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業之所以稱之為行業,取決於兩塊,一是教學,另一點是商業。只懂運營,不懂教學;或者只懂教學,不懂運營,都很難讓一家機構維持下去。
對於一家教培機構來說,存在一定是為了教學,所以必須要具備教育情懷。而機構想要做大做強,必須具備的是商業理想,懂得運營。至於哪個更重要?應該只是機構在不同階段的側重點不同而已。
教學是機構發展的生命線
教學質量是一個教育培訓機構的生命線。一個教培機構的教育質量好壞,只能是通過老師、通過教學行為塑造的。一個機構如果沒有教學成果,那是無法獲得家長和學生的認可的,一旦無法獲得認可,那就不會有學生,沒有學生,那機構就很難存活下去。
一個新開的培訓機構如何在眾多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前期不能單單靠運營,這個時候教師的隊伍對於一個機構來說是重中之重。學歷高的老師並不一定代表會教學,能否深入孩子的內心,更好地傳達教學內容才是真實力。
如何打造自己的教學體系,讓教學標準化而帶有靈動性是這個時候的關鍵問題,老師能否適應這個教學體系,這套體系能否適合市場都是值得考慮的問題。
在這個階段,一個好的老師對機構產生的影響是比較大的,能激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續費率。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絕大多數學生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相關,80%與非智力因素相關。只有提高學習興趣,學生學習好了,口碑才能上來,口碑好了招生才能更加容易。
因此,留住老師、保證教學質量在身處知識經濟時代顯得異常重要。當今教育機構的競爭,實際上是人才和品牌的競爭。只有建立好自己的人才儲備,後期的招生才有良好的基礎,否則根本不利於品牌發展。
運營為教學賦能
在機構積累一定的學生量後,可以開始擴張自己的生源時,就需要強運營模式,可以嘗試適合自己機構的各種營銷招數。
在同質化教學體系中,家長其實並不能認知誰的機構老師教的好,哪個機構更佔信息優勢就更容易搶到市場。
這時候就需要運營來協助了。
運營是給教學賦能的。如果一個教育培訓機構只有老師教學,那就相當於拉著架子車在前進,有了運營相當於給架子車上套了駿馬。
老師是教學產品的生產者,運營可以讓一個教育培訓機構有序運轉,讓教學產品優勢在市場上發揚光大,建立商業信譽和品牌,獲得更多客戶青睞和選擇。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久遠,運營變得越來越重要了。不管機構是地推還是seo都需要想明白一件事,做好自己的品牌,讓更多人看見你。
運營能規劃實現用戶拉新、留存、轉化變現,利用精準且標準化的流程幫助機構節省時間,加快機構的發展。
對教育培訓機構來說,標準化的流程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但是如果產品的質量不穩定,那再好的運營團隊也是回天乏術的。
一個良性運營的教育培訓機構,面對教學和運營團隊,不會厚此薄彼,過分強調某一方面的作用。教育行業要做的首先是做好教育,但同時運營也要做好,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機構能夠穩步發展。
教學、運營缺一不可
如果說老師是機構生存的根本,那運營就是機構發展的催化劑。一個機構要想做大做強,沒有強有力的運營團隊,那一切都是空談。
教育培訓機構有三個關鍵詞:教學體系、產品體系、運營體系。
教學體系屬於針對學生和老師層面的內容解決方案,重點落腳於教學效果的呈現;
產品體系是屬於針對於市場和家長層面,解決的是家長為什麼要買單和買多少的問題;
運營體系是包括了市場營銷在內的流程操作,是從客戶認知角度出發,用市場聽得懂的語言來闡述機構的產品體系,從而誘發家長想進一步了解的欲望。
雖然這三者不是同樣的內容,但同根同源。任何一家機構,從開辦到發展,都是圍繞著三個關鍵詞做文章的。我們常說教學是1,運營是0,兩個合力,才會變成10;沒有教學,運營是無源之水;缺少運營,教學就永遠只是1,不會有發展。
機構不能總是在想到底教學和運營哪個更重要,而是要解決目前機構存在的主要問題。舉個例子,如果是前期師資問題就以老師培養輔導為主,慢慢輔以運營,中後期發展問題可以側重運營快速招生。
教學和運營的關係,不在於誰更重要,而是在於教培機構在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所以教育培訓機構主要靠老師,還是靠運營?這個問題其實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因為每家機構的如果非要給這個問題一個通用的答案的話,那麼就是:教育培訓機構主要靠老師,還是靠運營?哪個解決主要問題靠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