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很多家長問我,你是全職媽媽嗎?我說不是。
有的家長就會說,那你的工作一定很清閒吧。
我說,不,我做建築設計,很忙。
對方就會很驚訝的問到:那你哪來的時間帶孩子?
看來得抖出我的秘訣——如何成為「時間管理大師」,並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親子陪伴現狀調查
先來看一份關於中國城市親子陪伴調查的結果。
(這份調查覆蓋中國沿海地區、中部地區以及西南地區,共吸引了3681位父母參與,其中70後父母佔比15.9%,80後父母佔比57.2%,90後父母佔比26.9%。0~1歲孩子父母佔比12.9%, 1~3歲孩子父母佔比16%,3~6歲孩子父母佔比43.8%,6~12歲孩子父母佔比27.3%。)調查結果顯示:二成父母表示完全沒有時間陪伴孩子,能夠保證足夠時間陪伴孩子的父母只有三成;擁有童年玩伴的兒童不到一半,甚至接近三分之二的兒童與手機、ipad為伴;同時,親子出遊的活動較少,超過六成兒童周末在興趣班度過;雖然大部分父母重視孩子興趣的培養,卻依然缺乏與孩子的情感溝通;八成父母與孩子缺少情感上的溝通,超過一半兒童由老人照顧,兒童「老齡化」讓父母越來越擔憂孩子的成長。
當孩子缺少了父母的陪伴、童年的小夥伴,失去了豐富有趣的童年,而只擁有手中的高級玩具的時候,我們不得不開始思考:如何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高質量陪伴的起源
在這裡科普一個英語名詞——quality time。
1973年,一位名叫伯頓的女子在美國《馬裡蘭報》上發文稱,女人也應該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無論是寫作、打掃房間或者照顧孩子,她給予每項任務都重在「優質時間」而不是「更長時間」。
「Quality Time」直譯為「優質時間」,傳到中國被翻譯成了「高質量的陪伴」。研究神經科學的Alex Korb教授說過,高質量時間的關鍵並不是「做什麼」而是「怎麼做」。任何你和孩子全身心參與,並彼此互動的活動都可以成為品質時間。參與本身會觸動大腦分泌催產素,Korb博士解釋,這種化學物質能夠激發快感,讓經歷的過程更讓人開心。「別人對我們正在做的事情付出關注和興趣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開心,而當別人對我們的需求做出回應的時候,大腦會分泌更多的催產素,讓我們與這個人的關係感覺更親近。」高質量陪伴的誤區
上面是一份關於家長陪伴孩子同時進行的活動調查,
看看你有沒有哪條中了?
大部分的家長會在「陪伴」孩子的同時,也會進行刷看朋友圈微博、做家務等事情。49%的家長在陪伴孩子時,從不參與孩子正在做的事情,選擇旁觀或忙自己的事,讓「陪伴」的定義局限於只是同處一個空間,使親子陪伴流於形式。很多家長看到「高質量陪伴」,第一反應就是大人們得絞盡腦汁想出各種親子互動方式,然後帶著孩子一起做,於是馬上就產生知難而退了的情緒了。其實,相比於陪伴的內容,孩子們往往更看重父母的態度和情緒,更在意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其中。因此,家長在陪伴時呈現出來的狀態,遠比陪伴時具體做了什麼要更重要。誤區三:高質量陪伴就是要陪著孩子高效學習
也許雞娃派家長會認為,得陪著孩子教他學東西,學會多少漢字、單詞,看了多少繪本,做了多少道數學題,時間都用來高效學習了,這才算「高質量陪伴」?
生活工作的雙重壓力之下,為人父母的我們都承受著不同程度的壓力,不知不覺更加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各項技能等。有的家長跟孩子呆一起就滿腦子想著「雞娃」,學英語、學數學、學鋼琴,似乎只有把每一分鐘都用在學習上才不枉費時光。但是換位思考,如果我們是孩子,父母跟我們在一起的時候就只會盯著你的學習看,你是真的喜歡這種陪伴嗎?
不要把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光都變成以學習為目的,適當的有張有弛,就像對大人來說,生活不全是工作;同樣對孩子來說,生活不全是學習。
誤區四:以大人的標準要求孩子
陪伴,不是讓孩子按照大人的意願做某事,而應該是用一种放松的自然方式來用來進行親子互動。如果事事以大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對孩子感興趣的事物指指點點,只會令雙方都很不愉快。不僅如此,孩子還可能產生畏懼和厭煩心理,變得不再願意與家長分享感受、相處共事。
如何尋找高質量時間?
雖然現在的家長已經更加重視孩子的陪伴與成長,但龐大的工作壓力以及快節奏的生活漸漸剝奪父母陪伴孩子的權利,尤其在一線城市工作的我們,每天通勤時間動輒兩三小時,很多時候回到家中已經晚上七八點了,還要吃飯洗澡,去哪找時間陪伴孩子呢?關於睡前的親子陪伴時光,有兩件事每天我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個是親子閱讀,放幾本書在床頭,讓孩子選今天要看哪一本,養成每天看書讀書的好習慣。孩子自主閱讀能力還不足夠的時候,以家長讀為主,不要單純照著書本去念,多帶點個人感情色彩,做一些提問,或者知識擴展。當孩子識字量上來了,可以提出讓孩子跟著一起讀,過渡到後面讓孩子自己讀。
第二個便是跟孩子的睡前聊天十分鐘。剛開始他的語言表達還不太好,那我就負責講故事為主,隨著他的語言能力開始提升,我會跟他進行一些簡單的交流對話,逐漸到讓他去給我講故事,或者隨便找一些話題進行聊天。在孩子語言提升的那段日子,我還會錄下跟孩子的對話,把某些有趣的語言記錄起來,回頭看就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話。
但要注意把控好聊天的節奏,可以設定一個鬧鐘,以免聊得時間太長了,影響孩子入睡,也注意不要聊容易讓孩子興奮的話題。
珩珩上幼兒園後,只要是幼兒園舉行的活動,不管是家長開放日、文藝匯演還是周末的親子遊,我幾乎從沒落下過。我的工作很忙,但是當我知道第二天要請假出席活動的話,我都會提前加班把工作處理好。尤其是快到孩子生日,更要把工作安排好,以確保孩子生日那天不用加班,可以準時下班回去陪著孩子一塊過生日。
印象很深刻的是,有次到幼兒園參加活動,他班裡有幾個孩子是由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代替父母來參加的,其中一個小孩突然哭了,說為什麼別人的媽媽都來了,我的媽媽總是不來?作為家長,工作再忙,也儘量別錯過孩子成長的某些時刻,哪怕是請假出現,你的到來一定會讓孩子感覺到無比的歡欣快樂。
為了能多抽出時間陪孩子,很多時候我選擇在家裡加班而不是公司,聽上去似乎忙於工作也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啊?如果工作並不是很緊急要完成的話,我也會選擇把孩子叫來書房,讓他陪著我一塊加班。
我的一條朋友圈
珩珩還不到四歲的時候,我在家裡加班,他過來湊熱鬧,我並沒有趕他走,而是把手中工作暫停下來,對著電腦屏幕去告訴他關於建築的一些小知識,而他也很高興的跟著我又學到了新知識。
我也曾經試過周末要加班,把珩珩帶到公司去,讓他看看媽媽上班的地方是什麼樣的,媽媽平時又是怎樣工作的,讓孩子去理解工作的意義,以及明白大人並不是不想陪伴他,而是還有其他的社會職責。
如何給予高質量陪伴?
很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幾乎不停的挑剔指揮孩子。孩子玩水,嫌孩子浪費水;孩子玩土,嫌孩子弄髒衣服;孩子自己吃飯,嫌孩子吃得慢,指揮孩子多吃青菜。孩子開心的跑過來要媽媽抱,媽媽卻要孩子先去洗手,才能碰媽媽。這種「陪伴」下來,大人小孩都很累,而且不開心。有的父母陪孩子玩遊戲,孩子聽不懂規則,家長就會想孩子怎麼那麼笨,或者正好有其他事情正煩惱,脾氣就來了,兇孩子幾句,孩子就哭了,最後鬧得大家都不愉快。其實在邊上陪著孩子玩,不見得是一件簡單的事,如何能掌控好自己的情緒,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想想還有輔導作業的場景呢。當面對似乎無論如何都教不會的情況,面對孩子時不時走神無法專注的情況,你的還能忍得住自己的脾氣嗎?作為家長都無法管好自己的情緒,又有什麼理由責備孩子平時亂發脾氣呢?當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裡,在陪孩子的這30分鐘時間內,我們要約定好,不能拿著手機漫不經心地玩耍或者隨意地交流,儘量不要把工作上、生活中自己煩惱或不開心、疲倦的事情代入。第一件事就是先把手機鈴聲調到最大,然後把手機放好。如果鈴聲不響,就專心陪伴孩子;如果鈴聲響了,可以問跟孩子,"爸爸/媽媽可不可以去接個電話?"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成長中的某些時刻,都特別想要拿出手機拍照記錄,這些都很好理解,可是孩子玩的正開心的時候,父母突然拿著手機對著,有些孩子就玩得不那麼自然了,甚至產生牴觸情緒了。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諮詢孩子的意見:"你唱得真好聽!媽媽想給你錄個視頻,可以嗎?"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在《遊戲力》一書中指出:「和孩子一起玩兒,是建立親密關係的最佳方式。因為和孩子相處,最好的方式不是說給他聽,而是轉化成孩子理解並能接受的語言——玩兒,去做給他看。」
說起陪孩子玩,相信很多家長的腦海中也許就出現這麼一副畫面:
總說孩子就跟「永動機」一樣,精力旺盛到停不下來,而且喜歡各種搗亂拆家,作為家長,即使想陪他玩,也表示心有餘力不足啊。這時候可以換一種方式去思考,平時我們的角色是大人,嘗試一下把自己當成小孩,跟著他體驗一下小孩的世界?這是珩珩兩歲多的時候,某天我回家看到的廚房,第一反應也是被氣得差點要吐血,但之後我想,他畢竟還小,不懂事,也許他還覺得這樣很好玩。當我嘗試站在小孩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我很快就釋然了。於是叫來他,跟他一塊玩比賽撿豆子遊戲,看誰撿得多。事後花幾分鐘搞一下地面衛生,把東西放在孩子不容易拿到的地方,想想似乎也不是一件多值得生氣的事?
有次珩珩在看一個英語視頻,學到單詞「attract」,男孩拿著兩塊磁鐵,一下子就吸住了;接著是單詞「repel」,女孩拿著的兩塊磁鐵卻怎麼都吸不住。珩珩就問我:媽媽,為什麼後面這個吸不住啊?我馬上找了一個關於磁鐵的科普視頻給他看,並且第二天就去買了兩塊磁鐵回來,帶著他去玩各種跟磁鐵有關的小遊戲。當孩子求知慾望正激發的時候,家長不要覺得我正忙著呢,別煩著我,而是應該趕快抓住孩子這好奇的小尾巴。你的工作也許只是暫停一下,但是他很快收穫了知識;但如果你無視了他的需求,他就因此失去了一次求知探索的機會了。包括孩子平時哭鬧,作為家長不要覺得孩子怎麼又鬧情緒了,而是應該先了解他的動機,是生理上的需求導致,還是想要獲得大人的關注?很多時候我們能顯而易見知道孩子喜歡做什麼,但是不見得我們就耐著性子去跟他做這些,就像知道孩子喜歡玩沙子,有幾個家長願意蹲下來陪孩子玩一天的沙子?孩子喜歡畫畫,家長即使不懂,也可以給孩子買來各種繪畫工具,陪著她進行各種塗畫創作。記得適當誇一下孩子,讓他能從外界的正反饋中得到持續的動力。
想起當初發現珩珩迷戀數字,我也曾經有那麼一絲絲猶豫過,要不要轉移他的注意力,後來我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並決定要不遺餘力的支持他的愛好,給他創造條件,並且陪他去做。
比如給他買科學計算器和電子秤,教他用手指操表達不同的數字,教他玩數字華容道、24點、數獨等小遊戲,陪他一起去學數學。。。為了他,離開校園多年的我,不得不惡補回各種初中高中的數學知識(有朋友提議我高數也別漏了),感覺我們的關係開始往亦師亦友的方向發展了。。。
鼓勵孩子:跟隨你的內心,做你喜歡的事,做自己擅長且喜歡的事,不斷積累正反饋,最後你會真的把這件事做好。
快到周末的時候,我就會跟珩珩商量這個周末我們去哪玩?我都會儘量不讓珩珩呆在家裡,而是帶他去各種好玩的地方。
比如,帶他去乘坐各種不同的交通工具,地鐵、APM、有軌電車、雙層巴士、纜車、遊船、小火車;
比如,帶他到地鐵博物館、科學館、植物園、動物園、兒童公園等,去見識和探索這個有趣的世界;
比如,帶上食物、帳篷、足球和平衡車,到野外露營,他可以盡情在草地上踢球,或者高高低低的小山坡上縱情騎車;
比如,帶上魚飼料,到公園餵魚,或者帶上他最喜歡玩的泡泡機,來個追逐泡泡的遊戲。。。
陪伴的最後,
要學會適當放手
那。。。如果有一段時間工作實在太忙,沒有時間陪伴的時候怎麼辦?
陪伴孩子確實需要家長付出時間,但不代表家長一回到家就要圍著孩子轉,畢竟工作忙碌一天,大人也需要自己的個人時間休息放鬆。因此,父母給予孩子的除了陪伴,還有教他們學會如何獨處,比如大人確實沒有空陪伴的時候,孩子該怎麼打發時間,是對著電視手機看動畫片玩遊戲,還是去找其他有意義的事情做?
要明白,讓孩子上興趣班,並不見得就是要往專業的方向去培養,而是讓孩子有自己熱愛的東西,不至於一到了父母不陪伴的時候,孩子就變得無所事事,只能靠電子產品消磨時間。當大人在一邊做家務或者工作的時候,讓孩子坐在旁邊看書、畫畫、玩玩具等,期間不時互動聊聊天即可。尤其當孩子上小學了,有作業任務的時候,不代表家長就要坐在孩子旁邊盯著他做作業,這樣反而不利於他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有時候我在家裡加班或者忙其他事,珩珩就坐在一邊,或安靜的研究數獨題,或專心看書,或白板前激情昂揚的解數學題。偶爾我轉過身,看著他在自己的小世界裡獲得快樂的體驗,就會覺得這樣的陪伴也是很美好的親子時光。
所以,我建議家長可以適當的放手看孩子如何安排這些時間,在旁邊進行引導。畢竟以後孩子長大了,家長不可能一直陪在身邊。做到陪伴孩子與個人生活之間的平衡,才是合理的陪伴方式。
陪伴的意義不僅僅是陪伴在孩子的身邊,父母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對自我價值的實現,同樣是對孩子價值觀層面的精神陪伴。
留言板
看完我的文章,你有什麼心得或建議,
歡迎在留言板處留言。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還不錯,歡迎轉發並關注我的公眾號
(文末有公眾號二維碼,長按即可關注)
將會不定期更新兒童數學相關的分享。
如果想要加入「小珩星研究所」微信群,
一起分享交流關於教育的心得,
可添加文末的微信號,備註「申請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