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梯上段效果圖。
馬鞍山片區風貌效果圖。 市規劃局供圖
渝中區十八梯、馬鞍山片區如何重現傳統風貌?昨天,重慶晨報記者從市規劃局獲悉,渝中區十八梯修建性詳細規劃、人民大禮堂傳統風貌區馬鞍山片區修建性詳細規劃,正在市規劃局官方網站上進行公示。其中,馬鞍山片區不僅對傳統風貌建築進行修復,還規劃配建246個停車位,讓遊客前去更為方便。
十八梯 帶你穿越回味老重慶
十八梯傳統風貌區位於渝中區下半城,與解放碑僅一步之遙,連接著上半城與下半城。
據了解,十八梯佔地約19公頃。現有十八梯、厚慈街等7條主街和瞿家溝、善果巷等6條巷道組成的山地街巷肌理和眾多特色院落,有286處建(構)築物,其中包括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文物點、11處優秀歷史建築和52處傳統風貌建築。
今年1月,十八梯傳統風貌區項目開工,包括十八梯傳統風貌區核心區和周邊兩個建控區,佔地約88畝,總建築面積為8.1萬平方米。預計2017年成型,2018年開街。
風貌區將對文物進行保護和修繕,同時保持原有傳統街巷空間肌理,將延續「七街六巷」傳統街巷基本格局,嚴格保護原有自然生態環境與原有的堡坎、陡坡等地形地貌。
區域內的老房子進行勘察後,有保留價值的儘量保留、修繕,確實屬於危房的需要拆後重修。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每棟房子都要有單獨的施工圖,請傳統建築工匠一棟一棟地建。
此次公示的是H分區3-4/03、3-9-1/03、3-6/03地塊,空中鳥瞰多是小青瓦、穿鬥房,非常具有重慶特色。通過深度挖掘市井文化、抗戰文化等元素,讓外地人和本地人都能體驗這裡的生活方式,讓你穿越回味老重慶。
馬鞍山 重現80餘年歷史風貌
渝中區人民大禮堂傳統風貌區馬鞍山片區,是重慶重要的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與磁器口、金剛碑、十八梯、湖廣會館及東水門歷史文化街區等,共同成為我市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馬鞍山片區在渝中區上半城,緊鄰人民大禮堂及三峽博物館,與下半城的枇杷山遙相對應。片區對外交通非常便捷,東臨人民花園、西臨學田灣正街、南臨棗子嵐埡正街、北臨人民大禮堂。
據了解,馬鞍山片區完整保留了抗戰時期和西南大區建設時期的輝煌物質文化,記錄了抗戰時期眾多民主人士的奮鬥生活軌跡,也承載了幾十年的歷史風雲變幻。這裡有大量歷史名人故居,集「抗戰、統戰、黨建」資源於一身。沈鈞儒、鄒韜奮、茅盾、李公樸、史良等人都曾在馬鞍山居住,中共中央南方局外事組也曾駐紮在此。
根據渝中區文管所資料顯示,整個馬鞍山片區有6棟民國時期的老建築被納入到文物保護計劃中,其中包括有馬鞍山18號、28號、30號、31號、63號等。最早的建築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距今已有80餘年歷史。
目前,這裡的文物建築都已經得到妥善保護,並正在逐步進行修繕。未來修繕完成後將重現傳統風貌,大家可以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和重慶大禮堂遊覽後,再到馬鞍山片區進行旅遊休閒。記者 蔣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