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術手下無名臣名將,為何敢率先稱帝,看他稱帝時有多強

2020-12-23 七號說三國

曹丕帳下有張遼、張郃等名將,還有荀攸、司馬懿等謀士,劉備帳下有臥龍鳳雛,還有五虎上將,孫權帳下有四大都督和十二虎臣,他們個個人才濟濟,這給了他們稱帝的底氣,但是袁術帳下,無名臣名將,實力甚至還不如其長兄袁紹,為何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第一個稱帝呢?

袁術和袁紹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兩人都出生在東漢末年的世家大族汝南袁氏,而且還頭頂四世三公之後的光環,這讓他們兄弟得到了當時世家大族的支持,讓兩人很快壯大起來,成了東漢末年最有實力的兩大諸侯,但相對來說,袁術的人格魅力不如袁紹,所以袁紹手下,聚攬的人才超過了袁術,袁紹帳下有田豐、許攸等謀士,還有顏良、文丑等名將,不過袁術率先稱帝了。

袁術敢出頭鳥,率先第一個稱帝,是因為他得到了象徵皇位的傳國玉璽。董卓趁十常侍和大將軍何進內鬥之際,率兵入京控制朝堂後,他就開始了一系列作死的操作,他為了更好的掌控朝堂,大肆殘殺異己,還廢掉了漢少帝。隨後,又讓帳下謀士李儒入宮毒殺了何太后和漢少帝。

董卓的這些舉動,激起了天下人的憤慨,袁紹、袁術、曹操等人聯合起來討伐董卓。諸侯聯軍因為心懷鬼胎,出工不出力,最後失敗了,但隨後王允利用美人計,設計讓董卓義子呂布誅殺了董卓。不過這並沒有讓天下穩定下來,而是開啟了大亂的潘多拉魔盒。隨後,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人,在賈詡的建議下,率兵反攻長安,呂布兵敗後逃離了長安,王允則被西涼軍殺害。

不久後,西涼軍內部又因為爭權奪利,發生了內鬥。這個時候,其他諸侯嗅得了良機,袁紹手下謀士建議袁紹迎奉天子,雖然袁紹缺少遠見,但是卻有稱帝之心,他擔心將漢獻帝接回來後,漢獻帝變成了老大,處處要聽漢獻帝的,會讓他束手束腳,影響他爭奪天下,所以袁紹放棄了這個大好機會,而曹操在荀彧的勸說下,出兵接回了漢獻帝,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

袁紹和袁術一樣,雖然也沒有出兵去迎接漢獻帝,但是他手下的一員猛將,孫堅率兵攻入了洛陽,將傳國玉璽搶回到了自己手中。隨後,袁術以孫堅妻子為籌碼,將傳國玉璽從孫權手中拿去了。

有了傳國玉璽之後,袁術動了稱帝的心思。當時的漢獻帝已經淪為傀儡,失去了對天下的掌控,而眾諸侯雖然表面上都尊崇漢獻帝,但實際上都已經不將漢獻帝當天下之主了,他們都想趁亂世奪取天下,自己做皇帝。不過雖然眾諸侯中,大多數人有這個想法,可是沒人敢做出頭鳥。

袁術之所以做了這個出頭鳥,也不是一時頭腦發熱,利令智昏導致的,他自身也有很強大的實力,這可以支持他稱帝。董卓被滅後,漢室宗親劉表、劉焉等人,只是偏安一地,沒有興復漢室的野心,劉備還一事無成,曹操也在事業起步階段,實力很弱。當時實力最強的,是袁紹、袁術兄弟了,袁紹佔據冀州、并州、青州、幽州4州之地,袁術佔據南陽、汝南和江淮等地。

袁術的地盤雖然沒有袁紹最強盛時期的大,但是南陽、汝南和江淮等地,是東漢時期,人口最多,最富庶的地方了,這讓袁術擁有了充足的兵源和糧草供給。袁術手下擁有十多萬兵馬,而且糧草充足,可以支持他爭奪天下。在戰亂年代,糧草是極其珍貴的戰略物資,誰擁有的糧草更多,就更能吸引更多的百姓加入到自己的隊伍中,這能讓袁術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佔據主動。

還有,袁術四世三公的名頭,也幫了他大忙,這讓他得到了世家大族的幫助,他手下雖然沒有關羽、張飛,以及周瑜、諸葛亮等頂級謀臣武將,但他手下也有許多人才,江東的孫策也是袁術的手下,所以袁術手下人才不少,只不過袁術稱帝後,孫策見風使舵,立馬宣布和袁術脫離關係。

還有一點,當時的河內人張鮍給袁術算命,說袁術有皇帝的命,而不久後,袁術又得到了傳國玉璽。當時天下已經大亂,漢室沒有幸福的希望了,實力最強的又是袁紹、袁術兄弟,再加上他們兩人都是世家大族出身,所以袁術認為應該由他們兄弟做皇帝,雖然袁術勢力不如袁紹,但是兄弟兩人一個不服一個,袁術不肯謙讓,於是在得知自己有皇帝命時,他率先稱帝了。

不過可惜的是,槍打出頭鳥,袁術稱帝導致他失去了人心,不但孫策背叛了他,他還招致了曹操等人的徵討,最終在曹操、劉備等人的共同攻擊下,以及袁紹沒有出手相助,最終他被曹操所滅。

相關焦點

  • 袁術為什麼敢率先稱帝?他究竟是哪裡來的勇氣,看看他的實力
    同時,三國時代也是一個英雄良將輩出的時代,而要說到三國時期的諸侯,有一位就不得不被提到,那就是著名的袁術,袁公路。他是三國時期第一個在東漢皇朝未亡的情況下稱帝的軍閥,那麼袁術究竟是憑藉著什麼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登上帝位呢?袁術實力非常強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袁紹掌控地盤的實力非常強大。
  • 三國諸侯混戰,袁術憑什麼敢「搶先稱帝」,專家:你看他靠山是誰
    可是在形勢並未明亮,仍在軍閥混戰的情況下,每個人都心有靈犀地遵循著一條底線:不稱帝。即使奸詐如奸雄曹操,也只能「挾天子令諸侯」,自始至終不敢稱帝。談起袁術,大家通常感覺這個人不足為道,自身沒有什麼本領,依靠祖業稱霸一方,那時候的各界諸侯國也沒好多人瞧得起他。演義裡青梅煮酒,曹操論天下英雄時點評袁術:「術但是冢中枯骨爾,何足介意?」
  •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袁術卻因稱帝淪為笑柄,他到底憑什麼稱帝?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戰敗後,袁術先擊敗了阻止自己入城的陳瑀,後又殺死揚州刺史陳溫而自領揚州牧,又兼稱徐州伯。之後,袁術又趁呂布奪取徐州之時,趁機佔領了徐州廣陵等地,地盤得以進一步擴大。
  • 袁術稱帝後有什麼耀眼的「成績」?後宮無數百姓卻在相食!
    上一篇小編講到了袁術在稱帝前想拉攏一個人,雖然劫持了此人的兒子但還是遭到拒絕。時間過得很快,袁術很著急!他知道自己離所謂的夢想很近,他很希望享受一把皇帝的癮。最終,袁術徹底走向了不歸路。本文主要內容為:袁術會群臣並稱帝;袁術稱帝後的狀態;袁術病亡前後大事記;袁術與孫家的婚姻關係。
  • 《三國演義》袁術稱帝後,文臣謀士有哪幾個?誰統領天下兵馬?
    在《三國演義》中,袁術稱帝後,手下的武將陣容還是比較壯大的。 演義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對袁術的手下武將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張勳為大將軍,統領手下二十餘萬大軍,分兵七路徵討徐州。第一路—張勳;第二路—橋蕤;第三路—陳紀;第四路—雷薄;第五路—陳蘭;第六路—韓暹;第七路—楊奉。此外,紀靈為七路救應使,李豐、梁剛、樂就為催進使,接應七路軍馬。
  • 袁術選擇稱帝的時機很雞賊;他的失敗在於錯誤地估計了孫氏的忠心
    袁術稱帝除了看準漢室極其衰微之外,另個一原因是,天下各方諸侯,其實是沒有太多精力搭理袁術的,袁術作為一個在董卓篡政後就有心思僭越稱帝的人,他自然要時刻關注天下大勢的變化,而在建安二年的時間節點上,袁術也的確是抓住了一個難得的時機,也就是大家都很忙。
  • 三國中他明明被人稱為愚蠢的代名詞,為何自己卻敢自稱第一諸侯?
    本文由作者那彼岸花開創作,袁術為何敢自稱是第一諸侯。三國演義之中的諸侯可以說是不少的了,比較清楚的交代過這些諸侯的時候,就是十八路諸侯徵討董卓之時,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漢室的衰微,竟然造就出了這麼多的諸侯勢力,真是讓人震驚啊!
  • 漢末三國為何沒有謀臣名將選擇袁術?六個字:自作孽,不可活
    一方面諸侯爭霸,另外一方面有能力的謀臣和大將也在觀望之中,紛紛看哪位諸侯最有可能會勝出而選擇投效為之效力,其中袁紹和曹操兩人最受青睞,投奔他們的謀臣名將也最多。可是其中有一人在當時所有諸侯中條件比曹操好很多,和袁紹不相上下,可是選擇效力於他的謀臣名將卻是少之又少,他就是袁紹的弟弟袁術。
  • 張靈甫戰死後,貌美的妻子為何要逃離臺灣?老蔣對她做了什麼?
    引言國民黨高級將領張靈甫在孟良崮戰役中去世後,蔣介石給他舉辦了極其隆重的追悼會,可以看得出對他有很深的感情。後來,國民黨部隊敗退,蔣介石去了臺灣都沒有忘記帶著他的妻兒,可以說是完全對得起張靈甫了。然而,蔣介石做了這些事之後,張靈甫的妻子還是選擇了逃離臺灣,這是為什麼呢?
  • 袁術出身名門望族,身邊謀士應有盡有,但結局為何沒一帆風順?
    說到三國,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的小夥伴想必都知道袁術這個人,他是袁氏嫡子,也是袁紹的弟弟,在拿到玉璽後於建安二年稱帝。今天我們所說的事情就與袁術稱帝有關係,他之所以這麼做就是因為他手底下有這麼幾個人,光我們要列舉的最後一人本身就能稱霸一方。那麼各位小夥伴想知道是誰嗎?
  • 從彭玉麟請求「誅殺」曾國荃看,為何曾國藩不敢起兵稱帝?
    手握重兵,曾國藩卻沒有「帝王夢」,他屢屢拒絕部下建議,沒有起兵稱帝,甘願做大清忠臣,安守本分。手握重兵,卻沒有起兵稱帝,這是後人稱讚曾國藩之一大亮點,說他是儒家思想忠實的捍衛者,堪與孔孟媲美,號稱「千古第一完人」。那麼,曾國藩不起兵稱帝,真的是因為忠於儒家思想嗎?筆者認為,原因比較複雜,但主要還是實力不允許。
  • 袁術是一個無能的野心家?不要被小說迷惑了,真實的袁術實力超群
    圖片:青年袁術劇照1、袁術的出身袁術和袁紹是兄弟倆,關於袁紹,很多人評價此人的特點是四世三公,全天下都有袁家的門生故吏,不過,相比起袁紹,袁術的實力要比袁紹強很多。袁紹和袁術雖然是兄弟倆,但是卻並非同父同母,袁紹是庶出的孩子,而袁術是嫡出,不過,論年紀,袁紹的年紀要比袁術大一些。尷尬的是,袁紹和袁術兄弟兩個人都是有野心的人,他們之間的矛盾又是難以調和的。袁紹認為,自己僅僅吃虧在不是嫡出身份這一點,至於別的地方,處處都比袁術強。
  • 多爾袞為何不取代福臨稱帝, 不是不想, 而是有個致命缺陷他不敢
    多爾袞和豪格難分勝負時,控制兩紅旗的禮親王代善,以及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的意見,就尤為重要了。代善權力欲不強,不願參與皇位爭奪,他也明確支持誰當皇帝,但代善更傾向於讓豪格當皇帝,而濟爾哈朗在豪格和多爾袞爭持不下,馬上要內戰之際,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
  • 袁術首創一成語,做了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卻成天下公敵
    眾莫敢對。主簿閻象進曰:「昔周自后稷至於文王,積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猶服事殷。明公雖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漢室雖微,未若殷紂之暴也。」 術嘿然不悅。用河內張炯之符命,遂僭號以九江太守為淮南尹。置公卿,祠南北郊。荒侈滋甚,後宮數百皆服綺縠,餘粱肉,而士卒凍餒,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這段記載的大意是: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冬,漢獻帝兵敗曹陽。
  • 僭越與稱帝,曹操的艱難抉擇,千秋功過誰分說
    最終,他之所以沒有稱帝,是因為受到自己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所影響。 曹操自身實力不斷增長,誘使他的幕僚逐漸心存幻想,盼望成為從龍功臣。曹操的實力越強,幕僚的期望值越高,越是哄抬曹操,吹捧他進一步行僭越之舉。
  • 袁術死前大喊六個字,劉備聽了笑呵呵~
    三國時期是個英雄與野心家共存的時代,皇帝只有一個,可是相當皇帝的人卻很多很多,最先想當皇帝的就屬董卓了,他廢少帝,獨斷專權,濫用私刑,最後他的結局也是很慘,萬人唾罵,在自己要稱帝的當天,被自己的義子呂布殺死,還被點了天燈。
  • 袁世凱稱帝時,北洋軍閥內部,都是什麼態度呢?
    別看小站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地方,但這個地方走出了很多清末民初的軍政大員。如「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這三位在袁世凱時期是絕對的親信。以及擔任各省督軍或者巡閱使的地方大員「李純、王佔元、陳光遠、段芝貴、倪嗣衝、陸建章等人。還有如徐世昌、朱家寶、周自齊、梁士詒、曹汝霖、陸宗輿、王揖唐等文人。那麼這些所謂袁世凱的北洋親信,對於袁世凱稱帝的,到底都是什麼態度?
  • 三國起點最高的兄弟,勢力強到可吞天下,為什麼都輸了
    《三國志》中,董卓權傾朝野時,袁紹就敢和他頂撞,就是因為董卓知道利害關係,怕袁紹收天下豪傑聚集一起爭奪天下。袁術、袁紹打著名門望族的旗號佔領最好的領地,而且民多糧足,即使武將戰死,文官叛變,只要穩住,還會有人繼續投靠他們,因為他們有足夠的吃的,在戰亂時期,誰能讓人不餓肚子,誰身邊的人就多。
  • 武則天稱帝時,為何定國號為「周」,「周」字有什麼講究?
    載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唐睿宗等6萬多人上表請改國號,武則天見時機已到,遂改唐為周,定都洛陽。神龍元年(公元705),張柬之等人逼迫武則天退位。唐中宗復位,恢復唐朝舊制,武周這一朝代自然就此結束。公元705年十二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去世,享年82歲。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以周為國號的朝代和國家有很多,除了西周、東周之外,還有北周、後周、吳周(吳三桂建立的勢力)等。
  • 民國時除了袁世凱,此人最有稱帝希望,卻被算命大師嚇得不敢造反
    袁世凱是近代著名的一個人物,他前半生可以說攪動了風雲,是位傳奇人物,但他後半生一心稱帝,倒退復闢,使自己成為民族的罪人。尤其是近代以來的許多電影和電視劇,都著重講述袁世凱的後半生,因此如今我們提起他,總是多少帶著不屑,認為他與汪精衛等賣國求榮的漢奸沒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