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高端月子會所 成年輕辣媽新選擇
「到底是在家坐月子,還是到高端月子中心享受服務,因為這個問題,我和我媽鬧了別扭,誰也沒辦法說服誰。」雖然距離生產還有半年多,但26歲的準媽媽張馨和55歲的準外婆卻因此出現了分歧。張馨希望能夠入住月子會所,由專業團隊為自己的人生大事作保障﹔但媽媽卻認為,家裡有地方有人手,外人總比不上親媽上心。
2014年,金華市區開出第一家月子會所,與國內一線城市相比起步較晚,但從2017年底開始,金華市區走中高端路線的月子會所越來越多,目前有一定規模的已經達到五六家,平均消費都在每月3萬元上下,最貴的達到近8萬元,最便宜的也有1萬多元。
月子會所不斷增多,價格與服務也「百花齊放」,讓高端的母嬰護理不再只是少數人群的奢侈享受。普通工薪階層也越來越重視坐月子,花上幾萬元到月子會所坐個既舒服又科學的月子,已經成為一些年輕辣媽的新選擇。
人生大事 貴一點也值
張馨了解到月子會所是因為兩個閨蜜的經歷。「她們倆一個頭胎、一個二胎,都在月子中心度過月子。起先是二胎的閨蜜文娟,她生第一個娃的時候是在家坐月子,因為經歷不愉快,所以二胎選擇了月子會所。有了她打前站,我們去探視的時候也了解了一下,於是也做了一樣的決定。」
文娟今年31歲,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大寶5歲,小寶也已經2歲。她說,作為在家坐月子和去月子會所都嘗試過的人,她的選擇對很多辣媽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一胎生完在家坐的月子,我跟我老公,還有爸媽公婆都吃盡苦頭。一方面,我自己沒有帶孩子的經驗,但也事先看了一些育兒書,有一些觀念與媽媽、婆婆有分歧。另一方面,媽媽和婆婆之間也有分歧,對一些風俗問題各執己見,都覺得是為了我好,實際卻增加了家庭矛盾。」文娟說,因此二胎時她與家人都贊同去月子會所。
與文娟的親身體驗相比,張馨選擇月子會所的原因則更加「忠於內心」。她覺得,會所裡什麼都會準備好,包括媽媽和寶寶的衣服,全套護理用品,奶瓶、尿不濕、濕巾、吸奶器、溫奶器等,一點都不用操心。
當然,這筆花費也不是小數目。張馨說,當時,自己和丈夫「下了狠心」選擇了一家2.5萬元的中端月子會所。「我們倆都是上班族,但加起來一年也有30多萬元收入,這個花費能夠承擔。」此外,張馨也算了一筆賬,如果在家坐月子,花銷也不小。「月嫂要1.5萬元,還不包括七七八八的其他花銷,加起來相差不大。」
專業更重要 避免家庭矛盾
10月11日,記者來到位於金華市區江南的一家母嬰護理院,20位年輕媽媽正在這裡坐月子,她們多為80後、90後。
新手媽媽施女士說,80、90後獨生子女的媽媽輩其實也沒什麼母嬰護理經驗,當年磕磕絆絆的月子經歷早就忘得差不多了,而且有的傳統觀念和做法有很多不科學之處。
「我們很多同齡人和在這裡坐月子的新手媽媽都聊過這個問題,與長輩之間的育兒觀念分歧是讓我們選擇月子會所的主要原因。」施女士說。
這家母嬰護理院院長姚靜嬋從事兒科教學及臨床工作30年。她介紹,會所2018年中旬開業,有20多個房間,按入住天數和房型不同,價位在兩三萬元不等。他們配備專業護士及母嬰護理師(即月嫂)﹔作為兒科醫生的她每天查房,守護、關注著寶寶的健康﹔還有婦科、中醫等專家定期巡房。
「從2018年的年接待100多名產婦,到2019年接待300多名,可以很明顯地感到,金華產婦對於月子會所的接受度和青睞度越來越高。」姚靜嬋介紹,目前國內一線城市選擇住月子會所的產婦佔總數5%左右,市區的比例約為3%。而且,經過幾年的規範發展,優勝劣汰,金華市場上的月子會所總體越來越規範,潛力很大。
不論在哪坐月子 產婦感受最重要
到底是在家坐月子,還是到月子會所坐月子?採訪中,記者發現,新老兩代人對此分歧不小,同時也有市民對這一新興行業存在擔憂。
家住金華市區歐景名城的徐阿姨退休前是一名專職護士,女兒剛剛結婚的她就在猶豫到時候要不要讓女兒去住月子會所。「我最擔心的還是護理人員專業性和那麼多產婦集中坐月子的衛生安全問題。」她覺得,這一行業還處於剛起步的摸索階段,成熟度還需觀察。「總體來說,這肯定是一件好事,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專業服務能夠帶來便利。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這也是給老人減負,希望行業能夠盡快規範起來。」
姚靜嬋也認為,無論選擇在哪裡坐月子都可以,最好能更科學、更專業。關注新生寶寶的健康確實很重要,但家人也要關注產婦的身心感受。她建議,寶媽們要調整心態,不管選擇哪一種坐月子方式,都要抱著學習、樂觀的心態,也希望家人在生活照料之餘多考慮產婦的心理需求,和諧的家庭氛圍、愉悅的心情比什麼都強。
(責編:金忠耀、王麗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