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算是高質量的陪伴?不懂的家長做到這3點,你也能高效帶娃

2020-09-14 早教媽媽育兒優選

文章開始前請大家思考個問題:澤澤兩歲半總是要媽媽抱,抱起來就好,不抱就崩潰,大哭、耍驢。

遇到這樣的寶貝,你們怎麼辦?

大部分人會說,孩子就是慣的,打一頓就好了,都多大了,是小孩啊?抱抱抱的。

如果你也這樣想,我要說。你錯怪了孩子

從媽媽那了解到,他們在家平時的陪伴模式:

孩子隨便玩,自己願意怎麼玩怎麼玩,一玩能玩一個小時。

我說:孩子玩的時候你在做什麼?

我玩我的,玩手機。

我說:那他沒有需要你幫助的時候麼?

有啊!我要是太忙就告訴他自己整吧。整不好他就激惱,激惱我抱抱他就好了。

看吧,就是這樣的模式。澤澤是有多無助多孤單,在他心裡,媽媽不是玩伴不是朋友,只有抱抱的時候才能感受到媽媽的存在。

有多少個家庭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問題又出在哪裡?

高質量的陪伴才能成就自信、樂觀、頭腦清晰、思維敏捷的優秀寶貝。

高質量的陪伴並不只是和孩子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怎樣高效的促進寶貝成長。而這樣的陪伴也是有技巧和方法的。掌握以下3點,即便沒有整日和寶貝黏在一起,你的陪伴也是高效的,是會陪伴他左右的。而這樣的有效帶娃才是孩子們需要的。

①高質量的陪伴需要您學會接納他們原本的樣子。

陪娃之前首先你要認清事實,你要陪伴的是一個孩子,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血有肉有個性的孩子,他們初次來到這個世界。有很多不會的沒接觸過的東西和事件。不會很正常,會了更需要表揚和鼓勵。

明確這一點那麼請你把自己的個人評判和過高的要求先放一放吧。

舉個簡單的例子:考慮下孩子是自己帶好還是老人帶好?

你的答案是什麼?可以考慮下。

我的答案是這樣的,無論是父母還是老人,帶孩子適合與否,好壞由什麼決定?由代養方式決定。

如果老人育兒有方,能夠高質量陪伴寶貝。而父母卻不懂育兒,一味高要求0陪伴。那麼我要說,讓老人來帶更好些。

我閨蜜現在塊30歲了,回想起自己的小時候,還是會抱怨,他的童年是悲慘的。是在爸媽身邊長大的沒有錯,卻從小孤獨不自信,主要原因來自於他的媽媽,小時候遇到做數學題就緊張。每次媽媽在旁邊看他做作業,他就覺得一雙眼睛在監視他,心蹦蹦跳,心慌,更別說解題思路了。做對了還好,但凡做錯,立刻被罵。

後來大一點父母做生意沒空帶他把他送去姥姥家了。在姥姥的呵護下她重新找到了自信。每次說起小時候他都會說姥姥姥爺的陪伴才是他幸福的開始。即便現在長大了。她和父母之間還是會有隔閡。

所以,你看,並不是父母陪在孩子身邊就叫陪伴。充其量叫陪著。若父母不能夠接納孩子原本的樣子,過於強權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和設想去發展,那麼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創傷將是巨大且深刻的。

為什麼父母會對這麼小的孩子大發雷霆,在我們育兒領域,我們會說:「這是父母無力無助的表現」。

兩歲左右的孩子,只有父母無能也力不知怎麼教育他了才會發火以這樣立竿見影的手段去嚇唬孩子。

最好的辦法將自己調整到和寶貝一樣的年齡,你們是朋友是夥伴,這樣你才能了解到寶貝最需要的是什麼?

當孩子出現難過、大哭、發脾氣等情緒的時候,家長要做的不是制止,而是教會寶貝如何處理好這樣的情緒?

媽媽也有難過的時候,難過了可以到媽媽懷裡,媽媽抱抱你,也許你就不那麼難過了。

難過了可以把你的心情和媽媽聊一聊,也許你就不那麼難過了。

難過時你可以聽聽音樂畫畫畫,跳跳舞,也許你就不那麼難過了。

同樣的道理,家長們可以用適合孩子的方式幫助他們。

②高質量的陪伴是不打擾,不忽視。會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立刻給予回應。

陪伴孩子是一門學問,鬆弛有度。而大部分家長卻把握不好。甚至只顧自己的感受忽視孩子。舉個常見的例子:孩子在認真的搭積木創造各種喜歡的不同造型,這時奶奶拿來了水果,大孫子快吃水果。孩子專注於創作根本沒有時間回應,一分鐘不到,奶奶又來叫了,大孫吃水果了。

這種現象太常見了,而這就是壞的例子。當孩子正專心探索一個事情的時候,你去打斷他。或者當孩子真正需要你的時候,喊你半天,你卻沒有回應,這都不算高質量的陪伴。

③高質量的陪伴注重不同月齡的兒童發展特點,陪伴方法不能一成不變,反而要順應孩子的發展而改變。

看到這的時候,有人會說,你認為的高質量陪伴需要非常高的技巧,我們普通人可做不到,其實不是的。給大家舉個簡單的例子。躲貓貓的遊戲大家都玩過吧?

在兒童12個月左右的時候,有的家長會發現,這個時候孩子特別害怕離開家長,一離開就大哭,而小寶貝卻特別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這是因為,這個月齡的寶貝,剛剛出現自我意識,他們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即渴望獨立,又渴望重新回到母親身邊,這樣矛盾的內心,讓孩子們不知所措,又無法用語言表達內心的焦灼。躲貓貓恰巧可以幫助寶貝,讓他們意識到有些東西可以暫時不見但並不會消失。反覆的玩耍,孩子們會逐漸的明白這個道理,你會發現,沒當他再次看見你的那一刻,他笑的有多開心。當你給寶貝建立足夠好的安全感。就不怕分離焦慮了。因為寶貝會學著接受短暫的媽媽不在身邊,只要你提前和他說,約定好回來的時間,並做到履行諾言。

當你找對方法,你會發現孩子要的其實很簡單。就是你足夠愛她。6歲以前的寶貝,無論他們玩的多開心,總是會突然抬起頭喊媽媽。這時如果得到了家長的回應,他會開心的繼續玩耍或者學習。但如果沒有得到你的回應,他們真的會很失望,他們會覺得媽媽拋棄我了,不愛我了。

曾經看過一個治癒系短片,幾個孩子髒兮兮的,渾身上下都是稀泥,放學時來接他們的媽媽看見眼前髒兮兮的孩子,大部分的反應都很生氣,甚至說:「你知道媽媽最討厭你髒兮兮了」甚至不願意靠近孩子,這時大屏幕上顯示了孩子們髒兮兮背後的故事。放學的路上他們幫助了一個在淤泥中推著手推車的爺爺,老爺爺的手推車壞了,輪子掉了,車上的花盆全部翻落在地上,幾個路過的孩子不由自主的都來幫忙,可以看到這種毫不猶豫的善良是孩子天生具備的。他們抱起髒兮兮的花盆一個個幫助老爺爺送到路邊。即便髒,即便重,沒有人嫌棄,臉上的笑容真的超級美。白色校服變成了黑色,但孩子們身上散發的光芒卻很耀眼。

看吧,此時已被感動落淚的媽媽們不但在為自己的孩子感到驕傲同時一定會自責。

而日常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遇到問題的時候第一時間選擇傾聽下孩子的內心呢?

所以,請學著站在孩子的那一面,去相信他,引導他,鼓勵他。

學會以上三點,在高效陪伴帶娃的路上,你會發現這不但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你自己。

我是 國際早教中心指導師,育兒有良方,方法要科學,關注我,讓我們一起輕鬆育兒吧!

相關焦點

  • 自閉症家長如何做到高質量的陪伴孩子?
    在康復訓練中心,每天會看到許多家長來送孩子上學,同一個孩子有時候會看到是爺爺、奶奶來送孩子,有時候是爸爸、媽媽來送孩子,甚至還有許多家長竟然為帶孩子還僱傭保姆,養孩子似乎成了大多數家庭最重的負擔,一個大人往往沒辦法帶好一個自閉症孩子,最常見的情況是,一個全職媽媽需要配備一個老人或者保姆,兩人或多人合作才有可能完成養娃這個艱巨的任務,更為可怕的是,甭管幾個人合作養娃,只要參與的人都會累得精疲力盡
  • 小步在家早教讓每一位家長都能「高效帶娃」
    隨著「網際網路+教育」的不斷深入,除了傳統的線下早教機構,在線早教、兒童數字內容的興起,也為廣大年輕家長在「育兒」方面提供了更多選擇。「小步在家早教」成為了在線早教的代名詞,秉承著讓早教回歸家庭,高質量陪伴孩子的理念,讓更多的家庭加入了在家早教行列,也讓更多家長專注於高效率、高質量陪孩子的時間中,和孩子一起實踐共同成長。
  • 物質滿足不等於親子陪伴,做到這三點,才是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陪伴也不等於高質量陪伴!大量的研究表明,親子陪伴有助於孩子的成長,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可以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及自信,並有利於在與人互動中獲得良好的交往技能,獲得更有利的社會支持,減少負面情緒。也許你會說,我每天都陪著孩子,一起吃飯、一起做功課,幾乎空閒的時間都給了孩子,這難道不是陪伴嗎?是的,這只能算陪著,但陪著並不等於陪伴!
  • 高質量的陪伴孩子,你做到幾點?
    那麼,怎樣的照顧是真正好的照顧?怎樣的陪伴,才是高質量的陪伴?高質量陪伴孩子做好這些事其實很簡單這樣陪伴,促進孩子智力發展0-3歲,是孩子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大腦發育將完成80%,性格養成和行為習慣將基本確立。
  • 為什麼孫儷比你更懂育兒|高質量陪伴,做到這三點就夠了
    2017年1月,陝西西安一位媽媽帶著4歲的孩子去泡溫泉,孩子入水後不久就開始掙扎,而此時媽媽正背對著孩子玩手機,渾然不知孩子處在危險當中。3分鐘過後,孩子再也沒有力氣掙扎了,慢慢沉入到水底下。,帶來的是低層次的結果;高質量的陪伴,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 想要做到上班帶娃兩不誤,試試這幾種方法,就能高質量陪伴孩子
    在一個綜藝節目中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小女孩通過電視屏幕向媽媽傳達,希望媽媽可以多多的陪伴自己。但是這位媽媽非常無奈地告訴女兒,她每天要上班,女兒也是非常的傷心。原來這位媽媽是一名護士,工作中非常的繁忙,也無法接女兒的電話,最後媽媽態度誠懇地對孩子表達了自己的歉意也得了孩子理解。在日常的生活中作為一個母親,難做到上班帶娃兩不誤。
  • 只有高質量的陪伴才是真正的陪伴
    父母為了生計在外拼命奔波,一不小心就會忽略掉需要陪伴的孩子。畢竟孩子除了物質需求,情感上的需求更加重要,而作為孩子最親密的家長更應該加強對孩子的陪伴。而陪伴也不僅僅是呆在孩子的身邊,如果家長不懂的高質量的陪伴孩子,最後的結果是無法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使孩子把自己內心世界封閉起來,漸漸地,家長與孩子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 記得給娃多一點高質量的新鮮陪伴
    這句話讀起來傷感,但其實也是在提醒我們能給予彼此的陪伴並不多,要珍惜當下的新鮮陪伴時光。所以,後面我會儘量多給娃一些自由發揮的空間,試著改變自己的既定思維模式,這也算是我在育娃道路上的一次新成長。所以你看,陪伴孩子不是毫無益處的,他們總是能用自己真摯淳樸的言行,來感化我們內心最堅硬的想法。
  • 為了給娃高質量的陪伴,我化身成「時間管理大師」
    誤區三:高質量陪伴就是要陪著孩子高效學習也許雞娃派家長會認為,得陪著孩子教他學東西,學會多少漢字、單詞,看了多少繪本,做了多少道數學題,時間都用來高效學習了,這才算「高質量陪伴」?生活工作的雙重壓力之下,為人父母的我們都承受著不同程度的壓力,不知不覺更加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各項技能等。
  • 帶娃瘋玩一整天,不如高質量陪伴 5 分鐘
    這其中的原因是 0~3 歲階段的寶寶對聲音敏感,音樂能刺激孩子的聽覺器官、聽神經的發育,讓寶寶產生更大的興趣,同時吸引寶寶更長時間的注意力。寶寶有了興趣,自然聽和玩的時候也更開心投入。除了單純聽音樂,跟著兒歌輕輕搖搖這種初階陪玩方式,很多爸媽肯定也想問還有啥陪玩小方法能用起來,親子互動有料又有趣?
  • 孩子需要的不是24小時的陪伴,高效陪伴法:高質量陪伴才是關鍵
    不知是從何時起,這世界上最遠的距離,變成了——你我相距咫尺,卻都在低頭玩手機。有的家長口中所謂的"陪伴"亦是如此,確實是和孩子同處在一個屋簷下,低頭不見抬頭見,卻自顧自的忙活著,和孩子之間的交流很少,互動次數更是寥寥。
  • 最貴的不是學區房, 是娃爸娃媽高質量的培養、陪跑與陪伴
    面對與以往世代截然不同的21世紀的孩子,娃爸娃媽要明確家長的三大作用:  第一大作用:培養者  幾乎所有的專家、學者、教授、朋友和家長們分享時,都會強調這一點,怎麼強調都不過分,但從家長們目前的實踐來看,這一塊兒還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
  • 很多年輕父母不懂如何照看孩子,怎樣的帶娃方式,才是正確的呢?
    現在有許多的年輕父母,初次為人父母,還不懂得如何照顧孩子,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許多家長帶孩子帶出了新高度:又帶著孩子去買吃的,將吃的拿到手後忘了孩子的,有抱著孩子找孩子的,有想要吃飯把孩子放在一邊的,各種奇葩帶娃方式層出不窮。那究竟怎樣的帶娃方式才是正確的?
  • 家長帶娃時能玩手機嗎?當然可以,前提是遵守3個原則找好時間點
    這是在開玩笑嗎? 帶娃不一定說時刻把娃帶在身邊,但也一定要確保娃的安全才能鬆一口氣,去做一些自己的事情,包括用手機。 寶寶需要家長的回應,但不是無限回應,而是更有效的「和諧回應(Attuned Responses)」 呃,啥是「和諧回應」呢?主要是家長得清楚的了解娃以下3點信息。
  • 教育:什麼才是真正的陪伴,你是不是假裝在陪娃?
    而且,孩子的問題具有滯後性,錯過了陪伴的關鍵期,等發現問題時,原先只花1公斤力氣培養的習慣,也許要花1噸的氣力來糾正。不過,高質量陪伴的重要性,還遠不止於此。那麼,什麼才是高質量的陪伴呢?踩坑10年後作者才發現99%的育兒問題,都能用這2個字解決陪伴!《深度陪伴》,曾被人民日報整版報導,2019年入選京東「十本中國父母必讀教育書籍」。
  • 小步在家早教教家長如何做到高質量陪娃
    對於早教這件事情,也算是深度學習研究了。今天做個早教專題分享:線下早教:不科學,也不適合上班族家庭。首先,早教就應該在家。 哈佛大學教授Bronfenbrenner美國國家早教推廣項目負責人指出「沒有家庭的參與,一切早教項目都收效甚微。」還有一點,大家都知道,3歲前孩子90%以上的時間都在家裡。
  • 無法給娃高質量陪伴,很苦惱,了解這幾點,陪好孩子很簡單
    朋友說,寶寶快三歲了,我沒有辦法做到好好有耐心地教她,每次一教她正兒八經學的東西,她就不學,看到一篇文章說,如果不能給孩子高質量陪伴,就不如提早送幼兒園,我就覺得讓孩子在家,我又做不到高質量陪伴,就有一種愧疚感,壓力感,所以這幾天我看了好幾家幼兒園。高質量陪伴真的那麼難嗎?
  • 中國「團隊帶娃」VS國外「單人帶娃」,不禁感嘆:中國家長太難了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這種團隊模式的帶娃方式下,仍然有不少家長覺得,帶娃累得夠嗆。雖然說有三四個家長圍著一個娃轉,但老人和父母的教育觀念有很大分歧,這就導致帶娃的時候更容易產生意見,很多家庭就因為帶娃而爭吵不休。
  • 建議:高質量陪伴,高效教育
    有的和父母住一起,哪怕早出晚歸,但是至少每天都能見著孩子;有的和父母分開住,一周見一次;更有甚者,半個月乃至一個月才去看一次。小蘭是一位職場媽媽,她和丈夫的工作都很忙,加班可以說是家常便飯。沒有辦法,孩子只能周內爺爺奶奶帶,周末爸爸媽媽帶。
  • 3種高質量陪伴方式高效陪娃
    當父母著急出門、孩子卻磨磨蹭蹭時,當父母和孩子都疲憊不堪、暴躁不安時,當孩子此起彼伏地尖叫時,當孩子到了睡覺的時間了,卻還在床上活蹦亂跳,當到了該做作業的時候,孩子卻還在玩玩具,不知道遇到這些情況的時候,我們作為家長會怎樣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