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福學校為什麼要接軌?接什麼軌?

2021-02-18 陽光三月

身為教育者,我們的正命是

成為排除障礙的者

每一個孩子,在任何年齡

都從神聖的領域

帶給世界新的啟示。

排除孩子身心發展道路上的障礙,

是我們身為教育者的任務。

由此,

精神便能在全然的自由中進駐生命。

              ——魯道夫·斯坦納

 

我和我的另一半,很多人喊他「老代」,一起在實踐華德福教育。當初我們在重慶,做為這座城市的第一個實踐者,承受了種種艱難困苦。後來,因為孩子,我們來到成都——算是中國大陸華德福教育的發源地,來之前想像了種種美好,並為此深感幸運。但是,當我真正更加深入時,美好仍在,但同時我發現仍舊是面臨種種難。畢竟,相對於全球華德福教育的發展來說,我們,還相當稚嫩。

 

我從未想像今夜會如此勇敢,竟然寫這樣一篇文章。

 

當女兒結束了四年級的生活,還沒步入五年級時,我就感受到了老代的變化,他開始有危機感。我數不清他有幾次非常深入地跟我討論女兒的出路問題。在今晚之前,他一般跟我談的就是孩子過幾年還是轉到公立學校去,還是去上個大學。其實我心裡一直想的都是,這絕對不可能!但我沒有硬堅持,畢竟,這還不是當下的事兒,一切都在變化之中。不過,我也表達了我的觀點,我毫不避諱地說,我從未計劃過讓女兒在國內上大學,看到此大家別以為我已經決定讓女兒到國外上大學,問題是,我從不認為一個人必須得上大學——這是我當年經歷千辛萬苦邁進大學校園時就整清楚的事兒。這個時代已經過了依靠一紙文憑換一張終生飯票的時代——此時老代會搖頭,我就接著開玩笑說:「你沒上過國內的大學,可我上過呀!」

 

當然,我絕對只是個個例。但不管怎麼樣,以我幾十年的見識,尤其是我幾十年混跡在教育行業裡的經歷,我認為讓孩子在生命中很寶貴的四年上國內的一所大學,並且要準備12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至少是不夠明智的(當然,如果上的是自己喜歡的學校和專業並且認真學習並學有所用的人除外)。或者對我來說,這是不明智的。當然,孩子的路孩子走,如果她做好了上大學的準備,她樂於去做這樣的嘗試,我絕不反對。但是,我從未想過要將孩子引上這條路。

 

最近老代變化大,一是他開始關注食品健康,不再以一種我不太喜歡的口吻說:「有機,哼,只是個噱頭。」(當然,不排除真是噱頭)今晚,關於出路問題,或者說是接軌問題,我們貌似多了一些共同的語言。

 

記得我曾經與一位華德福小學校老師溝通過當今華德福小學生的作業問題,這位老師說有些孩子將來是要進體制內學校,是要接軌的——我理解,但不太接受。

 

我曾經身為華德福教育機構的創辦者,以及經常做一些家長培訓工作,這麼多年來,要數家長問我最多的問題,估計非「接軌」莫屬了。

 

人類的內在的恐懼和焦慮是非常可怕的,是無底的,是如潮水要吞沒沙灘般的。

 

我們喜歡華德福的美好,我們又惦記體制內的教育帶來的安全感。我們是不是太貪心了呢?我們為什麼就什麼都想要呢?

 

歷年來,我看到的華德福老師的疲憊,或者說是心力交瘁,我想,與這個時代人們(家長)普遍心存的恐懼和焦慮有關。

 

我最近不太看人智學相關的書籍,當然,除了《究竟為何在人世》,我更喜歡看《黃帝內經》。記得在初春的一天夜裡,當我看《童年的王國》時,我難過得哭了。我不知道有誰在多大程度上實踐著斯坦納先生的真正的華德福教育,或者所在向這個方向努力,有多少孩子的個性和天賦被真正地看見和尊重到了。當然,我相信不是老師刻意地不尊重。我一直告訴那些跟我抱怨老師的華德福家長,我告訴他們,我幾乎可以肯定,所有的華德福老師,他們都是好人,是善良的,是從孩子出發的,是忘我的甚至是忘了自己孩子的投入地工作著,他們都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是的,我從不懷疑和否定每一個老師的初心、愛心、善心。但是,他們面臨的繁重的教學任務、家長的期待、孩子的成長。。。。。。他們受得住嗎?他們還有那麼多的精力嗎?孩子們從他們那裡,又學習到了什麼?

 

最近到處都在談接軌,家裡談,路上遇見的老師和家長談,微信的朋友圈談。我一直想問,我們為什麼要接軌體制內的教育?一個真正的華德福機構設若成天設想著讓孩子去參加高考,那大家實踐著的,還是真正的華德福教育嗎?是否,有些人要得太多?是否,有些老師或者學校給得太多?孩子們,他們受得住嗎?

 

華德福學校繁多的各種活動,每天可能在不同的場地、教室幾次的轉換,是這個發展階段的孩子都能承受的嗎?

 

華德福教育裡經常感動人的,是各種美:各種典禮的美,各種慶典的美、各種儀式的美,各種孩子們主課版塊活動的美、各種文學藝術的美。。。。。。但是,流傳著的各種美的背後,老師和孩子付出了多少?他們有沒有真正地深深地沉在其中、享受其中,共同地慢慢成長(長大)?

 

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終究是有限的,我經歷過透支身體和精神的階段——這是不明智的。一個華德福老師如果深更半夜還在工作,我並不覺得這是一件多麼值得宣揚和鼓勵的事,一個人只有照顧好自己和家人,才更有能力照顧別人的孩子。當然,或許我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因為,我也非常清楚,他們如果不這樣熬更守夜地背課,給自己的水桶裝滿,他們第二天又如何倒得出來給學生!我也同樣理解,我們都是體制內長大的孩子,可能不太有想像力不夠文學不夠藝術不夠博學甚至成長得也不夠好。。。因為遠遠地不夠,所以不得不披星戴月地學。

 

我清楚,這是一個很難平衡的問題。換做我,我想我可能根本無法平衡。做為幼兒園老師我勉強能承受,但做為小學老師,我都不敢去想去試。我也因此非常尊重和敬佩那些選擇成為小學老師的人。

 

我非常非常喜歡華德福教育,其中最感動我的就是它把人的發展分為幾個階段,因為了解孩子所處的發展階段,進而了解他們的需求,然後,給到相應發展階段的孩子所需要的環境,呼應他們入世的需求。

 

華德福教育是邁向未來的教育,是尊重個性的教育,是與生活接軌的教育,是全人教育,倡導身心靈平衡發展。華德福教育的目標是要在孩子成長到21歲時能成為全人,而不是能考上大學(當然,這並不是說他們就註定了考不上大學——我是指國內的大學)。

 

如果一個華德福學生,一邊忙著學習華德福教育裡術的層面的東西,尤其是死死抓住我們中國家長的心的藝術課程,一邊還要應對高考,那麼,他們,豈不是比體制內學校的孩子更累更分裂?當過華德福家長的人應該清楚,如果就高考科目的深度而言,就體制內孩子的題海戰術而言,我們的孩子與體制內的孩子相比,壓根就沒有競爭力。但如果我們硬要拿自己的弱項與別人的強項相比,那我真的不知道是禍是福了。

 

如果華德福小學生從一年級或者說三年級開始,老師就時刻為著他們中可能有的一部分學生要與體制內的教育接軌,那麼,我只能說,真的是太遺憾了!這也一定是很多追求純粹華德福教育費盡千辛苦萬苦把孩子送進華德福學校的家庭的損失!

 

在我還是一個學生時,那是一個考大學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時代,那是一張高考錄取通知書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命運的時代。但是,現在,時代不同了!過去我們無法想像有些人不必朝九晚五都可以養活自己。在這個時代有更多的可能。如果高考這根指揮棒伸進了華德福機構裡,我覺得這是華德福教育在中國實踐過程中的悲哀,是選擇華德福教育的家長和孩子的悲哀,是辛苦工作在一線的華德福老師的悲哀。如果我們還抱持過去的觀點不放,還迷信上大學改變命運或者說上大學是人生必經之路,那麼,我只能說這是深深地遺憾和悲哀。

 

當然,一定有很多人會強烈反對我的觀點,告訴我這是在中國,要尊重國情,要走中道。。。。。。

 

須知,華德福教育終究是小眾教育。

 

有多少對教育有夢想的人為了追求華德福教育而撇家舍業地異地求學,我相信,他們不是為了若干年後的高考,而是為了培養全人的教育,他們希望未來的孩子能夠身體健康、有感恩之心,有奉獻精神,有合作意識,熱愛地球。。。。。。而不是,高考!

 

我真心覺得一個孩子從六七歲開始就為12年後的高考做漫長的準備是一種無謂的犧牲,生活可以更美好,生命可以更豐富!

 

當然,我必須聲明,我並不是說高考一定不好,沒有高考可能也沒有我現在的工作,儘管我放棄了鐵飯碗。我也不是說體制內教育不好,存在即合理,我們央央大國的體制內教育一定有它合理的適合我們國家的地方。我強調的是,在華德福教育機構刻意迎接高考不好!高考可以說是個別孩子和個別家庭的事,而不是全體華德福學生和華德福家庭的事,可能,更不是華德福老師的事。

 

斯坦納先生在1922年6月20日在第一所華德福學校第四年的開學儀式上講到:「學校就是要教導我們如何為了成就別人而找到自己能力的地方。。。。。。我從沒說過華德福學校是一所邊玩邊學習的學校,這樣的話絕對不真實,也是令人難以接受的話。在華德福學校所必須要存在的是,對於人生更深刻的態度人類必須要在工作中學習到真正的東西,如果無法從工作中學到東西的話,那麼我們就無法成為真正的人。

 

在1923年5月3日給孩子們的演講中,斯坦納先生講道:「學校是要讓我們知道怎麼樣為了別人而去工作,而因為這樣的工作我們才能讓別人認識到真正的我們,這樣,我們才能和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人互相尊敬、互相喜愛。」

 

教育是什麼?什麼是教育?

 

教育不是學奧數考大學,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是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後記:深夜無眠,將心中積攢七年的想法和盤託出。敲打下這些文字時,心中無意指向任何老師和任何家長,針對的只是可能的一種現象,表達的也只是我個人的觀點。如果我們少些打擾,而只是支持的話,當孩子不被拉扯時,他一定會在環境的支持下,協調好他自己的命運。一切都在變,孩子應該會在一個全人教育的成長環境之中,發展出應對所有變化的能力——如果我們相信這一點,就象相信一棵植株當它還是幼苗之時一定會長大開花結果一樣,那麼,我們的心中將沒有焦慮和恐懼——它們也不會給孩子的命運帶來阻礙。

 

陽光三月 2016/9/23子時 於成都綿綿秋雨中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選擇華德福學校?
    去年暑假我回國探親,接受了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的採訪,記者問我,華德福是私立學校,家長要付不少學費,為什麼願意把孩子送到華德福學校?當時我只知道一個例子。在中國廣西農村推廣華德福教育的盧安克,被記者發現後,在媒體上報導了他的感人事跡。
  • 何為華德福?華德福學校是什麼樣的?
    1919年,魯道夫·斯坦納(人智學創始人)受邀在德國的斯圖加圖為華德福捲菸廠員工子弟建立一所學校,並以工廠名字命名,第一所華德福學校就此誕生。 華德福是一所綜合學校,接納所有適齡兒童,以自然教育為核心,推崇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學校辦的很成功。也因此,之後凡是實踐這一教育理念的學校都被稱為華德福學校。
  • 華德福高中的出路在哪裡
    理解華德福教育的家長雖然不問老師孩子什麼時候能學些什麼,看到孩子不懂其他孩子都懂的知識,也會有心理壓力。到了小學二三年級了,看到孩子還不會其他學校孩子已經懂的很多漢字,拼音好像也不靈光,英語也只是會唱幾首歌,乘法表不熟,實在有點坐不住了。孩子小學還沒畢業,家長就開始考慮在那裡上上中學的問題,有些家長實在忍受不了華德福老師的那份淡定,提前轉到其他私立或公立學校接軌去了。
  • 最終,我們離開了華德福學校
    (點擊可閱讀)當時不少爸爸媽媽有在後臺留言,引起了一輪關於華德福的熱議。今天這篇文章來自一位媽媽送孩子上華德福學校,後來又轉出來的經歷,文中的觀點不代表中國華德福教育的全貌,只是提供一個親歷者的個人視角。但把上下兩篇對照起來看就挺有意思,也可引申出很多思考: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育者的位置又在哪裡?什麼樣兒的才是一個好的教育,好的教育者?我們要給到孩子的究竟又是什麼?
  • 華德福學校的英語教學怎麼了?
    所以,我這篇寫華德福英語教學誤區的文章,決不是批判華德福學校。在大家都走的道路之外另闢路徑並不容易,無論是開創者還是跟在其後踽踽而行的人都承擔著出路並不清晰的風險。保持省察,才不會被惶惑吞沒。--華德福學校從一年級開始兩門外語課,通常是英語和另外一門語言。英語通常每周三節課。一年級一些孩子會很高興地在家裡唱歌、說歌謠。
  • 華德福學校該怎麼教歷史
    對華德福教育感興趣的朋友,很希望拿到華德福的教材,看看華德福教育的教材長得什麼樣的,有什麼特別。很遺憾,就如日本人餐館的廣告詞那樣「The best cook is not to cook」 , 學校最好的教材是不用教材。華德福教育不用教材,只有教學大剛。很多人對華德福課程感興趣,如果打開教學大綱一看,其實,華德福教的內容跟其他學校也沒有太大的差別,可是,差別不是教什麼內容,而是老師如何教這些看起來一樣的內容,是不是華德福教育的判斷標準之一(注意:不是全部)取決於如何教,而不是教師什麼內容。
  • (續)我們離開了華德福學校……適應新環境痛苦麼?
    她說,英語課最亂了,沒人聽英語老師講課,英語老師非常生氣,老師就喊:「華德福真的是有問題!你們還不聽課呢?你們知道別的學校的孩子都什麼水平嘛?!「我一聽都震驚了,一個華德福老師這麼說那為什麼還要當華德福老師?首先課堂紀律亂,學過人智學的人都知道說明這個老師的氣場不夠、不服眾、教的沒意思。
  • 華德福英語教學的目標是什麼?
    為什麼要上兩門外語課?孩子回家不說外語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三年級才開始學字母?板塊教學會讓孩子忘記所學的內容嗎?
  • 華德福學校的教學是什麼樣的?
    當他觀摩七年級主課時看到孩子們開始工作,不禁驚嘆這樣幾乎全班積極認真投入工作的狀態他之前在公立學校從未見到過,這個年齡的孩子童真依舊,班級溫暖友好,多了自信。 這就是華德福學校。 課程介紹:1、基於人智學的華德福教育和1-12年級數學教學主要針對華德福小學及高中階段的孩子,介紹在孩子不同年齡段呈現出來的特點,以及針對不同階段的孩子健康成長的需要所設置的課程,作為老師,如何觀察、解讀孩子的需求
  • 我熱愛華德福教育,但我暫時離開了華德福學校(一)
    最近我在微信上看到好多關於華德福教育、華德福學校的文章,感觸頗多。今天我心血來潮,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逐步成長為一個華德福老師的心路歷程,後面我會寫一些文章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於這個教育的感受和看法。(全文較長,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耐心閱讀)5年前,我接觸到了「華德福教育」跟人智學,儘管我對它沒有什麼感覺,也是模模糊糊,一知半解。
  • 迷霧中的「華德福」
    1939年,二戰爆發後,除英國和荷蘭部分地區外的歐洲華德福學校悉數關閉,直至二戰結束後的1948年,5所位於德國的華德福學校才重新開放,而當時歐洲和美國的華德福學校迅速恢復至22所,在美國、英國、法國、前蘇聯和德國五地共分布了超過7000名學員。20世紀70-80年代,華德福學校進入發展快車道。據相關數據統計,僅北美地區的華德福學校就達到10所。
  • 華德福——一所奇怪的學校
    華人軟體工程師劉傑在矽谷工作,他一直想讓孩子接受最先進的教育,可他最終還是讓孩子進了華福德牧羊種菜,因為那裡別開生面的課程先是雷倒了他,繼而打動了他。  沒有試卷的學校  2006年初,劉傑把妻子蔣婷婷和兒子劉思顥接到美國團圓,關於兒子上哪所學校,就成了頭等大事。
  • 華德福學校是一個「方法學校」
    《童年的王國》是華德福教育必讀的書籍之一,值得反覆來讀。是華德福創始人魯道夫·斯坦納對即將在英國開辦華德福學校的教師們做了一系列的演講。12如同我常以現實生活為立足點,華德福學校的教法乃是一種教育方法。而不是要將某種哲學或教派帶入學校生活中。
  • 北京南山華德福:有愛與自由學校 卻遭遇一場危機(3)
    華德福學校小學生的課業本公立學校對學生的懲罰方式是罰站,這裡叫「靜坐」。一個六七歲的小男孩總說髒話,老師溫柔地說:「你嘴巴裡有髒的東西,到廁所裡吐乾淨,然後再回來。」一個孩子咬人,自由活動時,老師讓這個孩子坐在自己身邊,給了他一根胡蘿蔔,「你的牙癢了,可能需要咬一些東西,什麼時候它不癢了,你就可以跟小朋友一起活動了。」在華德福的教育理念裡,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一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
  • 華德福學校為什麼禁止1—8年級使用電子媒體?
    華德福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通過晨圈、藝術、故事去形塑他的生命力,但是電子媒體是破壞生命力的,讓他出現一個個的空洞,在精神層面無法與更高的精神層面去連接。生命的靈性被切斷,必然朝下走,進入世俗的低級感官的欲望層面。所以在華德福學校裡要求在學校裡不可以看電視、玩電腦、手機,也要求在家裡同樣做到這點。但是由於商業的影響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電子媒體幾乎無所不在。
  • 華德福教育如何滋養創造力──造訪英國最大華德福學校
    孩子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對於一生的影響真的很大,」鮑伯(Bob Hamblett)在麥克侯教英文已經二十年。他帶著我們走到可以遠眺校舍的地方,雙手一伸,彷佛把美景親手送給我們。鮑伯的獨生女也在麥克侯讀書和成長,現在在香港的藝廊工作。英國的華德福學校總共有三十一所,目前全部都是獨立學校,不接受政府的預算補助,必須靠學費和募款來經營學校。
  • 大綱 | 華德福學校的音樂教育
    我的兒子 「曉野」正在華德福學校上四年級上學期(2020年)。三年級下學期應該上的弦樂課因為疫情延期到四年級上學期,本學期末,弦樂大課逐漸與小課並行。華德福學校的音樂教育到底是什麼樣子?為什麼要在三年級下學期上弦樂課?弦樂課要上多久?弦樂課會演化成什麼樣子?弦樂就只能是小提琴嗎?二胡表示很委屈。
  • 華德福學校3名畢業生的選擇:成為自己|深度
    成都華德福學校端午節遊園活動中,學生和家長在操場玩耍作為國內第一所華德福學校,成都華德福學校最早一批8年級畢業生已經20出頭。一提到華德福學校,大家腦海中出現的畫面是:沒有教材,沒有常規考試,沒有做不完的家庭作業……在普通人眼裡,華德福教育因與主流教育截然不同的理念而顯得神秘。
  • 華德福教育與公立教育的不同到底在哪裡?
    比如一些「著名」的華德福之問:華德福幼兒園不教讀、寫、算,不是會輸在起跑線?華德福低年級早上唱唱跳跳,幾乎在玩啊!華德福做那麼多手工、木工幹什麼,又不是培養裁縫、木匠?要回答這些,就需要從上面提到的孩子的構成、機制、不同階段的心理動因出發去理解。
  • 作為一種新教育,華德福學校有不少毛病……
    其中,約半數來自華德福學校。 主題是新教育,底色是傳統文化。之所以這樣說,因為組織者黃明雨骨子裡敬奉中國傳統文化。藉助於出版人的人脈資源,在從事華德福教育多年中,他不斷接觸傳統文化領域中一些大家碩學,不斷反省和錘鍊自己的教育思想,最終勾勒出當下認為最合適的路徑和藍圖。 一年前,他由親手創辦的北京南山華德福學校分立出來,成立了辛莊師範實驗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