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宋朝 李夢露 通訊員 董潔 宋習習
12月7日,農曆二十四節氣裡的大雪,藏在河南西部丘陵山地裡的三門峽市陝州區西李村鄉王彥村還沒有見到雪花的影子;太陽反而很好,從村東的嶺上俯瞰,好多平房上都白花花的。
「房上曬的都是粉面,現在正是做紅薯粉條的時候。」62歲的李念群是村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頭兒,他說:王彥人把紅薯澱粉叫「粉面」,合作社主營業務是做紅薯粉條。
李念群家房頂上的紅薯粉面
1400口人的王彥村每年都要種1000多畝春紅薯,正常年景畝產都在5000斤上下,今年鮮食紅薯價格低,村民們都想做成粉條賣個好價兒。
陝州區西李村鄉王彥村的3800畝耕地和3000畝荒坡都在海拔500多米的淺山丘陵上,屬豫西旱作農業區,前幾年政府出資增加了水澆地面積,村裡人種糧的勁頭更大了。
記者採訪蘭來法(右二)
82歲的蘭來法說,他二十來歲的時候地裡不打糧食,一畝地能收150斤麥子就不錯了;現在不得了,一畝地咋說也能收七八百斤!
56歲的楊素霞家2018年種了17畝「偃高21」小麥新品種,麥收時畝產在村裡「拔了尖」,鄉親們都來她家「取經」;今年麥播,這個品種就在王彥村「火」了。
2019年王彥村麥收面積是1600畝,村黨支部委員蘭點超算了算:總產量起碼有120萬斤吧。
工人正在對紅薯澱粉做二次過濾
除了種糧,王彥人還熱衷存糧。
「村裡70%的農戶家裡都有存糧,多的上萬斤,少的也在千斤以上。」蘭點超說。
王彥人存糧分兩塊兒:一塊兒是把麥子存在鄉麵粉廠裡,要吃的時候去拉麵;另一塊兒就是把麥子存在自己家裡。
70歲的邢彥鎖就老兩口在屋裡開火做飯,家裡糧倉裡裝了1000多斤麥子,麵粉廠發的小本本上還存有1500斤麵粉。
蘭來法有5個兒子,其中兩個在外地工作,他要求在家的三個兒子要保證給在外的兄弟每家存足1000斤麥子。
村民在合作社曬自家粉條
有飯吃還要有錢花。
上級號召調整產業結構,王彥村種了1000多畝花椒樹,但全村的花椒樹都種在了荒坡上、地邊上,沒有佔一分一釐莊稼地。
楊素霞家還是王彥村的菸葉種植大戶,她家的60畝煙田都是從鄰村流轉來的,自家的17畝地歷年就是小麥和秋季的雜糧。
楊素霞說:紅薯和菸葉都是春地種的,麥收後地裡就種黃豆、紅小豆、綠豆,玉米現在也少了,全村也就四五百畝吧!
今年的紅小豆收成很好,蘭點超種的5畝紅小豆賣了4000多塊錢。
鮮紅薯今年四毛錢一斤,5000斤能賣2000塊錢;但五六斤鮮紅薯能加工一斤粉條,一斤純紅薯粉條的批發價是10元,除去加工費用,收入倍增。
農閒時,楊素霞的丈夫蘭正禮就出去幹活了:幹一天好歹也掙一百多;二妮兒很快大學畢業了,她要在市裡找個工作,你得攢錢給孩子買個房子吧!
蘭點超說:一到農閒,村裡的青壯年都外出打工去了,也有不少在市裡買房安家的,一到收莊稼的時候,他們都會回到王彥村。
今年麥收後,一個孩子嫌在家裡放麥子佔地方,要把麥子全賣掉換成錢,當爹的說啥都不依,最後「官司」打到村裡,村幹部「和了稀泥」:把他家的麥子都存到了麵粉廠。
幾十年了,王彥村的3800畝耕地一直在種糧食,但王彥村村民的房子越來越好,村裡的大型農機具和小轎車越來越多,村裡有鑼鼓隊、秧歌隊,2011年這個村就已經是陝州區的「興縣富民先進村」了。
王彥村村民家門頭上的「耕讀傳家」
家裡有糧,心裡有底。
抗日戰爭的時候,王彥村曾經是陝縣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至今舊址完好。蘭來法說:俺村人歷來覺悟高、和共產黨親。
「現在年輕人眼裡只剩下錢了,我們這些老年人還是不習慣,萬一有錢也買不來糧食了,那可就要餓著人了!」邢彥鎖說:家裡有糧,心裡有底。
現在王彥村的年輕人也不再和老一輩人犟了,他們還為老人們的做法找到了依據:中國人的碗裡要裝中國糧。
今年王彥村的麥播面積超過了去年的1600畝,當下小麥長勢很好。
來源:河南日報農村版
責任編輯:樊蒙蒙
凡「河南日報農村版」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來源:河南日報農村版微信(ID:hnrbncb),否則不但會舉報你到哭,還會追究法律責任哦~
小編每天為你推送最深度的報導,解讀重大政策,反映農民生活,為農業生產、農民豐收保駕護航。
歡迎各種形式、觀點獨特、文風質樸清新的文章踴躍來稿。
喜歡看什麼,還可第一時間在後臺聯繫小編哦!!
投稿郵箱:hnrbncbw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