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給孩子立規矩,是最愚蠢的做法

2020-09-05 跟葉子老師學感統

前兩天看到了一個案例,讓我很感慨:

一個四歲左右的小女孩嚷嚷著說自己口渴,要喝水,可站在她身旁的媽媽卻只是冷冷地回了句,「現在知道口渴了?沒有水,給我渴著」。


這時候小女孩已經急哭了,可媽媽還是不為所動,繼續對她說:「這就是你剛才讓我買棒棒糖吃的代價。記住,自己做了什麼選擇,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原來小女孩媽媽不給她水喝,是為了懲罰她剛才違背自己意願吃棒棒糖。

而且她還進一步告訴小女孩,自己的錢只夠買水和棒棒糖中的一樣,買了棒棒糖就沒錢買水。


這個媽媽這麼做,其實是讓孩子吸取教訓、學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可她沒有考慮到,給小孩子立規矩,說到底是幫TA建立對規則意識的認知。

而這個前提條件是,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話語和邏輯,去跟TA介紹規則。

說什麼「自己做了選擇就要付出相應代價」,她肯定聽不懂,而且讓一個四歲上下的孩子去理解因果邏輯,是不是要求太高了呢?

她和很多家長一樣都沒搞清楚:學會承擔責任,對孩子來說是個成長過程;更重要的是,我們經常錯把懲罰的手段,等同於了教孩子負責。


懲罰教不會孩子負責

在我看來,這件事裡錯的並不是這個小女孩,而是她的媽媽。你可能會問:孩子吃糖是對身體不好,媽媽讓她長長記性有什麼不對?

我能理解這位媽媽給孩子立規矩的急切心理,可是這樣的辦法、還有這樣的說理方式,實在是不敢恭維。

作為一個孩子,想吃糖是她的天性,並沒有錯,相比之下,這個媽媽想教孩子懂道理是真的,挖了個坑讓孩子跳也是真的。

2~7歲的孩子,還不能理解懲罰的意義,他們還沒有個人的主觀公正的判斷,對於事件或行為是否公正完全依賴於父母等外人的標準。

所以如果這個時候我們沒有採用正確的方式來告訴孩子什麼是「規則」,他就會進入誤區。

下次再路過超市,她可能真的不會再要棒棒糖了,因為媽媽會「懲罰」自己。

但這並不是因為她理解了「負責」,而是因為心理的恐懼和身體的痛苦,讓她對這件事留下了深刻的陰影。

孩子小的時候,可能確實會因為這樣暫時不再「犯錯」;但隨著孩子長大,這種方法越來越沒效果,孩子會越來越不在乎、越來越難以管教。

因為痛苦讓孩子覺得:我已經付出了代價,這就很公平了。用懲罰代替教育,那孩子記住的永遠只是懲罰。

給孩子建規矩,注意這幾點

允許寶寶說「不」

在2歲以後,孩子通過各種途徑發展自我意識,這是建立孩子邊界感和規則意識的關鍵時期。

這時他完全能夠理解說「不」的含義,對於不願意做的事情,他也會果斷地說「不」。

所以家長要允許孩子說「不」,同時爸媽還應幫助他將喜歡和不喜歡的事物分開,給他選擇的權利和能力。

讓孩子做有限的選擇

有限選擇的方法對孩子的規則培養非常有效,如果想讓孩子不在房間裡跑來跑去,就應該讓孩子選擇現在是看書還是畫畫,而不是「現在我們來做什麼」。



把寶寶必須要做到的事定為規則,在這個範圍內給孩子幾個可選擇的方向,這樣不論孩子選擇什麼,他的行為都在規則之中,從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規則。


塑造好家長自己的形象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子女是父母的影子,道理就在這裡,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孩子模仿的內容。

在家庭中的一些生活習慣:如按時作息、衛生習慣、禮貌習慣等,家長要求孩子做到的同時,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以自身行為去影響孩子。

鼓勵和懲罰都要有

樹立規矩的過程中,表揚、鼓勵是少不了的,這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還可以用微笑、點頭、臉上的表情等,對某一個行為的表現表示贊同。


同時,也要讓孩子感受到「不守規矩」的後果——注意後果一定是和規矩本身有因果聯繫。

如「不想吃飯的話就把飯收走」,如果「罰坐小板凳」與規矩本身不相關,就不是正當的懲罰,孩子只會覺得「媽媽生氣了,所以要懲罰我」,而不是思考「我哪裡做錯了」。

給孩子立規矩並不難,教會他負責也不難,我們要做的,就是用行動讓孩子看到責任,用堅持幫他理解後果,用結果形成約束的力量。

相關焦點

  • 這樣給孩子立規矩,是最蠢的辦法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孩子吃糖是對身體不好,媽媽讓她長長記性有什麼不對?我能理解這位媽媽給孩子立規矩的急切心理,可是這樣的辦法、還有這樣的說理方式,實在是不敢恭維。爸爸媽媽們一定要明白:教孩子負責、給孩子立規矩和懲罰是兩回事。懲罰的痛苦只能給孩子負面感受,就像此刻這個情緒崩潰的小女孩,估計怎麼也想不明白吃糖和負責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她所能明白的,只有媽媽很兇、自己很渴很難受。
  • 這樣給孩子立規矩,是最無效的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想要讓孩子變得謙遜、懂禮貌,有責任感,那就要給孩子樹立規矩,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隨心所欲。爸爸媽媽們一定要明白:教孩子負責、給孩子立規矩和懲罰是兩回事。懲罰的痛苦只能給孩子負面感受,孩子小的時候,可能確實會因為這樣暫時不再「犯錯」;但隨著孩子長大,這種方法越來越沒效果,孩子會越來越不在乎、越來越難以管教。因為痛苦讓孩子覺得:我已經付出了代價,這就很公平了。
  • 哪個階段、什麼時候給孩子立規矩最管用?
    這時,孩子開始有自己獨立自主的意識,也初步具備了判斷能力。孩子已經知道「我想做什麼」,「媽媽要求我做什麼」,此時,家長可以準備給孩子立規矩了。1、先學會表揚,再去立規矩在給孩子立規矩之前,我們首先要學會表揚孩子。這時,多表揚既可以讓孩子的內心得到滿足,又能為其「完成目標」增加信心。
  • 別再這樣給孩子立規矩了,沒效果還坑娃
    這些行為從根本上說是孩子缺乏規則意識。 不守規矩,看上去沒有失去什麼,但實際上孩子失去了一樣最寶貴的東西—值得被尊重的尊嚴。什麼時候開始給孩子立規矩最合適如何給孩子立規矩? 但孩子真的明白為什麼不能這樣做嗎?孩子心裡真的服從你了嗎?下次他真的就不會再犯了嗎? 事實證明,很多孩子被打罵以後,下次一樣會犯同樣的錯誤。
  • 「愛孩子」和「立規矩」
    3、這四條規矩必須從小養成規矩一: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有一類孩子,喜歡採用暴力的手段,強制別人服從自己的意志;用語言對他人進行攻擊、脅迫,來實現自己的願望。但是,這樣的做法是絕對不可取的!如果孩子出現了粗俗的言行,爸爸媽媽應該怎麼做呢?首先,要幫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確地告訴他:「以後不能這樣做了,這是粗野的行為,是要挨批評的!」然後家長引導孩子,讓孩子自己反省,想出更好的辦法來處理這樣的事情。
  • 有規劃的教育——給孩子立規矩
    家長如何給孩子立規矩?如果我們太早就給立這樣那樣的規矩,例如出門不讓撿東西,在地上玩的時候不可以爬…對於一個一歲的孩子來說,規矩完全不能和他飛速發展的認知能力相提並論,你一再的立規矩,和他講道理,他不理解不說,我們自己也會很焦躁,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好處。正確的做法是:我們給他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寶寶去嘗試、去探索。
  • 《規矩和愛》:何時給孩子立規矩最管用?這4個方法很有效
    01論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問老師:什麼是「仁」,孔子直截了當的說:「克己復禮為仁父母毫無原則的妥協,一味滿足孩子而逃避立規矩結果就是父母淪為孩子滿足需要的工具。父母憑藉情緒立規矩有些父母知道立規矩,但是立規矩時也只是依靠自己的情緒來制定。
  • 不打不罵,如何讓孩子聽話?學會給孩子立規矩很重要
    面對這樣的熊孩子,很多父母會使用打罵教育,但是打罵教育存在著很多的弊端,其實想要讓孩子聽話,給孩子立規矩非常重要。1.端正孩子行為規範生活中讓人討厭的熊孩子,往往是因為他們總是做出一些讓人討厭的行為與舉動,比如說:去了親戚與朋友家不講禮貌,亂翻人家的東西,和人交流時喜歡說髒話。這樣的不良行為都需要家長控制和引導,給孩子立規矩,才能端正孩子的行為規範。
  • 給孩子立規矩,別超過6周歲,家長要「溫柔且堅定」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守規矩,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如此,只有懂得守規矩,才能夠更受歡迎,也會養成很多好習慣,將來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很多家長都知道給孩子立規矩的重要性,但是卻不知道什麼時候給孩子立規矩,也不知道應該怎樣給孩子立規矩。今天就和大家講講,想給孩子立規矩的話,家長需要怎樣做。
  • 給孩子立規矩,讓孩子在規矩中培養良好品格,家長可以這樣做
    大家都聽過一句話:「無以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放在誰身上都一樣,孩子也是,大人也是。聰明的家長,都不會只想著讓孩子現在過得好,而是會考慮到孩子以後的生活是怎樣的。所以他們就會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給孩子立規矩,讓孩子根據家庭的規矩,約束自己的行為。如果孩子不遵守,就要對他進行適當的懲罰,但如果孩子能夠很好地遵守規矩,我們也要對他進行鼓勵。
  • 給孩子立規矩,我從來就沒贏過!立規矩的誤坑,你踩過嗎?
    生活中不乏會遭遇熊孩子:公眾場合大吼大鬧,乘坐公共運輸在座椅上跳來跳去,到了別人家不經同意就隨便拿人東西……面對這樣的熊孩子,很多人都很反感,大家也說這樣的孩子沒規矩。老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並不是給了他無盡的愛就夠了。在愛孩子的同時,也要給孩子立規矩。
  • 如何給孩子立規矩
    自己的孩子自己了解,也就自己比較有說話權。例如:如何給孩子立規矩,這是尤為重要的。我記得有一次,孩子的同學一起去旅遊,我們住在一個民宿裡,他同學十分興奮,直接跳上民宿老闆家的靈堂上的桌子,東玩西玩別人家祭祖的各種貢品,桌子上全是鞋子踩的黃泥印子。家長全然沉默不語。總之,我是不會允許我的孩子這樣做的,極為不禮貌。
  • 找對方法,「愛孩子」與「立規矩」輕鬆雙Get
    當代的教育認為孩子的成長需要充分的自由,要給他們更多的空間,金寶貝也一直倡導「Follow kids lead」的育兒理念,跟隨孩子的發育步伐,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但我們知道「沒有規則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當孩子在地上撒潑打滾,不停哭鬧的時候,家長往往會束手無策,後悔沒有早些給孩子立下規矩......「愛孩子」與「立規矩」是一道單選題嗎?
  • 育兒知識分享:「愛孩子」和「立規矩」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成長需要充分的自由,要給他們更多的空間,但當孩子在地上撒潑打滾,不停哭鬧的時候,家長又束手無策,後悔沒有早些給孩子立下規矩。「愛孩子」與「立規矩」是一道單選題嗎?但是,這樣的做法是絕對不可取的!如果孩子出現了粗俗的言行,爸爸媽媽應該怎麼做呢?首先,要幫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確地告訴他:「以後不能這樣做了,這是粗野的行為,是要挨批評的!」然後家長引導孩子,讓孩子自己反省,想出更好的辦法來處理這樣的事情。
  • 無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幾歲應該立規矩合適,規矩如何立?
    以身作則孩子有一項特別的本領,就是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如果父母用說教的方法立規矩,孩子容易記不住,效果也不會太好。在孩子心裡父母是最親的人,她們特別喜歡模仿父母的行為。學會說不隔輩親是最可怕的,現在很多老人見不得孩子哭,孩子要啥給啥、說啥聽啥,從來不會拒絕孩子的任何要求。慢慢地孩子的佔有欲就越來越強,也變得非常任性。
  • 如何對孩子立規矩,學會這3點,不打不罵,讓孩子聽話。
    兩個孩子都被嚇呆了,因為媽媽極少這樣暴力。這個案例之中,孩子做法不對,因為不管什麼情況下,孩子都不能在車裡瘋玩兒;媽媽做法也不對,媽媽不可以用暴力的方式為孩子立規矩。這個案例中媽媽可以這樣做:當孩子不守規矩時,媽媽就拒絕開車。每次孩子玩鬧時,媽媽就停下車。並且說:如果你們不守規矩,我就不開車。然後靜靜地坐著,直到孩子停下來。不用對孩子說教,其實媽媽的態度就表明她的立場和堅定。《孩子:挑戰》的作者說:有一位媽媽使用了這樣的一個方式,結果她帶著兩個不到十歲的孩子輕輕鬆鬆地開了2000多英裡的路。
  • 不給孩子立規矩?小心養出巨嬰!5個原則教你成功給孩子立規矩
    給孩子立規矩,讓孩子遵守規矩,是保證孩子在秩序中成長,學會判斷是非善惡,學會自我約束,將來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中。如果家長沒有從小給孩子立規矩,他就不會懂得自己的言行是否妥當,是否越界,長大後很容易變成一個任意妄為、不遵守社會規則的人,他的人際、工作、情感等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這種不適應社會規則的人,有的會一蹶不振,有的會變得暴躁無禮甚至變成反社會人格。很多巨嬰就是從小沒有規矩的人。
  • 「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是一道單選題!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成長需要充分的自由,要給他們更多的空間,但當孩子在地上撒潑打滾,不停哭鬧的時候,家長又束手無策,後悔沒有早些給孩子立下規矩。「愛孩子」與「立規矩」是一道單選題嗎?小編今天與您分享一篇文章,規矩必須立,但要講方法。「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是單選題其實,管得太少和管得太嚴的父母在我們身邊都不少見。
  • 幾歲給孩子立規矩更好?李玫瑾:比想像中要早,多數家長都管晚了
    上菜時,服務員端上來一盤燒雞,這是皮皮最愛吃的食物,他也不顧著眼前還有媽媽的客人,直接把盤子端到自己面前,拽開個雞腿就啃了起來。皮皮媽看到這幅場景,也是十分無奈,苦笑著衝閨蜜搖搖頭。分手時,閨蜜對皮皮媽說道:「皮皮媽,不是我說你,你家這孩子也太熊了吧?沒禮貌也就算了,還打父母,你們沒給他立規矩嗎?
  • 「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是一道單選題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成長需要充分的自由,要給他們更多的空間,但當孩子在地上撒潑打滾,不停哭鬧的時候,家長又束手無策,後悔沒有早些給孩子立下規矩。「愛孩子」與「立規矩」是一道單選題嗎?今天與您分享一篇文章,規矩必須立,但要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