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藥企施強醫藥:是什麼讓它線下發展25年後全面擁抱網際網路醫院?

2020-12-23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傳統藥企施強醫藥:是什麼讓它線下發展25年後全面擁抱網際網路醫院?

  今年上半年,動脈網分析了截至4月30日的497家網際網路+醫院的建設發展狀況:在綜合網際網路醫院建設數量佔據絕對優勢的情形下,專科網際網路醫院以其專業優勢獲得了獨特的發展機會。而在今年10月底,國家衛健委指出網際網路醫院建設數量已經達到900家。我們也看到了更多專科網際網路醫院的崛起。對專科網際網路醫院的持續追蹤,讓以男科專科服務為特色的施強網際網路醫院,以及其開展線上服務所依託的「茴茴健康」移動診療平臺,進入到動脈網的視野之中,同時,在身後支撐其發展的企業施強醫藥也引起了我們的關注。

  這家在線下發展了二十五年的傳統藥企,如今開始全面擁抱網際網路醫院。是什麼讓它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公司的發展路徑、創新業務布局以及網際網路醫院建設又是怎樣展開的?動脈網對其進行了深度走訪調研,並將在後續推出系列文章全方位剖析這家原本以生產 、研發、銷售藥品為主的企業建設網際網路醫院所做的探索思考。

  憑敏銳的商業眼光和勤奮務實的作風,施強集團創始人虞陸平,從醫藥著手,一步步發展壯大。其總部智能商務園區坐落於杭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濱江),佔地面積達3.3萬平方米,擁有員工數3000餘人,在國內外設有辦事機構達280個,目前業務橫跨醫藥、教育、出國中介三大領域。

  施強醫藥板塊也從最初的代理產品開始,逐步發展成為了集藥品生產、研發、銷售於一體的大型醫藥企業,其主打產品複方玄駒膠囊,在男科領域中也擁有較高市場佔有率和品牌知名度。然而,在傳統藥企因各種原因遇到發展瓶頸的今天,如何煥發新生也成為了施強醫藥需要思考和面對的問題——最終,施強醫藥開啟了網際網路轉型,全面擁抱網際網路醫院。

  而這,正是傳統藥企的網際網路轉型樣本之一。

  從輕到重:委託生產到自建工廠

  1995年,虞陸平放棄原本優渥的工作,選擇了下海經商。同年,公司成為了主打男科治療的中藥產品「玄駒口服液」的浙江省總代理。代理產品的同時,施強醫藥開始嘗試打造擁有自身品牌的產品「複方玄駒膠囊」。2000年,這一嘗試以「複方玄駒膠囊」產品正式獲得國家生產批件告捷。

  施強醫藥迅速投入到藥品生產中。在選擇與北京某藥企籤訂協議委託加工後,施強醫藥也從代理「玄駒口服液」產品,向前發展,過渡到委託生產自有品牌「複方玄駒膠囊」產品。但其面臨的問題也十分突出:

  一方面,協議規定,為實現產能增長而新增的產品設備需由施強醫藥自行購買,這極大地增加了施強醫藥的成本負擔;另一方面,委託第三方進行產品加工生產,施強醫藥無法對複方玄駒膠囊產品質量、產能進行實時管控。基於上述原因,在2004年,發展勢頭良好的施強醫藥選擇了自建工廠。

施強醫藥現代化生產研發基地位於中國杭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桐廬,其建有兩大廠區,佔地面積共11.3萬平方米

  施強醫藥也在這一過程中開始謀劃自身銷售團隊的建設。起初,施強醫藥選擇了採用社會上已有豐富藥品銷售推廣經驗的銷售人員進行產品推廣。但很快,他們就發現,由於對施強醫藥發展前景不夠看好,銷售人員往往抱著「撈一票走人」的想法。雖然花費巨大,但是市場推廣效果不佳。

  有鑑於此,施強醫藥將自己的人才培養方針轉變為從應屆畢業生中尋找合適的人選,逐步培養認可施強醫藥理念的銷售團隊。如今身任施強醫藥總裁的葉丹,便是最初一批進入到施強的應屆畢業生。她回憶到,「在2006年,我剛進入到公司的時候,人數總共只有80多人。現在,整個醫藥板塊人數達到2000多人,大多數人都是畢業後就開始留在施強醫藥的。」

  在籌建工廠及銷售團隊後,對施強醫藥來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從傳統到創新:藥品銷售到網際網路醫院

  2006年施強醫藥工廠建設完成,正式投產複方玄駒膠囊,施強醫藥迎來了黃金髮展期。在2008年,其銷售額首次過億。隨後連續幾年,銷售額更是不斷翻番,主打產品單品銷售額目前已達10億。

  施強醫藥遭遇瓶頸是在2017年。隨著國家政策層面對藥品實施整體降價,致使藥品利潤空間進一步縮小,增長乏力。

  除了政策層面的壓力,施強醫藥其實很早就意識到了另一限制自身發展的問題——銷售收入主要源於核心產品,並嘗試予以解決。在委託加工生產的發展初期,施強醫藥曾試圖通過自主研發創新產品拓展產品線。但是,這種嘗試並未取得實際效果。一方面,主打產品整體銷售態勢良好,對新產品的需求並不迫切,企業內部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了既有產品的銷售推廣;另一方面,藥品研發周期過長、研發難度較大,多數以失敗告終,例如其中一款在研產品,研髮長達10年,目前仍處於三期臨床階段。

  研發策略失效的情形下,施強醫藥也嘗試過藥品代理。得益於施強醫藥銷售團隊,其代理產品往往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產能受限成為了一大阻礙;而部分代理產品後續則因被上市公司收購而告終。這也讓施強醫藥在代理道路上受阻。

  對創始人虞陸平來說,產品品類局限並非是施強醫藥需要面臨的唯一問題。在醫藥代表職業合規進一步規範化的今天,以往可能因公司監管不到位而產生的潛規則暗瘡將對企業發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職業的陽光化成為了擺在面前的重大難題之一。

  其實,早在2008年,虞陸平就開始思考網際網路轉型。也是在2008年,通過網際網路+教育的發展策略,在他手中誕生了如今的杭州施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但是,在2008年,「好大夫在線」剛剛開始添加「預約加號」服務,整體運營並不明朗。彼時的丁香園,合夥人甚至不得不抵押房產貸款維持運營。而微醫的前身「掛號網」還要等待兩年才宣告出現。春雨醫生更是直到2011年才正式推出。

  「因為缺乏政策規定、引導,無法線上開具處方,也無法快遞寄送藥品」,前景以及政策的不夠明朗,讓虞陸平一直處於觀望中。對施強醫藥來說,真正的轉機出現在2018年。在這一年,國家衛健委等部門相繼出臺了《網際網路診療管理辦法(試行)》、《網際網路醫院管理辦法(試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範(試行)》等政策,明確了網際網路診療服務的主要範圍,允許第三方平臺(網際網路企業)在依託實體醫院的情形下獲得網際網路醫院執業許可。

  網際網路醫院相關政策出臺,讓虞陸平看到了希望。建設網際網路醫院有望解決長期困擾他的兩個問題:一是職業陽光化的問題。網際網路醫院可以為提供醫療服務的醫生合理地支付費用及繳稅,為醫生創造陽光收入的同時讓醫藥代表更加專注於學術推廣;二是產品品類局限的問題。通過醫院終端平臺可以採購各類藥品,豐富其產品類型。

  快速跟進的施強醫藥,在今年4月上線了以男科專科為核心定位的施強網際網路醫院。目前,其上線的網際網路醫院包括海南施強網際網路醫院以及桐廬施強網際網路醫院。而全面轉型擁抱網際網路醫院,對施強醫藥來說,無異於「二次創業」。

  二次創業:網際網路轉型帶來的新變化

  對於以傳統線下渠道見長的藥企來說,網際網路的轉型不是沒有陣痛。對於施強醫藥來說,最大的問題其實來自於內部銷售團隊的不理解,他們無法理解如今全面擁抱網際網路醫院的做法。但對於施強醫藥來說,已經到了不得不轉型的時刻。全面擁抱網際網路醫院,並不單單是尋找新的增長點,更是能否讓施強醫藥在接下來的數十年活下來的關鍵。

  為加速推進網際網路醫院建設,虞陸平親自拆解整體任務,對部門負責人提出明確的指標要求。為了讓團隊更好地協作,施強醫藥也為所有人留足了3個月的思考時間,選擇留下也意味著無條件跟隨公司進行方向的調整。

  在這種全員一心的氛圍下,海南施強網際網路醫院及桐廬施強網際網路醫院醫生上線人數迅速達到兩萬餘名,其中活躍醫生數近8000名。轉型過程中,施強醫藥也在進行著評估,據統計,其收入增長基本與此前經營線下渠道時持平,但增長態勢明顯。施強醫藥宣廣中心總經理童建江指出,「在醫生數量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平臺內產品增多的情形下,銷售的增長是必然的。」

  實際上,施強醫藥全面擁抱網際網路醫院,最直接的受益者是醫生和患者。

  有醫生向童建江抱怨,曾有患者購買了某平臺24小時線上診療服務,當患者本人問診結束後,甚至向醫生諮詢家屬病歷。由於平臺規則限制,醫生不得不予以回答,否則可能會遭遇投訴、扣分降級等情形。經歷這一事件後,該醫生選擇了卸載應用。「部分網際網路醫療平臺實際在加重醫生的負擔」,童建江說到。

  患者求醫問診中的經歷也值得深思。施強學術部負責人楊雲峰就指出,曾有男科疾病患者在一個月內輾轉多地求醫,最終選擇了前往全國最知名的醫院。當醫生開具處方後,患者感到十分困惑——因為該醫生開具的處方藥品,與其首次前往醫院問診時那名醫生開具的藥品並無不同。而這並非個例。

  男科慢性疾病患者對療效判斷往往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且通常需要療程服藥和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對患者的依從性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都是一大考驗。對於一名優秀的男科醫生來說,具有豐富的醫學心理學知識將更加有利於促進患者的疾病康復。但在現實生活中,醫生往往因接診患者過多,無暇顧慮其他因素。

  施強醫藥打造的網際網路醫院,則嘗試為醫生和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患者在線上複診時,可以節約時間、金錢成本。與此同時,通過加入健康管家,施強醫藥也在幫助患者解答日常疑問,幫助醫生歸納匯總需要予以解答的難題,降低醫生本身承擔的負擔壓力。通過更加優質的線上醫療服務,提升患者的依從性、提高治癒率。

  以網際網路醫院為始點

  通過網際網路醫院,施強醫藥幫助醫生更好地實現著對患者的管理,也幫助患者獲得了便捷的服務體驗。雖然,當前其上線的網際網路醫院平臺仍有需要完善之處,包括人工智慧助理,大數據整合能力等。

  對施強醫藥來說,構築網際網路醫院僅僅是起始點,通過網際網路醫院積聚的資源,其有望進一步帶動施強醫藥工業化的發展,包括仿製藥品、以及中藥配方顆粒劑的投入研製發展等等。

  在施強男科專科網際網路醫院初見盈利的情形下,未來的拓展意味著更為廣闊的想像空間。

  在動脈網看來,在對醫藥代表管理更為嚴格的今天,傳統藥企如何繼續發揮自身線下渠道的優勢,無疑是擺在每一個經營者面前需要思考的問題。在全面擁抱網際網路醫院的轉型過程中,解決這一問題,並尋找到新的增長點,或許這也是施強醫藥這一案例帶來的價值與意義。

  在全面擁抱網際網路醫院後,施強醫藥又是如何配套發力創新業務的?在男科專科網際網路醫院建設方面,施強網際網路醫院有何特色?施強醫藥自主研發的「茴茴健康」移動診療平臺解決了線上診療的哪些痛點?我們將持續撰文予以分析。

(文章來源:OFweek)

(責任編輯:DF142)

相關焦點

  • 傳統藥企的網際網路轉型:線下發展25年後,全面擁抱網際網路醫院
    對專科網際網路醫院的持續追蹤,讓以男科專科服務為特色的施強網際網路醫院,以及其開展線上服務所依託的「茴茴健康」移動診療平臺,進入到動脈網的視野之中,同時,在身後支撐其發展的企業施強醫藥也引起了我們的關注。這家在線下發展了二十五年的傳統藥企,如今開始全面擁抱網際網路醫院。是什麼讓它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 跨國藥企接連設立網際網路醫療部門,藥企與網際網路醫療之間能產生怎樣...
    藥企巨頭與網際網路醫療之間互動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2020年網際網路醫療產業在藥企戰略布局中的地位,看起來又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升級成了藥企重點主抓的業務條線之一。那麼輝瑞普強的網際網路醫療部門究竟要做什麼?藥企為何持續關注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網際網路醫療行業又如何賦能藥企?
  • 跨國藥企的2020年數位化變革之路
    回顧2020,一定繞不開兩個關鍵詞,「疫情」、「網際網路」。 強傳染性的SARS-CoV-2病毒讓人們不得不限制自己的社交以構築「安全距離」,但網際網路又讓這一距離重新縮短至零。線下經濟無可避免地受到疫情的強烈衝擊,但線上經濟卻迎來蓬勃發展。2020,充滿挑戰又滿是機遇。
  • 十三五規化:生物醫藥的「網際網路+」的核心就是「+思維+技術+創新+...
    高聖醫藥總裁周勇先生「網際網路+」成為醫藥行業的巨風口;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的大潮已經湧到我們的眼前,一夜之間所有企業都有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有了自己的眾創空間,有了自己的線上線下圈子。在我們生物醫藥行業中很多企業也開始轉型切入「網際網路+」,其實「網際網路+」在很多企業都有涉及,線上線下,電子商務+傳統銷售或者商業模式,但是取得成功的商業案例不只是我們傳統公司中的電子商務,這是一種全行業的資源整合最大化,然後變成最便捷的線上線下模式,當然不是所有醫藥行業中的所有企業都可以依靠「網際網路+」讓企業取得成功。
  • 2020年全球市值千強醫藥企業公布,21家中國藥企躋身百強
    其中就國內藥企來看,恆瑞醫藥以估值690億美元從上年的30名提升至21名,不僅是上榜中國藥企的頭位,也是此次成功闖入前25名的中國藥企。而且在腫瘤領域,恆瑞醫藥排名第8位。   Torreya評價恆瑞道:「恆瑞醫藥在需要時將腫瘤藥物帶到了中國,沒有通過併購,純粹靠內部創新和遍布中國的強大營銷。」   在國內製藥行業中,恆瑞醫藥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成果頗豐。
  • 網際網路醫院發展及趨勢分析報告
    本報告將結合實際案例,對國內網際網路醫院的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進行分析,深度剖析在目前國內醫療環境及相關政策指導下,網際網路醫院的建設成果、運營模式及對醫院/醫生、患者、藥企等關聯方的影響。•考慮到醫療服務的性質,無法單純依靠線上進行服務,為了進一步完善並落地網際網路醫院所提供的服務,未來打通線上及線下,打造「網際網路+醫療」閉環將是行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
  • 一家25年傳統企業「網際網路+」下的涅槃重生
    對於一家在辦公行業深耕25年的公司, 憑藉自身的努力和拼搏成為了行業的佼佼者。然而隨著近幾年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物聯網及人工智慧等突飛猛進的發展,傳統行業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利潤變薄、房租、運營成本增加等問題也日漸凸顯出來,在此背景下志誠泰和正在精心醞釀一次重大的「自我革命」——全面擁抱新技術、新趨勢、新業態,提出了「讓辦公更智能」的口號,並於2018年3月9日正式發布旗下智能辦公設備租賃平臺——橙心租,開啟又一段新的徵程。
  • 擦亮數字經濟名片,尋找數字經濟春天—杭州創投協會蒞臨施強集團
    圖一:雙方領導合影集團領導葉丹陪同探訪團參觀了總部園區和集團展廳,詳細介紹了集團自1995年創立以來25年間的發展歷程、經營現狀和未來規劃。施強集團堅守教育、醫藥兩大民生行業,在網際網路時代緊跟政策步伐,積極探索「網際網路+教育」和「網際網路+醫藥」模式並成功轉型,為杭州「數字畫卷」增色添彩。
  • 復星醫藥(02196)「買」下這家印度藥企做什麼?
    復星醫藥(02196)「買」下這家印度藥企做什麼?直到昨天(10月6日),復星醫藥和復興國際在港交所發布聯合公告:收購Gland Pharma的控股權益已於2017年10月3日完成交割。於交割後,復星醫藥及復星國際(通過復星醫藥)間接持有Gland Pharma約74%的股權。
  • 藥店、藥企新革命:牽手健康險加速深度融合
    近年來受到「帶量採購」、「兩票制」以及嚴打帶金銷售等多重政策的擠壓,藥企的日子愈發艱難,不僅如此,對於產業鏈下遊的藥店來說,帶量採購中標品種的價格下調是統一動作,零售收入也會隨之受到影響,線下藥店亟待轉型升級。
  • 醫藥生物行業2020年投資策略:或科技屬性偏強、消費屬性偏弱
    如此,股票市場進入全面牛狀態,醫藥行業在消費與科技屬性上,2020年或科技屬性偏強,消費屬性偏弱。問題又來了:尋找醫藥科技股的難度在加大。這一輪行情與上一輪 2014-2015 年醫藥科技股行情存在明顯的差異性,使得尋找科技股難度在加大。
  • 壹健康與中華老字號藥企健民集團達成戰略合作,攜手推動健康產業...
    目前已經陸續開展了「健康管理中心」「壹邦家庭版APP」「壹健康大藥房」「健康智能設備」「網際網路醫院」等業務板塊,並計劃在「體檢中心」「國醫館」等事業版塊進行拓展。隨著其事業版圖的不斷擴張,未來可以持續為更多消費者提供更加全面細緻的健康管理服務。
  • 2020醫藥關鍵詞,一個比一個扎心|關鍵詞|關聯詞|網際網路|醫藥|集採|...
    一晃眼,2020年只剩不到5%了。在疫情和政策的雙重夾擊下,醫藥人可謂步步維艱。筆者整理了2020年最扎心的6個關鍵詞,看看您是不是都對上號了......
  • 資產數位化是精準營銷前提,醫百科技如何助力藥企營銷數位化整體轉型
    高劍飛在廣告業和快消品營銷行業有接近20年的經驗,此前的經歷讓他敏銳捕捉到了醫藥數位化營銷創業機會。「在政策、市場等因素推動下,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醫藥數位化營銷即將迎來快速發展節點。」只有不斷地將各渠道的數據、學術內容和自有醫生等資產沉澱到自有平臺上,形成數位化資產,依靠這些數據才能釋放醫藥數位化營銷的最大價值。 於是,醫百科技開始致力於為藥企提供專屬營銷平臺,並針對醫藥行業線下營銷場景開發對應的線上工具。
  • 「醫食住行」產業網際網路平臺:1藥網、美團、貝殼、滴滴
    以需求帶動服務,最終形成競爭壁壘,是絕大多數網際網路公司所遵從的底層商業邏輯。1藥網從產業底層進行系統性布局,用數位化手段重構醫療行業,打造了B2C醫藥平臺、網際網路醫院和B2B醫藥平臺三大平臺,構建了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生態產業鏈,實現了「診+療」的閉環服務。
  • 微醫與華潤醫藥商業共同發起「網際網路醫藥聯合體」「三醫聯動...
    微醫集團與華潤醫藥商業集團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發起面向全行業的「網際網路醫藥聯合體」,聯合上下遊醫藥企業、醫院、醫生等醫療主體共同參與,通過共建醫藥供應鏈和網際網路醫療科技合作平臺實現數位化驅動醫療、醫藥、醫保服務融合,推動醫藥流通供應鏈數位化升級,為患者提供高效、普惠、優質的醫藥健康服務。
  • 醫藥數位化營銷不缺工具,關鍵在於建立自有平臺
    高劍飛在廣告業和快消品營銷行業有接近20年的經驗,此前的經歷讓他敏銳捕捉到了醫藥數位化營銷創業機會。「在政策、市場等因素推動下,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醫藥數位化營銷即將迎來快速發展節點。」 因此,2016年,高劍飛在48歲開始了新一輪創業生涯,創立了醫百科技。
  • 妙手醫生亮相第二屆上海進博會,與德國百年藥企共創網際網路醫療...
    妙手醫生聯合創始人羅東滔先生與勃林格殷格翰大中華區人用藥品業務總經理馮耐德先生籤約圖(左:羅東滔先生,右:馮耐德先生)妙手醫生網際網路醫院與慢病管理系統,全面助力健康中國 2030羅東滔表示妙手網際網路醫院除了在線複診、線上科普等關鍵服務環節,還重點圍繞者重、大、慢病,協助醫生進行患者管理,深耕專科專病的精細化管理和運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診後管理服務體系,實現了對患者的隨診隨訪管理以及對處方的實時監管。
  • 微醫與華潤醫藥商業共同發起「網際網路醫藥聯合體」 推動醫藥產業...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吳文婧見習記者馮思婕近日,「網際網路醫藥聯合體籤約暨啟動儀式」在杭州微醫總部舉行,微醫集團與華潤醫藥商業集團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發起面向全行業的「網際網路醫藥聯合體」,聯合上下遊醫藥企業
  • 內外新形勢正加速醫藥產業鏈變革,數位化轉型將產生巨大影響|鈦刻...
    2009年1月,新一輪醫改方案正式出臺,《基本藥物制度實施方案》首次發布,提出建立健全醫療保障體系,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工作正式實施。過去11年間,新醫改正改變很多醫藥人的命運。藥企傳統的市場及渠道正在失效,終端和消費者正快速往線上轉移,加快淘汰傳統藥企,零售藥店在面對巨大的政策紅利同時,也面臨著更殘酷的競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