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涵 果殼病人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西北人,我的舌頭極為擅長處理肉類業務,喝排骨湯時再微小的骨頭渣子也能輕鬆剔除,然而在處理海鮮業務時,我卻無能為力,哪怕是吃難度係數公認極低的帶魚,也曾有驚無險地被魚刺扎過。而童年在包郵區度過的我媽,一直以來都是家裡吃魚的能手,截至今年端午節前還是不懂扎魚刺是何事的吃魚達人。
一鍋鯽魚湯引發的「慘案」
端午節的前一天,媽媽去姥姥家幫忙包粽子,恰好小姨送來了三條小鯽魚,鯽魚豆腐湯成為了當日的晚餐。鯽魚湯的鮮美自然不必多言,然而魚小刺多的鯽魚肉卻顯得食之不易棄之可惜,於是吃魚肉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就交給了媽媽和小姨,作為家中擅吃魚肉者的媽媽身擔重任,一人承包兩條。
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剛吃到第二口媽媽就發出了「呃,咳咳」的聲音,坐在她旁邊的我瞬間停下了悶頭吃肉的動作,投去了關注的目光。
「我好像扎著魚刺了。」她略帶尷尬地說。
「啊?你被魚刺扎了?咋回事啊?」伴隨著我驚疑不定的提問,一桌人都放慢了吃飯的速度,將目光鎖定在尷尬又痛苦的媽媽身上,她則用手摸著下巴右側靠近淋巴的位置指出魚刺大概的位置。
姥爺:「這麼大的人了,吃魚還扎到。」
姥姥:「你慢點吃,沒人跟你搶。」
小姨:「要不然喝口醋?」
表妹:「喝醋沒用的,醋又不是鹽酸,喝一口就能把魚刺化開。」
表姐:「你吃口餅子或者饅頭往下壓一壓。」
我:「不能吃餅子硬往下壓,那樣魚刺容易把食道劃傷,更麻煩。實在不行,去趟社區醫院吧。」
因為一根魚刺,所有人開啟了七嘴八舌模式,有分析扎刺原因的——吃太快,有出謀劃策解決魚刺問題的——吃東西、喝醋。眾說紛紜中,媽媽回想起若干年前曾用小鑷子幫我爸拔去了扎在嗓子眼的魚刺的光輝歷史,獨身一人去了衛生間,拿著小鏡子試圖尋找這根討人厭的魚刺,還喊表姐過去一同尋找。
儘管能感覺到魚刺所在的大致位置,然而無論怎麼打光照鏡子,都看不到這根深藏不露的魚刺,只有一次次被筷子壓嗓子眼帶來的陣陣嘔吐刺激。自行拔除魚刺顯然已經無望了,死馬當活馬醫的媽媽接受了表姐的建議,去廚房掰了一大塊大餅開始嘗試用食物衝擊魚刺。魚刺不甘就這樣順食道而下,在與大餅的瘋狂摩擦後,被迫收斂了存在感,媽媽表示雖然嗓子還是不舒服,但疼痛感有所減少。天大地大吃飯最大,晚飯繼續吃!
橫亙的魚刺與咽不下的粽子
端午節一早,被魚刺嚴重影響到睡眠的媽媽表示魚刺的存在感似乎增強了,吞咽唾液間都帶著一絲噁心感。「別拖了,去趟社區醫院吧,如果劃傷了食道,再拖下去萬一發炎化膿就麻煩了。」扒著媽媽的嗓子眼迎著陽光轉了幾圈都沒看到魚刺的我,再次提出去看醫生的建議。媽媽當即決定過完節日就去社區醫院看看。
既然是端午節,午飯自然是前一天姥姥和媽媽親手包的粽子了。一口玫瑰豆沙粽子入喉,媽媽瞬間放下了手中的筷子,發出了快要嘔吐的聲音。糯米包成的粽子黏性不可小覷,本來被麵食摩擦「服帖」的魚刺,被糯米喚醒了不安的靈魂,瘋狂地刷存在感。「我咽不下去了,」媽媽皺著眉說,「不光咽唾沫噁心,連說話都覺得噁心。」
中午1點剛過,在家人的強烈勸說下,媽媽終於答應去社區醫院看一看。剛吃完午飯本該在午休的醫生打著手電筒觀察了好一會兒她的嗓子,無奈地搖了搖頭:「我根本看不到有露出來的刺,看不到的話我也沒法給你拔。你這得去綜合醫院看看,他們帶著額鏡看得清楚些。而且他們有工具,還能給你下鏡子(喉鏡)找。」
聽到要去綜合醫院的媽媽發出了自暴自棄的提問:「我要是不管這刺了會咋樣?自己會不會好?」「會咋樣?會一直扎著啊。你這刺看都看不見,扎那麼深時間久了會出更多問題的。」醫生略帶無語地回答。
從急診到耳鼻喉科的取刺之旅
媽媽嫌麻煩不想去綜合醫院。但是我聽完社區醫院醫生的一番話,再結合多年的醫學科普文章閱讀經驗,當機立斷地表示:「必須去醫院,現在就走!」
大概因為是端午節假期,附近的綜合醫院格外安靜。考慮到是節假日,我想當然地給媽媽掛了急診,在等待急診科醫生處理好前面的脛骨骨折患者和嚴重腹瀉患者後,終於輪到了媽媽。聽到媽媽陳述自己病情後,急診醫生:「把你掛的號換成耳鼻喉科去吧。」
換好耳鼻喉科的號,了解情況後,醫生二話不說帶上額鏡開始第一輪的肉眼搜索,左看右看找了好久也沒能看到這根隱身似的魚刺。「我沒看到魚刺,有兩個可能。一是這個魚刺扎得深,我這樣看不見,還有一個可能是魚刺已經順著食道進胃裡了,你現在還覺得不舒服是因為魚刺扎傷比較嚴重。」
「魚刺還在,我能明顯感覺到它。」
「那就開個單子做個喉鏡吧。下鏡子找。」
繳完費領了一小瓶達克羅寧膠漿和一根吸管後,我和媽媽又一次回到耳鼻喉科室。「先把麻藥喝了。慢慢喝。」媽媽慢慢幹了這支口感微妙的麻藥後,醫生又從旁邊機器上拿起了一個類似小噴槍的設備,對準媽媽的鼻腔噴了幾下水霧狀的麻藥,稍等片刻後,進入了另一間寫著「檢查室」的房間。
這是媽媽第一次做喉鏡,也是我第一次見人做喉鏡。我們都以為既然是喉鏡,自然和胃鏡類似,要從喉嚨伸進去做檢查。於是,媽媽坐上座椅後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張開嘴。「嘴巴閉上」,手持一根頂端亮著光的黑色細管的醫生言簡意賅地下達了指示,隨後將細管的頭輕輕地頂在自己的手心上,確認顯示器上可以清楚地顯現畫面。再次確認了魚刺所在的大致位置後,醫生就將這根黑色的細管送進了媽媽的右側鼻腔,一片肉粉色瞬間清晰地出現在顯示器上。
醫生熟練地操作著細管,雙眼仔細盯著屏幕,細管向下延伸時,醫生的動作忽然暫停了一秒,隨即又將細管向外拉了拉,在一處略有些凸起泛白的位置停了下來。「果然是扎了根刺。」聽到醫生的話,我也凝神聚氣地盯著屏幕,果然有根刺!不得不說,這根刺扎得真是妙,魚刺的兩端都扎進了軟肉裡,只有中段微微露在外面,受到魚刺傷害而出現的微腫和泛白更是完美地為這根魚刺打了掩護,有設備加持都尚且要費些心思尋找,肉眼直觀是絕對看不到的。
醫生喚來了護士做助手,只見護士從一旁的架子上取下一根頂端帶著小鑷子的細長設備,從鼻腔進入到喉鏡的視野內,然後快速夾住魚刺中段向外拉。說實話,看到這個取刺工具後,我第一個想到的居然是通下水的鐵絲。顯示器上直播著魚刺的不甘,在被夾起的瞬間還挑起了一側的軟肉,看得我喉頭一緊。感謝麻藥,對此媽媽表示並無任何痛感,只是感到嗓子裡有東西在動。
「好了,取出來了。」醫生一邊說話一邊抽出設備,被魚刺折磨了許久的媽媽終於重獲「新生」。「謝謝大夫。需要忌口嗎?」「不用忌口。不過以後還是別吃魚了,想吃魚就請我吃吧。」醫生開著玩笑和我們一同走出檢查室。
吃魚扎刺到去醫院做喉鏡,也算是令人哭笑不得的奇特經歷了。三條連三十塊錢都不到的小小鯽魚,卻引發了一場堪比三十條魚價格的拔魚刺事件,這儼然已經成為了全家人的熱議話題。好在魚刺並沒有給媽媽留下太深的心理陰影,當晚大家一邊討論取魚刺事件一邊享受著自製的蒜香烤魚盛宴,感謝美味刺少的梭邊魚安撫了飽受魚刺折磨的媽媽。
醫生點評
馮少為 | 浙江省諸暨市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醫師
中國因為有特殊的炊具「炒鍋」,特殊的餐具「筷子」,加上五花八門的烹飪方式,以及其他地理、人文等等等等因素,成為了地球上吃淡水魚最多的國家。西餐的烹飪方式很難去除淡水魚的腥土味,刀叉又很不方便精細的挑刺動作,所以淡水魚基本不會出現在西餐桌上。淡水魚比海魚多鱗多刺,中國的吃淡水魚大軍每天都要產生一大批咽喉魚刺異物的患者,同時也催生出了世界上拔魚刺最厲害的耳鼻咽喉科醫生。如果有一天中國和外國的耳鼻喉科大夫要同臺競技,自選項目進行技能比武的話,一定要選擇「喉咽部取異物術」——當國外同行還在扒拉著黏膜探尋魚刺的身影時,我們已經早早地「亮刺」在手,奪得掌聲一片。
中國醫生拔魚刺的水平,在國際上是一騎絕塵的領先,毋庸置疑。這句話先撂在這裡,文後面還有用。
來看看文中的「媽媽」。「媽媽」童年在包郵區度過,那就和我同是江浙滬地區的人士了。江浙滬雖然有海岸線可以方便出海捕魚,但所謂「魚米之鄉」的魚,大多還是淡水魚。除了四大家魚外,就要數鯽魚了,且鯽魚的風頭還要在四大家魚之上。鯽魚肉質鮮嫩,然而其細刺兒實在太多,食客很容易中招。鯽魚肉裡的小刺不與脊椎相連,筷子夾取的時候很難做到肉刺分離,其尾部更是喪心病狂地密集了超多的小刺。這些小刺除了都很細,細如髮絲外,還都很短,且軟而富有彈性,總結起來就是「細、小、柔、韌」四個字。接下來我們就用這四個字來捋一捋文中媽媽的魚刺卡取之旅。
用飯糰往下咽?你應該不想冒這個險
文中的「媽媽」應該是有豐富的食用鯽魚的經驗的,然而別說獨食兩條鯽魚,即便是共享一條鯽魚,每家每戶的「媽媽」們也是咽部魚刺異物的高發人群。為什麼?因為節儉。鯽魚小刺最集中的部位在魚尾,魚尾肉少刺多,家裡大人小孩一般也都不吃。掌管廚房的「媽媽」們本著勤儉持家的優良傳統,不浪費食物,經常會冒著槍林彈雨把吃剩的魚尾吃完。所以來醫院拔魚刺最多的,往往是身為家庭主婦的「媽媽」們。
吃魚卡到刺了,拿食物飯糰咽應該是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這招應該是幾千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裡,人類對付魚刺卡喉最常用的一種辦法。現在的科學觀點並不提倡這麼做,但人們確實很多時候都在使用,有時並不是主觀意願上的使用。比如一不小心有很小的魚刺扎到咽部黏膜了,此時吞咽動作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一口咽下,發現咽部的針刺感已經沒了——好險好險,差點卡住魚刺了。有時候吃魚過程中咽部有細小的刺扎感,扒拉一口飯,或者再加點多莖葉的蔬菜,有意咽幾口,大多數情況下魚刺也能被食團和莖葉纖維拉下去。
但有時候咽不下就是咽不下。要知道食團勾拉魚刺下墜,需要有一個受力點。如果這根魚刺外露部分(除去扎進肉裡的部分)有一定長度,那麼確實容易產生受力點被食團裹挾咽下。但如果這根魚刺很短呢?很短的魚刺還要去除扎進肉裡的那一點點,剩下也就在黏膜外面露出一個小尖尖,饒你吃糠咽菜半天,就是勾不住那小刺啊。
這裡強調一點,沒有醫生會推薦或者鼓勵病人用食物飯糰去咽魚刺,但這個辦法還是在廣泛使用,而且也不能一言否定。但醫生不推薦是有理由的,因為這種方法可能幫忙咽下了魚刺,但也可能適得其反,把魚刺帶入了更危險的地方,比如食道。到這個時候,就不是三十條魚的價格所能承受的了,或許得花上三百條、三千條,甚至搭上你的身家性命。
直接拿鑷子夾出來?要很幸運才行
再來說說民間另外一種辦法,就是拿燈光照射口咽腔企圖用筷子、鑷子夾取的。這裡要說,如果你看到了,也夾出來了,那麼恭喜你,也恭喜卡魚刺的那位,你們都是卡魚刺屆的幸運兒。
魚刺卡在咽部,這個咽部其實範圍不小,口咽部、喉咽部,都可能卡住魚刺,食道裡面也有可能。而咽部最容易卡住魚刺的地方,實際上是在舌根的位置。文中媽媽指了指下巴右側,魚刺多半也是扎在右側舌根了。舌根這個地方,直接從口腔是看不到的。不信你拿起鏡子或者手機攝像頭看看。張開嘴巴,只能看到舌尖、舌背部。舌背拱形向下拐才是舌根,這個位置被舌體本身擋住了。少數幸運兒因為魚刺卡的位置比較靠上,比如在扁桃體上,或者就在舌背上,而且這根刺還比較粗或長,方便你辨認出這是魚刺而不是唾液拉絲,才有可能很方便地取出來。然而如果魚刺纖細、短小,即便卡的位置比較高,很多時間也很難發現。鯽魚背上連著脊椎的粗刺是很少有人會卡住的,卡住的絕大部分都是細刺。所以,在絕大部分情況下,你拿燈光照口咽部,都無法發現那根撓人的細刺。
以上是因為魚刺的「細」、「小」產生的一系列困擾,下邊再從魚刺的「柔」、「韌」來說說魚刺卡住的「口感」。
一會兒扎,一會兒不扎,魚刺到底還在不在?
很多有魚刺卡喉經歷的人都有過類似體驗:怎麼咽喉部的針扎感一會兒有,一會兒又沒了。有時候讓人產生了錯覺——是不是魚刺已經下去了。
先回憶一下打針的感覺,鋼針扎進皮膚和血管,很痛,但痛只在針頭穿過皮膚的那一刻。針頭在身體裡面時,不管是往外抽血,還是往裡面輸液,都沒有疼痛感。魚刺扎進黏膜卡在咽喉裡也是一個道理。扎進黏膜的那一瞬間,是有痛覺的。但是等魚刺在那裡紮好了,實際上痛覺已經消退了。
那為什麼魚刺卡住了這麼難受,咽一下痛一下呢?
原因在於,此時吞咽伴隨的針扎咽痛感,並不是之前那個魚刺扎住的地方在痛,而是另外一個地方。
既然為魚刺,一定至少有2個頭,有些「y」形的魚刺有3個頭,或者更多的頭。扎進黏膜那個尖頭已經不能動了,但是另外一個尖頭高高翹起,在你吞咽的時候就會扎向撲面而來的黏膜。但因為魚刺很軟,這樣的接觸並不能讓翹起的尖頭扎進對面的黏膜裡。於是乎,你每咽一次,這個尖頭就在對面的黏膜上輕輕地扎一下,給你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這也是很多時候患者描述的魚刺部位與實際魚刺卡住的部位有出入的原因。
而如果翹起的尖頭耷拉下來了,或者尖頭朝向一個特殊的方位,吞咽時沒有正面撲過來的黏膜,那麼你就不會有針扎感,似乎也感覺不到咽部的魚刺存在了。
找醫生拔魚刺,可能要闖過好幾道關卡
魚刺的細、小、柔、韌,諸位應該都有一個比較感性的認識了。
接下來該怎麼辦呢?
最好的辦法自然是找醫生去看了。前面說過,中國的耳鼻喉科醫生,是世界上拔咽部魚刺最牛的醫生,沒有之一。
首先,醫生會先用肉眼直視你的咽腔,就是用壓舌板壓一下你的舌頭,看看上面比較淺的地方有沒有魚刺。如果你是那少數的幸運兒,如前所述,魚刺卡在扁桃體最上面或者舌背上,那麼基本到此為止你就可以解脫了。如果沒有,那麼就勇敢進入下一關吧。
這一關,醫生就要從舌根開始找了,拉出你的舌頭,用一種叫「間接喉鏡」的結構簡單的鏡子,利用光線折射的原理(類似潛水艇裡的潛望鏡)來探查你的舌根。如果魚刺有一定的長度和粗細,檢查的時候也配合地翹起來顯露身姿,那麼恭喜,到此為止你也可以解脫了。但如果你那寶貝魚刺身形短小,檢查的時候閃展騰挪隱秘行蹤不肯現身,那麼就要到下一關。
第三關,醫生就要請出集現代科技與美學於一身的真正的「喉鏡」了。喉鏡有硬管的,也有軟管的。硬管的外面有鋼材,不怕咬,從嘴巴進;軟管的容易咬壞,多從鼻腔進入。電子喉鏡有充足的光線,清晰的圖像顯示,大部分細小魚刺都無處遁形,乖乖束手就擒。文中「媽媽」也還算幸運,喉鏡下面立刻就找到卡住的魚刺了。當然也有特別頑固不化的,很細很短,隱藏在你咽喉部黏膜皺襞裡,或者淋巴濾泡的溝溝壑壑裡,就是不肯出來。這種情況下,如果判定魚刺很細軟短小,且位置就在咽部,電子喉鏡反覆探查後還是一無所獲,醫生也會就此打住,要求患者隨診觀察。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體組織有一定的排異反應,細小的魚刺大多會被黏膜組織推出。入睡後黏膜下肌肉層的鬆弛也有利於卡住的魚刺排除。但如果判定魚刺比較粗大,且魚刺位置靠下位於食道區域,醫生就可能需要你進入隱藏關卡了。
這道關就是食道探查關。食道探查用的鏡頭也分硬和軟,硬的是食道鏡,結構比較簡單,就是一根鋼管加導光束,軟的就是我們平常說起的胃鏡了,構造相當精細。一般魚刺異物很少使用食道探查,只有魚刺比較大,卡得比較深,或者經過影像學檢查提示食道有異物的,才會用到。這一關的危險程度較前幾關陡然上升,有時候異物比較大,即便取出來了,因為食道已經撕裂穿孔,病情也是相當兇險。個別極端情況,搭上幾十萬人沒救回來的也有。
所以因為這道隱藏關卡的存在,如果你有東西卡在咽部了,還是不要用飯糰硬生生地往下咽了。
有事情,趕緊找醫生。
個人經歷分享不構成診療建議,不能取代醫生對特定患者的個體化判斷,如有就診需要請前往正規醫院。
作者:涵
原標題:《3條小小鯽魚,引發了一場堪比30條魚價格的拔魚刺事件》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