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梵志:1.8億港元天價面具下的藝術

2020-12-24 中國經濟網

  空曠的畫室,一塊巨大的空白畫布前,藝術家曾梵志對著拍攝他的鏡頭做了個鬼臉,然後爬上升降梯,像個粉刷匠一般拿起大畫刷,開始左右揮舞,混亂的線條與豐富的色彩疊加在一起,漸漸爬滿整張畫布。鏡頭一幀一幀記錄下他作畫的過程,快進的動作看起來像是某種舞蹈,最後他停下了畫筆,站在巨幅畫作前。看上去他在欣賞這幅作品,也在欣賞自己完成作品的過程。這是曾梵志近年「亂筆」系列的一幅。

  曾梵志是一個充分體現中國藝術界推銷文化的藝術家。他的名字與天價拍賣緊密聯繫在一起——2013年秋季拍賣,曾梵志的兩幅代表作品接連被拍出了過億的價格,其中10月5日的香港蘇富比四十周年晚間拍賣上,「面具系列」作品《最後的晚餐》以1.8億港元(約合1.42億元人民幣)成交,創造了目前為止中國當代藝術拍賣的最高成交價。天價新聞也帶來爭議:人們批評他的藝術性,質疑拍賣的公正性;在中國藝術界豔羨的竊竊私語中,曾梵志有他的努力和天賦,不過他更多的是善於自我經營和幸運。

 

  (圖注1:藝術家曾梵志)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在被問及如何看待中國當今的藝術環境時,曾梵志引用了狄更斯《雙城記》中的這句話。

  從市場和人們的關注度來說,這的確是中國藝術最好的時代。根據藝術市場數據研究公司Artprice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憑藉40.78億美元的總成交額成為全球第一。與此同時,拍賣市場天價頻現,法籍華裔畫家趙無極,寫實派畫家靳尚誼分別在2013年的拍賣市場上刷新了個人作品拍賣價格紀錄。曾梵志的作品則是這種天價市場中的一座飄著旗雲的高峰。

  天價頻出也造就了「最壞的時代」。「都來買你,你就變成生產了,最後就完蛋了。」曾梵志說。藝術已經淪為金錢的奴僕,並不是新鮮的抱怨,但這種情況如今尤甚,《紐約時報》藝術批評家霍蘭德·科特(HollandCotter)在2014年初的一篇評論文章中寫道:「藝術產業意味著高價畫廊、拍賣行與掌握藝術市場的收藏家們之間的聯繫,而藝術市場又以充斥各種來路不明的錢而出名。從權力的角度來說,權力分配的比例是顛倒的,以至於藝術界的基本功能已經淪為勞動力源頭。」曾梵志在拍賣市場的迅速崛起,是這種金錢與藝術糾纏關係的中國版本。

  北京一個冬日的午後,我在曾梵志的工作室見到了他。這是位於北京草場地藝術村的一個小庭院,北方的寒冷讓院子有些蕭索,除了院角的竹子還帶著一點綠色,院子裡其他的樹木和假山、池水一道被定格在冷空氣中。沿著石板小路穿過院子進入一棟灰色的建築物,左側就是曾梵志的畫室。房間的屋頂很高,室內十分明亮,牆上掛著一副巨幅新作,還有幾塊空白畫布和木材斜靠在牆邊。房間的另一側則精緻一些:一個放滿書的書櫃前擺著一張堆著畫稿和畫冊的書桌,窗前的會客區擺著一組皮質的沙發,小型的雕塑、畫作和家人的照片點綴其間。

  曾梵志身穿一件藏藍色的外套和一條皮質的褲子,他留著很短的寸頭,有著高挺的鼻梁和大而深邃的眼睛,讓人想起他畫中的人物。他禮貌地請我坐下,讓工作人員泡了一壺好茶,自己則點起一隻雪茄。也許是因為身在熟悉的環境裡,也許是已經習慣了和媒體打交道,他顯得頗為放鬆。曾梵志稱,得知作品被拍出了高價,自己很矛盾。「高興不起來,因為它刺激了這個行業,會有很多人驚喜,會有很多人有怨氣。」曾梵志表情真誠地說,有些藝術家的作品也很好,但不一定能夠賣得出錢,他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價格刺激到這些藝術家。

  「我大概八九歲就開始畫畫,但那時候沒有想過要當一個畫家。」曾梵志吸了一口雪茄,慢慢地說,他說話帶著一點湖北口音。

 

  (圖注2:藝術家曾梵志自畫像)

  1964年,曾梵志出生於武漢,兩年後,席捲整個中國的文化大革命也籠罩了這個老工業城市。由於父母被被定為工人階級,他的家庭並沒有受到太大的破壞,但當時仍是孩子的他還是從父輩身上感覺到了文革時緊張的氣息。

  「我上小學的時候趕上了文革的尾巴,那時候的成年人說話會很注意,不敢談論政治。你要畫什麼畫,比如把一個毛澤東的形象畫倒了,家長看到會很緊張,覺得你是小孩,你要是大人可能就會把你抓起來了。」同樣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時數量眾多的遊行。「隔一段時間就會有遊行,中央『批林批孔』,我那個時候上小學,覺得很熱鬧,喊各種口號。」曾梵志回憶,孩童時代文革留下的那種既緊張又喧囂的氛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後來的作品,他早期作品中的很多人物都帶著一種緊張不安的表情。

  17歲時,有人帶曾梵志去參觀湖北美院,他才第一次聽說這個專業學府,「原來畫畫也是可以上大學的,」他高中時輟學去印刷廠當了工人,但很快又回家專心畫畫,立志要進美術學院,接連考了五年才最終考上。

  在這期間,中國掀起一場後稱「八五新潮」的藝術思潮,在美術界表現為一場現代主義的美術運動。這一期間,《中國美術報》等一批藝術報刊將大量西方現代藝術介紹到中國,並給中國年輕一代創作的前衛藝術以表達的機會,倡導人性的解放和自我表達。

  曾梵志也參與了這個運動。「當時各地有很多業餘的藝術家成立各種組織,天天聚在一起畫畫,我一邊參加他們的展覽一邊考大學。」曾梵志介紹,參與「八五新潮」的那批人幾乎都不會參加官方舉辦的全國美展。「我是沒有參加過,當年你想參加也選不上。」全國美展代表了當時美術創作的主流,曾梵志們雖然不參加,仍然非常關注。「我85年還專門跑到西安去看素描大展。」曾梵志回憶說,「但看完以後挺失望的,完全沒什麼意思。」

  1985年,曾梵志和朋友也北上到北京。在中國美術館,他們看到了趙無極和美國藝術家勞申伯(RobertRauschenberg)的展覽,與當時中國主流的繪畫帶給他的感覺不同,這次經歷讓曾梵志震驚:這些表現主義、抽象主義以及裝置藝術與官方長期宣傳的藝術形式和思想相去甚遠。「當年我們一看,藝術還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當時中國的藝術家還是很傳統的,你怎麼反叛也好,都是在布上畫一張油畫,我們看到勞申伯的作品的時候,發現這個藝術家已經可以用各種現成的材料去表達他的思想。」

 

  (圖注3:藝術家曾梵志作品)

  後來,《中國美術報》等刊物因為激進的思想和言論被停刊,1989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現代藝術大展」也被叫停。在曾梵志看來,這與政治的關係並不大,「現在看起來就是雕蟲小技,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就比較新潮,比較反叛。但藝術家開始覺悟,開始表達自己。不想受限制,不想在規定範圍內進行創作。」

  帶著對專業學習的憧憬和對自由表達的追求,曾梵志終於在1987年走進了湖北美院的大門,成為了當屆油畫系錄取的八名學生之一。他作品的風格與中國那個年代的主流格格不入。「當年雜誌上看到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風情畫』,比方說畫一個西藏人,畫一個陝北農民放羊。去關注這個社會,關注自己內心的藝術家有,可能很少。大部分的藝術家都是畫風情畫,因為你畫一個人在那放羊,在當時的社會上是不會有問題的。」曾梵志覺得當時的自己「有一點超前」,常常奇怪「這些人怎麼畫這樣的畫?」他回憶起上大學的時候每年去黃土高原或少數民族地區體驗生活,而他不願意去畫少數民族,覺得跟自己的生活沒有關係。

  「我當年創作的作品就是畫我自己在城市裡對生活的感受。我覺得生活就在我的身邊,不用跑到別的地方去體驗。」曾梵志皺了皺眉頭說。正是在那個時候,曾梵志根據自己在城市中的觀察,創作了《肉聯》系列和《協和醫院》系列,這被他概括為自己第一階段的作品,分別表現武漢酷熱夏天肉店工人躺在冷凍肉上消暑的景象和他住家附近的協和醫院裡病人就醫的場景。《肉聯》中大量使用的紅色和人與肉帶來的視覺衝突,《協和醫院》中展現出的精神與肉體的痛苦不安,都傳遞著藝術家目睹這些場景後的內心感受,而這兩個系列中人物誇張的大手和空洞的表情也漸漸成為了曾梵志後來作品中的個人特點。

  1991年,曾梵志大學畢業,但還沒畢業就碰了釘子。希望畢業後能繼續從事專業創作的曾梵志最初被計劃分配到武漢畫院,他高興得不得了。沒想到畫院的一個領導知道後堅決不讓他進畫院,原因不得而知。「人心你有時候表面看不出來。那個時候我剛大學畢業,覺得這個社會真是太複雜了,很絕望。」於是,在12月的最後幾天,曾梵志被分配到了一個廣告公司。他只能利用業餘時間創作。

  在得到市場的認可之前,曾梵志的作品先得到了批評家的關注。1991年夏,藝術評論家慄憲庭到武漢去為「後89中國新藝術」展覽選畫,看到了曾梵志的畢業作品《協和醫院三聯畫》。後來,慄憲庭把曾梵志介紹給了香港漢雅軒畫廊的老闆張頌仁。1992年,曾梵志帶著他的《協和醫院》去參加廣州雙年展,得到了一個優秀獎和一萬元獎金。雙年展時批評家祝斌寫下了這樣的評語:「《協和三聯畫》以新表現主義極有表現力的油畫語言刻劃了一批心靈遭到摧殘的人群,在滯呆的形象中可以感受到古圖索筆下的善意與同情心。語言與母體統一在恰當的宣洩中,這是藝術成熟的表現。」正是由於有了「伯樂」的關注和展覽上獲得的成績,曾梵志選擇了堅持自己的藝術道路,並決定到北京去。

 

  (圖注4:藝術家曾梵志作品)

  1990年代初期的中國首都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都市化蛻變,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在這裡交接,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在這裡碰撞,城市裡充滿了投機者、成功者和無法順應潮流的失意者。環境的改變和大城市人與人之間的陌生與冷漠衝擊著藝術家的內心,並被他表達在了自己的畫布上:他給畫中的人物戴上了面具,而「面具」也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了商品經濟社會中人們擺姿作態的表面下暗藏的焦慮與孤獨。

  「他的作品有一種一個人對現代社會的疏離感,一種異化的痛苦感。」藝術評論人及策展人鮑棟在接受採訪時說。藝術家皮力則在2007年一篇名為《從道德的對抗到創造的對抗》的評論文章中點評:「這些作品中幽默與焦慮兩種截然相反的情緒交織著,而這些正是都市化生活所賦予我們體驗的兩極。」

  「面具」開啟了曾梵志第二階段的創作,並成了他這一時期作品中的重要符號,也一度成為曾梵志個人的藝術標籤,讓他開始獲得市場的認可。這一次,張頌仁一次性買下了25幅《面具》系列的作品。曾梵志對張頌仁心存感激,「沒有他我們很多藝術家在最艱難的時候是沒有信心走下來的。多少人走了一半就放棄了,但當年在最關鍵的時候他接應上了,能夠把你的作品介紹到國外的各種展覽,起了很大的作用。」《面具》系列讓曾梵志真正進入國際視野。保利香港拍賣有限公司中國及亞洲現當代藝術部資深專家鍾嘉賢在接受電話採訪時說,《面具》系列有著國際化的可能性,因而受到西方藏家青睞。「它其實是討論到每個個體的人是怎麼生存的,這個生活的狀態不單單是中國人的,具備普世意義,你可以放在不同的文化情景裡去表達,去理解。」旅法藝術評論人餘小蕙則在一篇發表於《燃點》雜誌的評論文章中寫道,另一方面,「因藝術家的中國身份以及畫面所繪的中國人形象,這些作品又成了西方解讀中國社會現狀的一把鑰匙,甚至證實了他們對中國的想像。」也許可以說,那些曾梵志的看來有些超前的作品,恰恰成為了這個時代的中國所需要的一筆。

  「從1993年到2003年,十年的時間,幾乎沒有一個中國人買我的作品。」曾梵志說。

  1993年初到北京的曾梵志沒有和其他很多藝術家一樣將工作室選擇在圓明園附近,而是在三裡屯租了一間20平米的平房,呆在城市裡。那是一段少有的不被外界打擾、相對純粹的寧靜時光:當年藝術還是一個小圈子,沒有媒體採訪,也少有人關注。由於家住在使館附近,經常有外國使館工作人員下班到他的工作室看他畫畫,和他聊天。吃完飯他還和朋友一起去當時很少的酒吧喝酒,聽崔健唱歌。曾梵志通過這些外國人了解了國外的藝術狀況,而他們也花錢收藏藝術家的作品。

  1990年代中期,曾梵志結識了香格納畫廊的老闆勞倫斯·何浦林(LorenzHelbling),畫廊把他的作品掛進了上海麗思卡爾頓酒店。1998年,一位美國遊客看上了這裡的兩幅曾梵志畫作,並以1.6萬美元每幅的價格買下了這位當時默默無聞的畫家的作品,其中一幅便是2008年拍出天價的《面具系列:1996No.6》。

  同樣是1998年,佳士得拍賣行以嘗試的心態在倫敦拍賣會上推出了曾梵志的兩幅油畫。雖然價格均低於8000美元,這兩幅作品仍然遭遇流拍。而到了2012年11月,香港佳士得又一次推出這兩件流拍作品中的一件(《面具系列:No.10》),最終以750萬港元成交:14年間價格上漲了107倍。

  曾梵志作品在拍賣市場的軌跡也暗合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崛起。自2003年開始,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價格開始升溫,並受到了國際藏家的青睞。憑藉鮮明的個人特點和作品中的「中國符號」,張曉剛、方力鈞、嶽敏君、王廣義四位藝術家率先在拍賣市場上用價格叫響了「當代藝術F4」的稱號,並開啟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化」、「明星化」的時代。2006年3月31日,蘇富比首次在紐約舉辦亞洲當代藝術專場——「亞洲當代藝術:中國·日本·韓國」拍賣會,四人均創造了各自作品價格的新紀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呈現出井噴式的增長。曾梵志的作品價格也從這一時期開始迅速上漲。

 

  (圖注5:藝術家曾梵志作品)

  2003年至2006年,曾梵志作品的最高價格記錄上升至550萬左右,2007年首次突破千萬,而一幅《協和醫院》系列作品同年10月在倫敦拍出了276.4萬英鎊(約合4146萬元人民幣)高價。在創下08年7400萬的記錄後,受金融危機影響,當代藝術市場價格整體下挫,曾梵志的作品仍穩步上漲,平均維持在3000萬至4000萬。2013年,共有100多件曾梵志的作品出現在市場上,成交率達82%。

  對於中國當代藝術價格屢創新高的情況,曾梵志評價說:「你作為藝術家你根本沒有這個能力去控制它,所以我也不敢去對它有什麼樣的一個預測。當然我從內心是希望它越來越健康。」

  曾梵志感謝香港漢雅軒畫廊張頌仁和香格納畫廊勞倫斯的知遇之恩,後來也和國際畫廊阿奎維拉(AcquavellaGalleries)合作,正是這幾家畫廊在他嶄露頭角之時把他的作品帶到了國際上,參加展覽並介紹給外國藏家。而在曾梵志作品近年的市場轉折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是其國際代理畫廊高古軒。

  2011年,高古軒畫廊在香港舉辦了「曾梵志肖像作品回顧展」,這是曾梵志作品的首次大型回顧展。同一年,曾梵志成為了高古軒代理的唯一一位中國藝術家。

  高古軒畫廊的老闆拉裡·高古軒(LarryGagosian)是當代國際藝術市場不可忽視的人物,有著超凡的運作能力和遍布全球的關係網,而其畫廊的重要性早已超越了傳統畫廊。安迪·沃霍爾美術館館長埃裡克·辛納(EricShiner)2013年在接受《紐約雜誌》採訪時評價道:「在眾多層面上,一位藝術家得到在高古軒畫廊的展覽機會和在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或泰特現代藝術館辦展具有相同意義。」

  在全球擁有13家畫廊的高古軒代理全球超過100位著名藝術家,包括美國藝術家安迪·沃霍爾、傑夫·昆斯(JeffKoons)和日本藝術家村上隆(TakashiMurakami)等。而其挖角成熟藝術家、哄抬藝術品價格、操縱市場的行為在在業內藏家與同行間招致諸多爭議,其屢次將收藏家無意轉手的作品率先許給買家的行為也讓畫廊幾度陷入法律糾紛。2012年底,畫廊曾經代理的最耀眼的明星藝術家達米恩·赫斯特(DamienHirst)在與其合作17年後宣布解約。之後不久,近幾年在世界各地舉辦大型回顧展的日本女藝術家草間彌生(YayoiKusama)與高古軒的合作也走到盡頭。

  2013年初發表於《紐約雜誌》的一篇長篇報導記錄了在2009年蘇富比倫敦當代藝術夜場拍賣前猶太裔藏家阿爾伯多·穆格拉比(AlbrtoMugrabi)與拉裡·高古軒共同協作、策略性地防止兩幅即將拍賣的沃霍爾作品流拍的電話交流過程,讓人們得以一窺高古軒如何塑造及「管理」藝術市場,並揭示了拍賣不僅是售賣作品的平臺,也是建立和穩定藝術品價格的機制。

  如高古軒這樣的國際畫廊在藝術市場的全球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經濟迅速崛起的中國成為了他們競相追逐的新領地。保利香港拍賣資深專家鍾嘉賢在接受採訪時介紹說,2009年前後,一批西方的畫廊登陸香港和中國大陸,尋求與中國藝術家的合作。曾梵志再次被選中,獲得了更好的平臺。但和張頌仁和何浦林的知遇之恩不同,這一次,曾梵志與高古軒的合作,可以被稱做強強聯合。

 

  (圖注6:藝術家曾梵志作品)

  「他眾多作品所呈現的非凡力量和深邃之美,以及他巨大的創作野心,與高古軒完美地契合。」在被問及高古軒選擇曾梵志的理由時,高古軒香港畫廊總監尼克·西穆諾維克說。

  對於曾梵志與高古軒之間的合作,評論家波拉克則認為存在市場方面的考量。她介紹到,曾梵志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能夠直接與買家溝通的畫家之一。「曾梵志是個很好的商人。」波拉克說。

  商業上的成功讓曾梵志像明星一般出現在跟藝術無關的媒體和活動上,穿著考究的設計師服裝,露出符合身份的深沉表情。在2009年6月刊的《芭莎男士》封面上,曾梵志手拿畫筆,目視鏡頭,雜誌封面的文字寫著「中國式大師」。

  但曾梵志很快意識到,在這樣的環境下,他自己和他的作品一起成為了被人們消費的對象。他談到,一次去香港出差,偶然發現自己和作品照片一起出現在酒店擺放著的奢侈品雜誌中,但他並未對其內容授權,雜誌對他進行著吹捧,旁邊就是遊艇的廣告。「我不願意跟這些東西放在一起。但是你沒有辦法。」

  他開始重新思索創作的意義和藝術家的身份。在「商人」與「明星」的外表之下,他要強調藝術本身:「那些說我炒作的人應該到我的工作室來看看我是怎麼工作的。」曾梵志說,他一年有至少300天的時間呆在工作室思考和創作,最近在做一個和「過去完全不同」的雕塑,他也在策劃辦一個用於展出當代藝術作品的小型公共美術館。

  曾梵志不是第一個因為商業成功而領受矚目並承受猜忌的中國藝術家,也不會是最後一個。這個全球性的藝術工廠仍然在運轉,產品像流水一樣不斷製作出來,市場自有它的邏輯,客戶們需要的是一些大名字。在這個流水線上,曾梵志仍然戴著他的天價面具,那些主導藝術市場的權力精英和大藏家們,他們中又有多少人具備勇氣、鑑賞力乃至興趣真正關心他究竟是怎樣一個藝術家?

相關焦點

  • 曾梵志1.8億油畫作品,天價引發對當代油畫藝術的思考
    近年來曾梵志的繪畫屢次拍出了天價,這在國內外引起了熱議,縱觀曾梵志的繪畫可以看到影響他的藝術流派,曾梵志的作品所呈現的是一種實在、獨特的視覺效果,這或許是其繪畫拍出天價的原因。他的繪畫表現力是感性的,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吸引人的靈動性,讓觀者可以感受到藝術的力量。
  • 冷軍畫的太像不是藝術?曾梵志畫小人卻被專家點讚!網友:亂彈!
    冷軍畫的這些畫從一開始就有人質疑,他的畫是不是藝術?或者說他的畫只能算工藝品。質疑歸質疑,冷軍的畫屢屢創出天價卻是事實,你覺得冷軍的畫是不是藝術?如果說冷軍的畫還可以當照片欣賞,至少我們都能看懂照片,那下面這一位畫的小人畫也能稱藝術,我們就越來越看不懂了。他叫曾樊志。
  • 曾梵志的勵志成名之路
    曾梵志的勵志成名之路從1.8044億港元成交的《最後的晚餐》,到在羅浮宮與德拉克洛瓦
  • 曾梵志油畫藝術風格階段性變化分析
    [1]曾梵志的繪畫中更多地受到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當然,曾梵志繪畫創作來源是他的早期個人經歷,特殊的個人經歷使得他運用表現主義宣洩自己的情感。曾梵志在創作中選用氣血鮮紅的表象,曾梵志認為,身體是精神傳達的工具,在他的畫面中,更多地是對身體部位的誇張表達,他的每一筆,每一個色彩中都含有強烈的思想感情。曾梵志早期作品中對於手和眼睛的描繪是最突出的。
  • 刷新8位藝術家紀錄 富藝斯香港秋拍斬獲2.71億港元創新高
    11月24日至25日,富藝斯2019年香港秋拍「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夜場及日場相繼舉槌,完成2.71億港元的總成交額,創造了富藝斯亞洲拍賣有史以來最高總成交紀錄
  • 一起見證The Mask的亮相,ArTy ReTro X 曾梵志
    他是藝術家曾梵志早期作品中的人物,這個「面具」系列陪伴了藝術家在2004年之前長達十年的創作時期,在哥哥張國榮的名為《Leslie的所有》的寫真集裡,有一組照片就是在一張「面具」系列前拍攝的。時至今日,這些在中國轉型時期創作的作品仍因多次參加國內外重要展覽、在拍賣市場上屢創天價而保持著較高的影響力。
  • 中國當代藝術迎來億元時代 寧波企業家出手購藏
    2013年10月,蘇富比亞洲40周年拍賣晚會,曾梵志的油畫《最後的晚餐》以1.42億元人民幣成交。11月23日晚,香港佳士得「亞洲20世紀及當代藝術」夜場拍賣,曾梵志《協和醫院系列》三聯畫拍出1.13億港元。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又一次突破「億元大關」。  本月初,16家中國知名畫廊集體亮相紐約第16屆軍械庫藝術展。其焦點展主題便是「聚焦:中國」。
  • 十年間「天價」成為常態 有幸記錄歷史吉光片羽
    十年前,我們為每一件過億拍品的誕生而驚詫歡呼,十年後,我們在研究,「這件拍品居然沒有拍出一億元的原因」。從天價拍品的「震驚」到「習以為常」,《收藏周刊》忠實記錄了一整個時代的藝術市場激揚史。 平淡 經歷過上世紀末的狂飆突進和本世紀初的慣性馳騁,藝術品市場隨著2008,一度進入不可描述的膠著時間。
  • 曾梵志畫作1.4億,還沒冷軍6千萬的畫得像!價高原因讓人笑翻天
    就是兩人都畫油畫,而且都畫人物,曾梵志那幅《最後的晚餐》賣了1.4個億,還沒有冷軍那幅6000萬的《肖像之相——小雯》畫得像,為什麼反而價格高這麼多?更有網友找出其中的原因,簡直讓人笑翻天。我們先來看看這兩幅畫。
  • 他畫人臉千篇一律,曾多次考美院被拒絕,後來畫13個小孩賣1.4億
    他畫人臉千篇一律,曾多次考美院被拒絕,後來畫13個小孩賣1.4億他畫的人物臉部都是千篇一律的,畫中人物通通都戴著面具,看起來非常的冷漠和蒼白,人物都維持著笑臉,嘴唇鮮紅,甚至人物的造型很誇張。這樣的畫在最初的時候是被業界拒絕的,他的畫看起來沒有美感,也不符合時代的潮流,但是從他的畫賣出了1.4億之後,他不僅打破了前人保持的現代化記錄,甚至還開創了一個中國表現主義的風格。
  • 香港蘇富比2018年拍賣總成交額76.8億港元 為成立以來最好成績
    本年最高成交拍品趙無極《1985年6月至10月》5.1億港元天價成交– 香港拍賣史上最高成交畫作香港蘇富比2018年拍賣總成交額高達76.8 億港元(9.85億美元),為亞洲蘇富比成立45 年以來最高,收穫12場白手套,誕生7件過億港幣拍品,刷新四十多項拍賣紀錄。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程壽康表示:「2018年是蘇富比紮根亞洲以來成績最好的一年。本年度拍賣總額高達10億美元,連續三年領先同儕,進一步鞏固蘇富比於亞洲市場之領導地位。
  • 三位湖北畫家入選2015胡潤藝術榜 曾梵志排第二(圖)
    其中,現居北京的曾梵志名列第2,本土藝術家周韶華、冷軍分列第85和89位。  榜單  武漢畫家曾梵志名列第二  《胡潤藝術榜》是繼《胡潤百富榜》之後,每年發布100位過去一年內作品公開拍賣交易額最高的中國在世「國寶藝術家」的排名榜。今年是該榜第八年發布。
  • 曾梵志油畫《無題》獲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
    中新社洛杉磯3月6日電 (記者 張朔)中國當代藝術家曾梵志的巨幅油畫作品《無題》,3月6日獲美國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永久收藏。圖為吳建民(左二)、曾梵志(右一)等在畫作前合影。
  • 常玉1.87億,吳冠中1.51億領銜香港蘇富比現代藝術夜場
    全場作品總成交7.54億港幣,成交率92%。全場最高價為常玉的《青花盆與菊》,成交價1.87億港幣,常玉《翹腿的裸女》1.68億居第二,吳冠中的《北國風光》以1.51億位居第三。這幅作品讓人聯想起曾經創紀錄的《曲腿裸女》1.9億的天價。常玉《翹腿的裸女》從8500萬港幣起拍,迅速被叫上1.3億後進入拉鋸戰,最終以1.45億落錘在黃林詩韻的電話委託,加佣金1.686億港幣成交。
  • 法國富豪弗朗索瓦·皮諾與藝術基金會
    而就在威尼斯雙年展之前一周,皮諾親自前往香港佳士得春拍,為其基金會所贊助的曾梵志個展(佳士得主辦、上海外灘美術館協辦)剪彩。對於曾梵志的作品,皮諾力挺:「無論是抽象或是具象的手法,無論是表現主義的或是沉思式的基調,曾梵志作品的表現力來源於其回憶與現實之間那永恆的張力及其在濃重的歷史積澱和當代現實之間的不斷切換。」
  • 永樂拍賣2020夏拍8.16億元收官 11月將舉辦「首拍」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28日訊(記者李冬陽) 8月26日,永樂夏季拍賣會媒體分享會在北京四季酒店2層幻藝術中心舉辦。永樂文化創始人趙旭、永樂拍賣現當代藝術部專家魏亞楠、北京畫廊協會副秘書長林松在現場介紹了拍賣行的一些情況。
  • 常玉「金魚」1.7億多港元成交,「趙無極熱」佳士得降溫
    澎湃新聞獲悉,12月2日晚,佳士得秋季最重磅的「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常玉 八尾金魚」「20世紀:香港 - 紐約聯合夜拍」三個專拍相繼舉槌,常玉《八尾金魚》以1.702億港元成交,創其動物畫題材拍賣紀錄,三大專拍共斬獲14.19億港元,創下佳士得香港晚拍史上最高成交額。
  • 星星地產9.8億港元出售荃灣物業料收益3.8億港元
    近日,星星地產集團(開曼群島)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於2019年12月31日,公司作為擔保人、Inventive Rainbow Limited(賣方)(星星地產間接全資附屬公司)與1Plus13 I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買方)訂立買賣協議,買賣虹彩控股有限公司
  • 港史上最高金額離婚案:天價瞻養費翻盤 14億變4億
    港史上最高金額離婚案:天價瞻養費翻盤 14億變4億 上訴庭法官昨裁定李德義一方勝訴,金額由14億「縮水」至4億,當中2億更早已支付,因此今次實際上父子只需支付2億餘款。  香港史上最高金額離婚案昨於高院頒下判詞,裁定李德義媳婦曾昭穎贍養費金額上訴失敗。本為律師的曾昭穎在原審頒下判詞時,得悉自己獲14億贍養費時曾尖叫並揚言「好開心」,惟不久即提出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