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光對於我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對於我這種經常晚上辦公的人來說,燈光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我賴以吃飯的傢伙-眼睛的健康,還有我的勞動成果-圖片和視頻的色彩準確性。所以在燈光這方面我是絲毫不會對自己吝嗇的,去年就購買了明基的ScreenBar屏幕掛燈。
當初購買這款千元左右的屏幕掛燈,沒有猶豫那是不可能的,畢竟我家又沒有礦。在ScreenBar之前,我夜晚辦公的照明使用過房間的吸頂燈和普通的護眼檯燈。但一段時間使用下來,兩種方案都不能讓我滿意。
房間吸頂燈的不足
房間吸頂燈自然是最省錢的方案。但是相信大家的書桌肯定不會都放置在吸頂燈的正下方,那麼問題就來了:那就是自己的身體造成的陰影。想要低頭寫點東西時,看到自己大頭的影子把桌面擋得嚴嚴實實的眼睛會覺得很疲憊,而抬頭看電腦屏幕時,強烈的炫光又加劇了眼睛的疲勞程度,總之就是很不爽。下圖就是我之前使用吸頂燈的光線,可以看到書的上半部分被我擋得嚴嚴實實,看著就很累。
普通檯燈的不足
於是我又尋找了另外一種方案,那就是檯燈。檯燈解決了身體造成的陰影問題,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多問題。首先檯燈要佔據我本身已經非常寶貴的桌面空間,如果本身顏值不夠的話還會造成我桌面的違和。看見檯燈這歪七扭八的線我就累覺不愛了。
檯燈另外的一個問題就是光線。首先檯燈無論放在左邊還是右邊,光照都是偏的。另外檯燈的對稱光線有一部分會直射入眼睛當中,極易造成眼睛的疲勞,還有一部分照射在顯示器上造成炫光,用起來也是極度不爽。所以檯燈還是比較適合學生寫作使用,對於電腦使用者來說並不適合。下面這張圖就很明顯左側過亮,而右側又有點暗了。
強烈的炫光也讓我的眼睛非常容易疲勞。
兩種方案都不行,於是我就開始尋找能夠花錢解決問題的方案。在值得買上浸泡許久,看到了很多作者的桌面上都在使用屏幕掛燈,而且首推明基ScreenBar。於是才決定購買一款來嘗試一下。
屏幕掛燈的優勢
屏幕掛燈其實已經是很久之前便有的種類,2017年由明基首創推出。由於屏幕掛燈是掛在顯示器上的,所以把對桌面的侵佔性降到了最低。而且條形的結構很容易營造出科技範兒,起到了非常好的裝飾作用。另外屏幕掛燈的光線是從正中間向下照射,保證了整個桌面中心區域的光線均勻,避免了陰影和亮度偏差等許多問題。而且我購買的這款明基ScreenBar的光線使用了非對稱的照射角度,在貼近屏幕側垂直向下照射,避免了屏幕炫光;而靠近用戶的一側則是45度斜向下照射,避免了對眼睛的直射,用起來確實舒服。
橫評對比
在我購買明基ScreenBar時,市面上並沒有其他選擇,於是本著對眼睛負責的精神只好犧牲了錢包。貴,可能是它的唯一缺點。而一年之後的今天,市面上出現了許多仿品,特別是倍思的屏幕掛燈,以百元產品的定位在網際網路上的出鏡率也很高。我突然有些好奇,想把我花了千元的明基和這些仿品來一場PK,看看我當年購買的明基到底是物有所值,還是交了智商稅。
各方登臺
在挑選了一番之後,我在不同價位的仿品之中選擇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產品。下面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首先是價格為169元的倍思無極調光屏幕掛燈。這款產品在2020年的出鏡率很高,自然是首選的對比產品,而且這個價格也做到了讓大家無腦下單的地步,那就來對比一下這款燈的表現到底如何。
第二款來自國內的小家電巨頭美的。之所以選擇它,一是因為它在169元的價位上添加了光線自動感應,二是因為在眾多仿品都和明基一樣使用了圓柱形燈柱的設計時,它比較另類得使用了方形的燈柱,為了它的這一點外觀上的創新,我決定買來評測一下。
第三款算是一個大牌了,來自德國的柏曼屏幕燈。這款屏幕燈的價格來到了600~700元的檔位,是一款無論價格還是性能上都非常貼近於明基的產品。用來對比一下細節方面的各項表現。
最後壓軸登場的自然是擂主明基ScreenBar,目前它在旗艦店的售價依然堅挺在899元,還有一款帶有獨立控制器的plus版本售價為999元。擂主的實際表現其實已經不用證明,這一年的使用下來非常舒服,但值不值這個價格,今天就能夠揭曉。
接下來我們進行三輪PK,分別是外觀與做工、配置與功能,還有操控體驗,最後再給出結論。話不多說,直接開始。
Round 1:外觀與做工
首先對外包裝進行一個簡單的對比。如下圖所示,四款產品的外包裝明基的設計最有檔次感,其次是柏曼,深藍色的設計還挺有科技感,第三是倍思,正面全透明有點小創意,最後是美的,包裝有些隨意了,材質也很差,比普通啤酒箱子的紙箱還差。
四款燈的配件都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燈體、配重夾具和數據線。
燈體
四款燈的燈柱在材質上都使用了鋁合金+ABS塑料的材質,單從顏值上來看的話,明基、倍思和柏曼不分伯仲,顏值最差的反而是獨具創意使用了方形設計的美的。方形設計讓整個燈柱看上去比較粗獷和廉價,感覺廠家只是為了追求不同而不同。
我們進一步再探索一下這幾款燈的細節,倍思使用了旋鈕的設計來調節光照亮度,旋鈕的阻尼適中,用起來比較舒服,而且接縫處設計得也比較工整,外觀上給個好評。拿起掛燈的時候聽到內部有異響,好像是裡面有個脫落的螺絲,也不知道是個別案例還是通病。
燈罩使用了不透明的磨砂材質,直觀看不出一共有幾顆燈珠。我們一會兒點亮再數。另外燈罩沒有多餘的晃動,這一點也值得肯定。
美的這款燈細節上有點沒法看了,因為顏值確實低。本身方形設計就比較粗獷,另外整體 極具塑料感的設計更是讓它粗上加粗。
最不能讓我容忍的就是燈體鬆散的做工,拿在手中搖晃就是譁啦譁啦的聲音,廉價感十足。僅僅從外觀上來說,美的這款燈就被我pass掉了。
柏曼這款燈兩端使用了尖頭造型,這在四款燈當中有點脫穎而出的味道。讓整個燈看上去很精緻。然而柏曼在細節上的做工卻不能讓人恭維,接縫處的處理十分馬虎,塑料感十足,一下子敗壞了它的精緻感,對於這個價位的產品來說有點不應該啊。
燈罩使用了半透明的材質,能夠數清楚一共有88顆雙色燈珠,配置還是比較良心。只不過半透明的燈罩同樣細節處理不到位,不太乾淨,而且同樣出現了多餘的晃動。
最後來看明基,從細節上來看明基確實要更勝一籌,設計精緻,接縫處處理的也十分細緻。觸控區域做了凹陷設計,而且使用了亮面的烤漆材質,提升了整體的檔次。
燈罩使用了全透明的設計,一共有90顆雙色燈柱,在這個價位用料不足為奇。沒有多餘的晃動,嚴絲合縫,外觀做工配得上它的價位。
配重夾具
倍思的配重夾具是直接安裝在燈柱上的,需要使用螺絲刀才能夠拆卸。比較簡單粗暴地使用了手動調節的方式,懸掛在屏幕上需要手動進行調整,不夠快速方便。另外燈柱的可調節角度很大,但選擇多了煩惱隨之而來,因為我不能確定哪個角度是最佳角度,而且角度調節的阻尼太大,單手操控是不可能的,很費勁。
美的這款燈的夾具設計有些奇葩了,單純的一個小夾子,沒有考慮到我這種曲面顯示器後背用戶的心理陰影面積。從下圖就可以看到,夾子只能夾到顯示器很小的一塊邊。
柏曼的配重看上去還是很精緻的,但實際用上去才知道,這個配重就好比我們的闌尾,只是個擺設。太小太輕,力道還沒有夾具的效果好完全起不到平衡和支撐的作用。
下面又輪到明基登場了。折騰完前幾個再換回明基,一個詞,舒服。它的配重夾具的彈性設計確實是那種只要往顯示器上輕輕一放就能夠自然穩定的平衡設計,非常方便和安心。細節依舊是足夠用心。
數據線
四款燈當中,明基、柏曼和美的使用了Micro USB接口的數據線,只有倍思使用了Type-C。Type-c的好處是可以直接盲插,還是比較方便的。不過對於不常插拔的屏幕掛燈來說,這一點倒是沒有太大關係。
Round2:配置與功能
配置與功能方面,從以下幾個硬性指標來進行對比。
首先是亮度和顯色值。在可以調節的情況下,亮度自然是越高越好。亮度越高,燈珠的能力越強。顯色值能夠反應在光照下顯示器顏色的還原程度,對於電腦用戶來說無論是修圖、視頻剪輯還是平時看電影娛樂放鬆都十分重要。
第二是色溫的調節。色溫可以根據用戶的喜好來調整光照的氛圍,同時還能夠起到防藍光的作用,色溫調節越精細越好。
第三是防止頻閃、反光和炫光。這三項都是為了緩解眼部疲勞而需要的功能,做的越好使用起來越舒適,對於用眼健康也十分重要。
亮度與顯色值
在倍思和美的的商品詳情頁上我沒有找到關於亮度的描述,但實際使用起來感覺亮度不高。柏曼的亮度為230LM,明基亮度為500Lux。下圖是四款燈在顯示器頂部距桌面50cm處最大亮度的實際對比。從左到右依次是倍思、美的、柏曼和明基。
從圖中可以看到,倍思和美的的亮度明顯要比柏曼和明基弱一些,尤其是美的亮度與其他幾款有肉眼可見的差距,而柏曼與明基的亮度都不錯,基本不分伯仲。
顯色值是我非常關注的一點,因為平時會修圖,對所有東西的色彩很敏感。倍思和美的同樣完全沒有提到顯色值的概念,柏曼和明基在顯色值上都宣傳為大於95%。從上圖顯示器中的畫面也可以看出,倍思和美的照射下的畫面有點發白,而柏曼和明基則更加鮮豔生動一些。
色溫調節
倍思、美的和柏曼都提供了三種色溫模式,分別是白光、暖光和混合光。其實就是通過讓不同的燈珠發光來實現的,並不能獨立調節色溫,局限性比較大。
而明基ScreenBar則凸顯出了強大的實力,支持8級色溫調節,而且可調範圍也是最廣的,從2700K到6500K,讓自定義的選擇更加豐富。
頻閃、反光和炫光
四款燈都具備了防止頻閃的基礎能力。通過手機的拍照畫面可以簡單的判斷是否存在可視頻閃。
四款燈也都使用了內磨砂的亞克力燈罩,這是為防止眩光而設計的,區別在於材質的透明度不同,磨砂燈罩可以減少眩光,但磨砂罩也會導致光線發散,無法呈現非對稱光型。明基使用了全透明,通過設計折射角度呈現非對稱光型,並減少眩光。倍思和美的使用完全不透明的磨砂材質,柏曼使用半透明的磨砂材質。這借鑑的方向好像有些跑偏了,讓我們看看實拍效果。
從左到右依次是倍思、美的、柏曼和明基,從下圖可以看到,倍思的炫光現象非常嚴重,夜晚使用會比較刺眼;美的和柏曼相差不大,表現稍好一些,而明基則完全沒有炫光,確實厲害。
在防止屏幕反光方面,倍思和美的都不具備非對稱設計,而柏曼和明基都使用了非對稱光學設計,光線不會照射屏幕,也就不會造成屏幕的反光。下圖中倍思和美的圖片發白一方面是顯色值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存在屏幕反光的現象。
Round3:操控體驗
倍思這款燈使用按鈕和旋鈕的形式操控,上手很容易。使用按鈕控制開關和光源切換,實際感受下來並不是很靈敏。應該是按鈕內部的薄膜有點厚,有一定機率沒有觸發按鍵操作。而旋鈕的使用感受則要好上很多,無極調光很均勻,這個要給好評。
美的這款燈的無極調光功能就是個擺設,因為長按開機鍵調節時,最大亮度和最小亮度的切換過程只需要2秒鐘,根本無法做到在2s當中鬆手設置合適的亮度。這款燈在三款仿品當中是體驗最差的一款。
柏曼這款燈反人類的使用了觸摸的長按操作來進行亮度和色溫的調節。當你看到我把手放在顯示器上面一動不動時,你就知道我是在調光就好了。這個操控實在是太難受了。
而明基是操控起來最舒服的一款,所有操控都由短觸來完成,而且反應靈敏,識別率高。
寫在最後
屏幕掛燈算是明基首創,在2018年時在值得買就有人分享過。現在越來越多的廠家跟進,現在小米也算是進場了。
市場越來越大,但很多新人也許就會詢問:屏幕掛燈到底是做什麼呢?作用有兩個:1.是為了照明不好的環境給視野裡提供足夠的亮度,讓眼睛不會因為亮暗差而疲憊。2.是為了給電腦桌面提供照明,讓人進行閱讀/繪畫/工作更方便。
簡單來說:它是更適應電腦桌的檯燈。
經過了今天的全方位對比,如果再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我依舊會選擇購買明基。品牌溢價當然存在,但無法否認,它依然是體驗最好的。明基作為屏幕掛燈的首創者,並沒有為了成本考慮而犧牲用戶體驗。群眾的眼睛也是雪亮的,明基同樣也得到了用戶的積極反饋,提到屏幕掛燈,明基已然成為了行業的標杆。
幾款仿品借鑑了明基的設計,自然能夠解決一定的用戶痛點。但體驗上自然是有些差距,這讓我想起了與明基非常相似的戴森。無論多少仿品,體驗始終無法超越原創。但是從長遠看來,肆意的仿造無論是對用戶的身體還是對於行業的良性競爭都是一種傷害。
最近人們常說「天下苦明基久矣」,一方面確實明基屏幕掛燈的價格稍微貴了一點,但更多的是整個行業的創造力匱乏。而明基作為首創,其實是造福了整個行業和用戶的。讓其他品牌有了可以借鑑的模板,讓用戶知道了屏幕掛燈的最佳體驗是什麼樣的,而不會輕易被仿品所欺騙,認為屏幕掛燈「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