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孩子來說,最大的痛苦不是父母打了他一巴掌,而是被父母丟掉了自尊,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曾說過,誰自尊,誰就會得到尊重。若孩子沒有了自尊,他就不會得到別人尊重,而尊重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01父親掀開18歲女兒被子拍視頻
4月7日晚上11點多,杭州一位母親報警說丈夫與女兒在房間裡對峙,女兒手裡還拿著一把剪刀。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情,父女要鬧到動剪刀的地步呢?
這位女孩今年18歲,正在讀大一,因為疫情在家上網課。當天下午三點鐘,女孩有網課,兩點鐘的時候,父親看到女兒還賴在床上,很生氣,未敲門就進入了女兒的房間,並掀開女兒的被子,拍了一段小視頻發到家庭群裡。
母親回家後,再次責備了女兒,女兒很委屈,躲進了房間,晚上10點鐘,父親再次未敲門進入女兒房間,並掀開女兒的被子,女孩非常生氣,拿起了剪刀,與父親對峙。
一個巴掌拍不響,就這件事來看,女兒拿剪刀對著父親,肯定是不對的,太衝動了。但父親的做法也非常不妥,父女有別,女兒已經18歲了,兩次未敲門就進入女兒房間,掀開女兒的被子,還拍了小視頻發到家庭群裡。
這件事讓我想起前不久在晚上看到的一個問題,有一個讀大學的女兒陪媽媽逛超市,女兒說想吃櫻桃,媽媽就拿了一顆櫻桃放在電子秤上,售貨員說稱不了,女孩羞愧地跑回了家。女孩的父親責備妻子不該這麼做,妻子解釋說,她這樣做是想告訴孩子,想要什麼東西,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不能依賴別人。
這兩件事有相似之處,父母的本意是教育孩子,為孩子好,可曾想過在此過程中深深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呢?若孩子長期被傷害,就會低自尊,低自尊的人不太願意檢驗他們對自己的推斷,並且不相信自己的自我價值,對人際關係、社會過分敏感。
大家還記得4月11日去世的北大女生包麗嗎?2019年10月,包麗因與男友牟林翰的感情問題,企圖用吞服200片暈車藥結束自己的生命,在腦死亡後近半年,離開了愛她的親人朋友,令人心痛不已。
在包麗與牟林翰的這段戀情中,包麗一直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因為她不是處女被男友嫌棄,男友經常辱罵指責包麗,並提出很多變態的要求,如在身上紋上「牟林翰的狗」,拍裸照和性愛視頻,要求包麗懷孕後墮胎,做絕育手術,把切除的輸卵管送給牟林翰等。在歷經一年多的精神折磨後,包麗最終選擇了自殺。
或許很多人不明白包麗為什麼會甘願承受牟林翰的折磨,而不奮起反抗,或者向他人尋求幫助,亦或者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呢?要知道她本身就是學法學的。其原因就在於包麗的低自尊,她可能本身就是否定自己的,沒有價值感,甚至認為男友這麼做是她罪有應得,所以,才會任由男友一步步地侵害她。
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到人類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只有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後,才能向高層次的需求過渡。如果一個孩子沒有獲得過尊重,如何實現自我價值呢?
02
心理邊界是指個人所創造的邊界,通過這個邊界,人們可以知道什麼是合理的、安全的和被允許的行為,以及當別人越界的時候,知道如何回應。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有人在未經允許闖進了我們的家門,我們肯定會第一時間報警,或者把他趕出去,因為他們侵犯了我們的物理邊界,但是當一個人罵我們、侮辱我們時,我們則有可能選擇沉默,不予回應。
就拿校園霸凌事件來說吧,有的孩子為什麼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呢?僅僅是因為害怕嗎?不一定,有些孩子長得人高馬大,在遇到比自己矮半頭的孩子第一次侵犯時,沒有做出回應,霸凌者就會覺得這個人好欺負,從而變本加厲。被欺負的人開始並不覺得自己被侵犯了,或者認為這是一件小事,不值當的,其根本原因在於沒有心理邊界。
沒有心理邊界的孩子在遇到欺辱時,就不會做出回應,高自尊就更無從談起了。所以,要培養孩子的自尊就要從建立孩子的邊界開始。
孩子兩三歲的時候,最常說的兩個詞就是「不」「我的」,這是孩子自我意識萌芽的標準,從這個時候起孩子就開始有了心理邊界。當他不滿意時會苦惱,以捍衛自己的權力,而父母呢?總以為他是個小屁孩,什麼都不懂,就應該聽大人的話,處處打壓孩子,這就會導致孩子沒有主見,沒有自尊,因為他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認可,父母對孩子的評價都是否定和負面的,孩子自尊感就會很低。
父母要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把他當成朋友一樣對待,和孩子平等的溝通交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主動權的,他的心理邊界就建立起來了,當別人侵犯他時,他就會反抗來維護自己的自尊。
很多家庭矛盾都起源於心理邊界模糊,心理邊界模糊會在不知不覺中傷害別人的自尊,導致矛盾不斷,這提醒父母要清楚自己的職責,不要越界,越界不是幫孩子,而是對孩子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