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和隔輩同住的寶媽,得到的好處還是蠻多的。比如工作上不受影響、有人做一日三餐、逛街聚會有時間、孩子的衣食住行老人也能搭把手……
但別看表面輕鬆,實際上箇中滋味只有自己清楚。
尤其是在帶孩子方面,寶媽和老人也許不能達成一致。當出現育兒方面的分歧時,往往是激發矛盾,累人的時候。
因為,孩子像棵小樹似的長歪了,家長就得給孩子立規矩。
如果寶媽在家庭中說話有分量,那麼立規矩容易;如果全家人的育兒方法不一致,寶媽給孩子立規矩就有些難了。
「你們說我該怎麼辦呀?難道我要眼睜睜看著兒子被耽誤了嗎?」在休息室,文文媽媽邊和姐妹們訴苦,邊抹了一把辛酸淚。
前兩年,有幾個同事生了孩子後,沒人幫著帶娃就辭職當全職媽媽。而文文媽媽兒子一出生,公公婆婆就過來幫忙帶孩子了,跟孫子特別親,讓她安心上班。
那時,很多同事都羨慕她省心省力。
可現如今,孩子被爺爺奶奶帶到2歲大,自然什麼都聽老人的。她提的一些建議,孩子都會用爺爺奶奶當擋箭牌,她管不了兒子了。
看到別的寶媽重返職場,家中的寶寶乖巧懂事,文文媽媽又開始羨慕別人。
文文媽媽說:「我兒子快二歲了,像這麼大的孩子都是小話癆,可我兒子卻只會基本的嗯嗯啊啊。別人家的爺爺奶奶,每天帶著孩子在小區裡和小朋友們交流,一起玩耍。我家的爺爺奶奶,不是嫌外面曬就是嫌風太大,讓孩子憋在家裡看手機、玩iPad。」
「和公婆同住,很多事情都得聽他們的。孩子不能穿紙尿褲,一定要用尿布,過早把屎把尿,不到一周歲就讓孩子吃大人飯菜,明明不冷卻給孩子穿很厚的衣服……這些我都忍了。可現在,孩子不到2歲就成了手機控,眼看著性格和能力發展都出了問題,真是愁死老母親。」
有個同事問她:「老人帶孩子有問題,是需要寶爸寶媽統一戰線,去和老人的育兒方式磨合。你家文文爸爸是什麼態度呢?」
文文媽媽說,每次她提意見的時候,寶爸若心情好,就會耐心勸她:「爸媽真的不容易,你就讓他們按自己的方式帶娃吧!我小時候也是這樣被帶大的,不是也考上了大學。你少操點心,孩子能吃飽穿暖不生病就行了,安心工作。」
若是趕上他心情不好,就直接懟了:「有我爸媽這樣實心帶娃的公婆,別人還羨慕你的日子呢!你說你抱過幾次孩子?一次飯都沒做過,別生在福中不知福。」
就這樣,文文媽媽孤掌難鳴,每次管教孩子,都有老人和寶爸袒護。她唱白臉,別人唱黑臉,根本沒辦法給孩子立規矩。
有天晚上,兒子看手機到11點了還不睡覺,她氣得摔了孩子的手機,讓兒子罰站。沒想到兒子非但不聽,還用腳踢打媽媽,哭著跑到了爺爺奶奶的屋裡。
老人見孫子受了委屈也急眼了,放下狠話:「誰家孩子不玩手機啊?又不是24小時抱著不離手。你不讓孩子玩手機,辭職帶娃吧!我們回老家。」
可以說,文文媽媽家的育兒方式並非個例,在家庭中老人護孩子、寶爸佛系甩手、寶媽管教孩子就起不到作用的家庭,還有很多很多。
那麼在與隔輩同住的情況下,寶媽給孩子立規矩真的那麼難嗎?我在好幾個媽媽群做調查發現,和隔輩同住又把孩子教育得好的寶媽,都有兩個特點。
其一,下班後抓住難得的幾小時,高質量陪伴孩子
我們都知道,早出晚歸的寶媽,實際上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孩子一整天都和老人在一起,行為習慣是緊跟爺爺奶奶的方式走。如果媽媽多和孩子一起玩耍、交流,在互動中就能及早發現孩子不好的行為習慣,並及時糾正。
反觀,像文文媽媽幾乎不陪孩子,沒有走進過孩子的小世界。一出現就是扮演嚴母的角色,這不行那不行,孩子就會從內心裡生出排斥,自然也聽不進媽媽說的話。
其二,管教孩子一對一,不要讓寶爸和老人參與
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提到過這個方法:3歲內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期,而立規矩時家長最好一對一,不要當著全家人的面管教。而且只要有一個人在管孩子,無論對錯其餘人不要發表意見。
要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和孩子一對一時,不要打罵、不要祈求、更不要走開。我們要保持原則和底線,並充滿愛的安撫孩子。
這在心理上和孩子也是一種較量,給孩子一個態度:我們愛ta,但ta做得不對的事情,父母不會縱容,老人不會當擋箭牌。
學齡前的孩子過度玩手機只會傷眼睛、讓孩子上癮,並不會開發大腦,讓孩子變聰明。但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而且受家庭環境的影響,教育方法也不一樣。如果孩子不能完全離開手機,讓孩子看手機也要堅持兩個原則。
一是規定時間,單次看手機不要超過15分鐘。二是加倍補償,看15分鐘手機,就要讓孩子在大自然中多玩兒一會兒。
現實生活中的互動,比虛擬的網絡世界更適合孩子,您說是嗎?那麼,您家孩子有沒有沉迷手機呢?
————END————
(文/多平臺原創作者優優育兒樂園。圖/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