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首先看《孩子:挑戰》中的案例:
媽媽在開車,五歲的雙胞胎小迪和小傑在後座上瘋玩兒。他們有的時候吵鬧,有的時候問媽媽問題。媽媽越來越煩躁,幾次要求他們安靜。但是他們只能停一會兒,然後又開始大叫大嚷,越來越過分。
媽媽煩躁到極點,突然大喊:你們倆給我閉嘴!然後猛踩剎車,在路邊停車。她把兩個孩子拽下來,一人扇了一巴掌。兩個孩子都被嚇呆了,因為媽媽極少這樣暴力。
這個案例之中,孩子做法不對,因為不管什麼情況下,孩子都不能在車裡瘋玩兒;媽媽做法也不對,媽媽不可以用暴力的方式為孩子立規矩。
「堅定」就是讓孩子知道,他不可以做什麼。它為孩子提供了一個界限,有了界限,孩子就會有安全感。有了界限,孩子就不會挑戰父母的極限。
「不強硬」是大人不會命令孩子必須做什麼。也就是說,大人不能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這個案例中媽媽可以這樣做:當孩子不守規矩時,媽媽就拒絕開車。每次孩子玩鬧時,媽媽就停下車。並且說:如果你們不守規矩,我就不開車。然後靜靜地坐著,直到孩子停下來。不用對孩子說教,其實媽媽的態度就表明她的立場和堅定。
《孩子:挑戰》的作者說:有一位媽媽使用了這樣的一個方式,結果她帶著兩個不到十歲的孩子輕輕鬆鬆地開了2000多英裡的路。一路上孩子沒有任何衝突或不守規矩的行為。
第一,做父母的應該有一個明確的態度。
父母不能一會兒扮演慈愛的角色,讓孩子覺得幹什麼都可以。而一會兒,又因為自己心情不好而讓孩子去立規矩。
這樣,你一會允許孩子違反規矩,一會兒又讓孩子立規矩。孩子不知道你的規矩到底是什麼,他們會錯誤的認為:規矩就是當父母鬧心的時候,我們要消停一會兒。規矩就是當父母要打我們的時候我們才需要聽他們的話。
第二,要學會相互尊重。
上一個例子,如果母親在孩子吵鬧的時候拒絕開車,但不打罵他們,這是母親對孩子的尊重。
孩子在母親立規矩後,遵從規矩,這是孩子對媽媽的一種尊重。
我們再看一個事例:
媽媽忙了一上午在中午的時候做了一桌豐盛的飯菜。當飯菜擺到桌上的時候,孩子看到牛肉湯突然大叫:媽媽,我不吃香菜,牛肉湯裡怎麼放香菜了?這飯我不吃了。
這時候媽媽說:哎呀,寶貝兒,我把這個事兒忘了。我把香菜都挑出來,你再吃吧。
孩子開始賴皮,你知道我不喜歡吃香菜你還放,這飯我不吃了。
然後媽媽開始妥協了。好吧,那我給你做一個孜然牛肉片兒吧!
我們覺得這是媽媽在慣著孩子。長久下去孩子就不好管了。媽媽的這個時候的做法是錯誤的,正確的做法是告訴孩子:
第一,我做的菜不止有牛肉湯,你可以吃別的。
第二,如果你現在不吃飯,那麼只能等到下一頓飯的時候再吃。
這樣讓孩子做出選擇,那麼他就有受到尊重的感覺,一般情況下他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第三,家長要統一意見,一起堅定。
對於上個例子,如果媽媽讓孩子做出選擇,當孩子向爸爸告狀的時候,爸爸如果妥協,孩子就不好管了。
爸爸可以對孩子說:我覺得你媽媽說得很好,你選哪個?
在這種情況下,既給了孩子選擇的權利,父母又堅定了自己的意見。孩子以後就不會輕易挑食啦!
以上是我看《孩子:挑戰》中看到的例子和得出來的經驗。我試用了一下,覺得特別好用。
我們知道孩子最讓人頭痛的特點:學習拖延、吃飯挑食、懶惰、愛玩手機……
你最想在孩子18歲的時候擁有這樣的特質:勇敢、體貼、擁有良好的習慣、熱愛運動、奉獻,內心強大……
父母在其中要做的事情,都在《孩子:挑戰》這本書裡。
《孩子:挑戰》探索的主題是如何做父母、如何開展家庭教育。
這本書的作者是德雷克斯和薇姬.索爾茲,他們在40年裡跟數百個家庭保持聯繫。觀察這些家庭的孩子,記錄下父母跟孩子之間的互動,由此得到了關於兒童心理和行為的第一手資料。
他們研究的家庭不僅僅是普通家庭,他們還研究獨生子女家庭,也研究多子女家庭;研究父母雙全的家庭,也研究單親家庭;他關注健康正常的孩子,還幫助那些有生理缺陷的孩子。
我很開心,你打開了這本書!
因為這本書不是晦澀難懂的心理學著作,而是通過一個個小的案例,讓你懂得自己家孩子出現這種問題,我們該怎麼做。(現在噹噹活動,原價78,現在5折,只需39)
對於你的孩子來說,因為你讀了這本兒書,你的孩子會擁有越來越厲害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知心朋友,擁有能夠面對生活中所有挑戰和苦難的信念和決心,擁有快樂的能力!
我是幽蘭笑一笑,請關注我,讓我們一起笑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