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貿易摩擦」
最近期貨市場關注的熱點是中美之間的「貿易大戰」。美國川普政府為了緩解對中國長期的貿易逆差施行了提升關稅的政策,中國作為應對推出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之間的互相傷害戲碼對於後期期貨市場的方向起到決定性的影響,下面我們從多個層次對中美的貿易戰進行分析。
自由貿易與貿易保護各有利弊
經濟學理論上對於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孰優孰劣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整體上來看大多數經濟學家更傾向於支持自由貿易,這也是二戰之後全球經濟倡導自由貿易的重要原因。
圖表1:生產扭曲與消費扭曲
資料來源:金石期貨研究所
支持自由貿易的經濟學家認為,關稅會造成國內經濟產生生產扭曲和消費扭曲,從而對影響國內整體的福利。如圖1所示,收取關稅會提升國內商品的價格,造成國內成本高的生產產品替代國外低成本的生產產品,從而對生產產生了限制,即生產扭曲。
怎麼理解這個名詞呢?
國際經濟學中有個重要理論就是要素稟賦理論。其核心思想就是各國應該生產自身的優勢產品去出口,進口不具優勢的產品。比如俄羅斯不適合種植水稻,其生產水稻的單位產量和質量勢必較低,為了生產水稻提供的人力和物力去生產其他農作物(例如土豆)的產量一定會更高,這之間的生產差額就是生產扭曲(圖中綠色的部分)。
消費扭曲更好理解,因為提升關稅導致國內商品的價格較高,從而對消費產生了抑制。除此之外,經濟學家認為自由貿易還能帶來很多其他的利益,例如自由貿易會迫使國內企業提升效率,從而增加競爭力;自由貿易可以更好的優化資源分配等等。
不過,也有部分經濟學家認為收取關稅會使貿易關係改善,並且自由貿易會導致市場失靈。公允的來說,從收益模型來看,適當的收取關稅(最優關稅)是實現一國貿易利益最大化的,這也是有些經濟學家認為應該收取關稅的理論基礎。不過,理論上來看一旦關稅超過了最優關稅,貿易收益是會大幅下降的,因此關稅顯然不是越高越好。除此之外,有時候貿易保護不能單從收益的角度來考慮。例如,中國的棉花生產成本較高,不但需要進口配額保護,政府每年還需要拿大量的資金進行直補。如果放開貿易保護,直接從國外進口棉花,能節省大量的資金。但是,一旦這樣國內的棉花種植勢必會受到災難性的影響,國內的棉花將會逐漸被進口棉花替代。棉花是重要的戰略物資,作為一個大國棉花需要進口是不能允許的。同理,日本的水稻進口收取巨額關稅(1000%的關稅),這導致日本的大米價格是國際大米價格的5倍左右,如果採取零關稅進口大米,日本的米價將會大幅下降,大大降低了日本本國的生活成本。之所以收取巨額關稅,是因為大米是日本的最重要的口糧,如果大米大量進口將會使最基本的糧食安全受制於他國。
理論上來看,從全球經濟的角度來看,自由貿易無疑是最優的選擇,各國利用自身的優勢,各司其職,能夠實現生產的最大化。單從一個國家的角度來看,適當的收取關稅或者有選擇性的收取關稅能夠使本國利益最大化,因此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各有利弊,孰優孰劣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歷史上貿易保護的啟示
理論上太過枯燥和晦澀,我們接下來用幾個歷史上發生的例子來評價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的優劣。
1.明、清閉關鎖國使中國由盛轉衰
中國人最熟悉的貿易保護案例毫無以為就是明朝和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中國的明朝和清朝一方面處於自身天朝上國的優越感,一方面為了防止海患大部分時間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規定「片板不許下海」(也有「隆慶開關」短期的特例)。從目前主流的歷史學來看,對這一政策目前是持完全否定的態度。認為正是因為閉關鎖國導致了中國和國外失去了交流,不但造成了經濟的倒退(南宋平均GDP為5000萬兩白銀;明朝亡國前期,收取各種苛捐雜稅財政收入進入頂峰的時候GDP也沒有超過2000萬兩白銀),更是使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被扼殺、科技落後,從而造成鴉片戰爭之後105年屈辱的歷史。不過,客觀的來看,明清的閉關鎖國的確對維護當時國內的統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不過整體上仍然是弊大於利。
2.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各國矛盾
塞拉耶佛事件是一戰爆發的導火索,但是這只是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事實上即使沒有塞拉耶佛事件,一戰也會爆發。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新興的帝國和老牌殖民國家之間利益再分配的矛盾。一戰的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由於擴張較晚,因此基本沒有殖民地,這造成了上述國家原材料供應和消費存在較大的局限性。而受貿易保護的影響,上述三國的消費被限制在了本國的市場之中,隨著生產的不斷擴大,三國繼續擴大市場,這就和英、法、俄三國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除了我們熟悉的一戰之外,因為貿易保護引發的大國之間的摩擦甚至戰爭還有很多。封建時期,遊牧民族對中原政權的侵略,很多時候是由終止邊關交易引起的。此外,自路易十四至拿破崙時期,法國和英國互相看不慣,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貿易的爭端。因此,貿易保護主義會加劇國與國之間的矛盾。
3.貿易保護害死了「日不落帝國」
英國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暴揍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之後,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殖民帝國,殖民地遍布全球,號稱「日不落帝國」。但是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開始動搖,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英國開始陸續出臺貿易保護政策。在美國祭出自由貿易的大旗之後,英國的對外貿易大幅縮水,由於商品不具備價格優勢,因此關稅收入成為了其在國際貿易的主要收入。這之後,英國的對外貿易逐漸萎縮至大英國協國家之後,之後隨著加拿大倒向美國,英國在全球貿易中不但落後美國,甚至輸給了德日兩國。
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來看,貿易保護主義不但會造成國內的經濟競爭力下降、加劇國與國之間的矛盾,並且企圖通過貿易保護的方式來扭轉自身頹勢的做法都難獲成功。
川普的政策邏輯
川普上臺以來,一直飽受爭議。他經常發表一些偏激的言論,相關政策都非常激進,並不像一個成熟的政治家,而更像一個瘋子。國內對於川普的評價也以負面為主,更是成為了段子和表情包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但是,川普能成為美國總統(特別是擊敗了希拉蕊這種強勁的對手)是由其原因的,其政策也是由其背後的決策團隊制定的,是有一整套邏輯的,絕對不是他個人的意願。
川普的政策具有鮮明的民粹主義特點,即美國至上。首先,通過不斷加息,使美元回流美國,吸引投資。其次,通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給企業降稅,增加美國企業的活力,從而擴大再生產,刺激經濟增長。再次,通過強硬的限制非法移民政策(遣返非法移民、修築邊境牆),增加美國公民的就業。最後,通過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限制國外低廉的商品衝擊美國本土市場。這一系列的政策最終想要達到的效果就是使美國經濟能夠實現增長、使美國的企業利潤上升、增加美國公民的就業。這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川普共和黨的執政邏輯更保守,更為中產和富人階級的利益考慮所致。
客觀的來看,川普的政策對於美國的經濟無疑將會產生良性的作用,不過這種良性的作用是受限的。
受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美國的國內市場相對飽和,即使擠出國外商品,對於經濟的刺激作用也相對有限。中國的內需市場空間較大,並且正在推行「一帶一路」倡議,因此中國對貿易戰的承受能力更強。
其次,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是需要以貿易逆差作為保證的,一旦貿易保護政策執行,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將會被逐漸削弱,這恰恰為極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中國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兩害相權取其輕」這也是美國需要考慮的問題。
最後,美國長期的貿易逆差並不會因為對中國加徵關稅消除。根據要素稟賦理論的原理,全球各國根據自身的優勢進行生產。美國由於勞動力成本較高,因此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必然會向國外轉移。即使對中國進行限制,這些低端製造業也會向其他國家轉移。美國要想扭轉自身貿易逆差,需要放開高端科技產品出口限制、降低自身的勞動力成本,而這和美國現有政策是矛盾的。
貿易戰對期貨品種的價格影響
分析完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之後,最後來分析下其對於大宗商品期貨價格的影響。目前市場關於貿易戰期貨價格影響的分析較多,下面我就對幾個影響較大的品種進行簡單的分析。
1.鋼材
美國公布的關稅加收名錄中以水果、鋼材和豬肉為主,這其中水果國內美國期貨(擬上市的紅棗出口量極低),因此對於國內出口而言影響最大的就是鋼材期貨。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兩國鋼材的產銷對於全球的鋼材供需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美國是鋼材的淨進口國,而國內是鋼材的進出口國,兩國雖然直接的鋼材貿易不高,但是通過轉口貿易產生的間接出口量較大。因此,美國加收關稅對於國內的鋼材出口將會產生影響,但是如果美國的對外貿易保護不擴大,這一影響很大程度上是會被轉口貿易所抵消的。
2.化工品
國內的化工品中,PTA、PVC自身產能過剩,並不依賴進口。出口方面,PTA的終端紡織品出口量較大,但是目前不在美國加徵關稅的名錄中。因此,後期一旦貿易戰升級,影響較大的將會是原油、甲醇、聚烯烴等品種。中國的原油出口對外依存度在70%左右,但是由於美國之前執行原油出口禁令,因此中國的原油進口主要來自中東、非洲地區,中美貿易對於原油的影響較小。聚烯烴(特別是高端料)需要一定的進口,並且美國是重要的進口國,不過隨著近兩年煤質烯烴的興起,進口依存度正在逐漸下降。此外,國內甲醇也部分從美國進口,但是近些年國內甲醇的進口市場份額正在逐漸被南美和中東強佔。
整體來看,中美貿易摩擦對於化工品中的聚烯烴和甲醇將會產生一定的利多影響,但是由於進口的可替代性較大,因此這一影響的幅度和周期也相對較少,經過一段時間就會被其從其他國家進口或者國內自有產能所消化。
3.豆粕
目前來看,中美貿易摩擦對期貨品種中影響最大的仍然是豆粕,這一點上市場基本已經達成共識。美國一半的大豆需要出口,而中國是其最大的出口國,其他國家所有的份額之和都不及中國。目前中國的反制措施之中,大豆名列其中,因此一旦關稅上升正式執行,美國向中國出口的大豆勢必受到抑制,這對於美國大豆將會產生災難性的影響,中長期利空美豆。與此同時,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國內大量的大豆從美國進口,而這一市場份額是很難被巴西和阿根廷等其他大豆生產國消化的。因此,一旦加徵關稅,豆粕進口成本大幅上升,由此引發的價格上升還是需要國內市場自行消化,極大地利多豆粕。
事實上,中美貿易摩擦對於大宗商品的影響邏輯更為複雜。首先,中美貿易摩擦或將引發市場的恐慌。貿易摩擦存在造成兩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這可能引發系統性的下跌。這從兩國的股市表現就可以看出端倪。其次,大宗商品的上下遊錯綜複雜,長期的影響很難預製。
此外,仍然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目前兩國的「貿易戰」仍然處在「你信不信我打你」和「你動我試試」的階段,實質性的影響仍然需要政策落地才會產生。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川普加徵關稅遭到全球各國乃至美國國內的反對聲,因此後期是否能夠落實仍然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考慮到目前市場對加徵關稅已經有所反應,因此一旦後期出現反覆,前期引發的漲跌勢必會回吐。
基於上述判斷,我們認為前期豆粕的多單仍然要繼續持有,不過追多豆粕存在較大的風險,做空豆粕短期內不予考慮了。鋼材方面存在一定的超跌可能,可以等待做多的機會。加徵關稅對於化工品影響有限,不過目前聚烯烴和甲醇都處於相對低位,可以採取低位做多蹭蹭市場熱度這種性價比較高的策略。(作者:金石期貨黃李強)
(責任編輯:吳曉琳 HF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