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很多媽媽都知道「口欲期」,明白在這個期間內,應該滿足寶寶想要咬東西的欲望,最好不要阻止。
但其實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敏感期——肛欲期。
肛欲期,可以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階段。
很多孩子,會開始不斷試探憋住大小便的最大限度,最終控制不住導致失禁,這個過程鍛鍊孩子括約肌的同時,也讓孩子產生快感。
一般產生在1歲—3歲之間,不同孩子處於肛欲期的時間也不同,短則幾天,長則2個月。
具體表現為:大小便的規律發生變化、改變大便方式、沉迷於上廁所、研究自己的大小便等。
曼曼的孩子今年1歲多了,最近她發現寶寶變得有些奇怪,本來已經會上廁所了,但這兩天頻頻大小便都在褲子裡,還拒絕媽媽幫助收拾。
這天曼曼反覆問要不要拉臭臭,寶寶一直搖頭說不要,轉個身的功夫就聽見拉粑粑的聲音。
曼曼問寶寶,你是不是拉臭臭了?寶寶轉身就跑。
憋了幾天的曼曼,把孩子洗乾淨後,終於控制不住自己,質問孩子:
「你知不知道,自己錯了?」
寶寶一臉懵懂地看著媽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氣不過的曼曼揍了孩子一頓,寶寶大哭地喊著:「媽媽、媽媽」。之後曼曼發現,孩子大小便在褲子裡更加頻繁,而且看到她後變得很驚慌害怕。
曼曼一度懷疑自家的孩子是不是生病了,在媽媽群裡請教一下,有個媽媽指出孩子正處於肛欲期,這種情形是正常的,不用擔心。
詳細了解肛欲期後,曼曼特別地後悔,自己的無知傷害了無辜的孩子,恨自己為什麼不提前學習一下。
原則一:家長提前了解相關信息
家長在育兒上,提前了解下各個時期出現的敏感期,在心理上有個準備,一旦肛欲期出現,家長能夠反應過來,意識到肛欲期的種種表現和相關應對方式。
原則二:家長態度不要過激
有的父母在發現本來會大小便的寶寶,開始拉褲子裡時,以為孩子是故意的,忍不住用打罵的方式來恐嚇孩子。
殊不知這樣會加劇孩子心理負擔,導致肛欲期的延長,更嚴重的會出現行為倒退現象。
這是孩子自我保護的一種機能,回到嬰幼兒時期,就會得到關心和保護,家長的態度要平和包容。
原則三:不要當成疾病來用藥
肛欲期會讓大小便不規律,如果家裡有便秘的寶寶,那麼家長肯定會變得很緊張,甚至採取藥物等方式,幫助寶寶大便。
這樣反而破壞了,寶寶對憋便臨界點的試探。
過度在意大便這個問題,也容易讓寶寶對大便產生恐懼,容易形成真正的便秘。
大便不規律的時候,家長還是要認真觀察下大便的狀態,如果和往常一樣可以不必在意。
過幹就要適當引導孩子多喝水、多吃蔬菜和水果,嚴重的話及時就醫。
原則四:不要打斷孩子的肛欲期行為
很多家長怕孩子尿褲子、拉褲子會定時地問孩子:
要不要尿尿?
要不要拉臭臭?
甚至有的家長,直接抱起孩子把屎把尿。
以上行為都打斷了肛欲期,孩子憋尿憋屎的行為,有的孩子會變得情緒很激動、行為上出現反抗。
家長接納孩子憋屎、憋尿不願意上廁所的行為,幫助孩子一起度過肛欲期。
原則五:接受孩子對大小便的研究
很多孩子這個時期,突然對自己身體的排洩物感興趣,認為這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想去摸、去吃。
家長不必大驚小怪,認為孩子這樣是出問題了,平靜地接受孩子的這種行為,但要防止孩子入口,注意衛生,及時洗手。
原則六:引入繪本引導孩子
現在有很多優秀的繪本,關於身體、關於上廁所、拉粑粑等。
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讀,了解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遇到了問題,及時和爸爸媽媽還有老師說。並表示出,爸爸媽媽一直愛著寶寶,給予孩子安全感。
肛欲期並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孩子小時候家長們也經歷過洗褲子、洗被子,也不要過於擔心,孩子會不會以後一直都不能憋便憋尿。
過了肛欲期,寶寶們就會恢復,甚至會變得更好。總之,家長們不要對寶寶打罵、侮辱、嘲笑,而是要有耐心,多多關注,好好呵護孩子度過肛欲期。
討論話題:你家寶寶有肛欲期表現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和大家分享您的觀點和看法
(文中配圖全部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