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寒門之路:從一窮二白的農村女孩到女博士

2021-02-18 新華網思客

我八十年代初出生在一個一窮二白的農村家庭。30多年過去了,我從那個貧瘠的小村子裡走出來,初中開始住校,高中、大學、研究生、博士生再到國家機關工作,這一路走來,經歷了漫長的一段路程。

在我和雙胞胎妹妹出生之前,家裡已經有三個哥哥。


人窮並不會多種樹,更大的可能是多生孩子,人多力量大,說不定哪個孩子有出息了能帶領一家人脫離苦海呢!


所以,當時周圍的家庭都是四五個孩子。偏巧我和妹妹要出生的時候開始計劃生育政策,把我和妹妹當成超生了兩個孩子收罰金。


本來就窮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院子裡跑得雞,圈裡的豬,都趕走了,連吃飯的桌子都抬走了。


家徒四壁,還帶著五個嗷嗷待哺的孩子。要不是周圍親友的接濟,父母親幾乎要帶著我們去要飯了。


叔叔給了父親四十塊錢,姨媽送來了一些曬乾的地瓜幹和小米、醃鹹菜。一家人終於得以活命,我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長大的。


三十年後,我們兄妹五人幾乎都受到了高等教育成為公職人員,我家也成了遠近聞名的高學歷家庭。

父母只做了兩件事:堅持讀書,不準娛樂

父母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卻都懷揣著遠大的讀書夢。

但在他們讀書的時代卻沒有讀書的機會,只接受了基礎教育就匆忙進入生產隊掙工分養家餬口。

讀書,對他們來說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父母把讀書的希望寄托在我們身上。

等哥哥們都高中畢業要去讀大學了,大學畢業生開始自己找工作,國家不再分配了。

「你把孩子都送出去讀書,以後找不到工作怎麼辦,不是白瞎這功夫了?」這是識時務的村裡人,早早地讓孩子回來幫忙幹活。

「不怕!就算他們以後出去掃大街,他也是識字的、上過大學的!」

父親就是有這樣一股子倔勁兒,認準了一件事,不回頭。

從小,只要我們兄妹在讀書,或者寫作業,家裡就會很安靜,媽媽做飯都輕手輕腳,怕擾了我們。我們也從沒有像小夥伴們那樣被使喚著幹農活兒,所有的目標,就是把學上好。

「你們以後都不要像我和你媽,面朝黃土背朝天靠力氣吃飯,你們要靠知識吃飯」,父親這樣教誨我們。

於是,從小我就知道將來我要靠知識養活自己。

因為怕影響我們學習,我和妹妹十八歲之前家裡沒有電視。有時候在外面偶爾看到別人玩撲克牌,也拿一副回家,被母親毫不猶豫地扔進灶爐裡。

現在我日常生活裡不看電視,不會打撲克,不認識麻將。

我的業餘消遣就是看書寫字,這是從小養成的習慣,不會在娛樂上花費時間。

在我小學和初中的時候,有很多成績不錯的同學,而他們初中畢業就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開始外出謀生。我和他們的不同之處僅在於,我一直在堅持上學。

記得讀初中的時候,同村裡一個也在讀初中的女孩的媽媽專門來找我媽媽:「你知道嗎,這孩子一個月要花五塊錢哪!我真是不想讓她再上學了。你怎麼能忍得了他們花那麼多錢?」

果然,這女孩早早就退學出去打工了。當時我們上學是家裡送糧到學校換成糧票,一個月五塊錢是包括吃菜買本子買筆在內的全部生活費。

大部分女生很少買菜吃,每星期回家都從家裡裝些鹹菜,就著糧票換的饅頭和稀飯,就是一頓飯。

我的父母雖然也是寒門,但他們出於種種原因,一直對我們強調受教育的重要,並願意用微薄之力給我們提供這樣的機會,我們的人生便與周圍人有了不同。

雖然窮,但給你選擇的自由

從小學到高中畢業,家裡給我買過唯一的一本課外書,是母親在書攤上花四毛錢買的一本簡裝版《新華字典》。手掌那麼大,厚厚的,我一直用到高中畢業。

小學的時候我很淘氣,並不是學習好的孩子。父母雖然一直對我們強調「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但他們太忙太累了,要供五個孩子讀書吃飯,讓沒有一技之長效率低下的他們疲於奔命,根本顧不上再關心我們的學習。

小學裡父母對我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作業寫了沒有?」

考試不好的時候,父親就會在餐桌上罵我們一頓,再不好好學習就跟你們斷絕父子/父女關係!然後扒拉幾口飯匆匆離開,他只有吃飯的時候有空罵幾句。

小學畢業後,已經有很多同學不上學了。這讓我開始意識到自己學習的機會來之不易,於是初一我就開始發力學習,成績很快就開始名列前茅。到了初三,已經開始拔尖。

那個時候女孩子初中畢業可以考師範,以後當小學老師。當時跟我一樣成績不錯的女孩都被家裡人報了師範,這樣不僅上學不花錢,還能早點工作補貼家用。

多年以後我才知道,我當時沒跟家人商量就報考了縣裡的重點高中,其實是很離經叛道的。但父母什麼也沒說,成績考下來後他們還很高興,給我準備了行李和學費,送我去了高中報導。

高中裡開始臥虎藏龍,全縣的學生都集中在這裡。這中間除了縣城裡來的條件不錯的學生,也有很多像我這樣從下面鄉鎮考上來的。我記得很清楚,在初中以第1名考上高中的我,高一開始的全校排名是184。

那也是一段艱苦卓絕的日子,到了高二的上學期,我已經是全校的第二名。我們高中雖然是縣裡的重點中學,採用的仍然是題海戰術。我們每個月才能回家一天,其他時間全部在學校,早上5:40起床,晚上9:40宿舍熄燈就寢,其他時間除了吃飯就是在教室。

縣城裡條件好的孩子父母會隔三差五的送飯過來。農村的孩子仍然是父母送糧到學校換成糧票,從家裡帶鹹菜。

就這樣,到高三的時候,我以超過重點大學分數線50分的成績考上了大學。報高考志願的時候,我又一次展示了我不管不顧的特點,親戚們想讓我上師範大學,給家人減輕負擔。可我卻報了一所重點大學的熱門專業,通信工程。

父母還是什麼都沒說,開始給我準備上大學的行李和學費。當時上大學的學費每年2500,住宿費500,加上生活費每學期1000左右,全年的花費5000元。這對一個農村家庭來說也是不小的負擔。哥哥們當年分別報考的公安和稅務,妹妹自己選擇了師範院校,幾乎不花錢,本來已經解脫的父母親,因為我的選擇再一次開始節衣縮食的生活。

大學裡我仍舊努力讀書學英語,把所有能考的證書都考了下來。很少買衣服,學習用的書都是從圖書館借閱,努力拿獎學金,去階梯教室看1塊錢一場的英文原版電影,保持最簡單的生活和最少的開支。

從讀研究生開始我就不再花家裡的錢。為了做到這一點我也付出了代價,那就是沒有報考自己心儀的學校,而是為了公費讀書考了外校。

後來讀博士的時候,已經認識了男朋友,現在的娃爸,並且在讀博士的時候結了婚。

在我人生的所有關鍵時刻都是自己做的決定,很少同父母兄妹商量,父母給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雖然家庭條件並不好,但我卻擁有選擇的自由。

寒門,「寒」在哪裡?

說來奇怪,我從來不覺得自己來自農村有什麼好自卑的。雖然我過著簡單的生活,但這是我的選擇,我也不覺得所謂的豐富生活有什麼好羨慕的。即便現在已經三十多歲,算得上衣食無憂,我仍然過著簡單的生活。

而很多人所強調的,農村孩子缺乏的見識、談吐、交際能力,我不覺得那有什麼。現在的社會網際網路這麼發達,哪還有見識淺薄的人?況且見識可以從書中得來,「腹有詩書氣自華」,談吐會隨著見識的增長而改變,而所謂的交際能力,等到需要的時候自然就能練得出來。

所有這些,都不是能打敗你的原因。

唯一可以打敗你的,除了年少追夢的過程中父母的撤退不支持,就是你自己的不努力。

在年少時期父母的支持至關重要。我認識的一個同學就是例子,他屬於物理天才,我這麼說一點都不過分,他拿遍了物理競賽的獎項,連老師都對他的物理概念甘拜下風。他在南京讀大學,物理專業。因為有軍校在他剛一高考完畢就給他發了通知書,但他因為太喜歡物理而拒絕了軍校。上軍校是免費的,他的父母為此大發雷霆,斷了給他的學費供給。

他艱難的維持了兩年,自己申請助學貸款,每日不停地打工維持生活,疲於奔命,對理想的追求也漸漸地湮沒在對生活的掙扎裡。終於在大二的時候拋棄了他喜歡的物理專業選擇了就業。

現在的他沒事就翻物理書,如《果殼裡的宇宙》、《流體力學概論》,而他的物理夢卻徹底的斷送了。他有時不無感慨地說,現在一個月的收入夠那時花二十年,可當時就是沒辦法繼續。

所謂的寒門,就「寒」在因為物質匱乏而造成的短視,並因此而斷送的精神追求裡。

沒有所謂的階層

現在很多人都說階層固化,我一直都很納悶這個概念。小的時候,我肯定是屬於社會的最底層,那現在呢?我屬於哪一階層?

現在我的家庭在北京還算不錯,孩子爸爸努力地為我們奠定了物質基礎,家裡也小有一些財產,可我們仍然過著簡單的生活,在教育上大力投入,生活上節約不浪費。

舉個例子說吧,我們可以讓孩子去上1萬塊錢一個月的國際幼兒園,但我家從來不剩飯,去超市買菜都提前確定買到哪一餐,幾乎從來沒有扔過任何食材,合理安排膳食不吃剩飯剩菜,也沒有倒過剩飯剩菜。

我有能力找保姆帶孩子,但我雖然工作繁忙仍堅持親力親為,和愛人用一己之力把孩子帶大,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我可以做完自己的工作之後就安逸的享受生活,可我仍然想著能突破自己,找到那個不一樣的自己。

三十多年的「寒門」之路告訴我,人生要不斷進取,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努力。

其實在我的意識裡沒有所謂的「寒門」,只有短視的不願付出的原生家庭;也沒有所謂的「貴子」,物質條件的富貴不能稱為高貴,只要你在當前的條件下做到最好,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每天都在努力超越昨天的自己,你的靈魂就是高貴的。

誰說寒門難出貴子,我覺得現在的我,很自信。

來源:中國經濟學人

小提示:長按下方圖片,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新華網思客。

因為每一天,我都在努力。

相關焦點

  • 從一窮二白的農村女孩到女博士:我的寒門之路
    我八十年代初出生在一個一窮二白的農村家庭。三十多年過去了,我從那個貧瘠的小村子裡走出來,初中開始住校,高中、大學、研究生、博士生再到國家機關工作,這一路走來,經歷了漫長的一段路程。在我和雙胞胎妹妹出生之前,家裡已經有三個哥哥。
  • 15歲被北大錄取的女孩,從留守兒童到寒門貴子背後的痛
    熊軒昂:我覺得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了。我是普通家庭長大的,但是衣食無憂,父母都是知識分子(都是外交官),而且在北京這種大城市,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到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可能是外地孩子或農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這種東西讓我在學習的時候可能相對來說能走一些捷徑。
  • 留守女孩考上北大考古系,揭秘寒門學子逆襲之路
    相信很多父母也像我一樣,對這個考上北大考古系的留守女孩感到好奇。在如今的教育環境和條件下,很多人曾斷言:寒門難出貴子。但這個留守女孩卻創造了奇蹟,就像峭壁裡頑強的小草一樣,讓人驚豔、讓人動容。作為家庭教育工作者的我,也不禁產生了很多疑問。
  • 寒門子弟,憑什麼考公務員?
    寒門子弟,憑什麼考公務員?先說答案:因為公務員是寒門子弟逃離農村、紮根大城市、擺脫貧困、跨越階層的最好職業。我不談大道理,只談寒門子弟在大城市紮根必然面臨的兩個現實問題及解決辦法:一是買房;二是結婚。他和妻子都是農村人,家裡一窮二白,一分錢出不了。首付,就來自於銀行卡。現在各大銀行都對公務員推出利息較低的信用貸,每個銀行給出的額度在10-30萬不等,每個人的總額度差不多有50多萬,也就是多辦幾張卡的事。當然,當時還沒有規定不能流向房地產。所以,他們直接透出來,付掉就完事了。而且,他們的公積金餘額加起來有20萬左右,買完房可以直接支取。
  • 「寒門難出貴子」的時代困境與逆襲之路
    劉玲認為寒門是指經濟基礎薄弱的家庭,一般多處於相對城市而言的農村偏遠地區,也包括城市的貧困家庭[3]。有學者把寒門默認為農村生源,如劉鵬通過對農業大學農村生源銳減現象的觀察,認為社會文明的發展使得「寒門」之路被堵,寒門子弟成為「貴子」的機會也就隨之遇阻[4]。劉堯認為清華北大對農村考生進行政策傾斜[5],「寒門學子」能更多地圓夢北大清華等知名高校。
  • 清華農村生源比例上升,給寒門學子「鯉魚躍龍門」的機會
    據相關統計:今年清華大學錄取的本科新生裡,來自西部地區省份的學生約佔26.6%,農村及貧困地區生源佔20.2%。相比過去幾年,這是清華新生來自農村地區者比例最高的一年。面對輿論場上熱傳的「寒門難再出貴子」一說,這一數據給大量寒門學子更多希望,也讓更多人看到名牌大學的長遠眼光與包容態度。
  • 寒門女博士相宜,學歷造假?日漲粉500萬?整容賣人設?
    寒門女博士相宜爆火短視頻,揭開社會人背後醜陋遮羞布寒門女博士相宜,原名為張婷,是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的工科博士,著名的建築老八校之一,學校的綜合實力在眾多普通大學中,仍屬於比較優秀的存在。她在短視頻中介紹,自己是碩博連讀,一共讀了七年,這七年基本都是靠著國家的資助和個人的打工才走到今天。淳樸、清純的寒門女子形象,一瞬間火爆網絡。
  • 「寒門出貴子」越來越難,985、211中的農村學生佔比越來越低?
    這就是當時農村的升學率,和小學、初中同學聚會的時候,發現上個大學的一百多人裡僅有為數不多的幾個人。再說說感想,為什麼寒門難出貴子?我從一個村、到了我們縣、再到了廣州這樣一個一線城市上學,我發現,我與同齡的人差距非常大。我上大學之前從來沒有出去旅遊過,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甚至高中,父母一直在外務工。我所缺失的家庭教育,還有經濟巨大差異下的學校教育,都是很難逾越的鴻溝。
  • 清華農村及貧困地區生源佔兩成,寒門仍能出貴子
    清華農村及貧困地區生源佔兩成,寒門仍能出貴子2017年,當北京高考狀元熊軒昂說出「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時,很多人都在哀嘆階級固化,為寒門再難出貴子而嘆息。2020年,清華大學共錄取內地學生3500餘人,其中,來自西部地區省份的學生約佔26.6%,農村及貧困地區生源佔20.2%。很多人又歡呼雀躍,為寒門仍能出貴子而愉悅。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高考以676分高居湖南文科第四名,被北大考古專業錄取,屢次登上熱搜榜。一名山村女孩,靠自己的努力,勇敢地闖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 寒門女孩畢業典禮發言刷屏:寒門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甘於寒門
    1寒門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甘於寒門前段時間,一位寒門女孩清華畢業典禮發言上了熱搜。她叫張薇,個子小小,站在講臺上,柔弱但堅定地講述了自己作為寒門學子在求學中遭遇挫敗而奮起逆襲的故事。同樣作為寒門的我,感同身受她成長過程中無數揪心的經歷,驚豔於她的迎難而上的勇氣與鳳凰涅槃的蛻變。她說:「我們都曾經歷各種各樣的困難挫折,曾在漫漫長夜中苦苦思索,在無人的角落裡放聲大哭,但只要咬牙堅持,生活就會給你驚喜。
  • 我,農村寒門子弟,考上公務員後,親戚朋友態度發生了很大轉變!
    最近和一位條友聊天,他說他來自農村,家裡條件不算太好,算是寒門子弟,自從他考上老家縣城的公務員後,親戚朋友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以前看不起他的人一些,現在對他比較客氣。其實,現在的人們都比較現實,確實存在他說的這種現象,農村的寒門子弟考上公務員後,生活以及各方面都會發生很多變化:一是社會地位的變化。公務員的社會地位還是比較高的,比較受人尊敬,農村子弟一旦考上公務員從事公職,在大家的固有印象中,算是端上了鐵飯碗,就是吃「皇糧」的人了,社會地位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 都說「寒門難出貴子」,可今年「寒門學子」卻集體爆發,原因是?
    今年的寒門揚眉吐氣了相信大家都還記得2017年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的一番話: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大學,而像我這樣的中產家庭,還在大城市,有很多得天獨厚的條件。來自農村的趙桂寧,被清華錄取後,為了不給家裡添負擔,到一家工地「搬磚」。
  • 寒門女孩清華畢業感言,我聽出了人生三大真相
    前幾天,「寒門女孩清華畢業典禮發言」在網上掀起了軒然大波,在成片的娛樂新聞中,儼然一股清流。女孩名叫張薇,來自甘肅的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在清華大學2019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作為唯一一位本科畢業生代表進行發言。她舉止之間,透露著西北人的樸實;但言語之中,卻自有穿透人心的力量。
  • 做到這十點,寒門也能出貴子!由北大考古女孩鍾芳蓉所想
    」這是今年高考成績揭曉後她給大家留下的一系列印象,在全世界都唱衰「寒門出貴子」的腔調中,寒門女孩鍾芳蓉考取了湖南省高考文科第四名的好成績,不僅如此,她還破天荒地報考了以往高分考生無人問津的冷門專業--北大考古,這讓我不禁想到了同是出自寒門,來自農村,又同樣考取北大中文系的河北棗強縣女孩王心儀。
  • 農村老話「燕知寒門,狗知新婿」,什麼意思?農村土狗真有靈性?
    這句話主要是襯託農村土狗的靈性的,有一定的道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怎麼說呢?燕子怎麼區分寒門俗話說「燕子不進苦寒門」,燕子在農村通常是被視為吉祥鳥。過去不管誰家房梁上有燕子築巢,人們都會去保護它們,不去傷害它們。說實話,有燕子築巢,房屋內通常會被弄得很髒。
  • 寒門再難出貴子?
    又是一年開學季猛然想起求學之路已二十載父母期盼的眼神久久不能忘懷生於普通的農村家庭父母皆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教誨之情,牢記於心今以新的身份入學雖非貴子,但實屬寒門和城市的孩子站在了同一起跑線我想我和他們是一樣的陽光下做人,風雨中成人我想可能寒門學子求學之路雖艱辛但只要足夠努力,亦能站在山之巔,揚聲長笑
  • 清華女博士畢業後,回歸農村種地11年,如今年收入800萬
    這位清華女博士畢業後,毅然決然的回歸農村種地11年,在大多數人不解而又嘲諷之後,她又帶來了新的變化,如今年收入800萬。這位清華大學畢業的女博士就是石嫣,出生在一個小康家庭的女孩,她人生中的前二十幾年,從來沒有經歷過任何的苦惱,不論是家庭還是學業,總是順風順水,充滿機遇。
  • 清華女博士畢業後,回歸農村種地11年,現在年收入800萬
    這位清華女博士畢業後,毅然決然的回歸農村種地11年,在大多數人不解而又嘲諷之後,她又帶來了新的變化,如今年收入800萬。這位清華大學畢業的女博士就是石嫣,出生在一個小康家庭的女孩,她人生中的前二十幾年,從來沒有經歷過任何的苦惱,不論是家庭還是學業,總是順風順水,充滿機遇。
  • 寒門難道真的難出「貴子」嗎
    寒門不僅僅是指老少邊窮地區農村孩子還包括現在城市裡沒有相應的政治背景經商背景的孩子。貴子自古以來金榜題名時,榜上有名即為貴子。鍾芳蓉的故鄉,湖南省耒陽市餘慶街道同仁村,是一個低山和丘陵起伏的邊遠貧困山區,土地資源供過於求,為了養家餬口,村裡的年輕人在結婚生子後大多是踏上外出打工之路。
  • 逆襲,寒門子弟成功的唯一出路
    在這方面有一位逆襲成功卻又「離我們很近」的寒門學子,她就是——高分逆襲北大的寒門女孩劉媛媛。劉媛媛,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是在一次刷頭條時,一篇《寒門貴子》的演說視頻中,那位抑揚頓挫、慷慨激昂的短髮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