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常遇春這些草根出身的人為什麼會精通兵法?

2020-12-20 付方言yan

徐達、常遇春在參加起義軍之前,都是普通的老百姓,根據史料記載,兩人最多也就是有些武藝,比普通人能打些而已,既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也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是,他們在起義軍後不斷錘鍊,最終都成為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成為大明王朝的最大開國功臣之一。為什麼兩個普通人最後能成為中國歷史上都不可多見的帥才和將才呢?在我看來,一方面是他們先天上有著過人的天賦,另一方面也是後天不斷學習的結果。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些人的天賦真的是不可思議。比如有的人天生就有極強的記憶能力,能夠很輕鬆的做到過目不忘,一篇文章讀一遍就能倒背如流。

再比如下棋,規則極其簡單,但就是有的人只需要讀懂規則,就可以贏下了幾十年的棋手。我有一個朋友,二十多歲才學會下象棋,第二盤就下贏了教他下棋的師傅,一個月後在他們小區就沒有對手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拿到了全縣的第二名,如果不是學棋實在太晚,很有可能會成為一名國手。但是,這樣聰明的一個人,學圍棋卻不行,學了很久之後還是下不過圍棋班的小學生。這東西你說怎麼解釋?只能說我這個朋友有極高的象棋天賦,卻沒有圍棋天賦。我們常說,一個人的天賦只是起點,真正決定最後高度的還是後天的努力。但是,有時候事實就是那麼氣人,有那麼一小部分人的天賦起點就高到了普通人一輩子無論如何努力都達不到的高度。

徐達等人顯然就是有著這樣的天賦,他的軍事天賦在參加起義軍之後很快便顯露出來,對戰場上的形勢判斷有著天生的敏感,總是能在關鍵時候做出最正確的決定。如果你讓徐達來說當時為什麼那麼決策,有可能他自己都說不清楚,也未必有把握,但天賦告訴他,就應該這麼做決策。俗話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往往不是生搬硬套兵書上的知識就行的。比如熟讀兵書的趙括,長平之戰直接葬送了趙國四十萬大軍,再比如連諸葛亮都讚嘆欣賞的馬謖,在街亭一戰中指揮失當,葬送了蜀軍的大好局面,最終被諸葛亮揮淚斬首。實際上,歷史上熟讀兵書的將領,在實戰中一敗塗地的例子舉不勝舉,這些人往往都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都接受過軍事訓練,但到了戰場上反而發揮不出來。

倒是徐達、常遇春這種人,雖然文化程度低、沒有接受過軍事訓練,但憑著天賦反而能夠不受約束,做出正確的判斷。當然,除去極高的天賦之外,後天的努力和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前面我們說到有的人天賦很高,天生就能過目不忘,年齡很小的時候就能寫出很華麗的詩歌,但在他們長大後卻一聲碌碌無為,這就是後天沒有努力和學習。而徐達不僅天賦突出,在參加起義軍之後也非常注重學習,每夜都要研讀兵法,提高帶兵打仗的能力。朱元璋曾評價徐達。說他不暴躁,不狠心,破城後不搶奪錢財婦女,為人正直,正是這種自製讓徐達的軍事水平得以迅速提高。

常遇春也是同樣的道理,在長期的戰鬥中,不斷的磨練、錘鍊自己,通過不斷的總結學習,得以提高,然後再學習、再提高。「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參加起義軍之後,徐達和常遇春有無數的實踐機會,來磨練自己的性子,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終成長為一代名將。我們的身邊有著各式各樣的人,有的天賦高,有的天賦低;有的肯努力,有的不努力,這些人的成就有高有低,但不能說失敗者就沒有努力,而成功者就一定是榜樣。馬雲短短幾十年就成為了全國首富,我想道理也應該是先天天賦加後天努力,遇上合適的環境就成就了他的商業神話。具備同樣商業天賦的人全國可能有千千萬萬,肯吃苦努力的更是有萬萬千千,但只有同時具備了這兩點,才有可能成為站在金字塔最頂端的那個人。

我非常贊同的一句話是「時勢造英雄」,反對「英雄造時勢」,如果不是元末農民起義大爆發,徐達、常遇春,甚至包括朱元璋,可能一輩子就是一個普通人,碌碌無為的度過一生,但所謂「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風雲便化龍,」正是風雲際會的時代,才讓徐達、常遇春等人的天賦得以發揮,並通過後天的努力成為了一代名將。

相關焦點

  • 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常遇春這些草根出身的人,為什麼會精通兵法?
    他在打天下的時候,身邊聚集了一大堆能人,並且這群能人裡很多都是朱元璋兒時的玩伴,這也就意味著跟隨朱元璋徵戰四方的將軍,很多也都是草根出身。所以在明朝建立之時,草根皇帝、草根將軍、草根文臣匯聚一堂,簡直是個「草根王朝」,不過它卻擁有著276年的國祚,讓人不服都不行。
  • 徐達要過飯,常遇春放過牛,這些草根出身的人為什麼會精通兵法?
    徐達要過飯,常遇春放過牛,這些草根出身的人為什麼會精通兵法?文丨談歷史講情感我們翻閱歷史可以發現,有的將軍優秀是因為祖上也是幹這行的,所以說從小就接觸這類東西,自然學習的比較快,比別人有優勢。但是也出現過相反的,有些將軍在出名之前,幹的就是老百姓的工作,那麼他們是如何才能懂得兵法,帶兵打仗還能取得勝利的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解,這些出身很普通的人,他們為什麼會精通兵法的原因。我們就拿朱元璋舉例,他能夠當開國皇帝自然離不開身邊的幫手。這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徐達和常遇春,這兩位在朱元璋北伐的時候,立下了汗馬功勞。
  • 徐達常遇春都是農民出身,為何會精通兵法?其實原因很簡單
    然而我們不得不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徐達和常遇春等人和韓信不同,韓信是學習過一整套軍事作戰體系的,而徐達、常遇春在加入朱元璋之前就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都沒有進行過系統的教育怎麼會打仗這麼厲害呢?其實對於這些小編有以下幾種看法:
  • 徐達、常遇春都是農民出身,為何會如此精通兵法?其實原因很簡單
    徐達和常遇春都具備極強的軍事才能,他們倆善於調兵遣將,戰場嗅覺敏銳,總能抓準破敵機會,要說他們倆沒受過專業的訓練,很多人可能都不相信,但事實上,他們倆都是草根出身。既然徐達、常遇春從前只是普通百姓,並沒有受過專業訓練,那他們為何精通兵法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 徐達、常遇春這些草根出身的人,為什麼會精通兵法?沒學過啊!
    ,孫武這樣說肯定有它實際的道理,力大只能勝一人,而智謀與策略有時能改變整個戰場的局勢,所以古代大將出徵身邊總要帶些懂軍事與策略的謀師,緊急情況讓這些有文化的參謀來出注意,因為戰爭的對決對象還是人與人鬥智鬥勇鬥武鬥狠。
  • 徐達和常遇春明明出身草根,也沒學過兵法,為何卻能成為絕世名將
    歷史上像徐達、常遇春這樣的人有很多,明明原本出身底層、平平無奇,卻偏偏一朝從軍,便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成為譽滿天下的名將。就像大國家黨衛青一樣,其父親是平壤後的助手小李。據楊貴妃和徐海東所知,他們兩人都是窮出身,沒有讀過軍校,一入伍就從士兵開始,但最終在戰爭中一步步成長,直到成為開國隊長。元末的戰爭很多,朱元璋除了與朝廷的王寶博作戰外,還要與江西的陳宇陽和江蘇的張士誠一起與浙江的邦國陣作戰。這些戰爭極大地鍛鍊了徐達和上有春統兵作戰的能力,使其成長為指揮官級的「帝國雙壁」。高爾基說,社會是對所有人最好的大學。
  • 平民出身、沒讀過書、沒有背景,徐達是怎麼精通軍事才能的?
    沒有誰天生就精通某項技能,天才都是後天學習到的。徐達小時候確實是農村的莊稼漢子,每天在田裡拋食。可元朝太給力了,直接讓大部分的老百姓活不下去。徐達只好就近參加了起義軍,雖說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打仗,可只要不死,總有一口飯吃。
  • 明朝開國六王,徐達、常遇春皆在列
    徐達,明朝開國名將,元朝末年出身農家的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並屢立戰功:大敗陳友諒、消滅張士誠、北伐推翻元朝統治等等,明朝建立後官拜太傅、中書右丞相,封魏國公,歲祿五千石,賜世襲文券。洪武十七年,徐達因病去世,死後被朱元璋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常遇春,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投靠朱元璋,在徵討四方割據勢力、滅亡元朝的諸多戰爭立下了不世奇功。
  • 某網友心中的古代十大名將排名,我想說:為何有常遇春沒有徐達?
    現在來看看某網友粉絲心中的古代十大名將排名:TOP、10 常遇春常遇春出身於貧苦農民之家,但天資不凡,隨人習武后更是體貌奇偉,身高臂長,力大過人,精於騎射,各種兵器都能使用。常遇春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於直言,效命疆場,盡瘁而終。朱元璋對常遇春很愛重,認為常遇春的功勳「雖古名將,未有過之」。但是,常遇春四十歲就暴斃了,而且一直在徐達之下,徐達徵戰一生僅有一敗,而且還是故意敗之;論戰功謀略足以列入千古名將,為何有常遇春沒有徐達呢?
  • 徐達兩次放走元順帝,常遇春大發脾氣,朱元璋卻說:放得好!
    同年七月份,徐達駐軍在離元大都只有二三十裡外的通州。當時常遇春提議,乘勝追擊,一舉攻破都城,俘虜元順帝。徐達聽後並沒有接納,反倒下令大軍駐紮通州,這一待就是七天。元順帝本來都做好了亡國被俘的命運,但是見明朝北伐大軍遲遲不來,便召集百官、妻妾和子女,逃往上都,建都於此,國號北元。
  • 元末:一個無人傳授兵法的百姓靠著這兩點成為統御幾十萬人的將軍
    在古代的時候總有這樣的人,三國的張飛,一個賣豬肉的成了萬人敵的猛將,元末的徐達一個和朱元璋一樣的放牛娃成為了開國第一將軍。他們真的就沒有人教授兵法嗎?就是靠著自己悟出來的嗎?其實在此之前,他們還是有師傅的,那就是認字的師傅,如果不認識字,又怎麼去理解話的意思呢?難道靠嘴巴說就能成為名將嗎?
  • 常遇春忍不住摸了丫鬟的手,後來的一串事情把常遇春嚇病了?
    朱元璋打江山的時候,有很多非常勇猛的手下,最著名的兩個大將軍就是徐達和常遇春,據說常遇春不僅精通騎射,還無人能敵,只不過他卻非常害怕自己的老婆,是個妻管嚴,在野史當中,還記載了關於他跟母夜叉老婆的故事。
  • 歷史探秘:常遇春的二兒子跟朱元璋有什麼矛盾?
    歷史探秘:常遇春的二兒子跟朱元璋有什麼矛盾?時間:2020-12-21 18:58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常遇春的二兒子跟朱元璋有什麼矛盾? 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統一戰爭進行到最後階段。朱元璋派遣徐達、常遇春,帶領北伐軍揮師北上,兵鋒直指元大都。
  • 明朝記憶之——一王兩國公,徐達這一家子
    徐達,字天德,漢族,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民族英雄,濠州鍾離人。徐達農民出身,後來官至右丞相,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勳。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死後大明帝國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為中山王。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
  • 曾經的西瓜太郎孫權,從草根逆襲到高富帥,經歷了什麼?
    說到精通兵法的孫武的後裔子孫,不得不提吳國開國元勳孫權了。然而,還有一位才子,我們不能夠遺忘。他就是孫權之父――孫堅。豐富多彩的一生,他到底經歷了什麼血雨腥風?我們一起去探個究竟。一個地方的水土養育一個地方的百姓。陽平山是個好地方,盛產西瓜。孫堅的爸爸孫鍾是個接地氣的種瓜人,這樣一來,孫堅繼承父業,是個名副其實的西瓜太郎了。家境清貧,卻有著德高望重的家風。
  • 朱元璋冊封開國六大公爵,獨有徐達魏國公延續百年,多虧了女兒!
    由於是他當年推薦了胡惟庸,所以在平叛胡惟庸的時候,李善長就差點被牽連了,只不過最後,他還是沒有逃得了魔爪,因胡惟庸藍玉謀反的案子被殺,株連了他家七十多個人魏國公徐達徐達是朱元璋的髮小好兄弟,還是他最重要的武將,立下了汗馬功勞,不僅跟著朱元璋消滅了張士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