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張明海)「我今天要講的題目就叫做舌尖之外的創新,可是,我要先從舌尖這件事情講起。」5月15日下午15時,被譽為中國臺灣文創教父的臺灣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吳靜吉這樣開始了他的演講——《舌尖之外的創新》,在他看來,「美食屬於日常生活,但又超越了日常生活」。
舌尖之外,美食還有更多的內涵。
5月15日下午,在成都舉行的以「舌尖上的文明」為主題的中國(成都)國際美食文化高峰論壇上,來自全世界各城市的官員、學者與美食界大咖一起分享他們心目中的美食之「道」。
美食 首先是一種文化歸宿感
論壇上,新加坡香陽環球廚師學院創始人、董事雷陳娟秀的話題有些與眾不同——保護新加坡小販的食品文化。「兩個月前,我們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了提名我們新加坡的小販文化作為申請美食之都的名錄,我們一共只有500萬人,但是有85萬人都是支持這個項目提名的。」
為何將小販文化放在這麼重要的位置?在雷陳娟秀看來,美食首先是一種文化。「為什麼小販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呢?為什麼它對新加坡特別重要?對於小販聚集地來說,其實這是我們社區的餐廳,新加坡95%的人都生活在這個區域裡面,他們每個集群裡面都是有自己對應的小販文化,都有非常好的美食,這也是我們文化融合的一個證據。」雷陳娟秀說。
對此,臺灣詩人、美食作家,臺灣《飲食》雜誌創辦人,臺灣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焦桐也持相同的觀點。
「飲食是人類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它幾乎是一個人品味的全部。」焦桐以臺灣流行的「客飯」為例,他說,美食是一種味覺的家園,是一個人對家鄉的想像。「我希望我們中華料理,這是一個飲食的古文明,它應該要重新振作起來,重新發揚開來,這還有賴於我們不斷從事現在所缺乏的味覺的教育。」焦桐說。
同樣,四川旅遊學院院長、中國烹飪協會全國餐飲教育委員會主席盧一表示,川菜一定要走出國門,目前已經在世界各地開設川菜國際推廣中心,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外國人了解中國餐飲文化,也希望通過此類文化的交融更加促進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美食 還是一個城市的競爭力
在聯合國貿易發展署創意經濟部主任卡洛琳娜·昆塔娜看來,美食,同樣是一個城市競爭力的表達。
「我們講到美食,我們就離不開談文化、談創作,談當地的社區,以及一些原汁原味的東西,資源、文化等等,這些是我們發展美食之都、美食旅遊的基礎。」卡洛琳娜·昆塔娜表示,「當遊客來到成都的時候,肯定大家都很希望能夠大快朵頤,來享受成都這裡美味的食物,去逛一逛博物館,欣賞我們的音樂節,欣賞我們的藝術,這都是創新經濟的一部分,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戰略。」
以韓國美食在影視作品的運用為例,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金相顯講述了美食的另一種影響力。「同時,美食與旅遊、影視作品的相結合,將其作為本國文化的一部分,然後提供闡釋的一個空間,給外國人可以介紹我們韓國當地的文化,自然而然就展現給了全世界的人民。」
「吃住行遊購娛,美食首當其衝。成都數千年的美食演化、發展和傳承的歷程與積澱融入了當今我們正在建設的世界文創名城、世界旅遊名城、世界賽事名城、國際美食之都、國際音樂之都和國際會展之都『三城三都』的現實創造之中。」本次論壇上,成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新聞出版局、市版權局局長師江介紹,成都目前正打造國際美食之都,按照成都市規劃,成都市正積極建設引領美食產業和美食文化發展的新格局,力爭儘快引進海內外知名美食品牌15個,培育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的企業10家,全國百強餐飲企業8家,全市餐飲業零售總額突破1100億元。
對於成都美食之都的建設,荷蘭文化中心前中國項目總監莫妮卡表示了肯定。「在美食這方面,作為世界美食之都,成都2010年成為第一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命名的亞洲的第一個美食之都,2017年這裡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的舉辦地,所以成都已經有很多能夠賦能的東西了。相信這次大會,會是一個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