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開正/文
筆者研習易學20年有餘,本文的題目內容僅代表我的個人觀點,願與易學愛好者共同探討。
學過八字命理學的人都知道,年上起月用五虎遁,日上起日用五鼠遁,在此規則下,甲子日自然有甲子時,這是沒有爭議的;但甲子年就沒有甲子月,因為甲年首月起丙寅,順行十二位到丁丑,是不可能有甲子月的。我想說的是,這只是現在普遍一般的觀點,也沒有多少人去質疑它的正確性,或者探究它的根源,大家一直都這樣用,好像也沒什麼不妥。
現在知道最早的甲子元年是從黃帝登基開始計算,登基之時即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後來為什麼沒有了呢,是因為在那後世的學者改了曆法,將立春節作為新年幹支紀年的開始。現行方法是甲子年丙寅月,丙寅逆推乙丑、甲子兩月屬於癸亥年,由此可知,新的曆法將新年甲子向後推遲了約兩個月。這種做法是否正確呢?我認為應該從天文地理的科學角度來推理證明。
首先要明白,我們的節氣與月亮無關,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有關。(想不明白請自行查閱學習相關資料,不要再說八字命理用陰曆,不是陽曆之類的笑話)
民間素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這不是道聽途說,而是強有力的科學依據。北半球冬至時,太陽直射點到達南半球南回歸線,隨即再向北移動,北半球接受的太陽光照越來越多,此即「冬至一陽生」的科學解釋。所以,在上古時期,冬至是新年的劃分點,冬至地支起子,如此便有甲子年甲子月。冬至時間在每年陽曆的12月22號左右,屬於24節氣中的「氣」,按此推算,每兩個月之間的劃分交接也應該是月中之「氣」,而非月初之「節」。在常見的易學科目中,有大六壬月中氣換月將的做法,與此如出一轍,而且大六壬留下來的古籍著作是所有易學類目中最多的,足見它在古代使用與影響是多麼廣泛。
所以,我認為,在易學中,把冬至作為新年甲子的起點最符合科學,月令交接以「氣」為分界點,可以不用五虎遁了,只用五鼠遁即可。如此會對小部分八字組合的年柱和月柱有變化,對日時兩柱沒影響,這不是一個新課題,而是將老課題重新拿出來研究發展。
運勢、風水、易學培訓,可諮詢丁先生:
(微信/QQ(同號):83301239或32591699,加一個就行)。
本文章為作者原創,轉載必須保留文章開頭的作者標識。否則將投訴。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收藏、點讚、轉發、點評、謝謝!!!
祝大家好運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