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橙子媽媽
1.
一則留言
一個十歲的女孩給我留言:
「我現在在練習奧數競賽,信息競賽還有很多別的競賽,可是就在這一個最應該抓緊時間的時候,我總是想玩兒手機。
我其實是一個很自律的人,也很會集中精力的做一件事情,可是現在我一下子覺得我很想要在玩兒手機的時候把我所有的壓力都給摔掉。
但是我不能玩兒那麼多手機,因為是在浪費時間...您有一些用來解壓的別的方式嗎?」
這個孩子有著特別好的自我洞察,也很真實地反映出了很多孩子在遇到類似問題時的兩難處境。
我們常常羨慕那些「別人家」的孩子,自律、主動性強、有自己的想法、專注、懂得堅持,似乎一切都那麼完美。然而他們和所有孩子一樣,並不是生活在真空裡,他們也會遇到和大家同樣的問題,會面臨外來的誘惑,會有倦怠,有想要鬆懈的時刻,在困難面前也會沮喪。但他們普遍有著一些共同的特質:在困境面前,懂得自我剖析,積極調整,不停止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法,從不放棄。
2.
白熊實驗
在著名的「白熊實驗」裡,被試被要求在五分鐘內「閉上眼睛,不要去想一頭白熊」。當越是告訴自己不要這樣去做,想起「白熊」的頻率就越高,「白熊」的形象也越根深蒂固。心理學上把想要忘記的事稱為「白熊」。
實驗得出一個結論:越是讓自己不要想、不要做的事,就越會忍不住去想、去做。
手機就是孩子們的「白熊」,在他們沉溺其中之前,我相信每個孩子都做過或多或少的思想掙扎,並不想讓自己真的被裹挾其中。畢竟在幾乎所有的家庭裡,孩子在手機的使用上,都未被給予充分的「自由」。但有限的自由造成的心理稀缺,讓他們欲罷不能。
父母的要求,以及自己向好的初心,都會對手機使用的需求造成壓抑,壓抑「白熊」時,他們對自己說:不要用手機,堅決不要用手機。但這恰恰強化了「手機」在大腦中的形象。
正如上面的案例裡,這個孩子所說的那樣:我想調整,我越是告訴自己不要玩,似乎越是做不到。
3.
自我分心
有些孩子在「眾多的誘惑」裡沉迷,另外一些卻成功地跨過了一道道坎,並從艱難困苦裡收穫了豐富的體驗。
一方面,孩子的自制力水平存在差異,但是有限意志力決定了那根繃緊著的神經不可能一直處於良好工作狀態,每個孩子都會面臨懈怠。造成孩子間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庭給予了他們怎樣的情感支持。在某種程度上,父母的姿態決定了孩子的狀態。
面對「白熊」,壓抑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上面案例的女孩在面對某個壓力時,可能有10種不同的解壓方式,而使用手機只是其中一種,我們要做的是不要限制其他9種的可能性。我們面對手機的姿態,是它和其中9種方式一樣,並沒有什麼特別,不用強化,不用壓抑,當我們在使用手機這個方式來解壓時,也不用自責。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通過「自我分心」來拓寬自己的「渠道」面,挖掘自己的熱愛,尋找積極的分心物,體驗讓自己輕鬆、愉悅的感覺。這個「分心物」,建議是和自己能力、興趣相匹配的,不能過於簡單,也不能太複雜。
比如,你不能要求一個沒有運動細胞的孩子通過長跑來解壓,而彈吉他可能是更適合他的方式。當他有能力去閱讀更高水平的著作,「小兒科」也不能讓他達到解壓的效果。
4
成人間的對話
孩子不會突然就理解「自我分心」的應用,也不能概念化「白熊實驗」的理論,他們更多地對飛速成長中的自己感到迷惑。父母要做的,是幫助他們了解自我,從而調動自我的力量去解自己這道題。
迷惑的孩子表現出兩種不同的類型:
(1)不明白自己到底怎麼了,困惑的是什麼,只感覺一團亂,無法理清,也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取而代之的是長久的沉默,或者間歇的憤怒;
(2)可以清晰地分辨自己的困惑來自哪裡,但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會積極「自救」,在語言的表達上也佔據優勢。
不同類型的孩子,都可能遇到同樣的問題。在青春期階段,孩子的新舊問題往往會集中爆發。父母要做的,不是恐懼這些問題的出現,或者掩耳盜鈴否定它們。越否定有問題這個想法,問題這隻「白熊」就會以更強壯的身姿出現。問題也是機會,是通向成熟的闖關密碼。
良好的親子關係,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交流奠定了基礎,這尤其在青春期階段至關重要。但是好的親子關係並不是指一直的風和日麗,它們也會經歷猛烈的狂風暴雨。每次和兒子爭論之後,我都發現我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又加深了一些,而他也從中獲得新的認知。有時候,我們都會很保護,很珍惜這樣的方式。爭論不一定是壞的,當我們把孩子真正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像對待成人那樣認真聽他在說什麼,我們會很驚喜,原來那個小孩已經長大了這麼多。
當他感覺到自己可以像成人那樣和父母對話,在行動上,他也會努力去學習當一個「成人」。比如學習你想引導他的方法,比如不再強迫自己趕走那隻「白熊」。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作者:橙子媽媽。資深媒體人,家有青春期男孩一枚。專注研究青春期身心發育、親子關係、情緒管理。「做終身學習的父母」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