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一位母親報警,說女兒和自己的父親吵架,甚至還拿起了一把剪刀與之對峙。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今年18歲的女兒正在讀大一,因為疫情,只能呆家裡上網課。當天下午3點有網課,2點的時候,父親看到女兒還躺在床上。
他有點生氣,掀開被子直接拍下女兒賴床的視頻,發到家庭群裡。
晚上,被父母責備的女兒已經關燈躺下了,因為房門沒鎖,父親叫了她幾聲沒得到回應之後,直接進去又掀開了女兒的被子進行說教。
最後,女兒被父親激怒了,便拿起了剪刀。
18歲的大學生,而且還是個女孩,父親不敲門直接闖進去掀被子,甚至還拍視頻發到家庭群。這波操作,著實令人氣憤,或許這位父親還沒有意識到,他已經嚴重侵犯到了女兒的隱私。
不少父母都認為,孩子是自己的,想怎麼教育就怎麼教育,而且從小到大都是這樣做的,為什麼到現在就不行了呢?
其實他們忘記了,孩子也是有自主意識的個體。即便是親子關係之間也會有界線,也需要互相尊重。
武志紅曾說:「愛是一個極度危險的東西,常常導致傷害,並且越愛越容易導致傷害。」
所以,作為父母,要想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就必須學會尊重孩子的隱私。
01、不要隨便把孩子的照片發到網上
相信很多父母都喜歡在網上曬娃,記錄孩子的成長過程。看起來似乎很美好,但這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視頻,是關於6歲小女孩Olivia對父母曬娃行為的控訴,一字一句,說盡了不滿。
點擊播放 GIF 9.0M
正如她所說的:
我所有的一切,都被放到網絡上給他們所有認識的人瀏覽到,我從來沒有同意過要這麼做……
這還是我以後一輩子都要面對的事情,即便我刪掉所有的照片,我又怎麼知道會不會有人把所有都下載下來了呢……
有些時刻是屬於自己的,不是拿來到處發的!
6歲的孩子尚且如此憤怒,更何況成年人?上面那位父親把女兒賴床的視頻發到家庭群的做法,其實已經傷害到了女兒的心理健康。
如果不小心被「有心人」惡意傳播和利用,那就不僅僅是對孩子心理的傷害,甚至還有可能演變成致命的災難!
所以,不管孩子處於哪個年齡段,父母都應該尊重孩子的隱私。在網上發孩子的照片之前,一定要確保隱私安全,如果孩子已經懂事,還要經得孩子的同意。
02、不要隨便翻看孩子的私人物品
有這樣一則新聞:一個13歲的女孩,因為母親偷看了她的日記,她感覺受到了「威脅」。
於是,跟母親大吵一架之後,她便離家出走了。
其實這樣的新聞並不少見,在有些父母眼裡,孩子就是他們的所有物,具有絕對的控制權,甚至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小秘密,認為那是一種「欺瞞」。
為此,他們會習慣性地去翻看孩子的書包、偷看孩子的日記、查看孩子的手機……其實這樣做不僅不利於了解孩子的真實情況,甚至還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造成不必要的家庭衝突。
對動畫片《小豬佩奇》裡的一段印象深刻:
佩奇的媽媽給了她一個盒子,並且告訴她:「這個盒子是給你的,這是一個秘密盒子,用來放秘密的東西。」
佩奇好奇地問:「那我可以放什麼進去呢?」
媽媽:「你自己決定,這是你的秘密盒子,但不要告訴我。」
每個人內心都有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成人需要有自己的秘密花園,孩子也同樣需要,只不過他們的秘密在父母看來大多很幼稚。但即便如此,父母也不能隨意窺探
因為擁有秘密,意味著孩子開始有了自我。這是他們成長的必經之路,也是與父母分離的開始。
父母的過度幹涉,只會讓孩子迷茫,無法跟別人建立適當的界線感。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常常會為人際關係而苦惱,也不懂得該如何拒絕別人、保護自己。
所以,作為父母,要允許孩子擁有屬於自己的秘密,在未經得孩子的同意下,更不要隨便去翻看他們的東西。
03、不要隨便進入孩子的房間
作家劉墉的兒子青春期的時候,劉墉特別為他的臥室裝了一把門閂。有些人就抗議:「有什麼不可告人的事,非鎖門不可?」
劉墉卻說:
青春期的孩子有他們的私密世界,總是提心弔膽,怕有人隨時推門進來,潛意識的傷害很可能影響一生。請大家自己想想,當你青少年的時候又如何呢,只要用同理心想想就成了。
作為父母,不知道你是否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進孩子房間之前,你會敲門嗎?
房間的門,給孩子隔出了一個私人天地,讓他們在家有屬於自己獨處的空間。如果父母隨意進出孩子的房間,那門就形同虛設了。
更可怕的是,當孩子覺得他們的隱私得不到尊重時,他們有可能將門反鎖,把父母關在了門外,同時也關閉自己的心門。
「敲門」這個動作看似簡單,其實包含了很多的意義。
父母這樣做,不僅是尊重孩子的隱私,而且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拉近與孩子之間心的距離。
04、好的親子關係,就是親密有間
心理學上有一個有趣的法則,叫做刺蝟法則:
兩隻睏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刺得對方怎麼也睡不好。
於是,它們拉開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又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體溫又不會被扎。
刺蝟法則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我們也可以理解為親密有間。人與人相處,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親子關係也是如此。
真正好的親子關係,是能夠感受到親密,同時也能讓孩子有自主獨立的空間。這種親密有間的距離,才能讓我們既不會過分幹涉孩子的成長,也不會完全無視他們存在的問題。
尊重別人,我們往往做得很好,但學會尊重孩子,卻需要我們放下架子,認真學習。
作為父母,要永遠記得:孩子不是我們的所有物,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隱私需要得到我們的尊重和保護。
——END——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