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琳育兒日記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教育孩子時也是一樣,想要孩子懂禮貌,聽話,就應該適當的給孩子「立規矩」,但是,很多家長害怕規矩會束縛住孩子,限制孩子的自由,更多的希望孩子可以隨心、快樂的成長。
為此,很多家長因為要不要給孩子立規矩的事情而感到煩惱,而又一雙兒女的知名作家劉墉,他有著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和心得體會。
劉墉獨特的教育方式:你捨不得給孩子立規矩,就會有人給孩子「長教訓」
中國式的教育方式:父母需要使用一些規則的手段,強化孩子良好的思考模式和形式習慣
劉墉曾經說過,他的兒子劉軒在小的時候,自己工作很忙,忽視了孩子的成長。在孩子7歲的時候,一家人搬到了美國生活,到了國外的劉軒,陌生的環境,再加上沒有朋友,劉軒開始變得膽小、自閉,不願意和人溝通,這個時候,劉墉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劉墉開始採取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他給劉軒制定了嚴格生活作息時間表,並立下規矩,「嚴格執行,不準偷懶」,不僅要自己洗衣服,在父母往出不在家時,還要自己做飯。
劉軒從小被媽媽寵大,可以說是嬌生慣養,突然的規矩,讓劉軒有些不習慣,但是劉墉並沒有改變自己的行為,他認為:如果因為孩子不適應就改變規矩,那麼孩子永遠不會成長,又怎麼會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其實「立規矩」,不過是一種手段,其主要目的並不是要把孩子束縛住,而是通過規矩加強孩子的思考與行事習慣,這種習慣一旦形成,自然會在孩子的人生中發揮良好的作用。
劉墉希望通過規矩讓劉軒可以獨當一面,初到美國,劉軒因為語言不通,不敢和同學交流,每日鬱鬱寡歡,知道這個情況的劉墉時常帶著兒子去看電影。
在去電影院的路上,劉墉會讓兒子去問路人或者是警察:「現在幾點了」,一開始,劉軒很緊張,說話還會結巴,時間長了劉軒開始漸漸習慣與人溝通,這才明白了父親的用意。
因為劉墉的「規矩」教育,劉軒很早就學會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一點,讓很多孩子都自愧不如。
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
1、規矩意識
孩子在2-6歲的時候,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要加強對孩子的教育,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適當的給孩子立一些規矩。
比如小一點的孩子,經常習慣在吃飯的時候看電視,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孩子這種習慣,給孩子立規矩,一開始,孩子可能會哭鬧,甚至是用不吃飯來威脅家長,但是記住不要妥協,讓孩子明白規矩就是規矩,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以後他就不會這樣做了。
現在社會上熊孩子被人整治的新聞屢見不鮮,家長如果捨不得給孩子立規矩,總會有人給你的孩子「長教訓」。
2、榜樣的力量
塞內加曾經說過:教誨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榜樣是條捷徑。
你希望孩子成為是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就先去成為那個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總會無意識的去模仿父母的行為,你希望孩子可以主動學習,那麼你就應該放下手機,多讀書看報,潛移默化地引導、影響孩子。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難免會出現不良的行為、不好的性格,這個時候父母的教育就顯得十分重要,可能很多家長由於經驗不足,找不到合適的教育方式,在育兒路上顯得力不從心,這個時候推薦各位家長不妨藉助書籍的力量。
一套性價比超高的書籍:《正面管教》、《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好父母不吼不叫》、《好性格讓孩子受用終生》。
5本貼近生活案例的書籍,幫助你正確引導孩子,解決孩子自卑、蠻橫、自私、厭學等一系列問題,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做孩子的榜樣,正確引導孩子,讓你的孩子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