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在家長的寵溺下長大的,所以導致很多孩子都沒有規矩。著名作家劉墉表示:如若你不捨得給孩子立規矩,就會有人給孩子「長教訓」。如果你不想以後孩子在社會上被人教訓,那從6歲前就要給孩子立規矩了。
很多父母在對孩子應不應該立規矩上猶豫不定,如果規矩立不好,可能最終會給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作家劉墉有著一雙兒女,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自己獨特的教育心得。他認為,孩子就應該從小立規矩,否則長大後就會有人給孩子「長教訓」。
劉墉稱,在兒子劉軒小時候,因為忙於工作,所以疏忽了孩子的成長。在兒子7歲的時候,他們全家便移居到了美國。因為之前一直都是生活在媽媽身邊,一切事物都有媽媽給打理好。
但是到了國外的劉軒,因為環境的陌生,並且身邊也沒有朋友,很難適應的他,變得膽小自閉、越來越內向,很怕與外人溝通。作為父親的劉墉,也意識到了孩子的變化。於是他給孩子使用了中國的「強權」式教育法,給兒子劉軒制定了嚴格的規矩,為了讓孩子變得獨立。
面對孩子特別內向,不愛與人溝通,劉墉也很有辦法。他會帶著孩子去看電影,並且以沒有代表為由,讓孩子去問別人幾點了。這種強迫孩子與他人交流,起初劉軒很緊張,但是次數多了,他也可以很輕鬆地與人溝通了,也不再恐懼交流。
劉軒曾問過父親為什麼總是忘記戴表。劉墉回答道:
「我是給你提供機會與人交流,讓你學會如何和人打交道」。劉軒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很多父母也質疑過劉墉的教育孩子方式,如此管束孩子,難道孩子不叛逆嗎?
對此,劉墉也回答過這個疑問。
他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也有逆反心理,但是這種叛逆是孩子在與自己的心理作戰」。
在這個時期就特別需要家長的耐心勸導,劉墉為了拉近兒子與自己的關係,會陪孩子一起看電影、染頭髮、滑旱冰。
他認為,在規則上對孩子嚴格,那在生活中就要給孩子更多的關心和照顧。
在劉墉的強制教育下,劉軒也不負眾望考入了哈佛大學。當他真正長大了劉墉也漸漸地收掉了自己的強權,更多地讓孩子自主選擇。
父母要如何給孩子立規矩、培養好習慣呢?
曾有研究表明:2-6歲是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黃金期,孩子在2歲時,性格和行為習慣已經具有了有很明顯的特徵。
所以在這個期間的孩子可塑性和創造性也是最好的,也是父母培養孩子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家長可以像劉墉一樣學習,給孩子制定能夠輕鬆完成的規矩。比如要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要收拾自己的房間。讓孩子長時間堅持下來,一定會有質的變化。
塞內加曾經說過:教誨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榜樣是條捷徑。
你希望孩子成為是什麼樣的人,你就先去成為那個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同樣孩子也是父母的鏡子。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總會無意識地去模仿父母的行為。如果你希望孩子可以主動學習,那麼你就應該放下手機,多讀書看報,潛移默化地引導、影響孩子。
給孩子樹立好榜樣,才會讓孩子在長大成人後成為一個有規矩的人。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都會採取吼叫的方式。其實如果父母的聲音越大,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越少。因為孩子太小,對語言理解能力還不是很好,處於一個模糊的階段。所以父母控制自己的情緒也很重要。比如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應該溫和地和孩子溝通,再教給孩子正確的解決辦法。
這樣孩子能夠分清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以後才不會再犯。
根據蒙特梭利發現的兒童敏感期得知:孩子性格、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是2-6歲。但這個階段孩子對故事以及圖片最為敏感,因此,用繪本來教育是最適合的。
我家孩子在2歲多就看了很多的繪本,每套都是精挑細選,其中他非常喜歡的一套叫做《好孩子好素質》。這套書共有12冊,適合0-6歲的孩子,針對孩子應該培養的好習慣加以引導,形成孩子良好的素質、性格。
整套書讀下來,我發現孩子的比以前有禮貌多了,很自然地養成了好習慣,很少要我督促了。
這套繪本內容涵蓋了孩子必備的12個主題,包括:懂禮貌的寶寶、講衛生的寶寶、我愛生活、我很友好、我會動手做、我會感恩、勇敢的寶寶、我會感恩、有愛心的寶寶、我的夥伴多、我愛運動等。
內容詳實,情節豐富,插畫色彩鮮豔。每個主題都令孩子非常感興趣,讀過之後也印象深刻。
而且12冊僅售59.8元,平均下來一本書的價格還不到5塊錢,給孩子買玩具都不止這些。既能教育孩子又能促進親子關係,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