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非
一年前的9月14日,南京湯山發生重大投毒事件(報紙上一般把它叫作「中毒事件」,我更正為「投毒事件」,很怕大家以為是另一起事件),事件早已過去,投毒者已經伏法,照說已是舊聞,可是當時的那種「新聞感受」像是有後遺症,至今如影隨形,也像是沒有解藥。
我一直是願意相信大眾傳媒的,每天注意收聽新聞,看報紙。湯山投毒事件的次日,我從外地返寧,各種消息鋪天蓋地而來:有的說那一帶全封鎖了,水源可能已經不安全,有可能是投在水廠裡的,有的說南京10家大醫院全住滿了,有的說湯山街頭倒下了不少人,有所中學一下子死了幾十個……我什麼消息也不相信,買了幾份報紙看。可是除了省市領導「不惜一切代價搶救」的批示以外,只看到一句話:「死亡多人」。這句話反而讓我莫名其妙:「多人」究竟是多少?數學上從來沒有有關「多人」的具體說明。是成百上千,還是八至九人?不得其詳。南京就這麼點大,有關機構電話聯繫10家醫院,也不過是半小時的事,即使報導出的死亡人數可能會有點出入,也會比這個「多人」來得準確,不至於讓裡巷不安。
對官方這個「多人」的提法,民間斷然拒絕,更加懷疑,傳說更多,有的說死了一千人以上,有的說二三百,有的說七八十;據說海外傳媒報導的數字也很驚人,有的甚至報「死三百,傷一千」;我的一位國外朋友打電話來,開口就問「到底死了幾百」,我說不清楚,目前具體沒有數字。湯山我經常去,那兒沒有大型的燒餅油條店,也不會有成千人在一大早起來去吃早點,死傷不至於在千人以上——這樣的判斷力,只要是有點頭腦的人都會有。但是這個「多人」表現出的曖昧讓人反感,畢竟是人命呀!
有人私下追問直接參與搶救的官員到底死了多少,他的回答是,在正式公布之前,如果從我嘴裡說出去,黨籍就沒有了。也就是說,雖然死的是老百姓,但是這個數字卻成了機密。這也就是謠言紛起的主要原因。
但是我還是很關心:這個「多人」究竟是多少人?第三天早晨買報紙,聽廣播,竟然什麼消息也沒有了!連那個「多人」也沒有了,好像發生投毒事件的不是南京。不過,不是南京也該是在中國呀,甚至不是中國也是在地球上呀,美國的「9·11」,耶路撒冷的爆炸,我們的報導不但及時,而且也不在意那死亡人數是否精確(「9·11」的次日南京就有一家報紙頭條大號標題刊出「5萬人無一生還」,事後也一聲不吱)。世貿大樓的死亡人數,美國先後變更多次,從六七千人最後確定為三千人,可是並沒有人指責紐約市政府說謊或是工作拆爛汙。我看到「9·11」事件,印尼峇里島慘案發生後,公眾在事發地點上了蠟燭,獻上了花束,用這樣的方法,寄託哀思,使人民團結起來。那麼類似湯山事件的慘案,為什麼不公布罹難者的姓名與單位,以讓人們寄託哀思?
當然,這起事件如果發生在20年前30年前甚至更早一些,完全可能僅僅寫在「內參」上,成為少數人的內部消息,想想,現在的進步已不小。
可是,「人民政府」、「人民醫院」、「人民鐵路」、「人民郵電」······一切幾乎都可以冠以「人民」。然而在湯山投毒事件中「人民」死了多少,「人民」的報紙竟然可以一聲不吱,往小處說,是「工作沒做到位」,「缺乏經驗」,「思想保守」等不疼不癢的毛病,往大處說,是根本沒有「民本」意識,漠視人的生命。
最後,官方終於宣布湯山投毒事件「經搶救無效死亡42人」——這又讓人們猜謎:這究竟是否包括未經搶救當場死亡的遇難者呢?然而,這樣的疑問仍舊只能在民間傳說。繼續關注這個問題會被認為是糾纏不清甚至別有用心,而幾個月以後發生的SARS災難簡直像是一場大懲罰,那一次的「多人」差一點導致無數的人喪失生命,而最終換來了每天下午4時衛生部新聞發言人的情況通報——那一刻,我們等了多少年啊!
心中有人民,就不會說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