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讀書,遠的能想到李清照、謝道韞,近的能想到楊瀾、董卿,以及詩詞大會。她們不僅才名甚高,還把詩書中的內容,靈學活用變成了自己精神上的一部分。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裡的詞:「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成了現代歌曲《知否,知否》裡的填詞。
這首歌曲曲風婉約,情感細膩,還曾入圍了全球華人歌曲排行榜,年度典禮年度最受歡迎影視金曲。
而謝道韞,估計很多人都忘不了那個因下雪,被要求作詩的故事,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謝道韞成了「詠絮」的才女。後世因稱女子的文學才能為「詠絮之才」
現代的楊瀾和董卿,就更是家喻戶曉。楊瀾的《正大綜藝》、《探尋人工智慧》、《楊瀾訪談錄》以及諸多主持節目沒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是做不到如此多的人喜歡的。
董卿的《詩詞大會》是我最喜歡的有關詩詞類的節目,整個節目的主要背景是一輪金黃色的圓月,一朵流雲,以及「中國詩詞大會」的名目。這讓我想起,今年即將要到來的中秋,和「三秋桂子,十裡荷花」這句詩了。
這些才名兼具的人就是讀書讀得好,用得好的典範。那麼哪些人是讀書讀過了頭,在我們的印象裡,只會念「之乎者也」、死記硬背的「酸腐秀才」呢?
一 : 生搬硬套,不與所處事實相結合
有一位《非誠勿擾》的男嘉賓,30歲左右,西裝革履,一副銀邊眼鏡,乍一看給人印象很好的感覺。
剛開始做自我介紹,還很有邏輯性,思維縝密。但是後面卻一位心動女生都沒牽到手。
他說自己讀了45遍《菜根譚》,對許多的知識典籍如數家珍,但面對不遠處的漂亮女生們,除了說出一些讓人聽不懂的「人話」,翻來覆去說了半天,就是沒說到點子上。
期間有位研究親密關係的女嘉賓問他什麼是「親密關係」的時候,他說出了一個嚴謹且有學術性的一個詞。
有人說,沒有對一個領域做過深入的研究,是說不出這樣具有嚴謹合縫,周密的定義的。
但是這位女嘉賓對他嘆了口氣,其他的女生也紛紛滅燈了。這就是沒把知識用對地方,沒分清對象。
我甚至能看到一個「老學究」對著一群相親對象講「天書」的樣子。
二 : 讀書只要「方法論」,而非自己去想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只是一味地去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惘,就容易人云亦云——別人說好,你也說好,別人說差,你也說差。
滿腦子裝的別人的話,而缺乏自己的見解。
著名畫家齊白石也有這樣一句話: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是說無論是向書學習,還是向人學習,都要有自己的思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由於現代網絡的快速發展,幾乎每個人都能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其中有些想法是很有價值的,有些觀點也是能得到別人認可和讚賞的。
但是有一些就沒那麼有價值,甚至是有害的。知識的良莠不齊,也考驗著人們對於「有用」知識的辨別能力。
畢竟成功不能複製。不過成功雖然不能複製,卻是可以覺察和改進的。即自己要去思考,選擇哪種知識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愛迪生發明燈泡,不也是失敗了一千次,才成功了一次。我們不是發明家,倒不用在同一件事情上失敗一千次,看事情的難易程度,聰明的你,要不了很多次。
勤於思考,就能把失敗的概率降到最低。如果不思考,直接拿到一個方法就去試,而且試了以後也不思考,那麼你的失敗成本是很高的。
時間和精力,以及在上面花的心思,沒用對地方,就太不值了。
只一味聽信別人的方法,自己卻不去花點心思驗證,那還不如沒有方法,靠自己「閉門造車」來得好。
三 : 讀書,思維僵化,不能學以致用
讀書並非只是應付紙面上的考試,人生處處是考試。「考」過了就上了一個臺階,「考」不過就只能原地打轉。
如果對自己面臨的問題視而不見,那這個問題也不會自己消失,而是一直存在。等到下一次遇到它的時候,它可能就換了一副「面孔」,而讓你以為是新問題。
其實很多時候,真正的問題只有那幾個,但是當你不明白時,就會以為是一團亂麻。
好像書也讀了許多,但就是無從下手。
那麼該怎麼解決這類問題呢?
①抓重點:開頭、中間(發展)、結尾。把事情始末弄明白,就能了解個大概。
②選一個小細節,開始抽絲剝繭。只要是這個問題的一部分,就抓住它一層一層地往下分析,並不斷問為什麼。
當然,讀書不只解決生活上的實際問題,還能有對一個人有精神上的升華。當一個人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改變,那麼的他的人生軌跡也會漸漸發生改變。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無論是智商,或者是情商都可以靠學習來得到提升。
一個人的氣質,不只是藏在他走過的路裡,也藏在他讀過的書裡。實踐出真知,腹有詩書氣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