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常遇春這些草根出身的人,為什麼會精通兵法?

2020-12-20 飛魚說史

文|飛魚說史

元朝中後期,政治極其腐敗,民族壓迫與階級壓迫交織在一起,社會矛盾被激化而趨於無法調和。

隨之而來的是,全國各地的起義軍四處蜂起。

1368年,朱元璋的軍隊攻入元大都,元朝的全國性政權宣告結束,自此中國進入了朱元璋開創的明朝時代,從忽必烈建國到元大都被攻破,元朝共有98年的國祚,這個壽命,說短不短,但也絕不算長。

推翻元朝的朱元璋,是地地道道的草根出身,放過牛、種過地、要過飯、還當過和尚,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被命運選擇成為了亂世終結者,窮苦人民的救世主。

影視中的朱元璋

這或許正驗證了孟子所說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吧,朱元璋的筋骨有沒有被「勞」,飛魚不清楚,但是他卻是真正地被餓了肚子,要不也不會為了餬口,把「受之父母」的頭髮都給剃了,而去當了個和尚。

朱元璋能夠得到天下,不是巧合,也不是意外,而是歷史的必然。

他在打天下的時候,身邊聚集了一大堆能人,並且這群能人裡很多都是朱元璋兒時的玩伴,這也就意味著跟隨朱元璋徵戰四方的將軍,很多也都是草根出身。

所以在明朝建立之時,草根皇帝、草根將軍、草根文臣匯聚一堂,簡直是個「草根王朝」,不過它卻擁有著276年的國祚,讓人不服都不行。

朱元璋與功臣畫像

那麼問題就來了,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常遇春這些草根出身的人,又沒有受教育和學習兵法的機會,他們為什麼會調兵遣將,又為何會精通兵法,總打勝仗呢?

說此之前,我們先簡單說下徐達和常遇春這兩人對於明朝的功績。

徐達和常遇春皆不世名將。

徐達是明朝開國的軍事統帥,農民出身,被譽為明朝第一功臣,可以說朱元璋的天下,沒有此人那是根本打不下來,朱元璋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有兩大攔路虎,一個是陳友諒,另一個是張士誠。

而這兩人無一例外,都是被徐達給滅的,後來徐達又奉命揮師北伐攻打元朝,繼而攻破元大都,滅亡了元朝,元朝的統治者抵擋不住向西北逃竄,在那裡又建立起北元的政權,而後徐達又連連出兵攻打北元的殘餘勢力,穩固了明朝的江山。

影視中的徐達

常遇春是明朝的傑出將領,也是農民出身,被譽為明朝的開國名將,他相比徐達雖然不是那麼耀眼,但此人也極其厲害,在歸附朱元璋之後,自請為先鋒,在明朝的對外戰爭中,那就像一把尖刀,能處處插入對手的心臟。

常遇春自詡能帶兵十萬,所以江湖人人送外號「常十萬」,在徐達領導的很多次大戰中,常遇春都是徐達的副手,當然也是功不可沒,而在攻打徐達攻打陳友諒和攻破元大都的戰役中,常遇春都有參加,可以說這兩人打仗的水平那是常人難及,那麼這兩位農民出身的人,為何就那麼會打仗呢?

不可否認的天才本領。

這個世界上總不乏天才人物,有些人天生就比其他人在某方面擁有著「特長」,而徐達和常遇春兩人應該也是屬於天才將領,所以他們才會在打仗中那麼耀眼。

當然,在歷史上,這類人並不少見,比如說戰國時期的白起,那是地地道道的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出身也不高,也是從基層一步一步打上去的,在帶領秦軍攻打山東六國的過程中,那數百萬的人頭,可不是簡單說出來的。

影視中的白起

此外,白起出生在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在當時秦國人想要學習,很難,只能靠奮勇殺敵或者努力種地才能獲得爵位,所以白起想要研究前室留下來的兵法,那也是比較困難的。

我們接著再說徐達和常遇春,兩人出身卑微,受教育的機會自然很少,尤其是在元朝末年的暴政之中,能夠活下來都是運氣,所以這兩人應該也具有軍事方面獨特的才能,當然只是這樣,還不夠。

善於在實戰中總結經驗。

飛魚記得曾經學過一篇叫《傷仲永》的課文,說的就是如果是個天才,但是後天如果沒有學習,那最終的結果也是和常人無異,而徐達和常遇春如果不是生在亂世,他們或許也只是常人,因為他們沒有在戰爭中學習和總結經驗的機會。

徐達和常遇春兩人打過的仗那是數不勝數,每次戰爭都會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而就是在這些數不勝數的戰鬥中,這兩人獲得了大量的經驗,從而也總結出了一套自己認為切實可行且可以取得勝利的「兵法」。

影視中的趙括

徐達和常遇春兩人,無疑也是善於學習和總結的,不然這麼多次戰爭,他們僅憑運氣取得勝利,這也說不過去,畢竟運氣並不會常常眷顧一個人,如果有了實力再加上運氣,那基本就是無敵的存在了。

說到這,我們還得再說說戰國時期和白起同一時期的人物——趙括,此人從剛出生起,就有學習的機會,各種兵法那是背的滾瓜爛熟,但是在白起面前,那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因為他沒有實戰經驗,面對瞬息萬變的戰爭形勢,一味只想著兵法上應對的辦法,自然會失敗。

作戰勇猛製造機會。

徐達和常遇春兩人還有另外的一個特徵,那就是在戰爭中作戰勇猛,往往都是身先士卒,這樣做的好處很多,比如說可以最清晰地看到戰場上的變化,比如說可以鼓舞手下的士兵,在比如說可以得到領導的賞識。

而這兩人都是靠著這點,一步步成為了朱元璋信賴,士兵信服的將軍,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將軍都能使用這點,前提是本身得有過人的本領,不然,一味的衝鋒,很可能還沒有建功立業,就交代在了戰場上。

影視中的將軍

在明朝建立的過程中,那些不怕死的士兵也是功不可沒的,但是往往他們總是被忽視,不過如何讓士兵捨生忘死,這也是當將軍的一門學問,很顯然,徐達和常遇春在這點上都做的很好。

不得不說,這兩人的功成名就,也並不是意外或者巧合,而是自身實力的體現,雖然兩人是農民出身,但是都在自己的生平上寫下了令後人敬仰的詩篇。

結束語:

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常遇春這些草根出身的人,為什麼會精通兵法,難道這些人是天生就會打仗嗎?

其實並不是,說白了就是因為這些人本身就有領兵打仗的天賦,而又善於製造讓自己高升的機會,再加上能在在戰爭中總結經驗,讓他們自身擁有了一套比兵書更為實用,也更適合自己的「兵法」。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明史》、《明實錄》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

相關焦點

  • 徐達要過飯,常遇春放過牛,這些草根出身的人為什麼會精通兵法?
    徐達要過飯,常遇春放過牛,這些草根出身的人為什麼會精通兵法?文丨談歷史講情感我們翻閱歷史可以發現,有的將軍優秀是因為祖上也是幹這行的,所以說從小就接觸這類東西,自然學習的比較快,比別人有優勢。但是也出現過相反的,有些將軍在出名之前,幹的就是老百姓的工作,那麼他們是如何才能懂得兵法,帶兵打仗還能取得勝利的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解,這些出身很普通的人,他們為什麼會精通兵法的原因。我們就拿朱元璋舉例,他能夠當開國皇帝自然離不開身邊的幫手。這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徐達和常遇春,這兩位在朱元璋北伐的時候,立下了汗馬功勞。
  • 徐達常遇春都是農民出身,為何會精通兵法?其實原因很簡單
    而說起武將,那更是數不勝數,有當時的「帝國雙壁」徐達、常遇春,明朝開國功臣第三名的李文忠,還有火器大師鄧愈以及捕魚兒海之戰中重創北元的藍玉,可以說在那個時代只要你真的有才華,
  • 徐達、常遇春這些草根出身的人為什麼會精通兵法?
    為什麼兩個普通人最後能成為中國歷史上都不可多見的帥才和將才呢?在我看來,一方面是他們先天上有著過人的天賦,另一方面也是後天不斷學習的結果。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些人的天賦真的是不可思議。比如有的人天生就有極強的記憶能力,能夠很輕鬆的做到過目不忘,一篇文章讀一遍就能倒背如流。再比如下棋,規則極其簡單,但就是有的人只需要讀懂規則,就可以贏下了幾十年的棋手。
  • 徐達、常遇春都是農民出身,為何會如此精通兵法?其實原因很簡單
    徐達和常遇春都具備極強的軍事才能,他們倆善於調兵遣將,戰場嗅覺敏銳,總能抓準破敵機會,要說他們倆沒受過專業的訓練,很多人可能都不相信,但事實上,他們倆都是草根出身。既然徐達、常遇春從前只是普通百姓,並沒有受過專業訓練,那他們為何精通兵法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 徐達、常遇春這些草根出身的人,為什麼會精通兵法?沒學過啊!
    ,孫武這樣說肯定有它實際的道理,力大只能勝一人,而智謀與策略有時能改變整個戰場的局勢,所以古代大將出徵身邊總要帶些懂軍事與策略的謀師,緊急情況讓這些有文化的參謀來出注意,因為戰爭的對決對象還是人與人鬥智鬥勇鬥武鬥狠。
  • 徐達和常遇春明明出身草根,也沒學過兵法,為何卻能成為絕世名將
    歷史上像徐達、常遇春這樣的人有很多,明明原本出身底層、平平無奇,卻偏偏一朝從軍,便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成為譽滿天下的名將。就像大國家黨衛青一樣,其父親是平壤後的助手小李。南梁鎮慶、出身西族、李梁武帝素妍親信、朱瑞、奉朝青等文官,41歲時突然寫道:「梁武帝面對軍隊、任務委將軍、第一戰二千人隊襲擊的北緯2萬敵軍,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的敗北,走向無數名將。」唐朝的魏京德、北宋的狄青、南宋的韓世忠等很多名將都是這種情況。即使回到明朝西達和上猶春,兩人都是平民出身,家境與朱元璋相比也不太好。《明史徐達傳》記錄:「瑞、賈天德、浩仁、世業農。
  • 明朝開國六王,徐達、常遇春皆在列
    徐達,明朝開國名將,元朝末年出身農家的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並屢立戰功:大敗陳友諒、消滅張士誠、北伐推翻元朝統治等等,明朝建立後官拜太傅、中書右丞相,封魏國公,歲祿五千石,賜世襲文券。洪武十七年,徐達因病去世,死後被朱元璋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常遇春,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投靠朱元璋,在徵討四方割據勢力、滅亡元朝的諸多戰爭立下了不世奇功。
  • 徐達兩次放走元順帝,常遇春大發脾氣,朱元璋卻說:放得好!
    同年七月份,徐達駐軍在離元大都只有二三十裡外的通州。當時常遇春提議,乘勝追擊,一舉攻破都城,俘虜元順帝。徐達聽後並沒有接納,反倒下令大軍駐紮通州,這一待就是七天。元順帝本來都做好了亡國被俘的命運,但是見明朝北伐大軍遲遲不來,便召集百官、妻妾和子女,逃往上都,建都於此,國號北元。
  • 平民出身、沒讀過書、沒有背景,徐達是怎麼精通軍事才能的?
    沒有誰天生就精通某項技能,天才都是後天學習到的。徐達小時候確實是農村的莊稼漢子,每天在田裡拋食。可元朝太給力了,直接讓大部分的老百姓活不下去。徐達只好就近參加了起義軍,雖說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打仗,可只要不死,總有一口飯吃。
  • 朱元璋摯友,明朝開國六王之首,為何最後被毒死
    徐達出身農家,和朱元璋從小便是好朋友。徐達出生於農家,從小便性情剛烈,胸懷大志,一直想成就一番大事業。他自幼習武,一身武功很是了得。朱元璋最初跟隨郭子興起義的時候,奉命回鄉招募義軍,這時候徐達便開始跟隨朱元璋。
  • 明朝大將排行,戚繼光上榜,李如松妥妥排在第一位
    李如松,《明史》稱讚道他為:「將門有將,得無愧乎」,是明朝第一大將,李如松一生用兵,深諳兵法,奇正相輔,深的兵法精髓,在龍山奇襲戰一劍封喉,更是打出了威名和霸氣!徐達 (1332年—1385年),漢族, 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民族英雄,字天德。農家出身。
  • 明朝大將藍玉為什麼敢霸佔蒙古王妃,是居功自傲,還是有恃無恐?
    朱元璋,明朝的開國皇帝,從一個乞討的叫花子,到主宰王朝的第一人,他的故事向我們詮釋了什麼叫做「逆襲」。朱元璋為何能得到天下,不僅僅是因為時勢造英雄,而且離不開他手下數位能徵善戰的名將,常遇春、徐達、李文忠、湯和、傅友德、廖文忠、沐英、馮勝等等皆是首屈一指的名將,當然還少不了藍玉。
  • 元末:一個無人傳授兵法的百姓靠著這兩點成為統御幾十萬人的將軍
    在古代的時候總有這樣的人,三國的張飛,一個賣豬肉的成了萬人敵的猛將,元末的徐達一個和朱元璋一樣的放牛娃成為了開國第一將軍。他們真的就沒有人教授兵法嗎?就是靠著自己悟出來的嗎?其實在此之前,他們還是有師傅的,那就是認字的師傅,如果不認識字,又怎麼去理解話的意思呢?難道靠嘴巴說就能成為名將嗎?
  • 明朝記憶之——一王兩國公,徐達這一家子
    徐達,字天德,漢族,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民族英雄,濠州鍾離人。徐達農民出身,後來官至右丞相,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勳。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死後大明帝國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為中山王。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
  • 某網友心中的古代十大名將排名,我想說:為何有常遇春沒有徐達?
    現在來看看某網友粉絲心中的古代十大名將排名:TOP、10 常遇春常遇春出身於貧苦農民之家,但天資不凡,隨人習武后更是體貌奇偉,身高臂長,力大過人,精於騎射,各種兵器都能使用。常遇春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於直言,效命疆場,盡瘁而終。朱元璋對常遇春很愛重,認為常遇春的功勳「雖古名將,未有過之」。但是,常遇春四十歲就暴斃了,而且一直在徐達之下,徐達徵戰一生僅有一敗,而且還是故意敗之;論戰功謀略足以列入千古名將,為何有常遇春沒有徐達呢?
  • 此人是朱元璋手下悍將,被賜予皇帝才能穿的五爪金龍袍,明朝276年只...
    按理說除了皇族,即使是戰功卓著的開國功臣都很難有此殊榮,可明朝開國之際偏偏就有這麼一個人享受到了這般待遇,此人便是太子朱標的老丈人,開平王常遇春。常遇春此人非常的厲害,是個種地人家出身,沒有讀過書,卻又用兵如神。後來天下大亂之際,遍地鬧著饑荒,種地再也無法養活自己時,他便跑去落草當了流寇。
  • 朱元璋將徐達灌醉,放在龍床上,徐達醒後的做法竟救了自己一命!
    後來也是成功依次消滅陳友諒,張士誠以及方國珍,最後一舉統一全國,成為了明朝的開國皇帝。然而本來也和朱元璋一樣是草根出生的他們在得到極高的權力之後越發變的囂張跋扈,這讓朱元璋很是不放心,就怕他們日後不滿當下的權力,想要獲得更高的權位而對自己不利。但是一是之前這些人幫助自己攻打江山,二是當時朱元璋也給部分人發放了「免死金牌」,這讓朱元璋無從下手,而徐達就是其中之一。
  • 肥東千餘戶徐姓村民系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後人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被明太祖朱元璋稱為開國第一功臣的徐達,其後人竟然隱居在肥東。「我們是徐達長子的後代,《徐氏宗譜》已經編到第25代了。」近日,82歲的徐承業告訴記者,肥東縣包公鎮竹塘社區山徐村居住的1000多戶居民都姓徐,他們都是徐達的後人。徐達的後人為何會來到肥東?他們都有些什麼樣的故事?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徐氏宗譜》訴說家族來歷「這套家譜是1920年修訂的,記錄了家族的來歷。」
  • 歷史探秘:常遇春的二兒子跟朱元璋有什麼矛盾?
    歷史探秘:常遇春的二兒子跟朱元璋有什麼矛盾?時間:2020-12-21 18:58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常遇春的二兒子跟朱元璋有什麼矛盾? 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統一戰爭進行到最後階段。朱元璋派遣徐達、常遇春,帶領北伐軍揮師北上,兵鋒直指元大都。
  • 朱元璋大肆誅殺開國功臣的動機是什麼?並非完全是為了鳥盡弓藏
    朱元璋執政時期牽連最廣泛的案件莫過於洪武四大案,即「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藍玉案」,明朝的開國功臣被殺掉的十有八九都是因為牽扯進了這些案件,朱元璋引爆這四大案的動機其實各有不同,本文就借朱元璋發動這幾起大案的動機來聊聊為什麼要殺開國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