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金銀花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常用中藥,具有清熱解毒、宣散風熱的功效,分布於河南、山東、廣東等地。藥理作用主要為抗炎解熱,抗腫瘤,抗菌,抗氧化,降低血糖,保護肺臟等。因其具有豐富的藥理作用,藥用價值高,常可與多種其他藥物配伍用於多種方劑之中,臨床應用廣泛。近日,新華網邀請北京中醫醫院中藥師崔一然講解金銀花的妙用。
金銀花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乾燥花蕾或初開的花,因花初開時為白色,兩三天後變為黃色,呈現黃白相映的景象,故名金銀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對此有極為生動的描述:「花初開者,蕊瓣俱色白;經二三日,則色變黃。新舊相映,故呼金銀花,氣甚芬芳。」又名「忍冬」「銀花」「雙花」「二寶花」等,為藥食兩用品。因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而廣泛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炎症、SARS 及禽流感等各種細菌病毒感染,有」藥鋪小神仙「「中藥中的青黴素」之稱。
「忍冬」是金銀花最早的藥用名稱,首見於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因其「凌冬不凋」的生長特性,故名忍冬。忍冬作為藥用植物,經歷了一個從獨用莖葉,到莖葉花均入藥,再強調以花為主的發展歷程。
宋以前多以「忍冬」記載於本草,以莖葉或全草入藥,並無金銀花之名。其名首見於北宋《蘇沈良方》,書中云:"葉尖圓莖生, 莖葉皆有毛, 生田野籬落, 處處有之, 兩葉對生。春夏新葉梢尖, 而色嫩綠柔薄, 秋冬即堅濃, 色深而圓, 得霜則葉卷而色紫, 經冬不凋。四月開花, 極芬, 香聞數步, 初開色白, 數日則變黃。每黃白相間, 故一名金銀花。「到了南宋《履巉-巖本草》中「金銀花」首次成為正式藥名,其云:"鷺鷺藤, 性溫無毒, 治筋骨疼痛……一名金銀花。「可當時雖有「金銀花」之名,但未言及以花入藥,臨床使用的仍是忍冬的藤莖或全草,「金銀花」 可以說只是形容其植物特徵的專用名詞而已。到了明代逐漸由藤葉到與花並用,清代則認為「其花尤妙」而重花輕藤,此後花與藤葉各自入藥。2015版《中國藥典》將「金銀花」和「忍冬藤」分列兩項,金銀花為忍冬的乾燥花蕾或帶初開的花,功專清熱解毒;忍冬藤則為忍冬的乾燥莖枝,功專通經活絡。
在宋元年間,金銀花多應用於外科瘡瘍諸證,取其清熱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飲中重用金銀花,該方被稱之為「瘡癰之聖藥, 外科之首方」。到了明代, 諸醫家明確指出了金銀花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功。清代對金銀花的運用, 取其疏散風熱, 涼血解毒之功,不僅承前人之說, 更在某些方面有其獨到見地和創新。清代人們正式將金銀花作為一種茶飲。《本草求真》提到:「江南地方,以此代茶。」將金銀花曬乾後泡茶飲用清熱解暑,常用於炎熱地區或春夏季節。製造藥露。金銀花露的製作見於《本草綱目拾遺》:「金銀露,乃忍冬藤花蒸取,鮮花蒸者香,乾花者少遜,氣芬鬱而味甘,能開胃寬中,解毒消火,暑月以之代茶,飼小兒無瘡毒,尤能散暑。」防治瘟病。清溫病大家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尤擅長運用金銀花,創製了數首以金銀花為主要組成藥物的方劑,用於溫熱病的治療,如著名的銀翹散、清營湯等。
金銀花植物除藥用外,由於其枝藤攀緣,花期較長,葉形嬌美,又作為城市園林綠化植物,韓國首爾將其定為市花。其花香粉多,又是較好的蜜源植物,花與葉富含苷類、酮類,代茶飲用消暑解渴。近年來,金銀花的功能不斷被發現,如制牙膏、化妝品、小兒口瘡等,在抗擊非典型肺炎(SARS)的中藥配方中,金銀花也是主要成分。(崔一然)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