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巨匠威廉•詹姆斯曾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眨眨眼,開學一個月晃過,很多熊孩子的學習成了眾多家長頭疼問題。《熊出沒》、《小豬佩奇》、《小鯉魚歷險記》…放下書包,動畫片立馬上場。什麼家庭作業,早都拋到九霄雲外了。就連吃飯都是爭分奪秒,吃完繼續,一集接一集,管你怎麼著急,怎麼催。「「哇哇哇…媽媽作業還沒有做」」,邊抹眼淚,開始尋尋覓覓書包在哪裡,開工做作業。「你就不能把作業做完了,在看嗎?」每個家長都百思不得其解,學習的主動性去哪裡了?
英國的兒童心理學家博茨勒告訴你怎麼促進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優優三歲半開始上幼兒園,班裡的小不點,學什麼都慢,每天早晨睜眼的第一件事就是問媽媽:「今天,可不可以不上學,我要和姥爺去放羊吧。」等到升中班時,媽媽果斷讓她留級。即便是周末她也鬧著去上學。原來,留級之後優優經常得小紅花,受到老師的表揚,讓她覺得上學是一件開心的事不是負擔。作為家長我們要細心觀察孩子微不足道的進步,要經常肯定他們的成長,成功。
每個父母都希望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乖巧,聽話,懂事,急於向其家長求教教育方法,強加於自己孩子的身上。這樣孩子會給自己一個錯誤的定位,我就是不如別人,而變得焦躁,自暴自棄,不自覺的放棄進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規律,作為父母,我們要耐心的去發現,為他量身打造一套成長教材。
「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在中國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各種考試層出不窮,入學考試,就業考試,資格考試…從小考到大,上班了還要繼續考。「這麼簡單的題,你才考這麼幾分,你是豬嗎?」很多家長,看著分數,確實無奈。孩子聽了,更是心酸。「你在努力一點會做的很好,你很棒!」每個孩子的心思都很單純,因為你的一句說,他會拼盡全力的去實現。
現在的孩子可以稱得上吹拉彈唱樣樣精通,不得不承認他們真的很牛。優秀背後是付出和汗水,每分每秒都在不停奔跑。不妨試一下番茄鍾,讓孩子在松松愉快中學習,讓緊繃的神經得以放鬆,勞逸結合。不要讓繁重的作業,成為中負擔。
朋友的孩子小學一年級,有幸給他輔導過一次數學作業。驚嘆於「大於」、「小於」、「等於」已經出現在了課本,5的後面是幾呀,瞪著大眼睛看著我,時間一分一秒的流失…遇見問題,這個孩子第一反應,父母最終會告訴我答案。用各種方法去啟發,讓他思考,從錯誤中汲取教訓,而不是,養成依賴父母的習慣。
時間和金錢允許的條件下,多帶孩子去科技館,少年宮,展覽館…帶孩子去旅遊接觸不同的事物,感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久而久之,他就會找到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和孩子共同努力,培養一個好的習慣,描繪精彩成長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