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被明太祖朱元璋稱為開國第一功臣的徐達,其後人竟然隱居在肥東。「我們是徐達長子的後代,《徐氏宗譜》已經編到第25代了。」近日,82歲的徐承業告訴記者,肥東縣包公鎮竹塘社區山徐村居住的1000多戶居民都姓徐,他們都是徐達的後人。徐達的後人為何會來到肥東?他們都有些什麼樣的故事?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
《徐氏宗譜》訴說家族來歷
「這套家譜是1920年修訂的,記錄了家族的來歷。」徐承業拿出一套外表已經泛黃的家譜告訴記者,「敦本堂是我們的堂號,我們是從徐達的長子徐輝祖一支發脈而來的。」翻開徐氏家譜,記者發現譜書中的字體多為繁體字,較難辨認。經肥東縣博物館副館長彭餘江解讀其家譜,這才揭曉了山徐村人都是名將徐達的後代。
在徐承業的記憶中,《徐氏宗譜》前後大修過三次,分別為1886年、1920年及1997年,而他則是徐達第20世後人。「一共有8卷,這裡寫著『中山王達崛起濠梁佐明祖定天下』。」徐氏後人竹塘社區副書記徐先建搬出1997年新修的族譜告訴記者,「這是家譜最後一次修訂。我們老祖是徐達第六世祖徐文華,從江西婺源遷徙到這裡定居。」記者看到,該套族譜裝在一個紅色的長方體箱內,箱子正面寫著「徐府,中山舊居」字樣。
據他介紹,目前,山徐村徐達後人已經傳至25代了,輩分最大的是「和」字輩,最小的是「翰」字輩,年齡最大的是97歲的徐義友。
多方奔走重新修訂家譜
徐承業全家以種地為生,儘管家中不富裕,但小時候還是被父母送到私塾讀書。
「小時候,我就常聽老一輩的人講,我們的老祖宗叫徐達,是個驍勇善戰的大將軍!」從小徐承業就知道家中珍藏著一套1920年修訂的家譜,在家譜中他得知自己是徐達長子徐輝祖的後代。
由於年代久遠,經歷過文革時期的破壞,家譜變得殘破不堪。徐承業萌發了重新修訂家譜的念頭。據史料記載,徐達出生於安徽鳳陽附近,有4子3女,孫9人。徐達死後,長子徐輝祖繼承爵位,受封魏國公。其後人分布全國各地。自從1994年起,徐承業先後去過無為、巢湖甚至南京,到各地檔案館搜集資料,並登記同氏相關信息,最終在1997年將《徐氏宗譜》修繕完畢,家譜還包含了族訓、族戒、族約等內容。
一個石鼓見證徐氏風雲
「這是老祠堂門前留下的一個石鼓,上面刻的圖案是清朝流行的三獅戲珠圖。」徐承業指著自家門外左邊地上平躺著的一塊圓形青石告訴記者,「老祠堂共兩進,前後各5間房屋,中間有個天井,很氣派,可惜在文革時被毀了。」記者仔細端詳了這塊石頭上的圖案,雖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蝕,卻依舊清晰可辨。
據徐承業介紹,徐氏宗祠建於清朝光緒年間,採用徽派建築,青磚灰瓦,雕梁畫棟,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先後被用於私塾和學校用房。1959年,因種種原因,祠堂被拆除。在祠堂舊址處,隨處可見當年建築的遺蹟,被枯草覆蓋住,高大的樹木在寒風中微微搖晃著,似乎訴說著歷史的風雲。祠堂前面,依次分布著祠堂塘和祠堂古井,直到現在依舊塘滿井豐。
徐氏後人將星輩出
據史料記載,徐達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從小便與明太祖朱元璋成為好朋友。22歲時追隨朱元璋徵戰四方,忠心耿耿,英勇善戰,戎馬一生,功績顯赫,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朱元璋稱帝時,被命為中書右丞相。去世後,被追封為中山王,諡號「武寧」,賦葬鐘山之陰,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
「經常跟孩子們講述徐達英勇殺敵,重情義,忠誠信仰的故事。」徐先建告訴記者,「徐氏後人多數從軍,報效祖國。」以徐承云為代表的徐氏後人,先後擔任過原南京軍區副司令員、軍委空軍後勤部幹部處原處長、空軍某部隊工程師、軍醫大學醫學博士等職務,獲得陸軍中將、上校、中校、正團職等軍銜。「我們經常教育後代要規規矩矩辦事,本本分分做人。」徐先建說,山徐村的村民都很淳樸,家風很好,致力將忠貞愛國的徐達精神代代相傳。
彭紅玲 黃燕飛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劉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