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點評新文學名家:周氏兄弟最可愛 天才都很高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胡適點評過的幾位新文學名家

  從胡適一生寫的作品看,純文藝方面的,數量並不多。新詩「嘗試」一番外,小說、戲劇等體裁屈指可數。可他畢竟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對於新文學家及其作品,予以評騭,自然難免。他於作家及作品的臧否,有些雖然尋常,可許多卻頗有見地。這裡,我們暫時擱下他對新詩人及作品的看法,僅從零散的相應內容中,鉤沉出他的一些言說,以見當時的文藝狀況及人物情態。

  一

  胡適對周氏二兄弟的作品,一直就比較欣賞,評價頗高。在1922年8月的一篇日記裡,胡適曾說:「周氏兄弟最可愛,他們的天才都很高。豫才(按:魯迅)兼有賞鑑力與創造力,而啟明(按:周作人)的賞鑑力雖佳,創作較少。」胡適這裡說周作人的創作較少,應該是指小說之類,他的小品文,數量並不少。

  在當年早些時候,胡適寫了一篇重要論文《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說到當時新文學的成績,因為起步未久,胡適的估價並不高。可就在這估價中,唯獨對周氏兄弟青眼有加:「短篇小說也漸漸的成立了……但成績最大的卻是一位託名『魯迅』的。他的短篇小說,從四年前的《狂人日記》到最近的《阿Q正傳》,雖然不多,差不多沒有不好的。」注意,新文藝小說創作成績,這是唯一提到作家的地方。這唯一,給了魯迅。

  那麼,散文方面呢?「白話散文很進步了。長篇議論文的進步,那是顯而易見的,可以不議。這幾年來,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發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這一類的小品,用平淡的談話,包藏著深刻的意味;有時很像笨拙,其實卻是滑稽。這一類的作品的成功,就可徹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話』的迷信了。」對於此類小品文的特徵概括,頗為準確,對於周作人文字的評價,真正不低。小說、散文兩個大類,在胡適眼裡,由周氏二兄弟各自領軍。這一方面符合實際,同時可以見出胡適對二人文學才能的特別看重。

  因為政見未合,魯迅與胡適,後來便由少來往發展到魯迅常常地嘲諷或調侃胡適的地步。可在1929年,胡適應教育部之邀,起草了一份「高級中學國文課程標準第二次草案」。其中「選讀名著舉例」裡,除《儒林外史》、《紅樓夢》等古典文學外,署名現代作家作品的,只有一個「魯迅的小說集」。這樣的位置,實在顯現了胡適對魯迅創作成績的推重。

  其實胡適與魯迅,在古典文學研究方面,是有過頗為相得的相互借重的。胡適對魯迅在這方面的評價,也值得拈出。胡適在1928年寫的《白話文學史》的「自序」裡這樣說:「在小說的史料方面,我自己也頗有一點點貢獻。但最大的成績自然是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這是一部開山的創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斷制也甚謹嚴,可以替我們研究文學史的人節省無數精力。」

  比起魯迅,胡適與周作人的友誼,保持得要長久的多。兩人後來有詩詞唱和,更有抗戰初期胡適從倫敦以一首詩作,勸周作人儘早離開北平去南邊,可惜周作人以家累為由沒有聽從忠告,終於落得渾身沾滿汙泥。在當時,文人間是不作興當面相互恭維的。可由衷之言,有時也不能不發。1936年元月,胡適在復周作人的一封信中,對周的文章,說了這樣幾句:「 吾兄自己也是有心人,時時發『諄諄之言』,但胸襟平和,無緊張之氣象,故讀者但覺其淡遠,不覺其為『諄諄之言』。此是涵養功深,不易學到。」胡適說的是周作人文章的長處,讀者大都是這樣感受的,所以寫在信中,也並不覺著什麼不當。

  二

  除去新詩,胡適對其他體裁文藝作品,發表的看法似乎並不多。即使偶有閱讀,記下來的評價也寥寥數語。可這數語中,常常有一些與今天別樣的判斷。例如1930年7月間,胡適讀到了茅盾的小說,在日記裡留下了這樣的評價:「夜讀沈雁冰先生的小說《虹》,此書作者自說要為近十年中的壯劇留一記錄。前半殊不惡;後半寫梅女士到上海後的演變,似稍突兀,不能叫人滿意。此書未寫完,不宜驟出版。」《虹》是茅盾1929年所寫的一個長篇小說(未完成),雖較其他作家更擅長小說寫作,可此時的茅盾總體仍在探索階段,故作品給胡適留下了這樣不成熟的印象。日記後面,胡適還加了判斷:「作者的見地仍不甚高。」讀了《虹》之後,胡適大約為了印證看法,又取來茅盾另一部《幻滅》來讀,結果看法更差:「此篇淺薄幼稚,令人大失望。」

  第二天,胡適接著讀了《動搖》和《追求》兩篇。此兩篇與《幻滅》,是三個略帶連續性的中篇,出版時總名為《蝕》:「讀沈雁冰的小說,《動搖》與《追求》。《動搖》結構稍好,《追求》甚劣。」胡適在美國留學時,曾讀了大量西方小說,留有印象,成了他後來評價國內新小說的基礎。當時新小說還處在探索階段,茅盾初期小說給胡適的不良印象,應該可以理解。

  茅盾而外,胡適還讀過曹禺的劇本,並在日記中記下印象。那是1937年2月的舊曆除夕,當天來訪客人很多,可到了晚間,胡適卻拿起了曹禺的東西來讀。「讀曹禺(萬家寶的筆名)的《雷雨》、《日出》。楊金甫 (按:楊振聲)贈此二書,今夜讀了,覺得《日出》很好,《雷雨》實不成個東西。《雷雨》的自序的態度很不好。」為何這樣看《雷雨》呢?胡適略加探討:「 《雷雨》顯系受了Ibsen、O'Neil (按:易卜生、奧尼爾)諸人的影響,其中人物皆是外國人物,沒有一個是真的中國人,其事亦不是中國事。」胡適到底博覽群書,一眼便看出曹禺受到易卜生及奧尼爾的影響。大約由於這種影響,20歲出頭的曹禺沒有從其中跳出,所以劇情雖動人心魄,可胡適卻以為其中人物不是中國人,「皆是外國人物。」

  《日出》一劇,在專業人士眼裡,的確如胡適所言:「是一大進步……」胡適還有劇情分析:「其中人物稍近情理,也稍有力量。然不近情理處也還不少。如『小東西』,金八早要淫她了,而她賣到下處,卻總因為『太小』,接不著客,豈非矛盾?《日出》寫胡四,顧八奶奶都太不近情理。」第二天,是春節,胡適還將自己對曹禺兩部戲的看法,說給前來拜年的朱光潛夫婦。應該是因為朱光潛從事文藝批評之故吧。以較現代的文藝觀看,胡適的見解並不多麼深入,可到底有他的眼光,判斷力是不差的。

  三

  令今天讀者感興趣的,是胡適還與至今仍以遺作掀動波瀾的張愛玲有過一段聯繫,不僅通信,還見過面。這其中,雙方都鄭重保留下文字,可資後人尋覓。在這裡,我們注意不及其他,主要看看胡適對張愛玲作品的看法。

  1954年10月25日,正在香港的張愛玲給在美國的胡適寄去她的小說《秧歌》,請其「指正」。因為很小的時候,張愛玲通過父親藏書,讀到胡適關於《醒世姻緣》和《海上花》兩部小說的考證,引發興趣,便找來閱讀。「這些年,前後不知看了多少遍,自己以為得了不少益處。」這部《秧歌》,張愛玲希望胡適讀出那兩本書的影響。「假使您認為稍稍有一點接近『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那我就太高興了。」胡適收到信及書後,擱置了兩三個月,後來翻開一看,感到興趣。他便提筆回了張愛玲一函,對《秧歌》稱讚了一番:「你這本《秧歌》,我仔細看了兩遍,我很高興能看見這本很有文學價值的作品。你自己說的『有一點接近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我認為你在這個方面已做到了很成功的地步!」

  如此評價張愛玲之後,胡適意猶未足,又對具體內容做了一些解析:「你寫月香回家後的第一頓『稠粥』,已很動人了。後來加上一位從城市來忍不得餓的顧先生,你寫他背人偷吃鎮上帶回來的東西的情形,真使我很佩服。」「你寫人情,也很細緻,也能做到『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如131—132頁寫那條棉被,如175、189頁寫的那件棉襖,都是很成功的。189頁寫棉襖的一段真寫得好,使我很感動。」

  這來往的兩封信,雙方均未留底稿(胡適在日記裡特別註明一筆),可張愛玲的信,胡適撿起來粘在了日記裡;胡適的信,張愛玲也妥為保存,後來引在一篇文章中,使得我們對他們的這些交往和看法,有了確切的文字證據。在當時的日記裡,胡適更有「近年所出中國小說,這本小說可算是最好的了」的評價。因為未留底稿,胡適在日記中,概括記下一筆:「一月廿五日,我答他(她)一信,很稱讚此書。我說,『如果我提倡《醒世姻緣》與《海上花》的結果單止產生了你這本小說,我也應該很滿意了。』」由於胡適的推舉,張愛玲不僅喜歡上了《海上花》,受影響寫出《秧歌》,到後來更用白話翻譯一遍,又用英語翻譯一遍這部古典小說,這也許又是胡適始所未料的吧。

  對於新文學家及作品,胡適一直都有興趣,可惜他涉足領域太廣,加上紛繁事務,就無暇多讀。可是,只要能得手或朋友介紹的作家作品,他都能以很快速度讀畢,並予以不外行的評價,顯現出在這方面的獨有眼光。

  楊建民

相關焦點

  • 魯迅多次譏諷胡適,為什麼胡適不還嘴,還對魯迅贊口不絕
    魯迅不但會寫文章,而且會罵人,在他看來,不管是文章,還是罵人,都是要罵醒麻木的中國人,所以民國的很多大師都被他罵過。在這些作品中,胡適多次被魯迅諷刺。不過,有趣的是,胡適為什麼不但罵人,而且對魯迅推崇備至呢?說的是,魯迅和胡適也是志趣相投,有過蜜月期。
  • 魯迅罵了胡適10多年,為啥他從來不還口?胡適:因為他是我們的人
    自古以來,我們中國就被譽為「禮儀之邦」,素來給人以落落大方、溫文爾雅的印象,可以說在中國,禮儀無處不在,大到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小到朋友之間的問候,都能體現出一個人的禮儀。 雖然性格上差異很大,但並不妨礙魯迅和胡適成為好朋友,因為他們對國家的熱愛,對文學的熱愛,都是一樣的,所以早在1919年,也就是五四運動期間,胡適與魯迅就已經成為同一戰線上的好友
  • 魯迅罵胡適10多年,為何後者從不還口?晚年胡適:魯迅是我們的人
    總體來說,胡適對魯迅始終都很尊重,年輕時寫日記都不忘誇上「最」高級,說什麼「周氏兄弟最可愛,他們的天才都很高」(《胡適日記》1922年3月10日)。魯迅出書,胡適更不吝施以「彩虹屁」,譽之為「開山的創作」。檢遍胡適所有作品、所有言論,你我看不到他非議魯迅的一句一字。但魯迅對胡適,開始敷衍,很快就破口責罵。
  • 重讀胡適:胡適先生與白話文運動(下)
    胡適胡適對文學革命主要在於文學形式的創新。在這一方面,胡適十分坦然的承認自己不是專門的文學創作者,所以難以親自用白話文作品去建立新文學大廈。但是胡適同樣強調,文學形式上的革命是十分重要的,白話文作為形式的變革,是由新文學的內容決定的,而這種變革是否奏效,又關係到新文學內容的發展。在當時的條件下,如果沒有文學形式上的變革,就不可能有內容上的發展。胡適這樣闡述文學內容和形式的關係,新的文體「初看起來,這都是文的形式一方面的問題,算不得重要,卻不知道形式和內容有密切的關係。
  • 對話|周氏兄弟:新年,願你以此為心,與陽共舞
    這一年亦是藝術家周氏兄弟在藝術道路相伴而行的第48年。 執著於理想,純粹於當下。最好的還未到來,最壞的終將逝去。逆風而行,一切皆有可能。 名揚世界的倆兄弟,在藝術之路的行走中奮勇高歌。堅定而又熱烈。
  • 警惕「西化」 重新審視新文學的起源
    我們一直認為:新文學是五四時期方才誕生的,它是五四一代作家用現代漢語創作的新型文學作品,正是這樣一批新文學作品奠定了現代漢語的地位。按照胡適等五四新文化運動倡導者的說法,兩千年來的中國文學,走的是言文分離的道路,五四白話文運動,才確立了「言文一致」的狀態。    但是,一種語言的轉換需要整個社會的響應與支持,這是需要時間的。
  • [華夏文苑]臺灣新文學的開拓者張我軍(2003.2)
    上個世紀的20年代初,臺灣島內外也有一批如胡適、陳獨秀一般的熱血青年,受祖國大陸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反對日本殖民主義者的恐怖統治和血腥鎮壓,反對殖民同化政策,要求臺灣文學界一起認同祖國、捍衛中華文化,此舉極大地激發了臺灣同胞的愛國熱情,使臺灣的新文學在極為嚴峻條件下得以萌芽和崛起。在當年的熱血青年中,張我軍是最引人注意的一個,被稱為「臺灣傳播新文化的急先鋒」。
  • :黃遠庸對新文學運動的影響與貢獻 ‖ 龔剛/澳門大學教授
    黃遠生的老友藍公武致信胡適,指出《新青年》所提出的文學革命、思想革命正是黃遠生的未竟事業……此種評價為後來的新文學史家所認同,所撰新文學史無不視黃遠生為新文學先驅人物。」這個文體的革命是文學革命最重要最重要的一點。我們抓住了這一點不講別的,不講內容,什麼內容也不談,最重要的即先做到文體的革命,這的確不錯的。胡適的這個說法,迴避了文學革命反專制的思想根源與促人覺醒的啟蒙動機,而將文體解放視為文學革命的根本,顯然不符合事實,也與他將新文學運動與文藝復興相提並論的立場不一致。而且,他將文體革命解釋為放棄死文字、採用活文字,也意有未周。
  • :黃遠庸對新文學運動的影響與貢獻
    黃遠生的老友藍公武致信胡適,指出《新青年》所提出的文學革命、思想革命正是黃遠生的未竟事業……此種評價為後來的新文學史家所認同,所撰新文學史無不視黃遠生為新文學先驅人物。」這個文體的革命是文學革命最重要最重要的一點。我們抓住了這一點不講別的,不講內容,什麼內容也不談,最重要的即先做到文體的革命,這的確不錯的。胡適的這個說法,迴避了文學革命反專制的思想根源與促人覺醒的啟蒙動機,而將文體解放視為文學革命的根本,顯然不符合事實,也與他將新文學運動與文藝復興相提並論的立場不一致。而且,他將文體革命解釋為放棄死文字、採用活文字,也意有未周。
  • 啟明長庚永不相見:周氏兄弟「失和」背後的羽太信子
    02 關於周氏兄弟「失和」事件的文字記載,最直接就是周氏兄弟當時的日記,以及周作人當時寫給魯迅的一封信。當時周氏兄弟兩家在八道灣十一號,周作人、羽太信子及子女住後院,母親住中院,魯迅和朱安住最南面的前院。周作人信中說不許魯迅再到後院去,並請他「自重」,那麼,「過去的事」,也就是「昨日才知道」的事是誰告訴周作人的?又是什麼事情? 這件「過去的事」,到底是一件什麼樣的事呢?周氏一家,不論是周作人家的人,還是魯迅家的人,都守口如瓶,諱莫如深。
  • 柳永水平很高的一首洞房詞,因為最後一句,古代名家硬是不願點評
    此詞名叫《鬥百花》,是柳永水平很高的一首洞房詞,它為何能流傳下來很多人都想不通,讓我們來讀一讀:《鬥百花》滿搦宮腰纖細,年紀方當笄歲。剛被風流沾惹,與合垂楊雙髻。初學嚴妝,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雲情意。舉措多嬌媚。爭奈心性,未會先憐佳婿。長是夜深,不肯便入鴛被。
  • 胡適為何始終未與蔣介石分道揚鑣
    看來李敖對胡適有一個說法還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他說"胡適之不是輕易被了解的人,所以他也不容易被論斷。"臺灣一直流傳著一句"適之先生似乎並不是如一般所想像的那樣容易了解的人物"的話。人也好、事物也好,雖然不是非黑即白,但內心必定會是涇渭分明的。
  • 擁有36個博士學位的胡適,到底是不是真學霸?
    美國《展望雜誌》曾推選影響世界百位名人,胡適因替中國發明一種新文學語言入選。當然,白話文並不是胡適發明的,而是他從中國文學中發現的,並把它提在文學革命的首要位置上,推動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正因為胡適在西方人心目中有如此高的地位,所以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耶魯大學等世界一流高校才會主動贈予胡適榮譽博士學位。
  • 斬斷幕後黑手 維護營商環境 洋湖「周氏兄弟」覆滅記
    2020年9月7日,隨著寧鄉市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審法槌的敲響,長期盤踞在我市洋湖片區欺行霸市、為非作惡的「周氏兄弟「周氏兄弟」黑社會性質組織盤踞在我市嶽麓區洋湖街道一帶,以宗族、血緣、地緣關係為紐帶,公司化經營。藉助洋湖街道商業開發建設的浪潮,網羅社會閒散及前科劣跡人員,以暴力或威脅為手段,有組織地通過聚眾鬥毆、故意傷害、尋釁滋事等違法犯罪活動,累積惡名,稱霸一方;同時勾結、腐化有關工作人員,為組織違法犯罪活動保駕護航,基本控制了洋湖片區的土石方工程。
  • 魯迅胡適點評
    在一切都準備就緒以後,我們要轉入魯迅視角觀察這一切,我們須知一切都完美的事物並非存在,因而,我們從理性層面,應該對任何完美社會的宣傳都存疑。盲信、盲勇、盲從都是非理性的做法。未來紮根於現在,但現在的每一秒都存在無窮未知的可能,與其提高對不可控因素的期待,不如先提升自我的要求。如果說魯迅代表了懷疑主義,那麼胡適本身代表了科學主義,從科學的角度來嚴格規劃。
  • 新文學史:這本刊物茅盾題寫刊名,是中國新文學的大型「回憶錄」
    四十年前,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名家樓適夷、韋君宜、牛漢等高瞻遠矚,創辦了這份以收集和保存五四以來文學史料為宗旨的刊物,呼籲老作家撰寫回憶錄,呼籲文學工作者挖掘、考證史料,希望以一刊之力恢復文學記憶、重新溝通五四新文學光榮傳統,為特定時期的中國文學走出幽閉、褊狹、僵硬之困局,走向豐饒、開放、鮮活的新境界,做出貢獻。
  • 胡適對《嘗試集》的自我評價
    說到新文學中的詩歌創作,人們自然首先想到以「嘗試」著稱的開山祖胡適。胡適除去最早「嘗試」新詩創作,出版新文學史上第一部新詩集《嘗試集》外,還在各種文章中,不避「自誇」嫌疑地談及自己的詩——不足之處外,優長處也常常怕人看不明白。   一  1919年,胡適寫出一篇《談新詩》的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