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成都日報訊
2004年11月1日,出現在南京大學校園的一封「傷心父親給大學兒子的信」轟動全國。半年之後的兩會上,一則關於在中國設立「感恩節」的議案也引起了廣泛關注。
提交這一議案的是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大學教授陳萬志。陳教授認為,現在「中學教育淪為考試工具,大學教育淪為找工作的工具,社會教育淪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不少學生都成為不懂得感謝、不願感激、不會感動,只知道汲取的『冷漠一代』。」
儘管陳教授的議案引起了一定爭議,但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要素之一,「感恩」恰恰是人與人之間誠信友愛、和諧相處的基石。就在陳萬志提出此項議案的一個月之後,新都區升庵中學初中二年級一堂別開生面的德育課在老師、家長和學生中展開了一場「感恩」教育。上圖宣傳片上,含辛茹苦的父親正在操持家務。右下角的剪影為正在為「感恩教育」宣傳片配音的大學生。新華社發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小時候背誦的這些詩句,講的就是「感恩」。「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銜環結草,以恩報德」,中國綿延多年的古老成語,告訴我們的也是「感恩」。我們並不缺少「感恩」文化,缺少的或許只是表達。從這個意義上說,成功的「感恩」教育就在於讓更多學生和成人將自己的「感恩」之情表達出來,讓「感恩」因表達而形成氛圍,讓自己在表達中體驗「感恩」———這是一切美好情感的源泉。
「感恩」班會後學生挽著父母回家
曾康(化名)是升庵中學初二·一班的學生,長相斯文中透著伶俐。不過這個14歲少年在同學和老師心目中的印象顯然不如他的長相那樣好。班主任李建瓊老師告訴我們,曾康歷來「桀驁不馴」,不但成績不好,和同學的關係也不太融洽,即便請來家長交涉,對曾康的促進也不大——因為他根本不把家長的話放在心上。
母愛被「分享」讓他桀驁不馴曾康的父母很早就已離異,家庭成員包括母親、繼父、外婆和表姐。「表姐是舅舅的女兒,舅舅去世後舅媽不管她,我媽就把她接過來了。」4月11日,曾康在課後與我們聊天時說到自己的家庭,眼神中閃過一絲歉疚。他說,家裡人多,繼父還有自己的孩子,外婆、表姐和曾康本人都要靠母親掙錢養活。雖說日子倒還過得去,但曾康一度對表姐和母親感到不滿。
「我是媽媽的兒子,可媽媽卻把她的愛分成了兩半,一半給了表姐,我只有另一半。」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中,甚至在零用錢的分配上,曾康一直都只能和表姐「分享」母愛。此種狀況在年幼的曾康看來極不合情理,他甚至認為母親的辛勞是在自找苦吃,而自己完全沒有得到母親應有的關愛。「有時候媽媽也跟我說她太辛苦了,我應該懂事;可要不是掙錢養表姐、養外婆,我媽能那麼累嗎?」出於這樣的認識,曾康從小就常常跟母親頂嘴,把母親的叮囑當耳旁風,以至於讀小學時曾康就換了3個學校,並且和同學常常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一位孝順的同學讓他有了轉變曾康說他也愛媽媽,但是總認為自己沒有得到母親所有的愛,因此他對母親的態度一直相當強硬。直到今年2月,升庵中學搞起了「學會感動向別人鼓掌」的「感恩」教育活動,初二·一班的李建瓊老師讓同學通過寫周記、互相傾談等方式「發現」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情,希望藉此讓學生真正孝敬父母、尊重老師。和同學交流後,曾康的同班女生鄭華(化名)很快成為曾康羨慕的對象。
鄭華一家的經濟條件比較困難,母親身患絕症,父親為了養家四處奔波。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鄭華和父母的感情非常好,學習也很用功。「我很羨慕她,為什麼她可以這樣?」當鄭華告訴曾康自己這麼做「是因為爸媽太不容易,我要讓爸爸曉得不只是他一個人在支撐」的時候,曾康大為震動。
「鄭華說起她媽媽生病的痛苦時,我忽然想到我媽。因為長期跟她頂嘴,媽媽後來甚至有些不敢罵我。記得有一次媽媽對我講,工作的辛苦在她看來不算什麼,家裡困難些也能過,但我不聽話是最讓她傷心的。而且因為我太橫,她傷心甚至都不願在我面前表達出來!」
曾康說那天晚上他一個人想了很久。想起母親劬勞的背影和斑白的頭髮,想起母親對自己的行為只能發出無奈的嘆息,自認為心腸剛硬的他先是默默流淚,繼而失聲痛哭,整晚都不能平靜。就在這天晚上,歷來都要為寫周記摳腦殼的曾康一氣呵成,在周記中他寫到了母親的辛苦、母親對自己的期望……對母親從未傾訴過的感激之情,一股腦被傾瀉在這篇周記中。結尾的一句「媽媽,你累了」,潤溼了班主任李建瓊的眼睛。
在李老師的策劃下,升庵中學初二年級的「感恩父母」主題班會於4月8日下午4點舉行。185名學生、近200位家長被請到學校的階梯教室,曾康的母親和外婆也一起出席。沒有空洞的說教,班會完全由學生自己與父母對話。當曾康上臺朗讀自己的周記時,臺下的母親既感動又心酸:「媽媽,你累了」,她一直期盼兒子能親口對她說的話,如今兒子卻在大庭廣眾之下說了出來。兒子的聲音因為激動而發顫,母親的淚水溼透了衣襟。
曾康說,那天晚上他和母親一起回家,母子倆長談了大半夜。對於談話的內容曾康不願過多透露,他只是說「不再對表姐有意見了」、「我也要照顧媽媽」。
李老師的感觸同樣深沉。「很奇怪,那天我不過在臺上簡單講了兩句話。一個多小時的班會結束後,家長和學生看我的眼神都大不同了,微笑著,很友善。」李老師還發現,那天絕大多數學生都是挽著父母回家的,其中也包括曾康。而當李老師欣慰地回到家中後,20多位家長輪番打來了電話:「真正要謝謝李老師,今天不但娃娃受教育,我們也很感動!」多種方式激發學生「感恩」情緒鄭華的孝順、曾康的轉變,這些都只是升庵中學乃至整個新都區中小學開展「感恩」教育的成果之一。在新都二中,高二學生王淵剛剛因為長期照顧身染沉痾的外公而被國家老齡委孝親敬老主題活動組委會評為全國的「孝敬之星」。在與記者的交談中,這位纖弱而美麗的小女生認為,因為感激而孝敬老人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新都區教育局分管德育的副局長王曉雲告訴記者,區教育局在今年初的全區校長會上就確定了開展「感恩」教育的思路,各個學校則通過主題班會、上行知課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感恩」情緒。王副局長說,如今的中小學生自我中心意識都比較強,認為別人(比如父母)對自己的照顧和付出是理所當然的。在這種情況下開展「感恩」教育很有必要,關鍵是要讓學生感到心靈上的震動,而不能流於形式。
在成都乃至全省,一場更大規模的「感恩」教育已經啟動。日前,由團省委、省學聯組織的感謝文化建設活動系列活動之一的「寫一封家書」活動在全省開展,從今年4月到12月,全省的中學生和大學生都可以通過書信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關愛之情,各高校還將結合本次活動開展主題為「報答父母,感謝祖國,回饋社會」的優秀原創簡訊評比活動和徵文活動。而感謝文化建設活動則以「感謝黨、感謝祖國、感謝時代、感謝家庭」為主要內容,引導大中學生對家庭、對社會、對祖國常懷感激之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實際行動報答父母、報效祖國、回饋社會。
不懂「感恩」民企差點垮掉
中國民營企業發展了二十多年,管理弊病暴露的也越來越多,專家對此開出了不少「藥方」,其中不少觀點論及民企「感恩」文化的缺失,認為「感恩」文化的缺失以及對其的誤解會長期制約著中國民營企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沒有正確的「感恩」觀難成大器吳永佳,38歲的他已經是成都永佳機械製造有限責任公司的老總。他的發家史有著一定的傳奇色彩,3年前從某大型鋼鐵企業單位退職,他和幾個朋友合資,在雙流彭鎮搞起了這家企業,生產高附加值特種鋼材。時值國內市場鋼材緊缺、價格猛漲,他由此發了大財。但當記者向他提出「感恩」話題時,他喟嘆不已:「曾經就是沒有處理好這個事情,差點親手整垮廠子。」
特種鋼材不同於粗鋼,對冶煉技術要求極高,雖然附加值高,但風險也大,當初促使他決心投巨資搞這個企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某企業的冶煉高級工程師羅某的加盟。當時羅某所在的那家企業快要垮了,經朋友介紹與吳結識,決意共謀發展。
開始一切順利,在羅某的技術指導下,幾百噸鋼產出並迅速脫手,但就在這個時候,有一爐鋼水報廢了,價值數萬元。原因是當時羅某出車間接聽一個電話,工人擅自行動操作失誤所致。吳當時大發雷霆,立即解僱了工人,並埋怨羅某失職,監管不力,而羅某也不服氣,吳永佳由此說了很多難聽的話,「當時我的想法是,我給了你飯碗,你就要給我好好幹,出了差錯說你幾句重話沒什麼大不了。」結果,羅某負氣辭職了。
羅的重要性在他離去不到一月就顯現出來,工廠另外請來的3個技術員更令吳永佳失望,接二連三的損失讓他招架不住,終於不得不拉下面子託朋友向羅轉告歉意,請他回來,並提高薪水。幾經周折,羅回到這家企業。
「類似情況,在民營企業中經常發生,不少的老闆因此損失很大,大家也總結出這是個留住人才的問題。」但吳永佳認為,這種認識還太淺,只停留在這個層面上將來還是難免「栽在同一塊石頭上」。年前,他到川大「充電」,接觸到關於「感恩」方面的理論,深有感悟,「作為企業家、管理者,沒有正確的『感恩』觀,將永遠難成大器。」學會「雙向感恩」走向「社會感恩」黨校副校長程顯煜認為,吳永佳作為一個民營企業家能夠有這種認識很不簡單。他闡述了這樣的幾個觀點:民企在成長過程中必須正確理解和培育「感恩」文化。感恩,可以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增強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不斷提高企業的整體運營效率;「感恩」需要遵循市場規律。
現在不少的民營企業賺錢看市場,對待自己的員工卻不能按照市場規律辦事,以「施恩者」自居,單方面強調「感恩」,這種畸形的「感恩文化」必然會直接導致「金員工」的大量流失,員工積極性下降,企業整體效率不斷降低;作為受僱的員工也要學會「感恩」,感激給自己機會的人,全力投入工作,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雙向感恩」;此外,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所以,企業必須深刻理解「飲水思源」的內涵,回報社會,這是「感恩」最高的境界——「社會感恩」。社會進步了,企業也就獲得更大的收益。因此,可以說,不論「雙向感恩」還是「社會感恩」,都能夠為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反哺農村是因為感激
從農業支持工業,到工業反哺農業;從農村服務城市,到城市帶動農村。工與農、城和鄉,這兩大關係正在實現著從未有過的歷史性轉變。新華社發
積善春茶葉公司是蒲江縣的一家企業,公司的主要業務是進行茶苗繁育和茶葉的生產加工銷售。當記者3月29日到該公司採訪時,正在公司茶葉基地採茶的李太婆連聲告訴記者:「傅老闆是好人,我們要謝謝他!」
李太婆所說的傅老闆是公司總經理傅豔紅,他之所以讓農民們心生感激,是因為去年該公司在蒲江縣成佳鎮歧山村、光明鄉金花村等地幫助貧困戶開發了800多畝茶葉基地,並免費提供了20萬株茶苗。此外,該公司已經跟西來鎮政府達成一致:公司今後將茶苗賣給當地農民時,將比市場價優惠30%。
開公司的目的不就是盈利嗎?為什麼要平白無故地讓利給農民?傅豔紅說,這一方面是出於公司自身發展的長遠考慮,另一方面則是他對農民懷有感激之情。「以前上小學時老師就教育我們,沒有農民伯伯辛苦耕種,我們就沒得吃的;現在親眼看到他們勞作,我更認為自己應該盡力幫助農民致富。」
傅豔紅平時喜歡看些書報,「工業的發展、城市今天的繁榮以及我們這些城裡人享受到的物質生活,都有農民兄弟的無私支援;所以現在提出反哺農業和農村,我是堅決贊成。」傅豔紅說,他之所以把公司的名字取為「積善春」,就是取「積善成德」之意;而向農民提供廉價的優質茶苗,在他看來不過是儘自身微薄之力對農民兄弟聊表感激之情而已。
本報記者在街頭隨機採訪了20個市民,他們對「反哺」農村的看法和傅豔紅驚人地相似。
把你的感謝說出來
北京新東方科技集團市場部企業培訓項目負責人winniey·liu:
我是成都人,在美國有5年的生活經歷。想像中美國是一個聲色犬馬的世界,我甚至是帶著對豔遇和狂歡的期待到美國的,但很快我發現美國人大多十分嚴肅和保守。嬉皮士、垮掉分子已經集體退向歷史深處,代替他們的是中規中矩的當代美國人。而對我震動最大的就是美國人的感恩文化。
美國人的集體活動無論規模大小,基本都有短暫的感恩儀式。主持者是牧師、召集人、與會者中最有聲望的人。感恩辭有一定的模式,但具體內容由主持人現場創造,參會者則與主持人一起朗誦或默念感恩辭。大體內容是感謝神賜予我們豐饒的食物、相遇的機緣、幸福的生活,願神的恩典永遠與我們同在。我在美國參加的大部分活動都有一種感恩的氛圍,美國人對此是非常認真和虔誠的。每個人都是感恩者和感恩的對象,是與神聖存在和他人聯結著的個體,所以,感恩文化實際上是以個人為基本單位和現實目的的群體文化。
感恩文化體現在美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Thankyou」(謝謝您)是美國人最常說的話之一,而被感謝者總要以「Youarewelcome」(涵義比「不用謝」多,包含著對感謝者的肯定)。甚至許多夫妻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斷說「Thankyou」和「Youarewelcome」,這在中國人看來,夫妻間如此客氣既沒必要,又過於程式化,幹嗎總用一種方式表達謝意,但由此可以看出感恩文化在美國是多麼深入人心。在美國,你對他人的感恩之情是必須說出來的,這是一種訴諸語言的感恩文化,不將自己的感恩之情化為語言會顯得很沒有禮貌,在公共場所中更是如此。這也是為什麼無論什麼樣的表演總能在美國贏得更多的掌聲的原因。
顧客在美國不會被當作上帝,但卻會實實在在地是感恩的對象。你購買了商家的貨品,既為商家帶來了利潤,也為政府納了稅,自然是感恩的對象,所以,商店的僱員一定會說「感謝你」和「祝你今天一切好」之類的感恩之語,當然,現在中國的商家也開始有了這樣的意識,開始這樣做。
中國要實現現代化乃至後現代化,更應建立和弘揚自己的感恩文化。每個人都要對社會感恩。我們中國人較為缺乏的就是公共的感恩文化。正因為這樣,中國的慈善事業的發展很困難。不過,這種情況正在改變,聽說成都有學校正在進行感恩教育,這是件大好事,從小就教會孩子心存感激之心,他們的一生都會受益無窮。
只有懂得感恩才會懂得付出
《成都晚報》原總編輯、老黨員凱兵:「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小時候背誦的這些詩句,講的就是感恩。「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銜環結草,以恩報德」,中國綿延多年的古老成語,告訴我們的也是感恩。然而,這些古訓有時候常常被我們的一些黨員幹部所淡忘。綜觀這些年來被查處的一些黨員幹部,當組織上與他們談話時,有些人竟恬不知恥地說「喝點,拿點,收點沒什麼」。他們忘記了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忘記了所拿的俸祿是人民給的。對養育他們的人民不是心存感激之情,不是將人民賦予的權力用來為人民謀利益,而是用於個人私慾的滿足。這也正是目前「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學會感恩,要求我們每一個黨員幹部首先要有感恩的思想和心理。一個人只有懂得感恩,才會懂得付出;懂得付出後,才能獲得感恩。要懂得沒有陽光就沒有溫暖,沒有水源就沒有生命的道理。要懂得,是人民養育了我們,人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吃水要不忘挖井人。其次,要培養謙虛的品德。對待比自己弱小的人,要知道躬身彎腰,伸出援助之手。制定政策,要從維護群眾的切身利益出發,不能好高騖遠,誇誇其談。第三,要有奉獻精神。既然是人民養育了我們,我們只有奉獻的義務,沒有索取的權利。無論做什麼工作,應以「公」為先,做一個大公無私,樂於奉獻的人。
記者手記
要做的只是扒開一道口子
3月8日下午,浙江省金華市環城小學舉行「懂得感恩」主題活動。幾位同學扮成了「孕婦」,以幽默風趣的小品來體驗媽媽十月懷胎的艱辛,讓同學們切實體會母愛的偉大。新華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