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家長管教孩子的視頻在網絡流傳,引發了網友們的關注和討論。
視頻中,一位父親在女兒刷牙的時候,上前不斷打女兒的臉,女兒撕心裂肺地哭喊。
這位父親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解釋,班主任發語音說女兒上課做小動作,雙方溝通時,老師希望他能盡到做父親的義務,多教育孩子。
他問女兒事情經過,女兒說並沒有做小動作,只是彎腰撿東西。他認為女兒撒了謊,又想到班主任的話,越想越氣,便打了女兒,並拍下視頻發到班級群,向老師證明管了孩子。
沒想到,視頻流傳了出去,還引發了這麼大的爭論。這位父親稱,自己以後會改正。
懲罰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手段,但稍不注意就會釀成悲劇。
如何正確合理地使用懲戒手段呢?
懲戒尺度
2018年7月份,海南一名6歲小女孩因頂嘴,被父親用皮帶和衣架教訓了一個多小時後,搶救無效身亡。
據女孩的父親交代,當天下午,他獨自在家帶女兒。因為嫌女兒寫作業太慢,他不停地責罵女兒,結果女兒忍不住頂嘴。他怒火中燒,將女兒踹翻在地,緊接著用皮帶、衣架、掃把抽打女兒。
近一個半小時後,他累了,停下手,對躺在地上的女兒說:「別裝了,快起來。」
女孩用盡全力說了最後一句話:「爸爸,我起不來了。」
這時,他發現女兒全身淤血發黑,呼吸微弱,這才慌了神。他趕忙抱著女兒去醫院求救,但最終也沒挽回孩子的性命。
6歲的女孩,柔軟脆弱得像一朵小花,她沒有受到悉心呵護,反而遭受極刑一般的鞭打。
她對人世間最後的記憶,是爸爸不斷揮起的冰冷又火辣辣的皮帶。
適當的懲罰,甚至輕微的體罰,都可以幫助家長教育孩子,家長通過懲戒手段去增加孩子犯錯誤的成本,從而讓孩子明是非,懂得哪些錯誤必須改正、哪些底線不可觸碰。
但未成年人正處於身體和心理髮育關鍵階段,過度體罰孩子極可能會對其成長形成巨大傷害。
首先,身體方面,成人力量遠高於幼童的承受能力,如果家長在體罰的過程中,孩子很容易遭受重創。
另一方面,心理創傷不容小覷,遺棄感、恐懼感、自閉症、自暴自棄、逆反、暴力趨向、仇恨心等不健康心理,可能會如影隨行一生。
所以家長們不妨採取健康、陽光的懲戒手段。
幫忙做家務
父母可以帶領孩子一起打掃衛生,或者讓孩子每天單獨收拾自己的房間。
做家務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的最好方式,讓孩子參與到家務中來,孩子便能漸漸理解父母的不易,懂得勞動的意義。
看書、寫字
讀書不僅能拓展知識,還能鍛鍊心性,讀書也能提高孩子的品德修養。
設置固定的懲罰區,放置各種書籍,紙筆,讓孩子做好思想檢討,固定時間看書。
待雙方情緒緩和後,再與孩子談談他所犯的錯誤。
罰站
如果孩子總是安靜不下來,在家裡跑來跑去或做為現行的動作,可以試試罰站。
罰站時間不宜過長,但孩子的姿勢要標準,罰站是為了讓他反思,通過罰站還能順便鍛鍊孩子的形體。
點擊播放 GIF 0.8M
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閉嘴!讓你說話了嗎?」
「再不聽話把你扔在這兒!」
「再考這麼點就不用回家了!」
「我沒有你這樣的孩子!」
「不老實待著我扒了你的皮!」
這些訓斥大概很多人都不陌生。許多家長都認為孩子沒有自尊心,除責罵之外,甚至有些家長讓孩子當眾下跪,或如開頭的那位父親一樣,將懲罰孩子的視頻曝光,公開羞辱孩子。
綜藝節目《少年說》中,有一位高一女孩衝臺下的媽媽喊話,她希望媽媽能夠關起門來教育自己,不要總在外人面前對自己發脾氣。
媽媽卻不以為然。她問孩子:「在外面,是媽媽的面子重要,還是孩子的面子重要?」
父母都希望孩子給自己掙面子,卻總是忽略了孩子的面子。
他們教育孩子不分場合,不顧孩子的內心感受,挫傷孩子的自尊心。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兒童的尊嚴是人類心靈裡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的潛在力量。」
聰明的家長,都會維護孩子的尊嚴:
不宣揚孩子「醜事」。像尿床、闖禍,大人眼裡可能是可愛的小事,但對於孩子來說都是關乎面子的大事。
不公開批評孩子。人前教子的正面效果幾乎為0,相反,它帶給孩子的恥辱感是難以磨滅的。
不隨意攀比。沒有人喜歡被人比來比去,父母羨慕別人家孩子時,孩子也沒羨慕別人家父母有多好。
不給孩子貼標籤。笨蛋、闖禍、脾氣不好、膽小怕事……這些標籤都會漸漸變成孩子對自我形象的認知。
不窺探孩子的隱私。孩子有獨立的人格和心理,需要獨立的空間,不尊重孩子的隱私,既傷孩子自尊,又會破壞親子關係,失去孩子的信任。
點擊播放 GIF 4.2M
家長情緒控制
7歲的小天在西安一所寄宿制小學讀一年級,幾年前爸爸媽媽離婚後,小天便跟著媽媽在西安生活。
但是小天的媽媽脾氣不太好,稍有不順意便會對孩子進行打罵。在小天的記憶裡,從他5歲開始,媽媽就經常用電線、刀具等打他。剛開始,小天會喊叫、逃跑,但抓回來之後被打得更兇,於是,再被打的時候,他就默默忍著。
今年11月初,小天被母親用刀割傷後,被送到了醫院進行救治,據主治醫生說,當時孩子渾身是傷,特別是胸前,有一道很深的刀割傷口。
主治醫生說,雖然孩子經常被毒打,但小天對媽媽卻極力維護。當問他是否怨恨媽媽時,孩子小聲說「不太恨」,而小天剛被送到醫院時,好幾次「騙」大家,說自己身上的傷很多地方是自己不小心弄的,跟媽媽沒關係。
在救助站裡,當記者問小天關於他媽媽的情況時,孩子這樣說——
記者:你想上學嗎?
小天:想,我還挺想同學的。雖然我媽打我,但我還是想待在她身邊。
記者:她打你,你也願意?
小天:打就打唄,要不然我就沒有媽媽了。
寧願被打,也要留在媽媽身邊,這是孩子對親情和家庭的渴望。無奈這位媽媽並沒有顧念到母子情意,一再被情緒驅使,對幼小的孩子痛下毒手。
有很多家長反映,自己在日常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往往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有些家長會無意識地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覺得對孩子發脾氣沒關係。
其實,家長說的每一句話,都會對孩子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
點擊播放 GIF 0.9M
父母經常對孩子發脾氣,可能會造成孩子容易茫然、自卑、自暴自棄等負面情緒。
事實上,發脾氣真的有效嗎?孩子會就此改正嗎,會養成早起早睡的習慣嗎,會不亂放東西嗎,會馬上讀書學習嗎,會立刻變得懂事嗎……
家庭關係是家庭教育的前提,沒有良好的家庭氛圍和親子關係,就沒有家庭教育的基礎。發脾氣是危害家庭關係的行為,無效並且損傷親子關係。
所以,家長一定要避免在動怒的時候去教育孩子。
當家長生氣的時候,可以先走到其它地方,如書房、臥室、陽臺……或者是小區樓下的花園裡,通過深呼吸和觀看賞心悅目的東西,調解心情,如果還是無法平息怒氣,可以嘗試將情緒發洩、轉移,通過運動、打掃衛生等方式,將負面情緒發洩掉。
教育的本質是愛
懲罰的初心本是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希望各位家長能用合理的方式進行家庭教育
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夠在愛裡健康長大
點擊播放 GIF 1.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