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梵志油畫藝術風格階段性變化分析
Zeng Fanzhi painting art style phase change analysis
曾梵志,1964年出生在武漢的小康之家,童年時期的他經歷了文化大革命,這段時間是混亂的,對他的生活和思想也有很大的影響,這一時期,曾梵志由於成績不是很突出,還被老師視作問題學生。作為風華正茂的少年,一般來說自尊心都很強,老師的這種做法對曾梵志個人自尊心是有一定打擊的,這使得他開始對社會產生一種排斥,便產生了他內向敏感的性格,這對於曾梵志的社會認識影響很大。但是,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他對繪畫產生了很大的興趣,繪畫成為曾梵志抒發自己心中鬱悶的方式。曾梵志童年時期就喜歡和鄰居小朋友亂畫亂塗,繪畫的興趣在兒時就鍛鍊出來了。17歲那年,遊歷北京、上海,被西方畫作所打動,決定開始學習西畫。從90年代起,曾梵志的繪畫作品以其獨有的藝術語言風格,受到藝術評論界的廣泛評議,也得到了社會民眾的持續關注。
早期—受表現主義風格的影響
Early - influenced byexpressionist style
20世紀初,歐洲出現了表現主義繪畫的潮流,人們對表現主義繪畫褒貶不一。表現主義與現實主義、印象主義是對立起來的,但是之後表現主義不斷被提起,表現主義的存在、發展,直至成為一種繪畫流派是有道理的。科林伍德曾經說過,真正的藝術都是表現性藝術,我們在繪畫中都是有表現主義成分存在的。表現主義並不是從它作為一個流派開始才出現的,它已經有很長的存在歷史。表現主義更多的並不是畫面的表現,而是一種畫面對人心理的表現,並不是研究看到的就是表現,注重的是一種深入到靈魂的感觸。有很多人認為原始社會中那種誇張、變形就已經有表現主義的雛形,雖然原始人的創作形式在今天看來是一種笨拙、質樸,沒有足夠的造型能力,但恰恰相反,這種創作方式才能深入到藝術深處,貝爾曾提出過「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原始人的創作方式,就是這種有意味的形式,是一種表現性藝術。
曾梵志的求學經歷並不順利,前後進行了五次考試,最終考上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在學校裡,曾梵志的繪畫就已經開始嶄露頭角,他在湖北美術學院學習期間接觸到了歐洲表現主義,並為之痴迷,表現主義繪畫成為他釋放狂野和強大情緒力量的出口,他用生動而富於動感並具有震懾力和深刻寓意的人像創作來喻示了自己的心理感受。曾梵志的繪畫藝術受到表現主義變形的影響,但是曾梵志的變形是有著目的性的。曾梵志繪畫的變形中充滿力量,非常吸引人,他的這種變形,會給觀者一種不斷變化的感覺,這種感覺充滿了神秘感,仿佛他的畫面就是一個值得我們探究的奇妙世界,他的畫面表現出一種神秘感,仿佛是在講故事,又仿佛一切盡在不言中,需要觀者用感情自己去體會。
曾梵志早期的作品受表現主義風格影響很大,他的作品表現力很強,表現主義的特點就是直接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狀態,年少時的經歷與後來的求學經歷使得曾梵志開始喜歡上了這種繪畫風格。對曾梵志有影響的畫家有很多,比如蒙克、杜菲等,曾梵志的作品在畫面上能表現出表現主義的風格和在畫面背後的精神層次,曾梵志完全注入了自身的經歷。作為畫家,曾梵志的觀察力是敏銳的,協和醫院系列是以醫院為創作題材,是曾梵志的畢業作品。當時的曾梵志在醫院附近居住,耳濡目染了這些病人與醫生。
曾梵志在對畫面表現時,並沒有完全真實的表現,他的畫面帶有一定的象徵意義。《協和三聯畫》中選用的是藍黑陰冷的背景,而前景則是白色,這樣一前一後形成鮮明的對比,給人以強烈地視覺衝擊。另外在畫面線條的表達上,曾梵志運用的是粗壯的線條,整體畫面呈現出一種誇張,這樣的畫面給人以壓抑、恐懼、焦灼感。他將人體比例運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出來,筆觸對比鮮明,這也是對壓抑人心深處的一種釋放。曾梵志運用表現主義的手法體現出一種藝術的寫實。畫面中包含有一種冷酷、血腥,這些都是一種暗示,有象徵性的寓意,同時也是曾梵志悲觀心理的一種外在表現。曾梵志將自己對生命的探索繪製在畫布上,也描繪周遭觀察到的人們。將他們的一種遭遇描繪出來,他的繪畫是充滿著個性的,同時他的作品能喚起熱情、活力與情感的共鳴。
「正如德國表現主義版畫展覽目錄前言上所說的:這些畫家們很少把形式和風格作為自我目的來對待,他們更多地倒是關心感情和情緒,甚至對形上學的、倫理的、宗教的、社會的以及心理學方面的看法和觀點也感興趣。」[1]曾梵志的繪畫中更多地受到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當然,曾梵志繪畫創作來源是他的早期個人經歷,特殊的個人經歷使得他運用表現主義宣洩自己的情感。曾梵志在創作中選用氣血鮮紅的表象,曾梵志認為,身體是精神傳達的工具,在他的畫面中,更多地是對身體部位的誇張表達,他的每一筆,每一個色彩中都含有強烈的思想感情。
曾梵志早期作品中對於手和眼睛的描繪是最突出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能表達人的情感。曾梵志對眼睛的描繪中可以傳達出一種意味深長,這也是表現主義常用的一種方式。其次是色彩,曾梵志運用一種血紅色進行畫面表現,比如在手的描繪中,一雙誇張的手,彎曲變形,又是觸目的血紅色,那種不安與緊張感油然而生。對手部的創作把握恰恰也折射出了曾梵志的觀察能力。曾梵志早期的藝術創作,已經超越了表現主義的意義,在當今的中國,更像是一個時代的象徵符號,展現了屬於那個時代特有的精神風貌。
曾梵志的油畫作品《肉·臥》,這幅畫帶有典型的表現主義色彩。畫面中,工人們的肢體動作,表現出一種疲憊感、迷茫感。曾梵志進一步放棄寫實的概念,運用表現主義,畫面中的猩紅色彩具有強烈的視覺刺激,他將人的肉體與凍肉放在一起,人物身上的肉仿佛與凍肉融為一體,觀者也可以體會到一種切膚之痛,表達了一種人類的原始性,真實的存在本質。曾梵志早期的繪畫還受到德國表現主義女版畫家珂勒惠支的影響,通過變形、誇張、粗壯的線條與刺激的色彩展現畫面主人公的心路歷程,雖為表現實則真實。
中期—《面具》系列的隱喻與對抽象藝術的借鑑
Mid - "mask"series of metaphor and reference ofabstract art
曾梵志的作品對抽象主義也有借鑑,曾梵志自己也表示在學生時期就對抽象藝術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曾梵志早期的作品中運用了大的色塊表現,他的筆觸也是一種概括性的運用,他的創作是有一種動感的,無規則的抽象主義,這種抽象更接近表現主義抽象。
曾梵志從面具系列開始,就慢慢打破了中國現代繪畫的模式,將自我情感與反思觀察導入到傳統現實主義以此來表現藝術。之所以說曾梵志的繪畫打破了中國繪畫的傳統,是因為這時曾梵志的創作是以自我與反思為中心的,但是曾梵志的作品確是展現出了一個新的藝術世界。中國學校藝術教育是一種學院派的教育,曾梵志也是在學校中接受這種現實主義的訓練,但是不同於其他學生,畢業時進行的現實主義創作,曾梵志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藝術範疇,也成功的挑戰了自己。當時的主流環境是學習西方的政治波普和玩世現實主義,更多的學生選擇這種利於市場接受的藝術形式,曾梵志沒有落入俗套的窠臼,不斷地進行新的探索,在繪畫中注入自己的真情實意。
曾梵志後來的繪畫風格發生變化,如果說曾梵志早期的作品中表現主義風格的呈現是來自於年少時社會經驗的話,他的抽象表現也來自於他的社會經驗。正如《面具》系列的創作,這是在他移居北京之後所創作的。在北京,曾梵志生活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有時候甚至決定了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取向。在北京,處於社會底層的環境中,曾梵志了解到世態的炎涼,體會到城市生活的一種所謂的冷漠,他在這個時候,感覺人性有時候是需要面具的偽裝,而這些偽裝對他的心靈帶來了一些創傷,沒有太多的溫暖,只有孤獨、寂寞與冷漠。
他在這種表面的善中感受到偽裝,於是《面具》誕生了。曾梵志曾說過「今天的社會,面具無處不在,不管是保護自己還是欺騙人,都必須把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披上假面形象,人和人之間保持一定距離,無法真心溝通,這才是真正的尷尬。」其實,這也說明了曾梵志觀察力的敏銳以及思想的敏感,曾梵志在後來的創作中一般都是表現脆弱的人群。這一時期,曾梵志的作品源自他對北京都市年輕人的觀察,在這裡的每一個人幾乎都是隱藏真實的自我,他們所關注的是一種外在,匆忙的節奏讓他們失去了觀察內心的時間,這樣的環境帶來更多地是一種精神上的壓抑與無助。
曾梵志用畫筆表現出了這種緊張和壓力,他這一時期畫面多是表現一種深受束縛的、姿勢僵硬不自然的、臉上戴著白色面具的藝術形象。這些形象應該是它所觀察到的環境中人物靈魂深處的形象,他的繪畫就是一面社會的鏡子,折射出這個社會人的病態心理,帶有一定的隱喻與諷刺性。這一時期曾梵志的畫作,表現手法細膩,運用最多的就是眼神的描繪,他所繪人物眼神空洞,甚至有一種迷惑和茫然,整個畫面體現出一種悲傷與絕望。曾梵志這一時期的繪畫在用線上會運用誇張的造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感,將一種波濤洶湧的感情隱藏在畫面之下。這一時期的創作風格,其實是有一種作者的自我救贖感,曾梵志通過這種繪畫向外界表達了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曾梵志在這一時期會因為成長的環境騷動而混亂,他的藝術作品處處展現這方面性格,這也是他強烈情感的表現。
《面具》系列後期,曾梵志開始轉向抽象化表現,前面談到曾梵志在年少時期就對抽象藝術感興趣,這次嘗試也是曾梵志藝術生涯的一次轉折。曾梵志的創作更加自由,但是他遵循的是自己所制定的一種法則。曾梵志在創作中開始使用一種模糊化的處理方式,甚至是對畫面的一種破壞。「從一個較清晰的形象開始,逐漸模糊化,像彈簧一樣的旋轉筆觸布滿整個畫面,主要強調了旋轉運筆的『破壞性』的感覺,臉被筆觸分割了,實際上,他創造了一種與普遍的『他者』的凝視相關的圖像」。[2]
從他的《面具》系列中,我們可以讀到一種對於人性冷漠的諷刺,無論畫家將畫面中的人物具象還是抽象,這種赤裸裸的諷刺感在畫面中是直接表現出來的,毫不隱晦。曾梵志的繪畫將社會現實表現的十分強烈,畫面中心理與經濟現實通過人物形態表現出來,可以說,曾梵志的繪畫更像是一個社會符號的體現,通過突顯反諷的手段表現出來。
《面具》系列之後,開始出現了一種純粹抽象的線條繪畫,有著水墨畫中大寫意的筆觸,整個畫面顏色灰暗,沒有華麗的、刺激人眼球的色彩,卻也成為這一時期曾梵志繪畫的代表符號,畫面明顯受抽象主義的影響。曾梵志對抽象畫的表現在於筆觸運動,他的繪畫交織著理性和非理性,建構了一種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他的抽象繪畫也是符合邏輯遵從客觀事實的,雖然以抽象為主體,但是是以具體的細節為前提的。這一段時間內,曾梵志更多的是用線來表現這種抽象,他將刻畫的物體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表現的只是一種筆觸的繁複運動,當然這種抽象畫並沒有脫離自己的生存環境與社會經驗,畫面中仍傳達出一種焦慮與不安之感,並且在畫面中運用不穩定的線條來表現這種現象。
這一時期,曾梵志的肖像畫具有顯著的特徵就是筆觸的繁複與色彩的覆蓋,是清晰與模糊、規整與自然的結合。這樣,他的繪畫中就表現出了自由,這也是來自於他的內心反映,也就是在一種抽象性中解放自我。曾梵志認為繪畫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是畫家內心的反映,體現了畫家的主觀意識。曾梵志的抽象繪畫源於他對自然的理解,在他的抽象作品中,雖然有繁複的線,有凌亂的的畫面,但是一些簡單的場景也表現了出來,這就是它所強調的自然性與作者主觀性的結合。從他的抽象繪畫中不難看出,曾梵志不僅是一個善於觀察世界變化的人,同時也是一個善於思考的畫家。
油畫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