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教育,我們身邊有很多不同的例子,管的嚴管的少的家長都有充分的理由。
只「愛孩子」的父母
我們經常會提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散養」。
孩子的壓力太大,童年就要有童年的樣子,小孩子就應該「玩」,而不是被各種規矩包圍,各種課程填滿,要讓孩子玩的盡興,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孩子一哭就哄。
但過度愛孩子的家庭造成孩子沒規矩,不懂禮貌不懂尊重,當孩子在公眾場合大喊大叫,或是在地上打滾耍賴時,家長又會束手無策,後悔沒有給孩子「立規矩」。
很多「太嚴厲」的父母也有自己的理由,現在社會壓力這麼大,身邊的孩子都在上興趣班,不早早給孩子「立規矩」,以後怎麼辦?
不奢求孩子成龍成鳳,但求孩子可以在社會上佔有一席之地,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是這樣往往讓孩子謹小慎微、循規蹈矩。
其實我們要意識到一個問題,就是「規矩」和「愛」可以並駕齊驅,這不是一條單行道,也不是兩條平行線,不是一個「單選題」,教育從來都是多元化的。
父母會因為各種原因對孩子讓步,可能是因為陪伴時間少,也可能是單純的不想讓孩子哭鬧,這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因為家的本身就需要真誠的關懷和親近,處理矛盾的方式需要綜合考量,「愛孩子」與「立規矩」不是一個單選題。
雖然說「愛孩子」和「立規矩」可以多選,但是在給孩子立規矩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3點原則:
①堅守底線
有效果的規矩才是規矩,任何事情都要有原則有底線,家長不能在立了規矩後,因為孩子耍賴而放棄,這是很多家長的通病,孩子不遵守規矩,立了等於沒立。
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父母一而再再而三的降低底線。
②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我們家長經常有這樣的問題,就是孩子做不好的事情,或是耍賴完成不來的事情,總是會不耐煩,嫌棄孩子墨跡,最後不由自主的自己做。
孩子在每一個年齡階段有每一個年齡階段要做的事,我們應該學會放手,讓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漸漸的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自立。
③勇於承擔
孩子做錯事,不要總是認為孩子小,不需要承擔責任,要知道有些責任必須孩子自己擔,我們可以起到助力作用,告訴孩子你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要求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言行承擔後果。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自由的人,我們都是處於相對自由的狀態,對於孩子愛的教育,要從這幾條規矩入手:
①禁「情緒化」
合理處理自己的情緒。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要幫助孩子學會明辨是非的道理,孩子一些不好的粗野的行為要及時制止,並明確告訴他這樣會受到批評。
面對自己想要的東西時,要學會講道理,而不是撒潑耍賴,學會如何對待自己想要的東西,合理處理自己的情緒。在這個過程中可能需要反反覆覆的調整,改變糾正孩子對對事物的看法和心態,逐漸變得更加理性、懂得為他人著想。
②禁「自我為中心」
不可以隨便「拿」或「搶」別人的東西。
有些孩子分不清自己和他人,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想要拿走,並認為「在我的手上就是我的東西了」。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要提高警惕,幫助孩子建立自己和他人的界限,區分「你的」和「我的」,知道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拿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態的基礎,學會尊重他人。
③禁「打擾別人」
不可以隨意打擾別人。
當孩子遇到高興或是傷心的事情時,總會忍不住想要分享給家人朋友,那麼如果這個時候家人或是朋友正在忙,工作或是專心的拼搭玩具等,他們總會習慣於打斷。如果孩子養成打擾別人的習慣,長大以後可能會以自我為中心,很難在集體中生活。
如果發現這樣的狀況,家長要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意識的幫他改正,給孩子立下規矩,讓他學會換位思考。
我們都非常愛孩子,為了孩子的教育不遺餘力,給孩子立規矩,讓孩子成長為一個明是非講道理,可以獨當一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