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港口航拍。
5月10日起,美國對華2000億美元輸美商品加徵關稅稅率從10%提高到25%。至此,美國已對總計2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25%關稅。下周,美方關稅措施可能再度升級,中方的新一輪反制也箭在弦上。
貿易摩擦由誰買單?一再升級關稅措施,美國真的「很容易贏」嗎?貿易摩擦造成的損失究竟幾何?近來,國內外不少機構和學者基於實證分析和模型測算等方式作出了各自的預估。
從這些「帳單」中可以清楚看出,作為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貿易摩擦不僅影響兩國自身,也殃及世界經濟。而隨著摩擦的進一步升級,損失料將持續加大。
關稅戰是個「七傷拳」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梁明:
2018年全年,共有2500億美元中國商品被美國列入加稅清單,這部分商品對美國出口額同比增長9.8%,中國對美國整體出口額增長6.7%。今年一季度,加稅清單上的中國商品對美國出口額同比下降24.2%,中國對美國整體出口額下降13.9%。
2018年全年,共有1100億美元美國商品被中國列入反制清單,這部分商品對華出口額同比下降4.1%,美國對華整體出口額增長0.8%。今年一季度,反制清單上的美國商品對華出口額同比下降39.8%,美國對華整體出口額下降31.8%。
綜合來看,現行關稅措施對美國的影響更大。
2000億美元商品徵稅清單中,中國對美出口額佔該產品總出口額50%以上的商品只有124項,這意味著清單上的大部分商品中國對美國市場依賴程度都不高,可以轉向其他市場出口,對中國外貿整體影響有限。
下一步,隨著關稅措施升級,中美雙邊貿易額將進一步下滑。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云:
美國對華總計2500億美元輸美商品加徵關稅,中國只承擔了9%-10%的稅負,其餘90%的稅負實際上都由美國本土零售商、企業和消費者買單。如果按照世界銀行的報告,稅負則是100%都傳遞到了美國國內。
目前徵稅清單裡很多商品都是生活必需品。美國對這些商品的需求不會因為加徵關稅而消失,因此進口商必須繼續進口,並把增加的成本向下傳導至零售商和消費者。這個時間通常是3-6個月。也就是說,過了這個時間,影響就會逐漸顯現。
對加徵關稅的影響,應當從動態、長期、全局的視角來觀察。美國認為貿易戰很容易贏的觀點是短期的、片面的。如果一意孤行,繼續單邊加徵關稅,最後打的很可能是傷人傷己的「七傷拳」。
世界銀行、加州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伯克利分校、世界銀行、哥倫比亞大學學者的研究認為,美國政府2018年徵收的關稅給生產者和消費者帶來的損失佔美國GDP的0.4%。但如果把其他人的收益考慮在內,加徵關稅給整個經濟體帶來的淨成本為GDP的0.04%。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高柏:
中美貿易摩擦使美國經濟損失了64億美元,相當於GDP的0.03%。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普林斯頓和哥倫比亞大學:
提高關稅讓美國企業承受了14億美元的損失,美國消費者增加了30億美元的負擔。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
目前被加徵關稅的中國商品只有五分之一左右是消費品,但關稅措施升級會把玩具、服裝等物品也納入其中。關稅措施升級對核心通脹(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影響將從0.1個百分點上升至0.4個百分點。
摩根史坦利:
摩根史坦利報告認為,中美貿易摩擦可能是全球需要面對的「最緊迫的風險」,並將亞洲和新興市場股票價值下行風險定為8%至12%。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如果對中美之間所有貿易徵收25%關稅,將使美國GDP下降0.3%至0.6%,中國GDP下降0.5%至1.5%。
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貿易政策模擬研究室教授李春頂:
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稅率提高到25%,世界總福利將下降0.021%,產出將減少0.123%,製造業就業將下降0.28%,貿易將下降0.79%。
長期損失可能遠超想像
但學者提醒說,由於數據具有偶發性和滯後性,中美經貿摩擦造成的長期損失可能遠超想像。
「關稅措施造成的實際影響是巨大的」,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採訪時說,外貿數據具有滯後性,且數據背後還有各種因素,真實影響僅靠現有圖表無法充分體現。「現在,企業還能通過自己消化一點,與合作夥伴分擔一點來應對,三個月以後負面效應全出來了。」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也表示,貿易摩擦具有溢出效應。它對多年來基於規則的全球貿易體系造成嚴峻挑戰,破壞了幾十年來和平與發展的秩序和規則,影響了人們對未來的預期,「這一點比較可怕」。
「現在中美正面臨共同抉擇:是把世界經濟帶到溝裡,還是作為負責任大國恢復理性,關係到人類社會的未來。」張燕生說。
對此,中國已經明確表示,中美關係十分重要,經貿關係是中美關係的「壓艙石」和「推進器」,不僅涉及兩國關係,也涉及世界和平與繁榮,合作是雙方唯一正確的選擇。
中國該怎麼辦?
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中國該怎麼辦?
「凡是歷史上經濟曾經被打垮的,都是自身有問題。」張燕生說,只要堅定不移按照自己的節奏,做好自己的事情,「中國經濟是打不垮的」。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也認為,中國經濟已充分顯現出強大韌性,而當前的首要任務是「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預計今後中國會出臺更多舉措加大改革開放,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加快改善營商環境。
梁明表示,考慮到互相加徵關稅是「七傷拳」,中國選擇反制措施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做更有針對性的調整,沒有必要緊跟美國的節奏和幅度。此外,為減輕企業負擔,應進一步推進減稅降費,改善營商環境。
在專門從事反傾銷申訴的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吳必軒看來,反制有兩種:一種是「以牙還牙」式的反制裁,另一種是採取措施抵消不利影響。中國最好的反制是打造更開放、透明的市場環境,加速成長為全球製造業中心和創新中心,使中國經濟更加成為不可或缺的引擎。
而中國也正是這麼做的。上個月,中國又提出了一系列改革開放重大舉措,包括繼續大幅縮減負面清單,推動現代服務業、製造業、農業全方位對外開放;進一步降低關稅水平,消除各種非關稅壁壘;杜絕強制技術轉讓,完善商業秘密保護等。隨著這些措施逐漸落地,中國對全球投資者的吸引力進一步提升可期。
本文來源:國是直通車 責任編輯: 劉雨欣_NBJS7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