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則家庭新聞引起熱議。18的女兒正在讀大一,疫情原因一直在家上網課。
有天下午3點要上網課,父親見到她2點還躺在床上,就直接掀起被子拍她賴床小視頻發到家庭微信群裡。
晚上女兒自己關進房間生悶氣睡覺,父親不敲門又進來說她:「睡什麼誰,中午才睡,睡這麼多…….」
於是女兒被激怒了,拿起了一把剪刀和父親對峙。
從父親的細節,不敲門,掀被子,拍視頻發家庭群等等可以看出,他沒有一點尊重女兒的意思,氣得網友們紛紛評論:
「她是你的女兒,不是你的附屬品。」
「這父親是把女兒的尊嚴往地上踩吧。」
同為父母其實很能理解這位爸爸著急的心情,孩子大一了,下午3點網課,2點還在睡懶覺。
不過父母不必用這麼不尊重孩子的手法教育孩子,不說18歲,即使是8歲的孩子,也受不了父母拍視頻發家庭群,讓大家恥笑。
父母或者可以和孩子約定,3次上網課都睡過頭,大學的學費或生活費將不再給她提供,讓她自己想辦法,因為是她自己不珍惜上大學的機會。
魯迅先生曾說:
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
深以為然。父母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父母,聽父母的教導,同時孩子也能更自信成長,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
反之,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全然不尊重孩子,小到不尊重孩子的顏面,讓孩子傷心難堪,大到不尊重孩子的想法,那麼孩子長大後輕則叛逆不親近父母,重則失去自主能力,變得越來越自卑,有的孩子甚至因為沒被父母尊重而變得抑鬱。
1.越不尊重孩子
越會養廢一個孩子
科扎克說過:
世上沒有小孩,他們都是人。
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隱私、想法、選擇、天性等,不幹預孩子的成長,讓他成為他。
但是生活中父母往往不是這樣。
知乎上看到一個男孩子的故事,讓人為之心疼。
男孩中考的時候成績很好,但是對畫畫更感興趣,於是很想學畫畫,周圍的人也覺得她很有天賦,但是父母卻說:「學藝沒前途」、「你看,隔壁家的XXX學了藝術後不三不四」......最後男孩被逼放棄了畫畫,考上了全市最好的高中。
高中一群大神,男孩成績一直下滑,但是幸好語文不錯,沒有掉到最後。高二分科,想選文科,於是告訴父母,父母說:「男孩學文沒前途」、「你要了解社會狀況」,還找來高材生同事狂轟濫炸,最後,男孩選了理科。
到了後來高考選大學,男孩子想著喜歡繪畫可以選土木工程或者建築;喜歡各種軟體,可以選編程......但是父母卻又來說:「我們尊重你的選擇但是..... 學醫好」。又迎來了一大堆親戚和爸媽的勸阻,男孩最後選了醫學。
極大痛苦的大學生涯開始了,後面男孩在各種殺醫案,負面新聞,不感興趣但被逼繼續學醫,超負荷地工作下,抑鬱了。
但是在父母的眼裡他是最乖的孩子,甚至自己是教育專家。
他們不知道孩子抑鬱,也從不知道孩子初中時想過自殺,是因為割腕怕痛才放棄;高中多次想跳樓;大學曾三次詳細明確地計劃自殺,差點實行。
孩子寫下這段經歷中還有一些話:「我從未擁有過自己的獨立人格,至今為止都是在父母框下的路上走,怨念滿滿,怨言卻不敢有」、「我不會忘記父母做得每一次傷害」。
一個優秀的孩子,因為人生的「被選擇」,失去了自我,邁向痛苦;一對一直在為孩子好的父母,因為從未尊重過孩子的人格和選擇,成為了孩子最痛恨的人。
尊重孩子,也是尊重自己。
2.父母越尊重孩子
孩子越優秀
前兩天,小s14歲的大女兒被推上熱搜。她拍了一支廣告片,高雅的氣質,優美的舞姿,驚豔了所有的網友!
其實大s不僅僅是大女兒優秀,她的3個女兒都特別優秀。
在演藝上;大女兒已經拿下第一隻代言廣告,二女兒和女兒也已經上過雜誌封面。在生活上,女兒們體貼又孝順,母親節會給媽媽送花,給媽媽比愛心。在學習上,三個女兒去舞蹈比賽,都各獲得了不同舞蹈的第一名。
有句話說:一個優秀的孩子,離不開一個尊重他的父母。
這樣體貼又優秀的女兒怎麼養成?背後也離不開一個尊重她們,給予她們選擇權的小s。
小女兒7歲時痴迷於卷頭髮,每天至少要花一小時來研究隔天怎麼讓頭髮卷。於是,小S索性帶女兒去美髮店捲髮,還卷了個搖滾歌手的髮型。
面對網友的非議,小s還十分欣賞和肯定地說:「我覺得她時髦到爆!她就是這麼特別!我覺得我很幸運我的女兒那麼有sense!」
大女兒曾經表示想當演員,但是小s內心非常不支持,擔心孩子不能承受網絡的攻擊。
在面對孩子的夢想和自己的不支持的態度中,她沒有去阻攔孩子追夢,在孩子面前還是非常支持孩子,即使不給予孩子幫助,但是也不阻攔,允許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追夢。
尊重孩子的審美和選擇,讓孩子走想走的路,追想追的夢,給予孩子自由和支持。廣東佛山也有一位這樣的媽媽。
一位4年級男孩不愛學習,卻愛修水管。
媽媽沒有去阻止他,還買來五金件讓他動手修理,現在孩子動作熟練有模有樣,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傅。
孩子媽媽說,孩子對讀書不感興趣,動手能力倒是很強,雖然成績不好,但每天都很開心。
有網友評論「孩子活出了自己該有的的樣子」
在全民教育的今天,學習成績成為了不少家庭對孩子的要求,也有很多父母僅僅只讓孩子好好學習。
如果說孩子的學習成績是他以後人生前進的階梯,那麼孩子的興趣就是以後前進的動力。
因為熱愛,所以才能走得更遠。
3.被尊重
是每一個孩子的權利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父母對你傷害最大的一件事情是什麼?
有一個高贊回答是:不讓我選擇自己的人生,又奇怪我為什麼總是不開心,沒有活力;指定我的人生道路,又責怪我為什麼總是不努力,不夠上進。
為人父母,那我們應該怎樣做:
認真聽孩子的意見
父母要與孩子做朋友,家中就不能搞「一言堂」,完全由家長說了算。尤其是遇到與孩子有關的事情,一定要與孩子協商,聽取孩子的意見。
魯迅先生有一次在家中請客,兒子海嬰也在桌上。
在吃魚圓時,客人都說新鮮可口。但是兒子卻說:「媽媽,魚圓是酸的!」
以為孩子胡說亂鬧的媽媽便責備了幾句,孩子很不高興。魯迅聽後,便把孩子咬過的那隻魚圓嘗了嘗,果然不怎麼新鮮,說:「孩子說不新鮮,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
把孩子視為家庭的平等成員
把孩子當成一個個體,平等對待,父母才會尊重孩子的人格和選擇,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做事承擔後果。
很多家庭裡,父母都是把孩子當做一個孩子管理,常常說出的話都是命令式的。
「別看電視了,去做作業」一邊說孩子,一邊直接關掉電視;「不寫完作業,就不要吃飯」一邊在做飯,一邊吼孩子;…….
簡單粗暴地命令孩子行動,往往孩子都本能反感,甚至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
而結果往往也是不如人意,孩子磨磨蹭蹭、三心二意、心情沮喪,孩子會一而再再而三出現同一種情況。
如果父母平等對待,用商量式的語氣說話,效果就會大大不一樣。
比如「孩子,你不先做完作業再看看電視嗎,我覺得你先做作業會更輕鬆。」給孩子一個建議,並讓他自己選擇,事情的後果也讓他承擔。
相信有過一次又一次的經驗後,孩子會更相信家長的建議,而且在平等尊重的家庭氛圍,更能讓孩子學會獨立。
相信孩子,肯定孩子
教育孩子的秘訣在於相信孩子,每一個孩子的內心都渴望父母的賞識和尊重。
泰國的公益短片《我的夢想從豆芽開始》中,小女孩Ju好奇別人家的豆芽可以賣得很好,問媽媽我們可以也賣豆芽嗎?媽媽肯定說:「好啊,我們可以試試看」。
第一次播種時,豆芽因為放在陽光下生長,全部焉了。媽媽和Ju看了書本得知豆芽要在陰涼處生長,再次嘗試播種,Ju問媽媽:「我們這次能成功嗎」,媽媽說:「我們試試看!」
但是因為沒有澆水,豆芽還是沒有長出來,Ju和媽媽又進行了第三次嘗試,ju還是問媽媽會不會成功,媽媽還是肯定地說:「我們可以試試看」
最後Ju和媽媽種出了豆芽。
這是個真實的故事,這個被媽媽相信每一個想法,鼓勵她去嘗試的女孩,長大後成為了一位博士,而且大學期間靠獎學金完成了學業。
就如冰心所說:
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成長,尊重孩子的天性和選擇。
得到尊重的孩子,才會懂得尊重別人;能夠獨立選擇的孩子,才能走得更遠;被相信的孩子,才會自信又勇敢。
父母是一束光,照耀孩子的一生。
願更多的父母能夠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個體,願更多的孩子能夠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作者簡介:貳拾叄,擁有遠大夢想的教育工作者,用有溫度的文字與你分享育兒知識,願在教育路上越走越遠。
我是青欖君,一個教育行業工作者,關注家庭教育和孩子的學習。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轉發或者收藏。青欖家長地帶,百萬中小學生家長聚集地,讓教育變得更科學更輕鬆。原創轉載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