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資500萬元建設新農村 竹山外出打工農民反哺家鄉

2020-12-18 搜狐網

  荊楚網消息(湖北日報)(通訊員胡光凱、常芸)21日,竹山縣擂鼓鎮政府收到了該鎮外出打工創業的農民諶得全支援家鄉建設的30萬元捐款。

  經過多年打拼,32歲的諶得全由一名普通礦工成為資產逾2000萬元的河南靈寶礦業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得知家鄉新農村建設資金緊張,16日諶得全專程趕回擂鼓鎮捐款30萬元,用於通村水泥路和生態家園建設。

  該縣保豐鎮農民石鷹從替人翻蓋房屋做起,現已成為青海小有名氣的房地產老總。5月回老家探親時,他看到鄉親們熱火朝天地修水泥路,深受感動,當即捐款50多萬元。

  該縣得勝鎮徐家坪村農民丁英國早年因家庭貧困外出打工,如今已成為資產逾千萬元的廣東東莞通信工程公司的董事長。去年下半年以來,他先後捐款18萬元建設新農村及資助貧困生。

  據統計,今年該縣在通村水泥路建設中已收到在外打工農民的捐款500多萬元,這批富裕後不忘父老鄉親的「成功農民」已成為該縣外出打工農民的表率。

相關焦點

  • 打工返鄉又外出,臨近年底為啥還有農民選擇外出打工?聽他們咋說
    導語:打工返鄉又外出,臨近年底為啥還有農民選擇外出打工?聽他們咋說。時下已經進入到了2021年,正處在三九嚴寒的時間階段,並且距離農曆春節也僅剩下一個多月的時間了,按照往年的慣例,這時候外出打工的農民就會陸陸續續的返鄉了,畢竟不少地方天寒地凍的也沒法再進行室外作業了。
  • 灤縣農民企業家武鐵友:捐資1000餘萬元造福家鄉
    2月1日清晨,灤縣九百戶村的農民企業家武鐵友趕去看望村裡103歲的侯鳳芝老人,並給她帶去了年貨。侯鳳芝老人說:「這幾年鐵友一直惦記著我,他還幫助過很多村民。」九百戶村黨支部書記韓向前介紹說,武鐵友今年拿出了32萬元,給村裡17戶困難戶和370名69歲以上的老人發放了年貨。這已經是他連續第五年自掏腰包為家鄉獻愛心。武鐵友從2001年借款興辦第一家鐵精粉生產作坊起,又陸續做過很多其他生意。如今,武鐵友的唐山友順混凝土有限公司經營狀況良好。
  • 年少時晴耕雨讀 學成後反哺家鄉 湖北小山村走出11位博士生
    該村地形條件惡劣、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一畝,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只有外出打工,而辛苦換來的血汗錢又投入到一年住不了幾次的新房裡。「不比做屋,只比讀書。」面對村裡「房子越蓋越好」,而「荒田越來越多、資源匱乏、資產稀缺、發展乏力」的窘況,姜家嶺村口豎立起「勵學門」,上書對聯「莘莘學子為中華崛起苦讀,拳拳愛心將人才培養勤耕」。梅啟新曾定下目標:用20年時間,每戶培養1名大學生。
  • 建設家鄉熱情高 汕頭潮南反哺工程認捐近10億元
    (廣東汕頭市)潮南區自2012年全面實施反哺工程以來,海內外鄉親積極響應、紛紛行動,建設家鄉的熱情持續升溫。為把豐富的僑資民力優勢轉化為加快潮南發展的強大動力,新一屆黨政班子全面實施反哺工程,經過一年的實踐已初見成效。區委書記陳武南認為,風清氣正的環境是實施反哺工程的關鍵,工作獲得群眾的認可是凝聚僑心民力的根本。近年來,潮南區堅持抓穩定、正風氣、搞建設、做規劃、闖新路、促發展,風清氣正的氛圍和良好的發展態勢極大感染了海內外鄉親,讓大家看到了家鄉發展的勢頭,更加堅定了建設家鄉的信心。
  • 僑鄉新農村,為啥大變樣?(來自僑鄉的報告)(組圖)
    和廣大海外僑胞一樣,身居異國的青田人,始終懷抱著拳拳赤子之心,近年來更是積極參與家鄉的新農村建設。據統計,海外華僑已累計為龍現村捐資200萬元,先後完成了村內道路硬化、村委辦公室和老人亭等的建設,在村容村貌大變樣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2021年農民不想外出打工,可以做這3個買賣,養家餬口很輕鬆
    2000年以來,外出打工變得很普遍。在十多年的發展之後,農民沒有變。大部分人靠工作生活,靠工作養家。農民肯定不願意勞動,但是在農村,大多數人都賺不到錢,沒有辦法。城鄉就業機會減少,農民要想辦法掙錢。儘管外出工作一年能掙點錢,但生活成本還是比較高,而且離家太遠,所以很多農民還是想在農村找個可靠的賺錢途徑,至少在家呆一年,哪怕掙的錢少點。2023年農民不想外出打工,可以做這三件事,每年都能賺個七八萬元。(1)銷售商品。每一個國家有一兩個市場。
  • 七旬「鄉賢」捐資千萬 反哺家鄉建美麗鄉村
    村裡的面貌改造提升,他投了一千多萬元呢!」 1.王連岐介紹,張廣新在建築行業打拼了半個多世紀,當過瓦工、技術員、施工隊長、建築公司經理,如今是黃驊廣信建設集團董事長。       「以前每次回村裡,老哥兒幾個就『埋怨』我,只顧自己在外面享福,村裡還是那麼落後。」張廣新說。這些年,小堤柳莊發展成了相距不遠的新、老兩個村,老人們大多住在老村,年輕人住在新村,新、老村村貌差別越來越大。
  • 「農民在家就能打工了」?多地試點以工代賑,農村又添增收新渠道
    今年是特別的一年,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不少農民外出不好打工了,也沒出現往年那樣大規模的農民工返鄉潮。這一部分是因為一些農民沒有出來打工,在家務農;另一方面也是不少農民在上去一次的「停工令」下提早返鄉了。那麼,在農村的農民工又該如何賺錢呢?除了務農還有什麼其他的增收方式呢?
  • 助力佛科院新校區建設,旅港鄉親捐資800萬元!
    5月12日下午,旅港南海商會聯合香港漢榮書局,為佛科院新校區捐贈800萬。
  • 發揮僑務優勢 打造助推新農村建設的「寧波特色」
    該公司為加強共建村的精神文明建設,還投入500萬元設立了華鑫慈善、教育和文明基金。去年7月,我們在餘姚召開全市僑辦系統助推新農村建設現場會,推廣了餘姚的做法。港胞忻元甫先生捐資300萬人民幣興建鄞州雲龍鎮中學教學樓,周鳴山和董信康先生出資100萬人民幣資助章水鎮許巖村修建路橋,「聞氏福利基金會」捐贈30萬元人民幣修建樟村老年娛樂文化場所等,使捐贈人的意願與新農村建設的需求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 農業農村農民如何在不離開家鄉的情況下致富?
    農村農民如何在不離開家鄉的情況下靠農業致富,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部分農民致富還是實現全部農民致富。又而引出了一個現在農村農業最大的矛盾:種地,地少不賺錢。想種地,沒地的情況。我們要知道農村農民真正能利用的土地基本都是現成的耕地,農民手中的耕地本來就少而且現在只能種糧。
  • 【城鄉建設年】創新「1221」模式,永年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現新突破
    永年區把定期現場觀摩作為一項重要制度,不看基礎看變量,一線看效果、一線找問題、一線督進度,讓農民群眾時時刻刻感受到身邊在變化。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全村空前團結、共建家鄉的舉動,也感動了往村裡供貨的商砼老闆楊建波,在平價供貨基礎上,每立方再降低10元,還主動捐資5000元。短短2個月時間,申莊村就從汙水橫流、泥濘不堪變成了環境衛生一流的新農村。
  • 過年後不外出打工,這4類項目國家重點扶持,適合有志創業農民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民仍是當前我們國家的一個最大群體。國家高度重視農業發展,出臺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把農村建設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家園。
  •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此外,石城鎮17個村委會均建好光伏發電項目,已併網發電,每年可為貧困戶增收86萬元。    目前, 石城鎮全面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核心引領作用,以新農村建設為抓手,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下大力氣整治改善居住環境,村村通自來水工程47個供水點已全面動工,全鎮63條村正在建設雨汙分流工程,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大力開展。綠化美化亮化工程以及垃圾收集點在各村一體推進,力爭在年底全部完成。
  • 年已過,農民不想外出打工在家一樣賺錢,這幾個行業不妨試試
    農曆年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可現在原本打算外出打工的很多農民依然留在家中閒著,因為疫情風波的影響,大家都在居家隔離,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雖然現在不少地方已經開始了有序復工,但是很多農民也意識到現在疫情並沒有完全消除,寧願在家也不願去復工。
  • 綏德籍企業家為家鄉捐資1000萬元設立母親教育基金
    儀式上,陝西中大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延勇先生向母校綏德一中捐資1000萬元設立母親教育基金;綏德一中負責人代表該校全體師生向延勇贈送了「福報桑梓,恩澤萬代」牌匾並致答謝詞;師生代表進行了發言。延勇說,扶貧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母親教育基金」就是要解除貧困家庭的後顧之憂,給優秀貧困學生提供接受更好更高的教育機會。
  • 天美集團領銜捐資建設北流市清灣鎮侯山天美小學8月9日竣工交付
    1000多萬元建設的清灣鎮侯山天美小學,經過一年半緊張有序的施工,終於全面竣工,學校於2020年8月9日舉行竣工交付儀式。、新成立的一所寄宿制完全小學,是清灣鎮2019年建設的一項重大教育民心工程。(其中廣西天美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捐資1000多萬元、上級配套900萬元、社會集資200萬元)。
  • 4月將至,農民是外出打工還是在家務農,是時候做出選擇了!
    馬上就要到4月份了,對仍然還滯留在農村老家的農民工來講,是出去打工還是在家務農,是時候該作出選擇了。一、外出打工,工作不好找,收入水平受影響在前一階段,國內處於疫情防控的嚴管時期,很多地區都採取了封路封閉小區和封村等模式,導致農民工沒有辦法正常外出,各地的工廠企業也無法正常復工。
  • 「農民夜校」現代農村發展真需要
    (3月12日,《華西都市報》)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曾有代表委員在答記者提問時說,新時代的農民不在是過去那樣,面朝黃土背朝天,起早摸黑,靠著人力在田間地頭耕作了。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機械化、科技化程度更趨於規範和高效。農民這個職業也不是什麼人能當就能當;農村也不是什麼人想去就能去得了的地方。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沒有農業持續健康發展,哪來全民建成小康?
  • 由鄉賢捐資改建的西臚鎮東鳳學校新教學樓落成……
    昨天上午,由莊成茂先生捐資3700萬元改建的東鳳學校新教學樓落成交付使用,將進一步改善學校辦學條件,推動副區長鄭映微為東鳳學校新教學樓落成揭牌,要求區教育部門、西臚鎮以及學校全體教職員工齊心協力,嚴謹辦學,積極完善配套建設,切實提高辦學成效,為開創潮陽教育事業新局面,培養更多的「四有」人才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