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分心策略|別急著趕走那隻「白熊」

2020-07-28 青春期手冊
孩子的分心策略|別急著趕走那隻「白熊」

文|橙子媽媽

1.

一則留言

一個十歲的女孩給我留言:

「我現在在練習奧數競賽,信息競賽還有很多別的競賽,可是就在這一個最應該抓緊時間的時候,我總是想玩兒手機。

我其實是一個很自律的人,也很會集中精力的做一件事情,可是現在我一下子覺得我很想要在玩兒手機的時候把我所有的壓力都給摔掉。

但是我不能玩兒那麼多手機,因為是在浪費時間...您有一些用來解壓的別的方式嗎?」

孩子的分心策略|別急著趕走那隻「白熊」

這個孩子有著特別好的自我洞察,也很真實地反映出了很多孩子在遇到類似問題時的兩難處境。

我們常常羨慕那些「別人家」的孩子,自律、主動性強、有自己的想法、專注、懂得堅持,似乎一切都那麼完美。然而他們和所有孩子一樣,並不是生活在真空裡,他們也會遇到和大家同樣的問題,會面臨外來的誘惑,會有倦怠,有想要鬆懈的時刻,在困難面前也會沮喪。但他們普遍有著一些共同的特質:在困境面前,懂得自我剖析,積極調整,不停止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法,從不放棄。

孩子的分心策略|別急著趕走那隻「白熊」

2.

白熊實驗

在著名的「白熊實驗」裡,被試被要求在五分鐘內「閉上眼睛,不要去想一頭白熊」。當越是告訴自己不要這樣去做,想起「白熊」的頻率就越高,「白熊」的形象也越根深蒂固。心理學上把想要忘記的事稱為「白熊」。

實驗得出一個結論:越是讓自己不要想、不要做的事,就越會忍不住去想、去做。

手機就是孩子們的「白熊」,在他們沉溺其中之前,我相信每個孩子都做過或多或少的思想掙扎,並不想讓自己真的被裹挾其中。畢竟在幾乎所有的家庭裡,孩子在手機的使用上,都未被給予充分的「自由」。但有限的自由造成的心理稀缺,讓他們欲罷不能。

孩子的分心策略|別急著趕走那隻「白熊」

父母的要求,以及自己向好的初心,都會對手機使用的需求造成壓抑,壓抑「白熊」時,他們對自己說:不要用手機,堅決不要用手機。但這恰恰強化了「手機」在大腦中的形象。

正如上面的案例裡,這個孩子所說的那樣:我想調整,我越是告訴自己不要玩,似乎越是做不到。

孩子的分心策略|別急著趕走那隻「白熊」

3.

自我分心

有些孩子在「眾多的誘惑」裡沉迷,另外一些卻成功地跨過了一道道坎,並從艱難困苦裡收穫了豐富的體驗。

一方面,孩子的自制力水平存在差異,但是有限意志力決定了那根繃緊著的神經不可能一直處於良好工作狀態,每個孩子都會面臨懈怠。造成孩子間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庭給予了他們怎樣的情感支持。在某種程度上,父母的姿態決定了孩子的狀態。

孩子的分心策略|別急著趕走那隻「白熊」

面對「白熊」,壓抑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上面案例的女孩在面對某個壓力時,可能有10種不同的解壓方式,而使用手機只是其中一種,我們要做的是不要限制其他9種的可能性。我們面對手機的姿態,是它和其中9種方式一樣,並沒有什麼特別,不用強化,不用壓抑,當我們在使用手機這個方式來解壓時,也不用自責。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通過「自我分心」來拓寬自己的「渠道」面,挖掘自己的熱愛,尋找積極的分心物,體驗讓自己輕鬆、愉悅的感覺。這個「分心物」,建議是和自己能力、興趣相匹配的,不能過於簡單,也不能太複雜。

比如,你不能要求一個沒有運動細胞的孩子通過長跑來解壓,而彈吉他可能是更適合他的方式。當他有能力去閱讀更高水平的著作,「小兒科」也不能讓他達到解壓的效果。

孩子的分心策略|別急著趕走那隻「白熊」

4

成人間的對話

孩子不會突然就理解「自我分心」的應用,也不能概念化「白熊實驗」的理論,他們更多地對飛速成長中的自己感到迷惑。父母要做的,是幫助他們了解自我,從而調動自我的力量去解自己這道題。

迷惑的孩子表現出兩種不同的類型:

(1)不明白自己到底怎麼了,困惑的是什麼,只感覺一團亂,無法理清,也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取而代之的是長久的沉默,或者間歇的憤怒;

(2)可以清晰地分辨自己的困惑來自哪裡,但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會積極「自救」,在語言的表達上也佔據優勢。

孩子的分心策略|別急著趕走那隻「白熊」

不同類型的孩子,都可能遇到同樣的問題。在青春期階段,孩子的新舊問題往往會集中爆發。父母要做的,不是恐懼這些問題的出現,或者掩耳盜鈴否定它們。越否定有問題這個想法,問題這隻「白熊」就會以更強壯的身姿出現。問題也是機會,是通向成熟的闖關密碼。

良好的親子關係,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交流奠定了基礎,這尤其在青春期階段至關重要。但是好的親子關係並不是指一直的風和日麗,它們也會經歷猛烈的狂風暴雨。每次和兒子爭論之後,我都發現我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又加深了一些,而他也從中獲得新的認知。有時候,我們都會很保護,很珍惜這樣的方式。爭論不一定是壞的,當我們把孩子真正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像對待成人那樣認真聽他在說什麼,我們會很驚喜,原來那個小孩已經長大了這麼多。

當他感覺到自己可以像成人那樣和父母對話,在行動上,他也會努力去學習當一個「成人」。比如學習你想引導他的方法,比如不再強迫自己趕走那隻「白熊」。

孩子的分心策略|別急著趕走那隻「白熊」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作者:橙子媽媽。資深媒體人,家有青春期男孩一枚。專注研究青春期身心發育、親子關係、情緒管理。「做終身學習的父母」踐行者。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是聽不進家長的話?「白熊效應」在起作用
    「白熊效應」的作用1、什麼是「白熊效應」「白熊效應」又稱反彈效應,源於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實驗。實驗一開始,丹尼爾·魏格納就明確要求參與實驗的人不要想像一隻白色的熊。結果這些人腦海裡就立馬只浮現出一隻白色的熊,根本不假思索,思維自然反彈出來的結果。
  • 為什麼你越是說不要,孩子越是要做?白熊理論告訴你真相......
    神奇的實驗結果顯示:無論你在想什麼,你的念頭會時不時拽著你,想起白熊。這就是心理暗示的強大效應:你越不想要的事物,反而越會佔據你的思想;你越想要趕走的念頭,反而以更強烈的方式呈現在你的腦海。還好我平時說話不多而且簡單,所以能迅速回憶起對崽崽所有的交待。每天早上,崽崽打開電腦時會告訴我:&34;。
  • 城市的一角,有家白熊咖啡廳,經營他的主人是白熊
    我一直說自己喜歡上潤的契機是黑執事的見面會,但真的對福山潤感興趣的瞬間卻是白熊的的第一集。怎麼可以有那麼軟的聲音啊。對就是因為這個聲音我變成了panda笨蛋。所以我想如果當時沒有在b站點開白熊的界面的話,此時此刻我將不在這裡。
  • 實用的育兒心理學效應 ——「白熊效應」
    到了這個階段裡的孩子,越是和他們說「不行、不要、不可以做什麼」,他們只會更叛逆,越來越難管教。其實,不止是2-3歲的孩子會這樣,6歲孩子,青春期孩子也是如此,哪怕是成年後的我們,不論是自己或是別人說「不要去想」或者「不要去做」時,都會誘發內心的一種牴觸情緒。大家可能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有時越是想要忘掉越是反覆回憶,越是告訴自己要睡著,越是睡不著。
  • 白熊效應:一個「不」字,可能會毀了你孩子的一生
    這一切都來自於國外的一個心理學實驗:白熊效應。 美國一位心理學教授,叫丹尼爾魏格納,他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他在一堂心理課上,他要求參與實驗的學生們,在課堂上規定的十五分鐘之內,可以隨意想任何東西,但是絕對不要去想白熊。實驗結果是,所有人的腦海裡都有了一個強烈的白熊形象。而且幾乎所有的人都無法控制自己不去想白熊!
  • 父母越禁止,孩子越要做?了解「白熊理論」,讓孩子改掉壞習慣
    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會對孩子說&34;:不能看電視、不能吃零食、不要玩手機……但是父母越禁止,孩子就越要做,難道是叛逆期到了?其實,&34;這個現象,跟一個心理學理論息息相關,那就是白熊理論。什麼是白熊理論?
  • 為啥「你越不讓,孩子越要幹」?家長是時候了解「白熊效應」了
    其實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件非常有趣的問題,那就是我們越不讓孩子去做什麼事情,那麼孩子就越是容易去做怎樣地事情。而且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父母根本就找不到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這也成了很多父母的心頭之病。在王先生的眼裡,孩子一直以來都是不聽話的,而且他根本就不知道該以怎樣的方式才能夠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 「白熊效應」:孩子有時候愛「唱反調」,或許只是無心之失
    家長說「不」,孩子越愛唱反調,很多時候是因為家長的「指令」在孩子腦海中呈現的形式並不是家長所期望的,孩子對家長的指令存在著理解上的誤差,我們可以藉助「白熊效應」來理解。哈佛大學的丹尼爾魏格納教授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們的腦海裡不要想像一隻白熊,但是實驗結果卻表面,當教授越不讓他們想像這隻白熊,他們的腦海越會出現白熊。
  • 越禁止越叛逆,了解「白熊效應」你就不會再命令孩子「不要」了
    若是弄明白「白熊效應」,這事兒還真不能怪罪孩子。白熊效應又稱白象效應、反彈效應,源於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一個實驗。1987年,丹尼爾·魏格納把志願者分為三個組,然後給他們播放關於白熊的影片,影片長約50分鐘。看完影片後,他分別對3組志願者說「你們要記得那頭白熊哦」「你們可能會喜歡上那頭白熊」「你們千萬別去想那頭白熊」。
  • "白熊效應":孩子愛和父母唱反調,大多是因父母總說"不"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周先生讓孩子不要玩打火機,他就是要玩打火機。因此,周先生也很納悶,為什麼自己的孩子那麼喜歡唱反調呢?很多父母應該都有過周先生這樣的經歷,自己讓孩子千萬不要做某些事情,但他們卻按捺不住躁動的心,瞞著父母去嘗試。尤其是在電子產品方面,孩子更容易無視父母的話。父母不讓他們玩手機電腦,他們就偏要玩,甚至還自己偷偷去網吧。
  • 孩子做作業一會兒就分心?你只知道埋怨,卻不懂他的大腦
    如果說有哪一件事可以瞬間逼瘋一個老母親,陪孩子寫作業一定可以排前三! 為什麼孩子寫作業普遍磨蹭又分心呢? Korb博士說,我們希望孩子們能保持專注,安靜穩坐,不要分心,這幾乎是要求孩子一夜之間前額葉發展完畢,但我們孩子的大腦發展還沒到位,他們還沒有準備好。 在美國,很多學校在高中之前不設代數課程,就是因為很多孩子在大腦發展達到一定水平之前,是無法理解代數背後的複雜關係的。
  •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和家長對著幹?「白熊效應」了解一下
    孩子一直和家長唱反調會有這些不好的影響:影響一:孩子容易走向歧途因為孩子不願意家長管教,那麼即使家長說了什麼教誨的話,在孩子耳朵裡也是刺耳的聲音,因此,孩子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家長要指導並且盼望改正的時候,孩子則會用非常極端的態度面對家長,那麼,問題會變得格外嚴重
  • 《角落生物》以裡面的白熊為原型推出可愛甜品
    萬代食玩宣布將推出以《角落生物》中的白熊為原型的甜品,甜品將於2020年4月28日開始在日本國內的全家便利店販售,售價為一個156日元。 《角落生物》這款白熊甜品據官方描述吃起來是香甜軟儒的牛奶味,由於設計上是有一定厚度的,所以這款白熊甜品還可以完全立在盤子上,高度約為100mm,造型非常可愛(當然直接拿在手裡吃也是可以的)。
  • 化身萌白熊 《Oh my fish》試玩
    遊戲講述的是一隻白熊的故事,白熊先生又累又餓,終於在歷經各種艱難險阻之後找到一個食物豐盛的地方,不過他找到的魚都被凍在冰山裡面,他夠不著,所以作為玩家的你就要幫助白熊吃到魚,填飽那飢餓的肚子。接下來我們穿越到北極,幫幫那可憐的白熊吧!遊戲名稱:Oh my fish
  • 「白熊部落」巡護記
    根據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報告,我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達1864隻, 74.4%在四川省,而平武縣的野生大熊貓有335隻,為全國密度之首。由本地村民自發組織的山林巡護隊,成為保護大熊貓野外棲息環境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作者歐陽凱近來跟隨這支巡護隊執行了一次月度巡護任務。從他的視角,我們看到自然保護工作在基層的真實樣貌。
  • 黃熊童子和白熊童子的區別
    熊童子今朝有三種,一種原始種葉子嫩綠色,一種葉子帶黃錦(黃熊童子),一種葉子帶白錦(白熊童子),不外由於白熊童子有時候錦曬過以後也會變黃色,因此會讓花友認錯,看完上面的剖析,置信花友就不會認錯了。要區分黃熊童子和白熊童子,不可純真的以色彩來區分,要以錦的地位的來辨別:黃熊童子:錦在兩頭,略微有點通明。白熊童子:錦在裡面或全錦,有些白熊童子曬過以後錦也會是黃色。
  • 心理家:白熊效應
    03反彈效應(白熊效應)很多菸民只能通過吸菸獲得放鬆的快感,讓自己逐漸喪失了曾經擁有的快樂幸福,那為了再次感受快樂,那只能繼續吸菸刺激大腦,在經歷了這種惡性循環後,很多菸民就會陷入苦惱,然後產生戒菸的想法。
  • 已偶然發現2隻白熊
    現今,中國許多城市的動物園裡都養著白熊。從外表看,它們實在沒有什麼區別,不過如果有細心的遊客注意到產地欄的記載,就會發現其中的大不同。原來多數白熊都屬引進的北極熊,但是唯獨武漢動物園裡的白熊標記著「神農架」三個字,是地道的「國產貨」。
  • 閱芽繪本|當你的孩子「不聽」時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白熊實驗」: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韋格納對17名參加測試的本科生說:「在接下來的5分鐘裡,請不要去想白熊。」結果發現,受試者越叫自己不要想白熊,就越無法控制地想起白熊。當人們試著不要去想某事時,反而會想得更厲害,韋格納把這個效應稱為「諷刺性反彈」這大概也能解釋,為什麼大人越叫孩子不去做什麼事,孩子越想做。父母們對小孩子最常見的抱怨之一,就是被稱為「我的孩子不聽」的神秘的聽力下降。孩子之所以不回應大人的指令是有很多原因的—很少與他們的聽力有任何關係。
  • 先別急著查生字!英語閱讀的6大選書策略
    街巷外語補習班林立,在線英語教學平臺也如雨後春筍,除了補習外,爸媽如何在家提升孩子的英語學習力呢?專家提供6大建議,要爸媽平常心看待英語閱讀,首要就是,遇到生字別急著查字典。除了學校、補習班之外,孩子的英語能力在家養成也是家長最樂衷的事,其中,臺灣爸媽提升孩子英語能力最常見的方式,就是英語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