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職場媽媽育兒路
周末家庭聚餐,大姨帶著兩歲半的外孫浩浩到舅舅家裡做客,大人們邊聊著天邊看著孩子們追玩打鬧。
浩浩特別活潑,穿著鞋子在沙發和地面上躥下跳,還把舅舅家孫子小六的玩具箱扒拉的散落一地。吃過午飯後浩浩鬧困,大姨抵不住鬧騰就帶他先回家休息了。
三姨嘆了口氣說:「我之前覺得小六太鬧騰,現在跟浩浩比起來,就是小巫見大巫,大姐怎麼也不管管?出門做客這麼沒規矩,穿著鞋子就踩人家沙發。」
舅舅回道:「你不了解情況,浩浩媽一開始也管,但是孩子反抗的厲害,他媽媽就感覺很愧疚,覺得對不住孩子,反正也不是什麼原則上的問題,索性就隨他去了。
你大姐又是隔輩疼,孩子親爸親媽都不管,她每天帶孩子又辛苦,更不會有精力問這些事,所以浩浩才顯得有些沒規矩。」
①家人的心態
像我姐姐這樣,覺得給孩子立規矩有愧疚感,是不愛孩子的爸爸媽媽也不在少數。尤其是平日裡工作比較繁忙,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較少,疼愛都來不及。
有時明知道孩子這樣做不禮貌,也顯得沒規矩,但因為怕孩子得不到情感上的彌補,很多時候就得過且過了。
像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這種隔壁親的情況,平時幫忙帶帶孩子已經很疲憊,指望讓老人家們管教的多好,也不太現實。
②勿將規矩與「愛」對立起來
給孩子立規矩,是我們在育兒歷程裡最正常不過的事了。
對於懵懂無知的孩子來說,立規矩的表象是約束和規則,撕去這層包裝,內裡其實是讓孩子更好的適應社會、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有效方法,不應與「愛」對立起來。
家人們在給孩子立規矩的過程中,要時刻圍繞「親子關係」這個中心,以增進親子感情為目的。如果寶寶反抗激烈,我們應該自省所設立的規矩是否在某些方面存在問題,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家人嘔心瀝血的撫養。如果在該立規矩的時候不去重視,不僅會讓外人進行比較,覺得孩子「沒規矩」,還會錯失立規矩的最好時機,為今後的教養增加了難度。
1)家人要克服自己的心態
既然決定了要給孩子立規矩,就要溫柔而堅定的堅持下去。把立規矩當成養育的一種工具,而非不愛孩子的表現。
如果家人的脾氣比較急躁,也切勿因為堅持原則而傷害到孩子。若父母比較嚴厲,孩子表面上看起來很乖巧,其實內心是非常牴觸的,這種負面情緒的積累會給孩子今後的心理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2)規矩要簡單清晰
寶寶不遵守定下的規矩,還可能是因為爸爸媽媽制定的規則不夠清晰,或者概念模糊。孩子理解不了甚至感到困惑,不遵守規矩也就不難理解了。
比如寶寶喜歡亂塗亂畫,家人只是說:「別畫了,你看把XX都弄髒了!」只是一味的制止,卻不說明哪裡可以畫(如專門購買的小黑板),哪裡不可以畫,寶寶很可能今天畫一個地方,明天又換另一個地方。
3)立規矩不應破壞親子感情
立規矩不與「愛」對立,更不應破壞親子感情。家人們不妨嘗試與寶寶共同商量的方式,讓寶寶有設立規矩的參與感,以此獲得良好的遵守效果,避免破壞親子關係。
比如孩子愛玩手機,家人可以告訴孩子,長時間的玩手機有什麼害處,我們在這個時間段應該做些什麼。並與寶寶商量每天固定在什麼時間玩手機,每次玩手機的時長有多久等等。
4)懂得靈活應變
規矩也不是完全不能打破的,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應當靈活變通。
比如孩子應該先寫作業再看動畫片,但如果某天寶寶的狀態很差,不妨讓孩子先放鬆、休息一下,再完成作業。
家人立了規矩,寶寶總是不聽話、總是衝撞規則,這並非不是好現象。
表達需求是一種很正常的能力,寶寶不守規矩,正是讓媽媽重審規則設置是否合理、有沒有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是自己對規矩意見的表達。
立規矩,用約束的表象,包裹著幫助寶寶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和適應社會需求等的真實目的。
孩子被規則約束住,肯定會不舒服,有反抗行為。家人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要指望孩子一次就可以聽話,他們可能需要多次試探,「摸」清規則的邊緣,並了解違規後有什麼後果才會逐漸轉變。
在這期間,家人一定要有耐心,只對孩子強調規則的本身,切勿批判孩子的品質或情緒激動的反駁、攻擊孩子。
孩子在適應規則的過程中,感受到爸爸媽媽的理解和安撫,內心也更好接受,並對今後類似的情況,可以更好的完成自我調整和適應 。
規則只是一紙包裝,其真實目的無疑是家人希望用這種方式讓孩子懂得保護自己、更適應社會的生活法則。
看電影能跑跳喧譁嗎?垃圾可以隨手扔嗎?立規矩不是不愛孩子,從孩子的角度來說,也需要爸爸媽媽的引導,來告訴他們事情要怎麼做。
今日話題:各位家人,兩歲後,你們給孩子立規矩了嗎?有心理負擔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我是職場媽媽育兒路,一位學習型的90後職場媽媽,關注寶寶的健康成長,期待與您分享更多的孕育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