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給娃高質量的陪伴,我化身成「時間管理大師」

2021-02-22 小珩星研究所

之前很多家長問我,你是全職媽媽嗎?我說不是。

有的家長就會說,那你的工作一定很清閒吧。

我說,不,我做建築設計,很忙。

對方就會很驚訝的問到:那你哪來的時間帶孩子?

看來得抖出我的秘訣——如何成為「時間管理大師」,並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親子陪伴現狀調查

先來看一份關於中國城市親子陪伴調查的結果。

(這份調查覆蓋中國沿海地區、中部地區以及西南地區,共吸引了3681位父母參與,其中70後父母佔比15.9%,80後父母佔比57.2%,90後父母佔比26.9%。0~1歲孩子父母佔比12.9%, 1~3歲孩子父母佔比16%,3~6歲孩子父母佔比43.8%,6~12歲孩子父母佔比27.3%。)

調查結果顯示:二成父母表示完全沒有時間陪伴孩子,能夠保證足夠時間陪伴孩子的父母只有三成;擁有童年玩伴的兒童不到一半,甚至接近三分之二的兒童與手機、ipad為伴;同時,親子出遊的活動較少,超過六成兒童周末在興趣班度過;雖然大部分父母重視孩子興趣的培養,卻依然缺乏與孩子的情感溝通;八成父母與孩子缺少情感上的溝通,超過一半兒童由老人照顧,兒童「老齡化」讓父母越來越擔憂孩子的成長。

當孩子缺少了父母的陪伴、童年的小夥伴,失去了豐富有趣的童年,而只擁有手中的高級玩具的時候,我們不得不開始思考:如何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高質量陪伴的起源

在這裡科普一個英語名詞——quality time。


1970年左右,美國大量的全職媽媽開始回歸社會工作就業,結果引發巨大的輿論——當時的主流輿論認為,女性就應該回歸家庭。其支持者表示:女性離家工作,會減少了對孩子的陪伴。

1973年,一位名叫伯頓的女子在美國《馬裡蘭報》上發文稱,女人也應該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無論是寫作、打掃房間或者照顧孩子,她給予每項任務都重在「優質時間」而不是「更長時間」。

「Quality Time」直譯為「優質時間」,傳到中國被翻譯成了「高質量的陪伴」。研究神經科學的Alex Korb教授說過,高質量時間的關鍵並不是「做什麼」而是「怎麼做」。任何你和孩子全身心參與,並彼此互動的活動都可以成為品質時間。參與本身會觸動大腦分泌催產素,Korb博士解釋,這種化學物質能夠激發快感,讓經歷的過程更讓人開心。「別人對我們正在做的事情付出關注和興趣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開心,而當別人對我們的需求做出回應的時候,大腦會分泌更多的催產素,讓我們與這個人的關係感覺更親近。

高質量陪伴的誤區

上面是一份關於家長陪伴孩子同時進行的活動調查,

看看你有沒有哪條中了?

大部分的家長會在「陪伴」孩子的同時,也會進行刷看朋友圈微博、做家務等事情。49%的家長在陪伴孩子時,從不參與孩子正在做的事情,選擇旁觀或忙自己的事,讓「陪伴」的定義局限於只是同處一個空間,使親子陪伴流於形式。很多家長看到「高質量陪伴」,第一反應就是大人們得絞盡腦汁想出各種親子互動方式,然後帶著孩子一起做,於是馬上就產生知難而退了的情緒了。其實,相比於陪伴的內容,孩子們往往更看重父母的態度和情緒,更在意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其中。因此,家長在陪伴時呈現出來的狀態,遠比陪伴時具體做了什麼要更重要。

誤區三:高質量陪伴就是要陪著孩子高效學習

也許雞娃派家長會認為,得陪著孩子教他學東西,學會多少漢字、單詞,看了多少繪本,做了多少道數學題,時間都用來高效學習了,這才算「高質量陪伴」?

生活工作的雙重壓力之下,為人父母的我們都承受著不同程度的壓力,不知不覺更加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各項技能等。有的家長跟孩子呆一起就滿腦子想著「雞娃」,學英語、學數學、學鋼琴,似乎只有把每一分鐘都用在學習上才不枉費時光。但是換位思考,如果我們是孩子,父母跟我們在一起的時候就只會盯著你的學習看,你是真的喜歡這種陪伴嗎?

不要把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光都變成以學習為目的,適當的有張有弛,就像對大人來說,生活不全是工作;同樣對孩子來說,生活不全是學習。

誤區四:以大人的標準要求孩子

陪伴,不是讓孩子按照大人的意願做某事,而應該是用一种放松的自然方式來用來進行親子互動。如果事事以大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對孩子感興趣的事物指指點點,只會令雙方都很不愉快。不僅如此,孩子還可能產生畏懼和厭煩心理,變得不再願意與家長分享感受、相處共事。

如何尋找高質量時間?

雖然現在的家長已經更加重視孩子的陪伴與成長,但龐大的工作壓力以及快節奏的生活漸漸剝奪父母陪伴孩子的權利,尤其在一線城市工作的我們,每天通勤時間動輒兩三小時,很多時候回到家中已經晚上七八點了,還要吃飯洗澡,去哪找時間陪伴孩子呢?
我從事建築設計的工作,論工作的忙碌程度,996裡面爭得一席位置那是輕易而舉的事。正如很多家長疑惑的地方,我是去哪找時間陪孩子的呢?
我們在陪伴孩子的時候,最難做到的就是長時間的陪伴。但高質量陪伴講究的不在時間長短,而在是否有連續性。對於職場父母來說,哪怕每天抽15-30分鐘的時間也是可以的,但要保證這段時間內是認真專注的陪伴著孩子。
當初我的做法就是,保證每天晚上不低於一小時的有效陪伴時間,通常我是飯後帶孩子到超市逛逛,回來陪他看書,玩遊戲等。至於周末,則保證不少於一天是全天的陪伴,以戶外活動為主。如果遇上要出差或者加班實在沒有辦法趕回家陪孩子,我建議家長可以跟孩子短暫的視頻聊天,讓孩子知道你為什麼沒有回去,但是你在換一種形式陪伴他。
我做飯時,讓孩子幫忙摘菜洗菜,同時教他認識這是什麼蔬菜;我做家務時,讓孩子幫忙掃地拖地,或者到陽臺上澆澆花草;
吃飯時,我跟孩子聊聊今天發生的趣事,或者有什麼新發現;幫孩子洗澡時,陪他一起玩水,順便又聊聊哪些有意思的東西;刷牙時,叫上孩子一塊比賽,刷完互相檢查看誰刷得乾淨。。。

關於睡前的親子陪伴時光,有兩件事每天我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個是親子閱讀,放幾本書在床頭,讓孩子選今天要看哪一本,養成每天看書讀書的好習慣。孩子自主閱讀能力還不足夠的時候,以家長讀為主,不要單純照著書本去念,多帶點個人感情色彩,做一些提問,或者知識擴展。當孩子識字量上來了,可以提出讓孩子跟著一起讀,過渡到後面讓孩子自己讀。

第二個便是跟孩子的睡前聊天十分鐘。剛開始他的語言表達還不太好,那我就負責講故事為主,隨著他的語言能力開始提升,我會跟他進行一些簡單的交流對話,逐漸到讓他去給我講故事,或者隨便找一些話題進行聊天。在孩子語言提升的那段日子,我還會錄下跟孩子的對話,把某些有趣的語言記錄起來,回頭看就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話。

但要注意把控好聊天的節奏,可以設定一個鬧鐘,以免聊得時間太長了,影響孩子入睡,也注意不要聊容易讓孩子興奮的話題。

珩珩上幼兒園後,只要是幼兒園舉行的活動,不管是家長開放日、文藝匯演還是周末的親子遊,我幾乎從沒落下過。我的工作很忙,但是當我知道第二天要請假出席活動的話,我都會提前加班把工作處理好。尤其是快到孩子生日,更要把工作安排好,以確保孩子生日那天不用加班,可以準時下班回去陪著孩子一塊過生日。

印象很深刻的是,有次到幼兒園參加活動,他班裡有幾個孩子是由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代替父母來參加的,其中一個小孩突然哭了,說為什麼別人的媽媽都來了,我的媽媽總是不來?作為家長,工作再忙,也儘量別錯過孩子成長的某些時刻,哪怕是請假出現,你的到來一定會讓孩子感覺到無比的歡欣快樂。

為了能多抽出時間陪孩子,很多時候我選擇在家裡加班而不是公司,聽上去似乎忙於工作也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啊?如果工作並不是很緊急要完成的話,我也會選擇把孩子叫來書房,讓他陪著我一塊加班。

我的一條朋友圈

珩珩還不到四歲的時候,我在家裡加班,他過來湊熱鬧,我並沒有趕他走,而是把手中工作暫停下來,對著電腦屏幕去告訴他關於建築的一些小知識,而他也很高興的跟著我又學到了新知識。

我也曾經試過周末要加班,把珩珩帶到公司去,讓他看看媽媽上班的地方是什麼樣的,媽媽平時又是怎樣工作的,讓孩子去理解工作的意義,以及明白大人並不是不想陪伴他,而是還有其他的社會職責。

如何給予高質量陪伴?

很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幾乎不停的挑剔指揮孩子。孩子玩水,嫌孩子浪費水;孩子玩土,嫌孩子弄髒衣服;孩子自己吃飯,嫌孩子吃得慢,指揮孩子多吃青菜。孩子開心的跑過來要媽媽抱,媽媽卻要孩子先去洗手,才能碰媽媽。這種「陪伴」下來,大人小孩都很累,而且不開心。有的父母陪孩子玩遊戲,孩子聽不懂規則,家長就會想孩子怎麼那麼笨,或者正好有其他事情正煩惱,脾氣就來了,兇孩子幾句,孩子就哭了,最後鬧得大家都不愉快。其實在邊上陪著孩子玩,不見得是一件簡單的事,如何能掌控好自己的情緒,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想想還有輔導作業的場景呢。當面對似乎無論如何都教不會的情況,面對孩子時不時走神無法專注的情況,你的還能忍得住自己的脾氣嗎?作為家長都無法管好自己的情緒,又有什麼理由責備孩子平時亂發脾氣呢?當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裡,在陪孩子的這30分鐘時間內,我們要約定好,不能拿著手機漫不經心地玩耍或者隨意地交流,儘量不要把工作上、生活中自己煩惱或不開心、疲倦的事情代入。第一件事就是先把手機鈴聲調到最大,然後把手機放好。如果鈴聲不響,就專心陪伴孩子;如果鈴聲響了,可以問跟孩子,"爸爸/媽媽可不可以去接個電話?"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成長中的某些時刻,都特別想要拿出手機拍照記錄,這些都很好理解,可是孩子玩的正開心的時候,父母突然拿著手機對著,有些孩子就玩得不那麼自然了,甚至產生牴觸情緒了。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諮詢孩子的意見:"你唱得真好聽!媽媽想給你錄個視頻,可以嗎?"

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在《遊戲力》一書中指出:「和孩子一起玩兒,是建立親密關係的最佳方式。因為和孩子相處,最好的方式不是說給他聽,而是轉化成孩子理解並能接受的語言——玩兒,去做給他看。

說起陪孩子玩,相信很多家長的腦海中也許就出現這麼一副畫面:

總說孩子就跟「永動機」一樣,精力旺盛到停不下來,而且喜歡各種搗亂拆家,作為家長,即使想陪他玩,也表示心有餘力不足啊。這時候可以換一種方式去思考,平時我們的角色是大人,嘗試一下把自己當成小孩,跟著他體驗一下小孩的世界?

這是珩珩兩歲多的時候,某天我回家看到的廚房,第一反應也是被氣得差點要吐血,但之後我想,他畢竟還小,不懂事,也許他還覺得這樣很好玩。當我嘗試站在小孩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我很快就釋然了。於是叫來他,跟他一塊玩比賽撿豆子遊戲,看誰撿得多。事後花幾分鐘搞一下地面衛生,把東西放在孩子不容易拿到的地方,想想似乎也不是一件多值得生氣的事?

有次珩珩在看一個英語視頻,學到單詞「attract」,男孩拿著兩塊磁鐵,一下子就吸住了;接著是單詞「repel」,女孩拿著的兩塊磁鐵卻怎麼都吸不住。珩珩就問我:媽媽,為什麼後面這個吸不住啊?我馬上找了一個關於磁鐵的科普視頻給他看,並且第二天就去買了兩塊磁鐵回來,帶著他去玩各種跟磁鐵有關的小遊戲。當孩子求知慾望正激發的時候,家長不要覺得我正忙著呢,別煩著我,而是應該趕快抓住孩子這好奇的小尾巴。你的工作也許只是暫停一下,但是他很快收穫了知識;但如果你無視了他的需求,他就因此失去了一次求知探索的機會了。

包括孩子平時哭鬧,作為家長不要覺得孩子怎麼又鬧情緒了,而是應該先了解他的動機,是生理上的需求導致,還是想要獲得大人的關注?
有一次珩珩喝水,不小心把水倒到床上,床單溼了一大片。他告訴我的時候,我並沒有怪責他,而是拿來吹風機,跟他說,你弄溼的床單,你要把它吹乾哦。接著教他怎樣使用吹風機,以什麼角度去吹,怎樣判斷是否吹乾了,吹乾的原理是什麼。最後我不忘提醒他,下次喝水小心點,別倒了,要不然你又得吹好久了呢。有的家長看到孩子犯錯後,馬上火冒三丈,也不去關心孩子有意還是無意,覺得孩子總是在給自己添麻煩。如果孩子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他會變得越來越小心翼翼,害怕自己哪裡做得不好,越發變得不自信。沒有不會犯錯的人,尤其對於孩子來說,很多時候犯錯並不是有意為之,不應該讓孩子對犯錯感到恐懼。給予孩子試錯的機會,鼓勵他承擔責任,學會解決問題,比起一味的責備來得更重要。

很多時候我們能顯而易見知道孩子喜歡做什麼,但是不見得我們就耐著性子去跟他做這些,就像知道孩子喜歡玩沙子,有幾個家長願意蹲下來陪孩子玩一天的沙子?孩子喜歡畫畫,家長即使不懂,也可以給孩子買來各種繪畫工具,陪著她進行各種塗畫創作。記得適當誇一下孩子,讓他能從外界的正反饋中得到持續的動力。

想起當初發現珩珩迷戀數字,我也曾經有那麼一絲絲猶豫過,要不要轉移他的注意力,後來我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並決定要不遺餘力的支持他的愛好,給他創造條件,並且陪他去做。

比如給他買科學計算器和電子秤,教他用手指操表達不同的數字,教他玩數字華容道、24點、數獨等小遊戲,陪他一起去學數學。。。為了他,離開校園多年的我,不得不惡補回各種初中高中的數學知識(有朋友提議我高數也別漏了),感覺我們的關係開始往亦師亦友的方向發展了。。。

鼓勵孩子:跟隨你的內心,做你喜歡的事,做自己擅長且喜歡的事,不斷積累正反饋,最後你會真的把這件事做好。

快到周末的時候,我就會跟珩珩商量這個周末我們去哪玩?我都會儘量不讓珩珩呆在家裡,而是帶他去各種好玩的地方。

比如,帶他去乘坐各種不同的交通工具,地鐵、APM、有軌電車、雙層巴士、纜車、遊船、小火車;

比如,帶他到地鐵博物館、科學館、植物園、動物園、兒童公園等,去見識和探索這個有趣的世界;

比如,帶上食物、帳篷、足球和平衡車,到野外露營,他可以盡情在草地上踢球,或者高高低低的小山坡上縱情騎車;

比如,帶上魚飼料,到公園餵魚,或者帶上他最喜歡玩的泡泡機,來個追逐泡泡的遊戲。。。

陪伴的最後,

要學會適當放手

那。。。如果有一段時間工作實在太忙,沒有時間陪伴的時候怎麼辦?

陪伴孩子確實需要家長付出時間,但不代表家長一回到家就要圍著孩子轉,畢竟工作忙碌一天,大人也需要自己的個人時間休息放鬆。因此,父母給予孩子的除了陪伴,還有教他們學會如何獨處,比如大人確實沒有空陪伴的時候,孩子該怎麼打發時間,是對著電視手機看動畫片玩遊戲,還是去找其他有意義的事情做?

要明白,讓孩子上興趣班,並不見得就是要往專業的方向去培養,而是讓孩子有自己熱愛的東西,不至於一到了父母不陪伴的時候,孩子就變得無所事事,只能靠電子產品消磨時間。當大人在一邊做家務或者工作的時候,讓孩子坐在旁邊看書、畫畫、玩玩具等,期間不時互動聊聊天即可。尤其當孩子上小學了,有作業任務的時候,不代表家長就要坐在孩子旁邊盯著他做作業,這樣反而不利於他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有時候我在家裡加班或者忙其他事,珩珩就坐在一邊,或安靜的研究數獨題,或專心看書,或白板前激情昂揚的解數學題。偶爾我轉過身,看著他在自己的小世界裡獲得快樂的體驗,就會覺得這樣的陪伴也是很美好的親子時光。

所以,我建議家長可以適當的放手看孩子如何安排這些時間,在旁邊進行引導。畢竟以後孩子長大了,家長不可能一直陪在身邊。做到陪伴孩子與個人生活之間的平衡,才是合理的陪伴方式。


陪伴的意義不僅僅是陪伴在孩子的身邊,父母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對自我價值的實現,同樣是對孩子價值觀層面的精神陪伴。

留言板

看完我的文章,你有什麼心得或建議,

歡迎在留言板處留言。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還不錯,歡迎轉發並關注我的公眾號

(文末有公眾號二維碼,長按即可關注)

將會不定期更新兒童數學相關的分享。

如果想要加入「小珩星研究所」微信群,

一起分享交流關於教育的心得,

可添加文末的微信號,備註「申請入群」。

相關焦點

  • 如何用碎片時間高質量帶娃?
    如果母親為了陪伴孩子過度犧牲自己的時間,會造成較大的情緒壓力,反而可能對孩子的成長有負面作用。因此陪伴不在於時間長短,陪對方法,才是關鍵。對職場媽媽而言,每天早晨和傍晚一共三個小時左右,是陪伴寶寶、建立親密感情的黃金時期。時間這麼有限,怎麼陪,才能陪出質量?
  • 記得給娃多一點高質量的新鮮陪伴
    ,彼此都會成長一大步陪伴娃的過程中,我都覺得是一種享受,不僅是身體上的,精神上也得到極大滿足,而且每一次,都能看到彼此的一點小進步。所以,後面我會儘量多給娃一些自由發揮的空間,試著改變自己的既定思維模式,這也算是我在育娃道路上的一次新成長。
  • 工作太忙陪孩子時間太少很自責?3種高質量陪伴方式高效陪娃
    最近讀了勞倫斯科恩的《遊戲力養育》一書,書中提到了「遊戲力」「高質量的陪伴」等概念,讓我對親子關係和遊戲力養育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對高質量的陪伴有了更深的認識。兒童是遊戲大師,我們作為父母能從他們那裡學到很多。因為遊戲本質上是一種心流感受,在自主選擇的活動中忘記時間的流逝。遊戲能讓人產生快樂和親密的感覺,增加掌控感,促進學習,找到自信。孩子在玩遊戲時,我們作為父母有三項重要的工作可以做:重視並保護、觀察、(需要時)加入。在本書中作者講了高質量的陪伴有三種方式:眼對眼,肩並肩,心連心。
  • 從有地域特色的媽媽們陪伴孩子,再談怎麼給孩子高質量陪伴
    導語: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而守護是最沉默的陪伴。如何有效陪伴孩子一直是父母們熱議的話題。小區的多多媽說:「最近身邊幾個要好的媽媽接連說到了有關陪伴的困惑,其中一個因為擔心陪伴不夠會給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沒心思工作,天天想要辭職。和她們一樣,至今我時不時也會有這樣焦慮的時刻。
  • 自閉症家長如何做到高質量的陪伴孩子?
    在康復訓練中心,每天會看到許多家長來送孩子上學,同一個孩子有時候會看到是爺爺、奶奶來送孩子,有時候是爸爸、媽媽來送孩子,甚至還有許多家長竟然為帶孩子還僱傭保姆,養孩子似乎成了大多數家庭最重的負擔,一個大人往往沒辦法帶好一個自閉症孩子,最常見的情況是,一個全職媽媽需要配備一個老人或者保姆,兩人或多人合作才有可能完成養娃這個艱巨的任務,更為可怕的是,甭管幾個人合作養娃,只要參與的人都會累得精疲力盡
  • 許幻山時間管理大師什麼梗 許幻山時間管理大師出自哪裡
    近段時間以來,電視劇《三十而已》可謂是火爆了,幾乎哪裡都能看到關於這部劇的相關話題。近日,許幻山時間管理大師的話題登上了熱搜榜,這是什麼梗呢?在電視劇《三十而已》許幻山的結局遭起底,一起來看一下。
  • 想要做到上班帶娃兩不誤,試試這幾種方法,就能高質量陪伴孩子
    笑笑自從當了母親之後也存在這樣的困惑,作為父母都是希望多多陪伴孩子。可是如今生活的壓力巨大許多媽媽,不得不走上工作崗位,為家庭多奮鬥一份收入。我們回到家之後已經工作了一天了,在面對一些瑣碎的家務,又要陪伴孩子已經沒有什麼精力了。作為新時代的女性,大家都想做到上班帶娃兩不誤,那麼我們又應該怎麼做,可以高質量的陪伴孩子呢?笑笑生活中總結了一些自己的小經驗,也希望這些建議可以對大家的生活有所幫助。
  • 最貴的不是學區房, 是娃爸娃媽高質量的培養、陪跑與陪伴
    片中描寫了買房人的眾生相,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有蘇天培媽媽。為了教育好孩子,她發脾氣、大嗓門、憂心如焚,卻收效甚微。這不也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嗎?「輔導孩子氣出了心臟病」「十幾萬元一平米爭購熱門區域學區房」的新聞不是常見諸於報端嗎?  在孩子的青少年時代,家長肯定是第一導師,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否每一個家長都能勝任這一職責呢?不見得。
  • 好太太帶娃日常,爺爺奶奶也可以這樣做,給孩子高質量陪伴
    我是一名全職媽媽,工作就是看孩子。其實帶娃不是有些人想的那樣看著孩子就行了,而我們不止是看,還要給他高質量的陪伴。每天早上七點鐘,隨著老公上班走時的一聲關門,我的一天開始了。6月19日,星期五,晴。早上7:30,果果還在睡覺。趁他醒來前,我需要把早飯先做好。
  • 三流媽媽給手機,二流媽媽給玩具,一流媽媽懂得給娃高質量陪伴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先問家長們一個問題,你多久沒有看著孩子的眼睛說「我愛你了」?由於工作忙或者事情多,家長對孩子的陪伴越來越少,自己心裡明白,但行動卻身不由己,為了生活也為了對孩子好,只能自己承受。不過,大多數父母(除了特殊職業)只要想,其實都可以給孩子想要的陪伴,忙不是藉口。
  • 帶娃瘋玩一整天,不如高質量陪伴 5 分鐘
    自從有了娃,飯後全家搶著洗碗,輪到陪娃就想跑廁所,面對陪玩這項費心又耗體力的活兒,只想原地消失。上班還能摸個魚,陪娃可都得真槍實彈。又唱歌有跳舞還做遊戲的,帶娃瘋玩了一整天,自己倒是累的半死,娃光在一邊傻呵呵的樂,當爸媽的也是覺得好氣又好笑。
  • 怎樣才算是高質量的陪伴?不懂的家長做到這3點,你也能高效帶娃
    而這樣的陪伴也是有技巧和方法的。掌握以下3點,即便沒有整日和寶貝黏在一起,你的陪伴也是高效的,是會陪伴他左右的。而這樣的有效帶娃才是孩子們需要的。陪娃之前首先你要認清事實,你要陪伴的是一個孩子,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血有肉有個性的孩子,他們初次來到這個世界。有很多不會的沒接觸過的東西和事件。不會很正常,會了更需要表揚和鼓勵。
  • 成為「時間管理大師」也是在「反浪費」
    (8月17日《中國青年報》)調查顯示,超過七成大學生希望成為「時間管理大師」,但卻有近四成大學生對個人時間管理不滿意。其實不僅是大學生,中小學生及其他成年人都應該懂得時間管理,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合理規劃時間,都將事半功倍。所以,成為一名「時間管理大師」,應該是人生的「必修課」。對於學生來說,一方面需要合理規劃時間;另一方面,制訂了合理的計劃,還要有執行計劃的動力與決心。
  • 寶寶有3個「依戀期」,需要高質量陪伴,工作忙的寶媽可以這樣做
    據調查,有六成的寶媽生完寶寶後,都會請家裡的老人幫忙帶娃,在剩下的四成寶媽當中,還有一大部分會僱保姆。都說媽媽是寶寶最親近的人,但別人和寶寶接觸時間久了,寶寶和媽媽的感情會變淡,甚至對以後的親子關係造成影響。
  • 只有高質量的陪伴才是真正的陪伴
    父母為了生計在外拼命奔波,一不小心就會忽略掉需要陪伴的孩子。畢竟孩子除了物質需求,情感上的需求更加重要,而作為孩子最親密的家長更應該加強對孩子的陪伴。而陪伴也不僅僅是呆在孩子的身邊,如果家長不懂的高質量的陪伴孩子,最後的結果是無法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使孩子把自己內心世界封閉起來,漸漸地,家長與孩子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 高質量的陪伴孩子,你做到幾點?
    2020年一場疫情讓我們懂得了反思和珍惜曾經,因為忙碌 &34;的愛終於有時間,彌補給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對孩子的照顧和教育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那麼,怎樣的照顧是真正好的照顧?
  • 高質量陪伴,這些年我獲得了什麼?總結+分享
    這幾年,我邊工作邊帶娃,做了太多的事情,關於育兒和教育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育兒心得,為了更好地完成今年的育兒任務,回顧下這幾年我做過的啟蒙教育。比如自己收拾玩具,養成哪兒拿放哪兒去的好習慣,自己收拾玩具不僅可以解放媽媽的雙手,還可以讓他們懂得如何整理自己的人生,所處的環境乾淨衛生也更利於保持愉快的心情….還有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等等,這些都為將來上幼兒園每天至少2本繪本,但我自己覺得有些遺憾的是,太遲給孩子讀英文繪本了,我只讀我們的中文繪本,根據不同年齡選擇不同繪本,孩子一直很喜歡,也養成了習慣打下很好的基礎。
  • TIMA時間管理大師的時間管理法則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隨著自己從剛畢業的菜鳥取快遞、買咖啡、列印什麼都得做,變成了一個擁有有實習生的職場新人後,為了讓他們提前適應社會的險惡,我還是於心不忍地把老闆額外布置的一大半工作都轉贈給了他們。所謂授人玫瑰手留餘香,在這點上就體現的淋漓盡致,希望當時還怪我為什麼佔用下班時間讓他們工作的實習生,現在都能懂得如何壓榨自己的實習生了。這就是我想說的時間管理的第二招,「工作轉贈法」。
  • 為什麼我整天像個「充氣」媽媽?怎麼做到高質量陪伴?
    為什麼我整天像個「充氣」媽媽?怎麼做到高質量陪伴?像我這種有「收藏癖」的人,來一個收藏一個,那種滿足感不亞於網購掃貨。但偏偏有父母為此增添了煩惱。一位媽媽就向我吐苦水:假期前段時間,女兒老纏著我陪玩,我不是刷新聞就是忙家務活,哪有時間搭理她。最近看到網上很多轉發的親子遊戲,我好不容易痛下決心,全身心地陪她一個一個變著花樣玩,可總覺得她不配合,最終還是不愉快收場。平時纏著要我陪,到我主動陪玩時,又鬧彆扭。
  • 成長對話丨原來我也是「時間管理大師」
    前段時間熱播電視劇《隱秘的角落》中,主角朱朝陽白天和朋友在外面打籃球各種玩,和張東升周旋,上奧數班,和爸爸一起遊泳,回家還練聽力、看書、寫日記……每天時間都排得很滿,但是成績沒有絲毫變化,每次都能穩拿第一,給隔壁第二名氣得夠嗆。不愧是新一代「時間管理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