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過的最好的關於「中美貿易摩擦」的深度剖析及其對商品期貨...

2020-12-16 和訊期貨

深度剖析「貿易摩擦」

  最近期貨市場關注的熱點是中美之間的「貿易大戰」。美國川普政府為了緩解對中國長期的貿易逆差施行了提升關稅的政策,中國作為應對推出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之間的互相傷害戲碼對於後期期貨市場的方向起到決定性的影響,下面我們從多個層次對中美的貿易戰進行分析。

  自由貿易與貿易保護各有利弊

  經濟學理論上對於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孰優孰劣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整體上來看大多數經濟學家更傾向於支持自由貿易,這也是二戰之後全球經濟倡導自由貿易的重要原因。

  圖表1:生產扭曲與消費扭曲

資料來源:金石期貨研究所

  支持自由貿易的經濟學家認為,關稅會造成國內經濟產生生產扭曲和消費扭曲,從而對影響國內整體的福利。如圖1所示,收取關稅會提升國內商品的價格,造成國內成本高的生產產品替代國外低成本的生產產品,從而對生產產生了限制,即生產扭曲。

  怎麼理解這個名詞呢?

  國際經濟學中有個重要理論就是要素稟賦理論。其核心思想就是各國應該生產自身的優勢產品去出口,進口不具優勢的產品。比如俄羅斯不適合種植水稻,其生產水稻的單位產量和質量勢必較低,為了生產水稻提供的人力和物力去生產其他農作物(例如土豆)的產量一定會更高,這之間的生產差額就是生產扭曲(圖中綠色的部分)。

  消費扭曲更好理解,因為提升關稅導致國內商品的價格較高,從而對消費產生了抑制。除此之外,經濟學家認為自由貿易還能帶來很多其他的利益,例如自由貿易會迫使國內企業提升效率,從而增加競爭力;自由貿易可以更好的優化資源分配等等。

  不過,也有部分經濟學家認為收取關稅會使貿易關係改善,並且自由貿易會導致市場失靈。公允的來說,從收益模型來看,適當的收取關稅(最優關稅)是實現一國貿易利益最大化的,這也是有些經濟學家認為應該收取關稅的理論基礎。不過,理論上來看一旦關稅超過了最優關稅,貿易收益是會大幅下降的,因此關稅顯然不是越高越好。除此之外,有時候貿易保護不能單從收益的角度來考慮。例如,中國的棉花生產成本較高,不但需要進口配額保護,政府每年還需要拿大量的資金進行直補。如果放開貿易保護,直接從國外進口棉花,能節省大量的資金。但是,一旦這樣國內的棉花種植勢必會受到災難性的影響,國內的棉花將會逐漸被進口棉花替代。棉花是重要的戰略物資,作為一個大國棉花需要進口是不能允許的。同理,日本的水稻進口收取巨額關稅(1000%的關稅),這導致日本的大米價格是國際大米價格的5倍左右,如果採取零關稅進口大米,日本的米價將會大幅下降,大大降低了日本本國的生活成本。之所以收取巨額關稅,是因為大米是日本的最重要的口糧,如果大米大量進口將會使最基本的糧食安全受制於他國。

  理論上來看,從全球經濟的角度來看,自由貿易無疑是最優的選擇,各國利用自身的優勢,各司其職,能夠實現生產的最大化。單從一個國家的角度來看,適當的收取關稅或者有選擇性的收取關稅能夠使本國利益最大化,因此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各有利弊,孰優孰劣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歷史上貿易保護的啟示

  理論上太過枯燥和晦澀,我們接下來用幾個歷史上發生的例子來評價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的優劣。

  1.明、清閉關鎖國使中國由盛轉衰

  中國人最熟悉的貿易保護案例毫無以為就是明朝和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中國的明朝和清朝一方面處於自身天朝上國的優越感,一方面為了防止海患大部分時間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規定「片板不許下海」(也有「隆慶開關」短期的特例)。從目前主流的歷史學來看,對這一政策目前是持完全否定的態度。認為正是因為閉關鎖國導致了中國和國外失去了交流,不但造成了經濟的倒退(南宋平均GDP為5000萬兩白銀;明朝亡國前期,收取各種苛捐雜稅財政收入進入頂峰的時候GDP也沒有超過2000萬兩白銀),更是使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被扼殺、科技落後,從而造成鴉片戰爭之後105年屈辱的歷史。不過,客觀的來看,明清的閉關鎖國的確對維護當時國內的統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不過整體上仍然是弊大於利。

  2.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各國矛盾

  塞拉耶佛事件是一戰爆發的導火索,但是這只是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事實上即使沒有塞拉耶佛事件,一戰也會爆發。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新興的帝國和老牌殖民國家之間利益再分配的矛盾。一戰的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由於擴張較晚,因此基本沒有殖民地,這造成了上述國家原材料供應和消費存在較大的局限性。而受貿易保護的影響,上述三國的消費被限制在了本國的市場之中,隨著生產的不斷擴大,三國繼續擴大市場,這就和英、法、俄三國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除了我們熟悉的一戰之外,因為貿易保護引發的大國之間的摩擦甚至戰爭還有很多。封建時期,遊牧民族對中原政權的侵略,很多時候是由終止邊關交易引起的。此外,自路易十四至拿破崙時期,法國和英國互相看不慣,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貿易的爭端。因此,貿易保護主義會加劇國與國之間的矛盾。

  3.貿易保護害死了「日不落帝國」

  英國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暴揍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之後,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殖民帝國,殖民地遍布全球,號稱「日不落帝國」。但是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開始動搖,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英國開始陸續出臺貿易保護政策。在美國祭出自由貿易的大旗之後,英國的對外貿易大幅縮水,由於商品不具備價格優勢,因此關稅收入成為了其在國際貿易的主要收入。這之後,英國的對外貿易逐漸萎縮至大英國協國家之後,之後隨著加拿大倒向美國,英國在全球貿易中不但落後美國,甚至輸給了德日兩國。

  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來看,貿易保護主義不但會造成國內的經濟競爭力下降、加劇國與國之間的矛盾,並且企圖通過貿易保護的方式來扭轉自身頹勢的做法都難獲成功。

  川普的政策邏輯

  川普上臺以來,一直飽受爭議。他經常發表一些偏激的言論,相關政策都非常激進,並不像一個成熟的政治家,而更像一個瘋子。國內對於川普的評價也以負面為主,更是成為了段子和表情包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但是,川普能成為美國總統(特別是擊敗了希拉蕊這種強勁的對手)是由其原因的,其政策也是由其背後的決策團隊制定的,是有一整套邏輯的,絕對不是他個人的意願。

  川普的政策具有鮮明的民粹主義特點,即美國至上。首先,通過不斷加息,使美元回流美國,吸引投資。其次,通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給企業降稅,增加美國企業的活力,從而擴大再生產,刺激經濟增長。再次,通過強硬的限制非法移民政策(遣返非法移民、修築邊境牆),增加美國公民的就業。最後,通過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限制國外低廉的商品衝擊美國本土市場。這一系列的政策最終想要達到的效果就是使美國經濟能夠實現增長、使美國的企業利潤上升、增加美國公民的就業。這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川普共和黨的執政邏輯更保守,更為中產和富人階級的利益考慮所致。

  客觀的來看,川普的政策對於美國的經濟無疑將會產生良性的作用,不過這種良性的作用是受限的。

  受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美國的國內市場相對飽和,即使擠出國外商品,對於經濟的刺激作用也相對有限。中國的內需市場空間較大,並且正在推行「一帶一路」倡議,因此中國對貿易戰的承受能力更強。

  其次,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是需要以貿易逆差作為保證的,一旦貿易保護政策執行,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將會被逐漸削弱,這恰恰為極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中國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兩害相權取其輕」這也是美國需要考慮的問題。

  最後,美國長期的貿易逆差並不會因為對中國加徵關稅消除。根據要素稟賦理論的原理,全球各國根據自身的優勢進行生產。美國由於勞動力成本較高,因此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必然會向國外轉移。即使對中國進行限制,這些低端製造業也會向其他國家轉移。美國要想扭轉自身貿易逆差,需要放開高端科技產品出口限制、降低自身的勞動力成本,而這和美國現有政策是矛盾的。

  貿易戰對期貨品種的價格影響

  分析完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之後,最後來分析下其對於大宗商品期貨價格的影響。目前市場關於貿易戰期貨價格影響的分析較多,下面我就對幾個影響較大的品種進行簡單的分析。

  1.鋼材

  美國公布的關稅加收名錄中以水果、鋼材和豬肉為主,這其中水果國內美國期貨(擬上市的紅棗出口量極低),因此對於國內出口而言影響最大的就是鋼材期貨。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兩國鋼材的產銷對於全球的鋼材供需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美國是鋼材的淨進口國,而國內是鋼材的進出口國,兩國雖然直接的鋼材貿易不高,但是通過轉口貿易產生的間接出口量較大。因此,美國加收關稅對於國內的鋼材出口將會產生影響,但是如果美國的對外貿易保護不擴大,這一影響很大程度上是會被轉口貿易所抵消的。

  2.化工品

  國內的化工品中,PTA、PVC自身產能過剩,並不依賴進口。出口方面,PTA的終端紡織品出口量較大,但是目前不在美國加徵關稅的名錄中。因此,後期一旦貿易戰升級,影響較大的將會是原油、甲醇、聚烯烴等品種。中國的原油出口對外依存度在70%左右,但是由於美國之前執行原油出口禁令,因此中國的原油進口主要來自中東、非洲地區,中美貿易對於原油的影響較小。聚烯烴(特別是高端料)需要一定的進口,並且美國是重要的進口國,不過隨著近兩年煤質烯烴的興起,進口依存度正在逐漸下降。此外,國內甲醇也部分從美國進口,但是近些年國內甲醇的進口市場份額正在逐漸被南美和中東強佔。

  整體來看,中美貿易摩擦對於化工品中的聚烯烴和甲醇將會產生一定的利多影響,但是由於進口的可替代性較大,因此這一影響的幅度和周期也相對較少,經過一段時間就會被其從其他國家進口或者國內自有產能所消化。

  3.豆粕

  目前來看,中美貿易摩擦對期貨品種中影響最大的仍然是豆粕,這一點上市場基本已經達成共識。美國一半的大豆需要出口,而中國是其最大的出口國,其他國家所有的份額之和都不及中國。目前中國的反制措施之中,大豆名列其中,因此一旦關稅上升正式執行,美國向中國出口的大豆勢必受到抑制,這對於美國大豆將會產生災難性的影響,中長期利空美豆。與此同時,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國內大量的大豆從美國進口,而這一市場份額是很難被巴西和阿根廷等其他大豆生產國消化的。因此,一旦加徵關稅,豆粕進口成本大幅上升,由此引發的價格上升還是需要國內市場自行消化,極大地利多豆粕。

  事實上,中美貿易摩擦對於大宗商品的影響邏輯更為複雜。首先,中美貿易摩擦或將引發市場的恐慌。貿易摩擦存在造成兩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這可能引發系統性的下跌。這從兩國的股市表現就可以看出端倪。其次,大宗商品的上下遊錯綜複雜,長期的影響很難預製。

  此外,仍然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目前兩國的「貿易戰」仍然處在「你信不信我打你」和「你動我試試」的階段,實質性的影響仍然需要政策落地才會產生。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川普加徵關稅遭到全球各國乃至美國國內的反對聲,因此後期是否能夠落實仍然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考慮到目前市場對加徵關稅已經有所反應,因此一旦後期出現反覆,前期引發的漲跌勢必會回吐。

  基於上述判斷,我們認為前期豆粕的多單仍然要繼續持有,不過追多豆粕存在較大的風險,做空豆粕短期內不予考慮了。鋼材方面存在一定的超跌可能,可以等待做多的機會。加徵關稅對於化工品影響有限,不過目前聚烯烴和甲醇都處於相對低位,可以採取低位做多蹭蹭市場熱度這種性價比較高的策略。(作者:金石期貨黃李強)

(責任編輯:吳曉琳 HF106)

相關焦點

  • 「老外談」關於中美貿易摩擦,看外國專家怎麼說
    編者按:本月10日,美國啟動對2000億中國輸美商品加徵25%關稅。15日,美商務部宣布將對華為公司實施出口管制。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摩擦持續升級。關於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外國專家有什麼看法呢?所以,從一開始這就不是一場你輸我贏的零和遊戲。全球移動通信系統聯盟(GSMA)的研究顯示,據保守估計,5G服務的投入應用到2034年可以為全球增加5650億美元的GDP以及1520億美元的稅收收入,毫米波頻譜所創造價值的25%是由5G貢獻。我不明白,美國為何要伸手破壞這些領域的全球增長前景,除非它是想要保護在這一進程中沒有佔據優勢的本土企業。
  • 中美貿易摩擦的現實影響與前景探究
    【摘要】 通過梳理中美貿易摩擦的發展過程,分析中美雙方加徵關稅清單涉及的商品及其特徵,使用可計算的一般均衡方法對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和發展前景進行了若干情景下的模擬分析發現:第一,中美貿易摩擦會對我國出口及整體福利產生不利影響;第二,在美國對我國徵加額外關稅的情況下,我國是否對美國商品加徵關稅對我國的影響較小;第三,若美國與歐盟達成零關稅協議
  • 國王金融:中美貿易摩擦加劇,警惕崩盤黑天鵝
    第十二屆全國期貨實盤交易大賽暨第五屆全球衍生品實盤交易大賽已開賽兩月有餘。據國王金融分析師觀察,近期國內外商品期貨市場行情波動較大,大賽參賽選手操作難度明顯加大,但這絲毫不影響參賽選手的參賽熱情。截至6月19日,全國賽參賽總人數達到48667人,全球賽參賽人數最高達709人,繼續呈現增長態勢。
  • 認清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的實質及應對舉措
    作為反制措施,4月4日,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玉米細粉、未梳的棉花、部分小麥、牛肉、菸草、汽車、化工品等14大類106項商品加徵25%的關稅。由此,媒體呼聲疊出並日益高漲,將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稱之為「美中貿易戰」。
  • 【專訪】餘淼傑:貿易摩擦並不代表中美經貿關係出現轉折
    餘淼傑:我認為中美經貿關係現在正面臨挑戰,但是並沒有像外界認為的那樣頻臨破裂、或者說大型貿易戰可能到來。局部的貿易摩擦在不斷擴大,但不影響到根基。不管是中方還是美方,政府也好,企業也好,都沒有打大型貿易戰的意願和決心。
  • ...MBA學生聽《中美貿易摩擦——原因、事實與中國立場》講座有感
    【MBA中國網訊】聽《中美貿易摩擦——原因、事實與中國立場》講座有感所謂「師夷」,就是向西方學習先進思想和技術,「師夷」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制夷」。所謂「制夷」,站在目前中國的形勢來講,就是用自己的節奏擴大開放,深化改革,抵制美國無端挑起的中美貿易摩擦,保證我國的最大利益。
  • 在Twitter上,三大央媒是如何做「中美貿易摩擦」報導的?
    本文以「中美貿易摩擦」報導為例,分析了人民日報、新華社和央視三家主流媒體在Twitter平臺上對該議題的報導,從報導內容、報導形式與報導框架等方面進行了總結,並討論了經濟議題在海外社交平臺上的傳播策略,以期為新媒體場域下的經濟議題國際傳播提供思考與啟示。
  • 專家:為貿易摩擦買單的不止中美 長期損失遠超想像
    5月10日起,美國對華2000億美元輸美商品加徵關稅稅率從10%提高到25%。至此,美國已對總計2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25%關稅。下周,美方關稅措施可能再度升級,中方的新一輪反制也箭在弦上。貿易摩擦由誰買單?一再升級關稅措施,美國真的「很容易贏」嗎?貿易摩擦造成的損失究竟幾何?近來,國內外不少機構和學者基於實證分析和模型測算等方式作出了各自的預估。
  • 美國發動貿易摩擦的理論之謬與實踐之誤
    李嘉圖認為兩國的貿易條件並不需要那麼「絕對」,他指出兩國貿易的基礎是生產率的相對差異,只要各國內部的兩產品勞動生產率不同,國家間就存在貿易的可能性,每個國家可以出口自身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進口處於比較劣勢的商品,從而可以實現對兩國均有利的國際分工,使得兩國可以在國際貿易中擴大生產能力、增強消費能力、實現經濟發展。上述兩本著作都對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主義有較為深刻的剖析。
  • 貿易霸凌無法讓美國「再次偉大」——來自「中美經貿摩擦問題與...
    作者:本報記者 曹元龍 張斐曄 何思陽   6月5日,主題為「中美經貿摩擦問題與出路」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論壇在京舉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謝伏瞻的主持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等機構的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度交流。
  • 期貨、匯率、中美貿易,那些影響2019化纖行業的因素
    但國際局勢複雜多變、油價大幅波動、中美貿易摩擦逐步升級、人民幣貶值等因素增加了行業運行風險。特別是聚酯滌綸行業,受原油價格牽連,更多受PTA期貨影響,行業於下半年出現不穩定波動。拋開四季度,全年總體來看,化纖行業生產保持較好增長,效益增速穩定在較高區間,成為紡織行業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
  • 中美貿易摩擦的事實、原因與應對
    這就是我所認為的,目前中美貿易摩擦的事實。就對策而言,首在調整與美關係,不挑戰只跟隨,以此避開修昔底德陷阱,而全力修內政。而內政方面,單經濟領域而言,首在擴大消費。   正如標題,談的主要還是目前激戰正酣的中美貿易戰。也正如標題所透照的,就這個話題,大致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講中美貿易戰的事實,第二部分我將試圖談談我國的應有之應對。當然,這個「應有」純屬個人主觀意見。
  • 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寧波準備好了
    「下午的會議,我感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視,雖然平時覺得離政界很遠,其實國家政策、經濟走向和我們息息相關。用市領導的話說:我們充滿信心!」從會場出來已是傍晚時分,寧波名億德進出口有限公司負責人祝女士心潮起伏,她在微信朋友圈裡發布了這樣一條感言,配圖上,「全市應對中美貿易摩擦研討會」的紅色條幅,溫暖而振奮。
  • 有關中美貿易摩擦的很多常理分析,都犯了大錯
    黃育川先生演講現場在書中我特別指出,西方人對中國經濟的一些慣常理解都是錯誤的,如果理解出現了偏差,那麼在制定相應的經濟政策的時候也會出錯。今天我演講的主旨,就是結合現在的貿易摩擦,辨析一下這些看似通行無誤的傳統觀點。
  • 聚焦中美貿易摩擦 | 中美貿易經濟帳到底該怎麼算?
    隨著近期中美貿易摩擦升溫,讓兩國經貿的一些熱點問題再次引發廣泛關注。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真像美國說的那樣嗎?據美方統計,2017年美中貿易逆差的總額是3752億美元;而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僅為2758億美元。為何同一個數據會出現不同版本呢?
  • 餘淼傑:中美貿易摩擦致美國教育損失巨大 相當於出口降低10%
    不過,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開始後,這一趨勢明顯放緩。日前,在「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20青年論壇No.5——城市、房地產與經濟增長」會議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餘淼傑教授指出,中美貿易摩擦導致美國的教育收入損失了11.5億美元,相當於降低出口10%左右。
  • 中美貿易磋商進展為坦誠交流 及早做好準備為上策
    期貨日報網訊(首席記者 喬林生)在8月30日商務部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中美貿易問題再度成為了熱點。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對大家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解答。中美貿易磋商進展情況答:近期,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帶隊前往美國進行新一輪的中美貿易磋商,雙方在磋商中就各自關注的問題進行了建設性的、坦誠的交流。中方始終認為,中美經貿合作是互補、互惠、共贏的。我們希望雙方能夠相向而行,共同維護中美經貿關係的大局。
  • 《關於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白皮書(1)
    (原標題:(「中美經貿摩擦」白皮書)關於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
  • 美聯儲研究:中美貿易摩擦使美國公司市值縮水1.7萬億美元
    財聯社(上海,編輯 周玲)訊,紐約聯儲周四(美東時間5月28日)發布的報告顯示,中美貿易摩擦使美國上市公司市值減少1.7萬億美元,並使美國2019年的投資增長率下降了0.3個百分點。報告預計到2020年底,中美貿易摩擦將使美國投資增長率下降1.9個百分點。
  • 中美貿易摩擦致美國教育損失巨大 相當於出口降低10%
    不過,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開始後,這一趨勢明顯放緩。日前,在「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20青年論壇No.5——城市、房地產與經濟增長」會議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餘淼傑指出,中美貿易摩擦導致美國的教育收入損失了11.5億美元,相當於降低出口10%左右。這一結論源自餘淼傑與其他4位中外學者合作完成的研究,目前已經以論文的形式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