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始前請大家思考個問題:澤澤兩歲半總是要媽媽抱,抱起來就好,不抱就崩潰,大哭、耍驢。
遇到這樣的寶貝,你們怎麼辦?
大部分人會說,孩子就是慣的,打一頓就好了,都多大了,是小孩啊?抱抱抱的。
如果你也這樣想,我要說。你錯怪了孩子。
從媽媽那了解到,他們在家平時的陪伴模式:
孩子隨便玩,自己願意怎麼玩怎麼玩,一玩能玩一個小時。
我說:孩子玩的時候你在做什麼?
我玩我的,玩手機。
我說:那他沒有需要你幫助的時候麼?
有啊!我要是太忙就告訴他自己整吧。整不好他就激惱,激惱我抱抱他就好了。
看吧,就是這樣的模式。澤澤是有多無助多孤單,在他心裡,媽媽不是玩伴不是朋友,只有抱抱的時候才能感受到媽媽的存在。
有多少個家庭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問題又出在哪裡?
高質量的陪伴才能成就自信、樂觀、頭腦清晰、思維敏捷的優秀寶貝。
高質量的陪伴並不只是和孩子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怎樣高效的促進寶貝成長。而這樣的陪伴也是有技巧和方法的。掌握以下3點,即便沒有整日和寶貝黏在一起,你的陪伴也是高效的,是會陪伴他左右的。而這樣的有效帶娃才是孩子們需要的。
①高質量的陪伴需要您學會接納他們原本的樣子。
陪娃之前首先你要認清事實,你要陪伴的是一個孩子,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血有肉有個性的孩子,他們初次來到這個世界。有很多不會的沒接觸過的東西和事件。不會很正常,會了更需要表揚和鼓勵。
明確這一點那麼請你把自己的個人評判和過高的要求先放一放吧。
舉個簡單的例子:考慮下孩子是自己帶好還是老人帶好?
你的答案是什麼?可以考慮下。
我的答案是這樣的,無論是父母還是老人,帶孩子適合與否,好壞由什麼決定?由代養方式決定。
如果老人育兒有方,能夠高質量陪伴寶貝。而父母卻不懂育兒,一味高要求0陪伴。那麼我要說,讓老人來帶更好些。
我閨蜜現在塊30歲了,回想起自己的小時候,還是會抱怨,他的童年是悲慘的。是在爸媽身邊長大的沒有錯,卻從小孤獨不自信,主要原因來自於他的媽媽,小時候遇到做數學題就緊張。每次媽媽在旁邊看他做作業,他就覺得一雙眼睛在監視他,心蹦蹦跳,心慌,更別說解題思路了。做對了還好,但凡做錯,立刻被罵。
後來大一點父母做生意沒空帶他把他送去姥姥家了。在姥姥的呵護下她重新找到了自信。每次說起小時候他都會說姥姥姥爺的陪伴才是他幸福的開始。即便現在長大了。她和父母之間還是會有隔閡。
所以,你看,並不是父母陪在孩子身邊就叫陪伴。充其量叫陪著。若父母不能夠接納孩子原本的樣子,過於強權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和設想去發展,那麼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創傷將是巨大且深刻的。
為什麼父母會對這麼小的孩子大發雷霆,在我們育兒領域,我們會說:「這是父母無力無助的表現」。
兩歲左右的孩子,只有父母無能也力不知怎麼教育他了才會發火以這樣立竿見影的手段去嚇唬孩子。
最好的辦法將自己調整到和寶貝一樣的年齡,你們是朋友是夥伴,這樣你才能了解到寶貝最需要的是什麼?
當孩子出現難過、大哭、發脾氣等情緒的時候,家長要做的不是制止,而是教會寶貝如何處理好這樣的情緒?
媽媽也有難過的時候,難過了可以到媽媽懷裡,媽媽抱抱你,也許你就不那麼難過了。
難過了可以把你的心情和媽媽聊一聊,也許你就不那麼難過了。
難過時你可以聽聽音樂畫畫畫,跳跳舞,也許你就不那麼難過了。
同樣的道理,家長們可以用適合孩子的方式幫助他們。
②高質量的陪伴是不打擾,不忽視。會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立刻給予回應。
陪伴孩子是一門學問,鬆弛有度。而大部分家長卻把握不好。甚至只顧自己的感受忽視孩子。舉個常見的例子:孩子在認真的搭積木創造各種喜歡的不同造型,這時奶奶拿來了水果,大孫子快吃水果。孩子專注於創作根本沒有時間回應,一分鐘不到,奶奶又來叫了,大孫吃水果了。
這種現象太常見了,而這就是壞的例子。當孩子正專心探索一個事情的時候,你去打斷他。或者當孩子真正需要你的時候,喊你半天,你卻沒有回應,這都不算高質量的陪伴。
③高質量的陪伴注重不同月齡的兒童發展特點,陪伴方法不能一成不變,反而要順應孩子的發展而改變。
看到這的時候,有人會說,你認為的高質量陪伴需要非常高的技巧,我們普通人可做不到,其實不是的。給大家舉個簡單的例子。躲貓貓的遊戲大家都玩過吧?
在兒童12個月左右的時候,有的家長會發現,這個時候孩子特別害怕離開家長,一離開就大哭,而小寶貝卻特別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這是因為,這個月齡的寶貝,剛剛出現自我意識,他們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即渴望獨立,又渴望重新回到母親身邊,這樣矛盾的內心,讓孩子們不知所措,又無法用語言表達內心的焦灼。躲貓貓恰巧可以幫助寶貝,讓他們意識到有些東西可以暫時不見但並不會消失。反覆的玩耍,孩子們會逐漸的明白這個道理,你會發現,沒當他再次看見你的那一刻,他笑的有多開心。當你給寶貝建立足夠好的安全感。就不怕分離焦慮了。因為寶貝會學著接受短暫的媽媽不在身邊,只要你提前和他說,約定好回來的時間,並做到履行諾言。
當你找對方法,你會發現孩子要的其實很簡單。就是你足夠愛她。6歲以前的寶貝,無論他們玩的多開心,總是會突然抬起頭喊媽媽。這時如果得到了家長的回應,他會開心的繼續玩耍或者學習。但如果沒有得到你的回應,他們真的會很失望,他們會覺得媽媽拋棄我了,不愛我了。
曾經看過一個治癒系短片,幾個孩子髒兮兮的,渾身上下都是稀泥,放學時來接他們的媽媽看見眼前髒兮兮的孩子,大部分的反應都很生氣,甚至說:「你知道媽媽最討厭你髒兮兮了」甚至不願意靠近孩子,這時大屏幕上顯示了孩子們髒兮兮背後的故事。放學的路上他們幫助了一個在淤泥中推著手推車的爺爺,老爺爺的手推車壞了,輪子掉了,車上的花盆全部翻落在地上,幾個路過的孩子不由自主的都來幫忙,可以看到這種毫不猶豫的善良是孩子天生具備的。他們抱起髒兮兮的花盆一個個幫助老爺爺送到路邊。即便髒,即便重,沒有人嫌棄,臉上的笑容真的超級美。白色校服變成了黑色,但孩子們身上散發的光芒卻很耀眼。
看吧,此時已被感動落淚的媽媽們不但在為自己的孩子感到驕傲同時一定會自責。
而日常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遇到問題的時候第一時間選擇傾聽下孩子的內心呢?
所以,請學著站在孩子的那一面,去相信他,引導他,鼓勵他。
學會以上三點,在高效陪伴帶娃的路上,你會發現這不但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你自己。
我是 國際早教中心指導師,育兒有良方,方法要科學,關注我,讓我們一起輕鬆育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