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從一位留學生那聽到了這樣的事。被邀請去參加周末聚餐,他回答對方「大丈夫です」,之後就再也沒有接到邀請者的電話了,他很困惑。其實這正是一場由於「大丈夫」引發的誤會了。
其實很多日本年輕人在接到邀請想要表達「委婉的拒絕」時,常會用「大丈夫」。在『明鏡國語辭典(第二版)』中,它的語義寫著「(俗)相手の勧誘などを遠回しに拒否する語」——即委婉地拒絕對方的邀請等的詞。也標著「主に若者が使う」「本來は不適切」的解說——即主要是年輕人使用、按理說是不確切的。
這麼說來,在對話中常出現的「コーヒーのお代わりはいかがですか? 」「いえ,大丈夫です」(再來一杯咖啡怎麼樣?不,不用了)這種內容,也是普遍接受的用法。而「大丈夫」原本的用法,是「沒關係」的意思。比如對摔倒的人問道「おケガはありませんか?(有受傷嗎)」時,回答可用 「大丈夫(沒關係)」。
另外,也有像「ここに荷物を置いてもいいですか?」「はい,大丈夫です」(可以在這裡放行李嗎?恩,沒關係)這種,用於對行為尋求許可時的回答。沒受傷沒事的時候,放置行李的時候,兩種都有OK的意思在。
而最近逐漸增加的用法,就是前面說的那種對於「勸誘」進行委婉否定的。那麼到底「大丈夫」是OK的意思還是NO的意思呢,它的界線到底在哪呢。
除了「おケガはありませんか(有受傷嗎)」之外,有些研究者把行為帶來的「利益·恩惠」以「是給自己還是給對方」作為界線來區分。以此為基礎來考慮還真是這樣,只是在「勸誘」的時候,會給雙方帶來「利益恩恵」,事態會變得很複雜。比如,求婚時有時會說的話是「僕では,ダメですか?(我不行嗎?)」,由「結婚すること」帶來的「利益恩恵」對哪一方會更多呢,無法進行判斷。對這個問題,如果對方回答「大丈夫です」的話,那麼這到底是「哪邊的大丈夫」是很難判斷的。
但是另一方面,深挖詞語的意思的話,「勧誘に対するえん曲な否定(對勸誘的委婉的否定)」這種新用法,與問「ケガはないか」回答「大丈夫」這種原本的使用方法,在某種意義上也能說是有相近的東西吧。就像「お気遣いいただくには及びません。どうぞ,ご心配なく(不必擔心)」,結果想說的話還是沒有改變。不管怎麼樣,實踐中要決定在哪裡劃界線是很難的。「大丈夫」是OK還是NO,難以分辨,和「いいです」「結構です」一樣,會讓還不習慣日語的人困惑一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