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常遇春在參加起義軍之前,都是普通的老百姓,根據史料記載,兩人最多也就是有些武藝,比普通人能打些而已,既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也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是,他們在起義軍後不斷錘鍊,最終都成為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成為大明王朝的最大開國功臣之一。為什麼兩個普通人最後能成為中國歷史上都不可多見的帥才和將才呢?在我看來,一方面是他們先天上有著過人的天賦,另一方面也是後天不斷學習的結果。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些人的天賦真的是不可思議。比如有的人天生就有極強的記憶能力,能夠很輕鬆的做到過目不忘,一篇文章讀一遍就能倒背如流。
再比如下棋,規則極其簡單,但就是有的人只需要讀懂規則,就可以贏下了幾十年的棋手。我有一個朋友,二十多歲才學會下象棋,第二盤就下贏了教他下棋的師傅,一個月後在他們小區就沒有對手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拿到了全縣的第二名,如果不是學棋實在太晚,很有可能會成為一名國手。但是,這樣聰明的一個人,學圍棋卻不行,學了很久之後還是下不過圍棋班的小學生。這東西你說怎麼解釋?只能說我這個朋友有極高的象棋天賦,卻沒有圍棋天賦。我們常說,一個人的天賦只是起點,真正決定最後高度的還是後天的努力。但是,有時候事實就是那麼氣人,有那麼一小部分人的天賦起點就高到了普通人一輩子無論如何努力都達不到的高度。
徐達等人顯然就是有著這樣的天賦,他的軍事天賦在參加起義軍之後很快便顯露出來,對戰場上的形勢判斷有著天生的敏感,總是能在關鍵時候做出最正確的決定。如果你讓徐達來說當時為什麼那麼決策,有可能他自己都說不清楚,也未必有把握,但天賦告訴他,就應該這麼做決策。俗話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往往不是生搬硬套兵書上的知識就行的。比如熟讀兵書的趙括,長平之戰直接葬送了趙國四十萬大軍,再比如連諸葛亮都讚嘆欣賞的馬謖,在街亭一戰中指揮失當,葬送了蜀軍的大好局面,最終被諸葛亮揮淚斬首。實際上,歷史上熟讀兵書的將領,在實戰中一敗塗地的例子舉不勝舉,這些人往往都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都接受過軍事訓練,但到了戰場上反而發揮不出來。
倒是徐達、常遇春這種人,雖然文化程度低、沒有接受過軍事訓練,但憑著天賦反而能夠不受約束,做出正確的判斷。當然,除去極高的天賦之外,後天的努力和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前面我們說到有的人天賦很高,天生就能過目不忘,年齡很小的時候就能寫出很華麗的詩歌,但在他們長大後卻一聲碌碌無為,這就是後天沒有努力和學習。而徐達不僅天賦突出,在參加起義軍之後也非常注重學習,每夜都要研讀兵法,提高帶兵打仗的能力。朱元璋曾評價徐達。說他不暴躁,不狠心,破城後不搶奪錢財婦女,為人正直,正是這種自製讓徐達的軍事水平得以迅速提高。
常遇春也是同樣的道理,在長期的戰鬥中,不斷的磨練、錘鍊自己,通過不斷的總結學習,得以提高,然後再學習、再提高。「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參加起義軍之後,徐達和常遇春有無數的實踐機會,來磨練自己的性子,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終成長為一代名將。我們的身邊有著各式各樣的人,有的天賦高,有的天賦低;有的肯努力,有的不努力,這些人的成就有高有低,但不能說失敗者就沒有努力,而成功者就一定是榜樣。馬雲短短幾十年就成為了全國首富,我想道理也應該是先天天賦加後天努力,遇上合適的環境就成就了他的商業神話。具備同樣商業天賦的人全國可能有千千萬萬,肯吃苦努力的更是有萬萬千千,但只有同時具備了這兩點,才有可能成為站在金字塔最頂端的那個人。
我非常贊同的一句話是「時勢造英雄」,反對「英雄造時勢」,如果不是元末農民起義大爆發,徐達、常遇春,甚至包括朱元璋,可能一輩子就是一個普通人,碌碌無為的度過一生,但所謂「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風雲便化龍,」正是風雲際會的時代,才讓徐達、常遇春等人的天賦得以發揮,並通過後天的努力成為了一代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