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教育者,我們的正命是
成為排除障礙的者
每一個孩子,在任何年齡
都從神聖的領域
帶給世界新的啟示。
排除孩子身心發展道路上的障礙,
是我們身為教育者的任務。
由此,
精神便能在全然的自由中進駐生命。
——魯道夫·斯坦納
我和我的另一半,很多人喊他「老代」,一起在實踐華德福教育。當初我們在重慶,做為這座城市的第一個實踐者,承受了種種艱難困苦。後來,因為孩子,我們來到成都——算是中國大陸華德福教育的發源地,來之前想像了種種美好,並為此深感幸運。但是,當我真正更加深入時,美好仍在,但同時我發現仍舊是面臨種種難。畢竟,相對於全球華德福教育的發展來說,我們,還相當稚嫩。
我從未想像今夜會如此勇敢,竟然寫這樣一篇文章。
當女兒結束了四年級的生活,還沒步入五年級時,我就感受到了老代的變化,他開始有危機感。我數不清他有幾次非常深入地跟我討論女兒的出路問題。在今晚之前,他一般跟我談的就是孩子過幾年還是轉到公立學校去,還是去上個大學。其實我心裡一直想的都是,這絕對不可能!但我沒有硬堅持,畢竟,這還不是當下的事兒,一切都在變化之中。不過,我也表達了我的觀點,我毫不避諱地說,我從未計劃過讓女兒在國內上大學,看到此大家別以為我已經決定讓女兒到國外上大學,問題是,我從不認為一個人必須得上大學——這是我當年經歷千辛萬苦邁進大學校園時就整清楚的事兒。這個時代已經過了依靠一紙文憑換一張終生飯票的時代——此時老代會搖頭,我就接著開玩笑說:「你沒上過國內的大學,可我上過呀!」
當然,我絕對只是個個例。但不管怎麼樣,以我幾十年的見識,尤其是我幾十年混跡在教育行業裡的經歷,我認為讓孩子在生命中很寶貴的四年上國內的一所大學,並且要準備12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至少是不夠明智的(當然,如果上的是自己喜歡的學校和專業並且認真學習並學有所用的人除外)。或者對我來說,這是不明智的。當然,孩子的路孩子走,如果她做好了上大學的準備,她樂於去做這樣的嘗試,我絕不反對。但是,我從未想過要將孩子引上這條路。
最近老代變化大,一是他開始關注食品健康,不再以一種我不太喜歡的口吻說:「有機,哼,只是個噱頭。」(當然,不排除真是噱頭)今晚,關於出路問題,或者說是接軌問題,我們貌似多了一些共同的語言。
記得我曾經與一位華德福小學校老師溝通過當今華德福小學生的作業問題,這位老師說有些孩子將來是要進體制內學校,是要接軌的——我理解,但不太接受。
我曾經身為華德福教育機構的創辦者,以及經常做一些家長培訓工作,這麼多年來,要數家長問我最多的問題,估計非「接軌」莫屬了。
人類的內在的恐懼和焦慮是非常可怕的,是無底的,是如潮水要吞沒沙灘般的。
我們喜歡華德福的美好,我們又惦記體制內的教育帶來的安全感。我們是不是太貪心了呢?我們為什麼就什麼都想要呢?
歷年來,我看到的華德福老師的疲憊,或者說是心力交瘁,我想,與這個時代人們(家長)普遍心存的恐懼和焦慮有關。
我最近不太看人智學相關的書籍,當然,除了《究竟為何在人世》,我更喜歡看《黃帝內經》。記得在初春的一天夜裡,當我看《童年的王國》時,我難過得哭了。我不知道有誰在多大程度上實踐著斯坦納先生的真正的華德福教育,或者所在向這個方向努力,有多少孩子的個性和天賦被真正地看見和尊重到了。當然,我相信不是老師刻意地不尊重。我一直告訴那些跟我抱怨老師的華德福家長,我告訴他們,我幾乎可以肯定,所有的華德福老師,他們都是好人,是善良的,是從孩子出發的,是忘我的甚至是忘了自己孩子的投入地工作著,他們都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是的,我從不懷疑和否定每一個老師的初心、愛心、善心。但是,他們面臨的繁重的教學任務、家長的期待、孩子的成長。。。。。。他們受得住嗎?他們還有那麼多的精力嗎?孩子們從他們那裡,又學習到了什麼?
最近到處都在談接軌,家裡談,路上遇見的老師和家長談,微信的朋友圈談。我一直想問,我們為什麼要接軌體制內的教育?一個真正的華德福機構設若成天設想著讓孩子去參加高考,那大家實踐著的,還是真正的華德福教育嗎?是否,有些人要得太多?是否,有些老師或者學校給得太多?孩子們,他們受得住嗎?
華德福學校繁多的各種活動,每天可能在不同的場地、教室幾次的轉換,是這個發展階段的孩子都能承受的嗎?
華德福教育裡經常感動人的,是各種美:各種典禮的美,各種慶典的美、各種儀式的美,各種孩子們主課版塊活動的美、各種文學藝術的美。。。。。。但是,流傳著的各種美的背後,老師和孩子付出了多少?他們有沒有真正地深深地沉在其中、享受其中,共同地慢慢成長(長大)?
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終究是有限的,我經歷過透支身體和精神的階段——這是不明智的。一個華德福老師如果深更半夜還在工作,我並不覺得這是一件多麼值得宣揚和鼓勵的事,一個人只有照顧好自己和家人,才更有能力照顧別人的孩子。當然,或許我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因為,我也非常清楚,他們如果不這樣熬更守夜地背課,給自己的水桶裝滿,他們第二天又如何倒得出來給學生!我也同樣理解,我們都是體制內長大的孩子,可能不太有想像力不夠文學不夠藝術不夠博學甚至成長得也不夠好。。。因為遠遠地不夠,所以不得不披星戴月地學。
我清楚,這是一個很難平衡的問題。換做我,我想我可能根本無法平衡。做為幼兒園老師我勉強能承受,但做為小學老師,我都不敢去想去試。我也因此非常尊重和敬佩那些選擇成為小學老師的人。
我非常非常喜歡華德福教育,其中最感動我的就是它把人的發展分為幾個階段,因為了解孩子所處的發展階段,進而了解他們的需求,然後,給到相應發展階段的孩子所需要的環境,呼應他們入世的需求。
華德福教育是邁向未來的教育,是尊重個性的教育,是與生活接軌的教育,是全人教育,倡導身心靈平衡發展。華德福教育的目標是要在孩子成長到21歲時能成為全人,而不是能考上大學(當然,這並不是說他們就註定了考不上大學——我是指國內的大學)。
如果一個華德福學生,一邊忙著學習華德福教育裡術的層面的東西,尤其是死死抓住我們中國家長的心的藝術課程,一邊還要應對高考,那麼,他們,豈不是比體制內學校的孩子更累更分裂?當過華德福家長的人應該清楚,如果就高考科目的深度而言,就體制內孩子的題海戰術而言,我們的孩子與體制內的孩子相比,壓根就沒有競爭力。但如果我們硬要拿自己的弱項與別人的強項相比,那我真的不知道是禍是福了。
如果華德福小學生從一年級或者說三年級開始,老師就時刻為著他們中可能有的一部分學生要與體制內的教育接軌,那麼,我只能說,真的是太遺憾了!這也一定是很多追求純粹華德福教育費盡千辛苦萬苦把孩子送進華德福學校的家庭的損失!
在我還是一個學生時,那是一個考大學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時代,那是一張高考錄取通知書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命運的時代。但是,現在,時代不同了!過去我們無法想像有些人不必朝九晚五都可以養活自己。在這個時代有更多的可能。如果高考這根指揮棒伸進了華德福機構裡,我覺得這是華德福教育在中國實踐過程中的悲哀,是選擇華德福教育的家長和孩子的悲哀,是辛苦工作在一線的華德福老師的悲哀。如果我們還抱持過去的觀點不放,還迷信上大學改變命運或者說上大學是人生必經之路,那麼,我只能說這是深深地遺憾和悲哀。
當然,一定有很多人會強烈反對我的觀點,告訴我這是在中國,要尊重國情,要走中道。。。。。。
須知,華德福教育終究是小眾教育。
有多少對教育有夢想的人為了追求華德福教育而撇家舍業地異地求學,我相信,他們不是為了若干年後的高考,而是為了培養全人的教育,他們希望未來的孩子能夠身體健康、有感恩之心,有奉獻精神,有合作意識,熱愛地球。。。。。。而不是,高考!
我真心覺得一個孩子從六七歲開始就為12年後的高考做漫長的準備是一種無謂的犧牲,生活可以更美好,生命可以更豐富!
當然,我必須聲明,我並不是說高考一定不好,沒有高考可能也沒有我現在的工作,儘管我放棄了鐵飯碗。我也不是說體制內教育不好,存在即合理,我們央央大國的體制內教育一定有它合理的適合我們國家的地方。我強調的是,在華德福教育機構刻意迎接高考不好!高考可以說是個別孩子和個別家庭的事,而不是全體華德福學生和華德福家庭的事,可能,更不是華德福老師的事。
斯坦納先生在1922年6月20日在第一所華德福學校第四年的開學儀式上講到:「學校就是要教導我們如何為了成就別人而找到自己能力的地方。。。。。。我從沒說過華德福學校是一所邊玩邊學習的學校,這樣的話絕對不真實,也是令人難以接受的話。在華德福學校所必須要存在的是,對於人生更深刻的態度。人類必須要在工作中學習到真正的東西,如果無法從工作中學到東西的話,那麼我們就無法成為真正的人。
在1923年5月3日給孩子們的演講中,斯坦納先生講道:「學校是要讓我們知道怎麼樣為了別人而去工作,而因為這樣的工作我們才能讓別人認識到真正的我們,這樣,我們才能和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人互相尊敬、互相喜愛。」
教育是什麼?什麼是教育?
教育不是學奧數考大學,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是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後記:深夜無眠,將心中積攢七年的想法和盤託出。敲打下這些文字時,心中無意指向任何老師和任何家長,針對的只是可能的一種現象,表達的也只是我個人的觀點。如果我們少些打擾,而只是支持的話,當孩子不被拉扯時,他一定會在環境的支持下,協調好他自己的命運。一切都在變,孩子應該會在一個全人教育的成長環境之中,發展出應對所有變化的能力——如果我們相信這一點,就象相信一棵植株當它還是幼苗之時一定會長大開花結果一樣,那麼,我們的心中將沒有焦慮和恐懼——它們也不會給孩子的命運帶來阻礙。
陽光三月 2016/9/23子時 於成都綿綿秋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