎項評比。省作協注重發揮「兩評」的槓桿作用,激發創作活力、調動創作積極性。在文學評介方面,省作協聯合南方日報、羊城晚報等實施「廣東文藝評論提升計劃」,先後推出了羅宏、張培忠、張欣等作家作品評論專題和王十月、郭金牛、柳冬嫵等作家訪談,使優秀作家作品有地位、受尊重。並通過組織全國「名家、名社、名編」筆會,積極向國內重點出版社、文學期刊推介廣東精品佳作,提升廣東文學美譽度。堅持跟蹤創作、服務創作理念,近年先後舉辦了40多名作家作品研討會。在文學評比方面,除了組織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文學類)評獎工作外,還先後設立了廣東省「九江龍」散文獎、「大瀝杯」小說獎、「桂城杯」詩歌獎、「有為杯」報告文學獎等專業獎項,獎勵涵蓋各個文學體裁。同時,進一步完善文學精品獎勵機制,先後對王十月、盛瓊、熊育群、曾小春等獲得國家級文學獎項的作家進行了重獎。根據廣東文學創作實際,制定激勵措施,出臺了《廣東作家全國名報名刊發稿獎勵方法》,對在十家全國主要文學報刊發表作品的廣東作者,實行與原報刊稿費等額的獎勵制度。此外,與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文聯聯合組織了兩屆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廣東省中青年德藝雙馨作家、藝術家評選,樹立起了文學創作的好榜樣。近年來,廣東文學精品工作取得豐碩成果,王十月中篇小說《國家訂單》、盛瓊短篇小說《老弟的盛宴》、熊育群散文集《路上的祖先》獲全國魯迅文學獎,曾小春兒童文學《公元前的桃花》、陳詩哥兒童文學《風居住的街道》獲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一批優秀作家作品先後獲得徐遲報告文學獎、冰心散文獎、老舍散文獎、人民文學獎、鬱達夫小說獎、《詩刊》年度優秀詩人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小說選刊》雙年獎、《小說月報》百花獎、冰心兒童圖書獎、 「夏衍杯」優秀電影劇本獎、全國微型小說(小小說)獎等國內主要文學獎項。
五、推動「兩創」
即原創精品和創意改編。省作協重視增強作家原創意識,提高原創能力,切實加強文學作品、文學劇本等創作基礎性環節。近年來,鼓勵支持作家「觸網」、「觸電」, 卻卻長篇小說《戰長沙》被改編成同名電視劇在央視播放,藹琳長篇小說《懶得結婚》改編成電視連續劇《不是不想嫁》在多家衛視播放,裴蓓擔任製作人將其小說《青澀》改編成電影《青澀日記》參加多個影展,王心鋼長篇小說《水滴》改編成粵劇、廣播劇,反響良好。籤約作家孫向學長篇小說《仙兒堂》、羅宏長篇小說《騾子和金子》也先後售出影視版權。部分網絡文學作品還被改編成了動漫、手遊等。2015年,為提高作家劇本改編能力和專業編劇原創能力,省作協與廣東廣播電視臺聯合舉辦了廣東省首屆影視編劇高級研修班。2016年,省作協計劃與文學原創網站、電影電視機構、主流媒體合作建立文學影視聯盟,打造文學和影視、傳媒、網絡、電信等互動的平臺,促進原創文學精品與文化產業發展連結,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通過精心組織廣東文學精品專題推介、展演、展映、展播,運用新載體促進優秀作品多渠道傳輸、多平臺展示、多終端推送,傳播正能量,提高社會效益,擴大文學的影響力和覆蓋面。(廣東省作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