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12-12 國際在線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建立了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的新理論,修正了經典的開爾文方程,並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研究成果刊登在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

什麼是毛細凝聚?

你可能會注意到,水在玻璃杯壁處的液面要比中間略高一些,這是界面處表面張力的作用。水對玻璃是浸潤的,也就是說,水和玻璃接觸時,接觸角為銳角,水更傾向於在玻璃表面鋪展開來;相對的,水對荷葉就是不浸潤的,雨滴落在荷葉上時,會形成一個一個的小水珠。

對一杯水而言,彎曲界面的範圍太小,幾乎不會影響到水的性質,可以把水面當成平的來處理;但是當系統變小時,就會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發生。比如無處不在的毛細現象:浸潤液體會在細管道內自發地向上爬升。鋼筆的筆尖利用毛細作用引導墨水。植物能生長也得益於毛細現象:土壤中的孔隙形成了天然的毛細管道,地下水順著這些管道向上爬,才能被植物的根系所吸收;植物體內的導管也是毛細通道,將水逆著重力向上運輸,讓水參與植物的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動。再比如,上面所說的毛細凝聚現象。

在毛細作用下,水在玻璃管內爬升。玻璃管越細,水爬升越高。

水蒸氣為什麼會凝聚?

我們可以簡單認為,空氣只能承載一定量的水蒸氣,當空氣中的水蒸氣多到超過一個臨界點,多餘的那部分會從空氣中跑出來,凝聚成水。我們可以用蒸氣壓表示空氣中水含量的多少,水開始凝聚的臨界分壓強叫做水的飽和蒸氣壓,我們說的相對溼度,就是當前水蒸氣在空氣中的分壓和飽和蒸氣壓的比值。

對小的通道,情況又有不同:受表面張力和彎曲界面的影響,水在小通道內會更容易凝聚:在分壓沒到飽和蒸氣壓的時候,水就凝聚了,這就是毛細凝聚現象。凝聚壓強的變化被科學家威廉·湯姆遜(後來被冊封為開爾文勳爵)在150年前定量描述:知道通道的尺寸、液體和固體材料間的接觸角,我們就能通過當前的溫度、水的表面張力係數等一系列參數算出新的凝聚壓強。該理論後來被稱為開爾文方程。這是一個描述宏觀體系的方程,但是已經被證明可以描述尺寸在10納米左右(約千分之一人類頭髮直徑)的通道內的凝聚現象。

(上)在通道內定義彎曲液面的接觸角θ;(下)當通道只有幾層水分子厚時,彎曲液面不存在,接觸角無法被定義。

 經典開爾文方程受到局限

毛細通道進一步縮小到納米/亞納米尺度時,只有幾個原子那麼大,即「限域系統」。此時,通道內可能只能容納一兩層水分子,「彎曲液面」不存在,沒有曲率半徑,開爾文方程就不適用了。

如何描述這個尺寸下的毛細凝聚現象呢?帶著這樣的問題,中科大王奉超教授和2010年諾獎得主Andre Geim教授課題組合作,在用石墨烯搭建的納米毛細通道裡,測量了水的凝聚壓強,並通過理論分析,給出了開爾文方程的新形式。

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示意圖

原子尺度下的物質難於直接觀測,如何表徵通道內是否發生凝聚呢?科學家想出了一個巧妙的方法:由於通道只有幾層石墨烯厚,上下壁面間存在的相互作用——範德華力,使得通道的上壁面在通道內沒有水時會向內凹。當凝聚發生時,水「填充」進通道內,把壁面「頂」起來,這樣,通道壁面的「變形」就消失了。這個變形可以通過原子力顯微鏡觀測。在一個密閉容器中通入不同溼度的氮氣,記錄通道壁面的變形情況,就可以測定水的凝聚情況。

水分子(紅色)在石墨烯通道(灰色)內發生凝聚後,通道的變形消失。

為了解釋實驗現象,王奉超教授放棄了原開爾文方程中彎液面的曲率半徑、接觸角等在微觀尺度下無法準確定義的概念,認為石墨烯通道內的毛細凝聚主要是因為固體和液體界面的相互作用。

在傳統的針對宏觀系統的力學理論體系及下,介質被假定為連續的,即水的密度處處是常數,固液界面能一般也被認為是一個常數。但是在微觀尺度下,實驗上已經觀察到液體的密度在固液交界處呈現明顯的分層結構,連續介質假設未必仍然適用。

 在微觀尺度修正開爾文方程

意識到固液界面的相互作用能會改變後,王奉超教授通過理論推導,將開爾文方程在介觀尺度下重寫。基於新方程進行的計算機模擬和實驗結果吻合良好,表明修正後的開爾文方程可以定量描述毛細凝聚現象。

王奉超教授在實驗室

這項研究揭示了固液界面能的尺寸效應,修正了經典的開爾文方程,建立了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的新理論,對該極限尺度的最新實驗結果及其力學機理進行了合理解釋,闡述了固液界面力學作用在納米/亞納米尺度的毛細凝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這項研究成果論文12月10日發表在 《自然》上。

毛細凝聚現象在微電子、製藥、食品和其他諸多行業中都非常重要。這次突破將加深我們對毛細凝聚現象機理的理解,進而可能在多個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應用前景。

「經典力學理論已經在宏觀尺度上對固液體系給出了優美的描述,但在微觀尺度上還缺乏普遍適用性;我們希望可以繼續研究,對微觀世界的固液界面現象也給出合理的解釋。」王教授說。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在量子資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信息基礎理論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華沙大學Alexander Streltsov等人合作,對複數這種量子資源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取得一系列重要的進展,相關結果以「Editors』 Suggestion」(編輯推薦文章)的形式於3月1日在國際著名物理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和《Physical Review A》上聯合發表。
  • 我國又一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建立了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的新理論,修正了經典的開爾文方程,並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
  • 南開大學在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宋道紅)日前,南開大學陳志剛教授、許京軍教授課題組與克羅埃西亞Zagreb大學Hrvoje Buljan教授課題組的合作研究在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首次實驗觀測並理論證明了贗自旋渦旋拓撲荷的轉換與狄拉克點拓撲特性相關,揭示了動量與實空間拓撲轉換的普適規律。
  • 西交大在可穿戴醫療傳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打開APP 西交大在可穿戴醫療傳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MEMS 發表於 2021-01-04 15:48:25   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能直接貼在皮膚表面
  • 重要進展!阜師大教師團隊在電化學領域取得新突破
    重要進展!【摘要】 近日,阜陽師範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夏娟博士、武海教授、凡素華教授合作在金屬納米材料的製備及其在電化學領域中的應用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 南開大學在非線性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宋道紅 夏煥雲)近日,南開大學陳志剛教授、許京軍教授領導的課題組與克羅埃西亞Zagreb大學Hrvoje Buljan教授的課題組合作研究,在非線性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  近年來,拓撲光子學是光學中最活躍的新興研究領域之一。拓撲是為了理解量子霍爾效應等基本物理現象而引入的數學概念,成功地解釋了量子霍爾效應,並促進了拓撲絕緣體的發展。當兩種具有不同拓撲不變量的結構拼接在一起時,由於體-邊界的對應原理,會在兩種結構的交界面產生具有魯棒特性單向傳輸的界面態。由於拓撲概念可用來描述能帶結構的性質,這種體-邊界對應關係普遍存在於量子和經典波動系統周期結構中。
  • 浙師大簡繼文博士在苯環C-C鍵活化 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浙師大簡繼文博士在苯環C-C鍵活化 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05-11 11: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Angew】華東理工大學在廢舊塑料催化轉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王豔芹教授課團隊在循環經濟:廢舊塑料催化轉化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該工作近期以「Towards the circular economy: converting aromatic plastic waste back to arenes over
  • 電子科技大學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又一成果登上遙感領域頂級期刊!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資環學院定量遙感團隊周紀課題組在衛星被動微波與熱紅外遙感信息處理和參數反演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一區期刊,影響因子7.319;為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協會ISPRS會刊)發表了題為&34;的學術論文。
  • 張先正課題組在生物醫用材料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
    據武漢大學消息,該校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張先正教授課題組一直致力於高分子材料在生物醫用領域的研究。基於此思路,該課題組近期在生物醫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進展,相關成果陸續發表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 南科大團隊在熱電材料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南都訊 記者朱倩 通訊員黃綺夢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講席教授何佳清團隊在熱電材料能量轉換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 「在n型Bi2Te3基熱電材料中實現創紀錄的高性能」為題在能源和環境領域頂級期刊《能源與環境科學》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中國海洋大學在海洋與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海洋大學在海洋與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12-02-08 來源:中國海洋大學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築峰工程」教授吳立新在國際著名雜誌《Nature Climate
  • 一維量子液體研究領域獲重要進展
    一維量子液體研究領域獲重要進展 2017-12-29 【字體:大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與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合作,通過對光晶格中的超冷原子進行量子調控和測量,結合量子可積系統理論,在國際上首次得到了一維有限溫多體系統在經典氣體和量子液體之間轉變的量子臨界性質,並通過測量其相位關聯觀測到了拉亭傑液體的冪定律關聯特性,在低維量子多體系統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
  • 物理科學學院在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特性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網訊 物理科學學院潘淑娣副教授日前與美國堪薩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趙輝教授的團隊合作,在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特性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並在國際著名SCI期刊《2D Materials》上發表學術論文「Ultrafast charge transfer between MoTe2 and MoS2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年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廣大科教人員堅持「四個面向」,嚴謹治學、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一大批科研團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集智攻關、團結協作、潛心研究,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農學院:小麥基因組學團隊在大麥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新進展, 在表型、基因型和轉錄表達等多個層次解析了野生大麥微環境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理,為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為揭示物種多樣性的來源及植物變異的基礎提供了重要信息。
  • 基礎研究|華南師範大學在卡西米爾效應研究領域裡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華南師範大學華南先進光電子研究院光及電磁波研究中心博士後鮑芳琳等在卡西米爾效應研究領域裡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在線刊發了題為「Inhomogeneity-Induced Casimir Transport of Nanoparticles」的研究論文。
  • 東北大學在低成本高強塑鎂合金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東北大學材料學院秦高梧教授團隊「低成本高強塑鎂合金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基於上述溶質原子在晶體缺陷的動態偏聚思想,研究團隊後續將進一步結合第一性原理、分子動力學與相圖計算,設計並製備出綜合性能更加優異的低成本、高強塑兼備的變形鎂合金材料,以滿足不同領域的工程實際需求。
  • Angew.天津師範大學李春舉教授課題組在大環超分子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收藏化學加小程序,想找哪個產品輸哪個近日,天津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李春舉教授課題組在大環超分子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這兩篇論文的發表將提升天津師範大學在國內外超分子化學領域的影響力。跳轉閱讀→化工醫藥中間體原料搜尋,用這家那家,終究不如化學加!
  • 合肥工業大學科研團隊在晶片級強磁場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未來網高校頻道1月20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黃文)近日,合肥工業大學國家示範性微電子學院黃文教授以唯一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際著名刊物Science子刊 — 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發表長篇研究型論文- 「Monolithic mTesla Level Magnetic
  • 中南大學王輝教授團隊在固態製冷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中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員、超微結構超快過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成員、計算材料物理團隊負責人王輝教授及其合作者在固態製冷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開展了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由氫鍵關聯分子取向動力學和壓力對分子取向無序抑制的的微觀物理機制,為深入理解固態相變熵及其加快固態製冷技術走向應用提供了重要科學價值和指導意義,近日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Understanding colossal barocaloric effects in plastic crystals」的學術論文(N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