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時間不會倒流,就好像潺潺流水只會從高處流向低處,就好像白天出來的是太陽,夜晚出來的是月亮。無論時間是長還是短我們都應該過好當下,珍惜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誰也不知道時間會在哪一刻戛然而止,誰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
「媽媽不要你了」,媽媽和娃使勁賭氣,贏了卻永遠失去孩子
有這麼一則消息,震驚了所有人,也引發了許多家長的深思。事情是在一位寶媽買完菜帶著兒子回家發生的,孩子在路上看到氣球非要讓媽媽買。但是媽媽沒同意,拉著孩子就往家裡走,孩子也倔強地不願離開。寶媽知道孩子又鬧氣脾氣了,兒子今年3歲了,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平時脾氣就特別不好,凡事都喜歡跟媽媽對著幹。原本想嚇嚇孩子和孩子說到:「你自己在這吧,媽媽不要你了」。
本以為孩子會乖乖聽話跟自己走,然而孩子卻變本加厲地哭鬧起來。寶媽也開始生氣了,賭氣地把孩子丟在大馬路上,快速過了馬路。孩子見媽媽走遠了就哭著跑了上去,沒想到這時一輛大卡車剛好經過,孩子突然衝出馬路,司機來不及剎車,悲劇就發生了。
媽媽終於贏了兒子,卻因為使勁和兒子賭氣就永遠失去了兒子,從那以後再也聽不見兒子叫媽媽了,媽媽再聲嘶力竭地哭聲也喚不回兒子了。這等遺憾,又用什麼去彌補呢?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沒有父母會真正想要和孩子生氣。但有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容易由於生活中的一些習慣而讓性格變得暴躁、自私。
那麼在平時對孩子的教育中都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一、孩子犯了錯一定要指出來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金寶貝,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有時候孩子很明顯地做出一些不該有的舉動,父母都以孩子還小或者只是小錯誤的理由說服自己不去指責孩子。然而卻不知道,那一時的平靜,更有可能引發後面孩子的習慣性叛逆。所以當做錯了事情時,家長最正確的辦法就是靜下心來好好和孩子溝通,告知他錯在哪裡,下次應該怎樣做。即使他並不能完全遵從,但是至少他是知道自己那樣錯的,然後在引導下才會慢慢去改正。
二、在孩子發脾氣時選擇「延緩交流戰略」
有的孩子發起脾氣來,完全聽不進去家長說的話,這時候家長可以採取「延緩交流戰略」。在確保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先讓孩子把情緒發洩完了再好好和他溝通,往往這樣孩子知道哭鬧是沒用的,便不會再採取哭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也能夠更加能夠尊重父母,接受父母所說的。
三、嘗試向孩子表達感受
當孩子和家長意見不一致時,很有可能表現出極端的一些話語和舉動。比如:「我討厭媽媽啊」之類的,甚至是動手打人。這時候家長可以嘗試在孩子平靜下來以後,向他表示自己的心情,表達你那樣對媽媽媽媽也會難過啊之類的話,這麼做,可以讓孩子在這種過程中學會慢慢改變自己的表達方式,還學會變得更加為他人考慮。
今日互動話題:你會真的和孩子生氣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我是一名三歲寶寶的媽媽,育兒是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寶寶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更細緻的關懷。大家在育兒過程中遇到問題都可以來找我共同探討,一起解決。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