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給孩子立規矩,是最蠢的辦法

2020-09-03 啟達小學小芒果

「現在的小孩過得好艱辛啊」,最近一個朋友突然感慨道。她跟我分享了在小區裡看到的一幕:

一個四歲上下的小女孩嚷嚷著說自己口渴,要喝水,可站在她身旁的媽媽卻只是冷冷地回了句,


「現在知道口渴了?沒有水,給我渴著」。


朋友心裡就有點犯嘀咕,想著怎麼還有這樣的媽媽。


這時候小女孩已經急哭了,可媽媽還是不為所動,繼續對她說:

「這就是你剛才讓我買棒棒糖吃的代價。記住,自己做了什麼選擇,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朋友這才明白,原來小女孩媽媽不給她水喝,是為了懲罰她剛才違背自己意願吃棒棒糖。而且她還進一步告訴小女孩,自己的錢只夠買水和棒棒糖中的一樣,買了棒棒糖就沒錢買水。


這個媽媽這麼做,其實是讓孩子吸取教訓、學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可她沒有考慮到,給小孩子立規矩,說到底是幫TA建立對規則意識的認知。而這個前提條件是,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話語和邏輯,去跟TA介紹規則。


說什麼「自己做了選擇就要付出相應代價」,她肯定聽不懂啊;而且,讓一個四歲上下的孩子去理解因果邏輯,是不是要求太高了呢?


她和很多家長一樣都沒搞清楚:學會承擔責任,對孩子來說是個成長過程;更重要的是,我們經常錯把懲罰的手段,等同於了教孩子負責。


像小女孩媽媽那樣,為了懲罰孩子吃棒棒糖,便不給她水喝,除了讓她心生怨恨,破壞母女之間的親密關係外,我想不出來有任何好處可言。


01

懲罰教不會孩子負責


在我看來,這件事裡錯的並不是這個小女孩,而是她的媽媽。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孩子吃糖是對身體不好,媽媽讓她長長記性有什麼不對?


我能理解這位媽媽給孩子立規矩的急切心理,可是這樣的辦法、還有這樣的說理方式,實在是不敢恭維。


作為一個孩子,想吃糖是她的天性,並沒有錯呀。


相比之下,這個媽媽想教孩子懂道理是真的,挖了個坑讓孩子跳也是真的。


如果不想讓小女孩吃棒棒糖,那完全可以跟她說吃糖的各種壞處,然後立個不許吃糖的規矩,不給她買不就得了?


爸爸媽媽們一定要明白:教孩子負責、給孩子立規矩和懲罰是兩回事。


懲罰的痛苦只能給孩子負面感受,就像此刻這個情緒崩潰的小女孩,估計怎麼也想不明白吃糖和負責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她所能明白的,只有媽媽很兇、自己很渴很難受。


下次再路過超市,她可能真的不會再要棒棒糖了。但這並不是因為她理解了「負責」,而是因為心理的恐懼和身體的痛苦,讓她對這件事留下了深刻的陰影。


孩子小的時候,可能確實會因為這樣暫時不再「犯錯」;但隨著孩子長大,這種方法越來越沒效果,孩子會越來越不在乎、越來越難以管教。


因為痛苦讓孩子覺得:我已經付出了代價,這就很公平了。


用懲罰代替教育,那孩子記住的永遠只是懲罰。

02

區別懲罰和負責,其實一點都不難


任何教育方式,都不應該以限制孩子當前的生理需求為前提。


就好像那個小女孩的媽媽,一開始沒有和孩子講清楚,放任她的行為;然後又用她沒有預測到的結果懲罰她、不讓她喝水,這和虐待有啥區別?


所以想教孩子更懂規矩,就要讓他明白:責任是什麼,怎麼做才是負責。


比如有時候帶年糕出去吃飯,他要是把餐廳地板弄髒了,我就會要求他自己清理乾淨。


一開始他不肯去做,我就讓他在旁邊看著,自己認真收拾乾淨,然後告訴他:因為我是你的媽媽,你把它弄髒了我要對你負責,但是我更希望你能為自己負責。


年糕很喜歡吃口香糖,我們就和他約定晚飯以後可以吃。


有的時候他白天想吃,我就會先說清楚:一天只能吃一顆,你確定要現在吃嗎?


雖然一開始他還不是很理解,會說「我確定現在就要」,但是這顆吃完了就之後就怎麼都沒有了,這就是作為家長幫他理解並堅持的方式。


還有個媽媽問我,她希望孩子能每天自己收玩具,但是用了各種方法效果都不好,該怎麼辦?


想讓孩子「自己收玩具」,其實也是希望他能遵守規矩、為自己負責。


我告訴她:造成這些原因可能是因為他不想收,你就替他做了,他沒有感受到不收玩具的後果。


然後我給她講了一個故事:一位美國媽媽有好幾個孩子,每個人玩具都很多,可沒人願意自己收玩具。她就想了個辦法,用一個大吊籠做了個「玩具監獄」。


每天孩子睡下後,沒有收起來的玩具就會被關進這個監獄,一個星期不能再玩。


我建議她可以參考一下這種做法,嘗試從結果上來約束孩子。


同時還提醒她:如果孩子因此哭鬧,你可以用別的方法安慰他,比如陪他玩、給他看別的書或者玩別的玩具。千萬不要孩子一哭就心軟,或者變本加厲的指責嘲笑。


我們要做的,只是讓他理解:我要自己收好玩具,不然明天就玩不到了。


怎樣成為一個和善而堅定的家長,是很多人都有的困惑。


也許,從怎麼給孩子立規矩就能找到很好的答案:給孩子立規矩並不難,教會他負責也不難。


我們要做的,就是用行動讓孩子看到責任,用堅持幫他理解後果,用結果形成約束的力量。既要有和善的溫度,又要有堅定的引導,誰說育兒這件事不就是這樣呢。

相關焦點

  • 這樣給孩子立規矩,是最無效的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想要讓孩子變得謙遜、懂禮貌,有責任感,那就要給孩子樹立規矩,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隨心所欲。爸爸媽媽們一定要明白:教孩子負責、給孩子立規矩和懲罰是兩回事。懲罰的痛苦只能給孩子負面感受,孩子小的時候,可能確實會因為這樣暫時不再「犯錯」;但隨著孩子長大,這種方法越來越沒效果,孩子會越來越不在乎、越來越難以管教。因為痛苦讓孩子覺得:我已經付出了代價,這就很公平了。
  • 這樣給孩子立規矩,是最愚蠢的做法
    可她沒有考慮到,給小孩子立規矩,說到底是幫TA建立對規則意識的認知。而這個前提條件是,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話語和邏輯,去跟TA介紹規則。你可能會問:孩子吃糖是對身體不好,媽媽讓她長長記性有什麼不對?我能理解這位媽媽給孩子立規矩的急切心理,可是這樣的辦法、還有這樣的說理方式,實在是不敢恭維。
  • 別再這樣給孩子立規矩了,沒效果還坑娃
    這些行為從根本上說是孩子缺乏規則意識。 不守規矩,看上去沒有失去什麼,但實際上孩子失去了一樣最寶貴的東西—值得被尊重的尊嚴。什麼時候開始給孩子立規矩最合適如何給孩子立規矩? 但孩子真的明白為什麼不能這樣做嗎?孩子心裡真的服從你了嗎?下次他真的就不會再犯了嗎? 事實證明,很多孩子被打罵以後,下次一樣會犯同樣的錯誤。
  • 「愛孩子」和「立規矩」
    這個故事中的媽媽做得特別好,她不厭其煩地保證,「我永遠愛你」,同時又不忘強調:孩子,你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你要儘可能想辦法恢復或彌補,你的所作所為帶來的後果。父母不能幫孩子逃避,而應該要求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言行承擔後果,讓孩子有面對錯誤的誠實和勇氣。
  • 如何給孩子立規矩
    自己的孩子自己了解,也就自己比較有說話權。例如:如何給孩子立規矩,這是尤為重要的。我記得有一次,孩子的同學一起去旅遊,我們住在一個民宿裡,他同學十分興奮,直接跳上民宿老闆家的靈堂上的桌子,東玩西玩別人家祭祖的各種貢品,桌子上全是鞋子踩的黃泥印子。家長全然沉默不語。總之,我是不會允許我的孩子這樣做的,極為不禮貌。
  • 哪個階段、什麼時候給孩子立規矩最管用?
    很多家長問過我,要不要給孩子立規矩,在這裡,我給大家的答案是肯定的,孩子一定要從小立規矩!小時候養成的好習慣,好品格,將會讓孩子受益一生。孩子從2歲左右起,便進入了自主探索的時期。這時,孩子開始有自己獨立自主的意識,也初步具備了判斷能力。孩子已經知道「我想做什麼」,「媽媽要求我做什麼」,此時,家長可以準備給孩子立規矩了。1、先學會表揚,再去立規矩在給孩子立規矩之前,我們首先要學會表揚孩子。這時,多表揚既可以讓孩子的內心得到滿足,又能為其「完成目標」增加信心。
  • 給孩子立規矩要趁早,越早立規矩,孩子越優秀!
    其實不然,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孩子3歲時,你不滿足他的要求,他最多就是滿地打滾;可是當他15歲時,他可能會自殘、自殺,和你爭吵;當他20多歲時,可能會怨恨你,甚至攻擊你!」 所以給孩子立規矩一定要趁早,那麼家長在生活中要如何給孩子立規矩呢?
  • 不給孩子立規矩?小心養出巨嬰!5個原則教你成功給孩子立規矩
    給孩子立規矩,讓孩子遵守規矩,是保證孩子在秩序中成長,學會判斷是非善惡,學會自我約束,將來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中。如果家長沒有從小給孩子立規矩,他就不會懂得自己的言行是否妥當,是否越界,長大後很容易變成一個任意妄為、不遵守社會規則的人,他的人際、工作、情感等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這種不適應社會規則的人,有的會一蹶不振,有的會變得暴躁無禮甚至變成反社會人格。很多巨嬰就是從小沒有規矩的人。
  • 給孩子立規矩很重要,父母要選擇合適時間和方法,防止孩子走岔路
    立規矩選對合適的時機非常重要父母在幫助孩子立規矩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選準合適的時機,只有這樣才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們選擇的時間太早,那麼就會導致他們對此並不能夠特別理解,或者也沒有辦法聽從父母的指導。
  • 給孩子立規矩,讓孩子在規矩中培養良好品格,家長可以這樣做
    大家都聽過一句話:「無以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放在誰身上都一樣,孩子也是,大人也是。聰明的家長,都不會只想著讓孩子現在過得好,而是會考慮到孩子以後的生活是怎樣的。所以他們就會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給孩子立規矩,讓孩子根據家庭的規矩,約束自己的行為。如果孩子不遵守,就要對他進行適當的懲罰,但如果孩子能夠很好地遵守規矩,我們也要對他進行鼓勵。
  • 找對方法,「愛孩子」與「立規矩」輕鬆雙Get
    愛與規則並不衝突,愛孩子與立規矩如何相輔相成?「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是單選題生活中管得太少和管得太嚴的父母可能並不少見。溺愛孩子的父母認為:孩子要面臨的壓力已經很大了,趁著現在還小,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放縱孩子一下也不會對他造成什麼影響。
  • 給孩子立規矩,我從來就沒贏過!立規矩的誤坑,你踩過嗎?
    生活中不乏會遭遇熊孩子:公眾場合大吼大鬧,乘坐公共運輸在座椅上跳來跳去,到了別人家不經同意就隨便拿人東西……面對這樣的熊孩子,很多人都很反感,大家也說這樣的孩子沒規矩。老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並不是給了他無盡的愛就夠了。在愛孩子的同時,也要給孩子立規矩。
  • 育兒知識分享:「愛孩子」和「立規矩」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成長需要充分的自由,要給他們更多的空間,但當孩子在地上撒潑打滾,不停哭鬧的時候,家長又束手無策,後悔沒有早些給孩子立下規矩。「愛孩子」與「立規矩」是一道單選題嗎?這個故事中的媽媽做得特別好,她不厭其煩地保證,「我永遠愛你」,同時又不忘強調:孩子,你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你要儘可能想辦法恢復或彌補,你的所作所為帶來的後果。父母不能幫孩子逃避,而應該要求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言行承擔後果,讓孩子有面對錯誤的誠實和勇氣。
  • 無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幾歲應該立規矩合適,規矩如何立?
    終於坐在後面的大姨忍不住對麗麗發火了:「這麼大的孩子了,怎麼一點規矩都不懂,家長怎麼教的呀?」這麼一說,麗麗媽媽也火了,自己明明有說孩子,孩子不聽自己也沒有辦法啊。麗麗媽還責怪大姨沒有好好跟麗麗說,兩個人就這麼爭執起來。
  • 「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是一道單選題!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成長需要充分的自由,要給他們更多的空間,但當孩子在地上撒潑打滾,不停哭鬧的時候,家長又束手無策,後悔沒有早些給孩子立下規矩。「愛孩子」與「立規矩」是一道單選題嗎?小編今天與您分享一篇文章,規矩必須立,但要講方法。「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是單選題其實,管得太少和管得太嚴的父母在我們身邊都不少見。
  • 「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是一道單選題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成長需要充分的自由,要給他們更多的空間,但當孩子在地上撒潑打滾,不停哭鬧的時候,家長又束手無策,後悔沒有早些給孩子立下規矩。「愛孩子」與「立規矩」是一道單選題嗎?今天與您分享一篇文章,規矩必須立,但要講方法。
  • 怎樣給孩子立規矩(上)
    【前言】不管到哪裡,都迴避不了家長們的這樣一個問題:「孩子學習不好怎麼辦?」其實孩子學習好不好,關鍵的因素有兩個:一是孩子有沒有「德行與責任」觀,有責任心的孩子就會主動學習,因為他把學習看作是自己份內的事,他學習是為了自己而學,不是為老師、學校、父母學。主動學習的孩子學習一般都不會差,或者說即將暫時差也不會一直差下去。
  • 「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是單選題
    所以,一味地縱容,覺得「只要他喜歡就好」、「孩子高興才是最重要的」、「這些規矩長大了孩子自然就懂」……俗話講,無規矩不成方圓。從小如果沒有爸爸媽媽制定的規矩來約束他,孩子容易為所欲為,更不懂得判斷自己言行是好的還是壞的。所謂自由就是讓孩子在有規則的前提自由的活動。
  • 《規矩和愛》:何時給孩子立規矩最管用?這4個方法很有效
    01論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問老師:什麼是「仁」,孔子直截了當的說:「克己復禮為仁父母毫無原則的妥協,一味滿足孩子而逃避立規矩結果就是父母淪為孩子滿足需要的工具。父母憑藉情緒立規矩有些父母知道立規矩,但是立規矩時也只是依靠自己的情緒來制定。
  • 「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是單選題!請家長為孩子收藏
    「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是單選題其實,管得太少和管得太嚴的父母在我們身邊都不少見。一般溺愛孩子的父母認為,孩子要面臨的壓力已經很大了,趁著現在還小,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放縱孩子一下也不會對他造成什麼影響。而太嚴格的父母則認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現在不從生活細節上管教孩子,以後怎麼讓孩子在社會上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