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覺得,不給孩子立規矩,怕孩子好習慣養不成;給孩子立過多的規矩,又怕影響到孩子的自由成長。
為此,也有很多的父母對於立規矩這件事情感到頭痛,而作為一雙兒女的知名作家劉墉,他便有著自己獨特的教育心得。
劉墉獨特的教育心得
中國式教育:父母要用規則的手段,強化孩子良好的思考與行事習慣劉墉稱,在兒子劉軒小的時候,因為忙於工作,所以疏忽了他的成長。
在兒子7歲的時候,他們全家便定居到了美國,在國外的劉軒,因為環境的陌生,並且身邊也沒有朋友,導致了他變得膽小自閉、內向,很怕與外人溝通,而作為父親的劉墉,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於是他便開始採取了中國的「強權」式教育法,他給兒子劉軒制定了嚴格的生活制度:嚴格作息,不準偷懶;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僅要自己洗衣服,當父母不在家的時候,還要自己做飯。
因為劉軒常年在媽媽的身邊被嬌生慣養,突然被劉墉強權管制,自然會非常的不習慣,而這些也同樣被劉墉看在眼中,他覺得:如果就因為孩子的不適應就此打住,那麼孩子就永遠不會得到成長。
其實這種「強權」只不過是一種手段,而孩子並不是用規則就可以教得好的,規則總是會被孩子忘記,但思考與行事的習慣一旦培養成功以後,孩子也能夠自然地在人生中發生作用。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用規則的手段,強化孩子良好的思考與行事的習慣,劉墉也會想著不同的方法,幫助劉軒塑造能夠獨當一面的能力,在劉軒剛剛到美國的時候,因為語言的不同,他也不敢和同學們打交道,整天都是鬱鬱寡歡的。
劉墉了解以後,便經常會帶著劉軒去看電影,在路上劉墉總是會讓兒子去問警察或路人「現在幾點了」,剛開始的時候,劉軒非常緊張,說話的時候舌頭還直打結。
但經過了很多次的嘗試,兒子便漸漸敢於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有一次兒子問他:「爸爸,你為什麼總是忘記戴表呢?」
在剛開始的時候,劉墉每次都會笑笑並向他道歉,但有一次他實在是沒忍住:「我是要訓練你放得開,如果口都開不了,怎麼與人打交道,又怎麼會成功呢?」兒子這才恍然大悟。
★父母要如何給2~6歲的寶寶養成好習慣呢?
1、曾有研究表明:2~6歲時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黃金期,因為孩子在2歲左右的時候,表現出來的性格和行為習慣已經具有了很明顯的特徵,這時孩子的性格和習慣可塑性也非常強,這時候也正是父母培養他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
2、大多數的父母不知道要如何去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對於2~6歲這個時期的孩子會有很多的無奈,有時候會用吼叫或打罵的方式來強迫孩子養成好習慣,從小訓練孩子的好習慣,上小學後會更加受老師和小朋友喜歡,從而避免厭學等情況的發生。
民主式教育:規則上做一個有原則的人,生活中給予孩子更多關心由於劉墉的強權教育,劉軒在很小的時候,便學會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也讓很多自詡獨立的美國孩子都自愧不如。
劉墉在教育劉軒的過程中,絕對是「中國式父親」的代表了:兒子打電話要被限制;兒子看電視也要管;把兒子送到曼哈頓「毒蛇猛獸」出沒的地方上中學;每天上學路上要花費3個小時。而就是因為劉墉的專制,也讓他們父子的關係一度陷入緊張狀態。
相信很多父母都疑惑:難道劉墉這樣管束孩子,孩子就沒有叛逆的時候嗎?
劉墉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有逆反的心理,而他認為的「叛逆」是:孩子有時候只是在與自己的心理同生理狀況在作戰。
在這個時期,父母就要在孩子的身邊好好的耐心勸導了,劉墉為了能夠拉近與兒子之間的關係,他便開始與時俱進地學習了很多兒子世界當中的新事物,比如:滑旱冰、上網聊天、染頭髮、穿破牛仔褲。
劉墉認為:在規則上嚴格是為了能夠讓兒子做一個有原則的人,所以在生活中的相處上,就會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和照顧。
他為了能夠鍛鍊兒子的自主性,讓他擁有獨立的判斷、辨別能力,在兒子考入哈佛大學後,他便開始漸漸收掉自己的強權,讓兒子更多地進行自主選擇。
劉墉對兒子說:「你翅膀硬了,可以飛了。」劉軒卻說:「這二十一年來,我討厭你的嚴加管束;而二十一年後,我很感謝你的寬宏大量,我該起飛了,卻莫名其妙地有點捨不得。」
學會嘗試:尋找適合自己孩子成長的方法「教育」就是育書育人,在傳授給孩子知識的同時,也要傳授其作為「人」在社會上生存的本事。
劉墉在40歲的時候,迎來了一個小女兒劉倚帆。
在女兒成長的過程中,劉墉每次都會對女兒多加鼓勵,讓她充分獨立,女孩子心思都是比較細膩的,感情也相對脆弱,所以劉墉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他也特別注重方法。
劉墉在管教女兒同時也非常寬鬆,他希望女兒能夠自己管自己。
有一次夜裡2~3點鐘的時候,女兒孩子洗澡、聽音樂,劉墉只提醒了一遍後,就不再理會了,結果第二天的時候,女兒哈欠連天地去上學,一整天都是沒精打採的,從這方面,女兒也意識到了生活規律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