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類似的問題,即東線德軍喪失戰略主動權開始「走下坡路」到底是哪場戰役?選項當然只有史達林格勒會戰和庫爾斯克會戰兩個,但是標準答案卻是後者。千萬不要被什麼「二戰轉折點」的結語給蒙了,所謂的轉折點只是法西斯軸心國軍隊失去了可能到手的勝利,但不代表他們開始走向失敗。
換句話說,史達林格勒會戰只是中止了德軍戰略進攻的勢頭,雙方進入了實力不相上下的對峙期,而庫爾斯克會戰的失敗才是德軍「走下坡路」的開始,從此一路被蘇軍追著屁股打擊,一直追到老窩柏林,期間再也不能翻身。同樣,在太平洋戰爭中,儘管日軍在中途島戰役損失慘重,但是日本陸海軍還有能力跟美軍抗衡,在兵力兵器上仍然略有優勢。
在中途島戰役中,日本聯合艦隊損失了四艘大型航母,但是其水面艦艇編隊以及準備登島的陸軍部隊損失輕微,而美軍在損失「約克城號」後也暫時只剩下兩艘大型航母。由於大型航母建造周期較長,以及「地獄貓」等新機型還沒有列裝,美軍尚無能力進行大規模反攻,所以中途島戰役也只是終結了日本人的進攻勢頭,卻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戰爭局勢。
真正讓日本人「走下坡路」以及最終絕難翻身的,還得說是「瓜島戰役」,全稱是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美軍方面稱為瞭望者行動。這場戰役從1942年的8月開打(中途島戰役之後兩個月),一直持續到1943年2月才結束,堪稱「跨年大戰」。本來它只是一次美軍的小規模登陸行動,結果由於雙方互不相讓逐次增兵,終於演化成為一次陸海空全面大決戰。
瓜島戰役的起因,是尼米茲(美軍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和麥克阿瑟(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達成共識,他們都認為扭轉戰局的關鍵就是儘快奪取日軍的海空核心基地拉包爾。因為日本人仍然在企圖進逼澳大利亞,這也說明中途島戰役並未完全遏制日軍的進攻勢頭,而拉包爾已經成為日軍在西南太平洋的重要前進基地,日軍一部甚至前出到了瓜島,距離澳洲大陸越來越近。
在實施反攻的具體戰術上,麥克阿瑟主張直接登陸俾斯麥群島一舉攻佔拉包爾港,尼米茲則認為日軍在拉包爾擁有700架作戰飛機,聯合艦隊也有四艘大型航母可以隨時進行支援,而美國海軍當時在太平洋上只剩三艘大型航母,貿然進攻拉包爾容易吃虧。所以尼米茲主張先在索羅門群島登陸,佔領島嶼後建立機場和前進基地,然後在航空兵支援下逐步推進再奪取拉包爾。
最終尼米茲的方案得到參聯會的支持而勝出,於是美軍決定首先攻佔索羅門群島的第一和第二大島:圖拉吉島和瓜達爾卡納爾島,因為日本人居然已經在瓜島上修建了機場,正好拿來一用。並且兩個島上日軍數量都不多,比如瓜島上只有一個中隊240人的戰鬥部隊和2700多名工兵,攏共不超過3000人的武裝力量。
1942年8月7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以及加強的第2師一部共18000餘人,在海空軍的掩護下開始奪島,其中主力兩個團負責攻取瓜島,另外一個加強團攻取圖拉吉島,這也是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第一次實施大規模兩棲登陸。進攻瓜島的行動較為順利,而在圖拉吉島遭遇日軍的頑強抵抗,畢竟美軍實力佔絕對優勢,因此戰至次日黃昏,美軍基本控制了這兩座島嶼。
日本人隨即調動陸海軍力量進行反撲,然後美軍也只好增加兵力投放,從而演化成為長達半年的大規模會戰,期間僅大的海戰就進行了五次,島上的陸軍對戰也此起彼伏。在整場瓜島戰役中,美國海軍陸戰隊先後有6萬餘人投入作戰,傷亡15000餘人,而日本陸軍第17軍前後出動兵力32000餘人,僅陣亡就高達16000餘人(有不少是病死和餓死的),加上海軍的死鬼總數突破了19000人。
在幾個月的長時間海空慘烈戰中,日本人還損失了大小軍艦24艘、運輸船16艘、以及892架作戰飛機,另有1200名飛行員死亡。聯合艦隊的水面力量和海航力量遭遇重大損失,其中大型軍艦、作戰飛機和訓練有素的飛行員的損失,更是日軍後面難以短時間彌補的,至瓜島戰役結束時,日本海軍在艦艇和飛機數量上的優勢不復存在。
並且在瓜島戰役之前,日本南方軍的陸軍部隊從未遭遇重大失敗,而瓜島戰役直接把精銳的第2師團等部給打殘了,為了堵塞由此造成的兵力漏洞,日軍大本營不得不從關東軍、本土調動陸軍師團增援太平洋戰場。瓜島戰役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影響著整個亞洲戰場的局勢,連侵華日軍準備進攻川陝的「五號計劃」都被放棄了,因為太平洋戰場更急缺物資、油料和兵員。
結論應該是這樣的:中途島戰役日軍的失敗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日軍的進攻第一次遭遇大的挫敗,但仍然保持著一定的戰略主動權。而瓜島戰役的失敗,標誌著日軍徹底喪失戰略主動權,陸海空三方面的軍事實力遭到極為嚴重的削弱,不得不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這才是真正走下坡路的開始。
從此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轉攻為守,由於實力不濟,只能處處設防,導致步步被動,直至最終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