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生今世說
與其他地區相比,2019年全球宏觀經濟下行,國際貿易疲軟對歐洲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度不小,給正在進行結構調整的歐盟GDP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數據顯示,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德國,已經連續三個季度的經濟增長萎靡。
而且德國的製造業PMI初值從11月的44.1下滑至12月的43.4,再創新低。此外,德國的商業活動低迷,消費信心指數也在下行,新訂單持續疲弱,繼續抑制了企業招聘新員工的意願。
因此,2019年全年,德國經濟增速很可能只有0.5%,完成的名義GDP由於歐元貶值的影響,轉換成美元後下降為3.86萬億美元(IMF的預測)。雖然仍在全球排第四名,但卻和日本的差距擴大,而和印度的差距縮小了。
法國雖比德國好一些,但與其他地區相比也顯得「增長乏力」。數據顯示,法國的製造業雖未下降,但由於受到罷工、投資不振等因素影響,預計全年僅微弱增長。目前比較積極的信號是油價下跌,企業和家庭都將從中受益,消費對經濟起到了較大的支撐作用。
英國方面,由於「脫歐」的不確定性貫穿整個2019年,使得英國的企業投資意願下降,投資者信心備受考驗,這導致英國的經濟增速也不及往年。按照IMF的預測,2019年全年英國與法國經濟實際為1.2%左右,完成的名義GDP在2.7萬億美元到2.8萬億美元之間。
2019年歐盟28國的GDP預測
不再一一介紹歐盟其他各國,總之由於英國脫歐、全球貿易疲軟、德國製造業下滑以及義大利債務等問題使得2019年歐盟整體經濟實際增速或下降到1.5%左右,且由於歐元、英鎊貶值,使得歐盟名義GDP或降至18.29萬億美元(IMF的預測)。
與歐盟類似,2019年美國經濟實際增速也或將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預計由2018年的2.9%,下降為2.3%左右。分析人士指出,2018年美國經濟增長2.9%,其中有很大因素是川普採取了大規模減稅,以及增加政府開支的臨時財政刺激措施,拉動了經濟增長。
但這些措施在2019年的作用日漸消退,全球主要經濟體增速同步放緩,國際貿易增長疲軟也給美國經濟帶來的下行壓力,加上美國製造業也由增長轉向下降,使得2019年美國經濟增速縮減較多。但美國的GDP總量仍創新高,預計為21.44萬億美元左右(歐盟下降至美國的85.3%)。
2019年,中國的經濟增速、GDP呢?
按照IMF以及其他一些經濟機構的預測,2019年全年或將實際增長6.1%,且IMF預測的GDP總量為14.14萬億美元,約為同期歐盟28國的77.31%,約為同期美國經濟總量的66%。
人均GDP方面:按照IMF的預測,2019年中國人均要突破1萬美元,美國人均高達6.5萬美元,歐盟28國的人均GDP預計為3.577萬美元。其中,德國、英國、法國的人均GDP都在4萬美元以上。
點評:全球多國經濟普遍下行,主要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都面對多重挑戰,如何力挽狂瀾是擺在各國決策者面前的一道難題。僅僅依靠刺激性的貨幣政策顯然不夠,更需要各國通力合作,促進貿易自由,加強交流而不是逆向而行。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