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談學習,一家和睦;一談學習,翻天地復。
是什麼讓溫情母子,秒變翻臉仇敵?
是什麼讓三口之家,秒變三堂會審?
答案太明顯了,可能火星人都知道!
當然是陪娃啦。都說陪伴是絕佳的家庭教育,可現實往往是這3種:
唐僧式陪伴:孩子自己玩,你在旁邊碎碎念敷衍式陪伴:孩子想和你玩,忙工作的你說「找你媽/爸去」恐嚇式陪伴:擔心孩子磕到碰到,什麼都不讓他動手做
不可否認,陪伴已經成為很多父母沉重又糾結的負擔。陪吧,浪費時間,犧牲自我,還惹來一肚子火;不陪吧,擔心孩子學不好,怕自己後悔。
最近,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得到高質量陪伴的孩子,長大後會有更高的智商、更好的學業成績,和更少的行為問題。
而那些沒被好好陪伴的孩子,青春期出現行為不良的概率,是正常孩子的2倍多!
這個研究,正在被一次次驗證著:
今年高考,一對來自湖南農村的雙胞胎哥倆,分別以687分、685分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錄取。
小哥倆收到錄取通知時,都提到了爸爸的影響:
父親的陪伴,是我們這三年的動力。雖然他不能在學習上給我們指導,但他每個周末都會大老遠來縣城看我們,陪我們聊聊天。只要爸爸在,就覺得身後有了依靠。
然而這並不是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也不是一個文化程度很高的家長,是什麼讓孩子能夠安心充滿動力地去學習呢?
父母不會教沒關係,拿出耐心陪孩子,就已經贏了一大半家庭。
而且,孩子的問題具有滯後性,錯過了陪伴的關鍵期,等發現問題時,原先只花1公斤力氣培養的習慣,也許要花1噸的氣力來糾正。
不過,高質量陪伴的重要性,還遠不止於此。
那麼,什麼才是高質量的陪伴呢?
有效陪伴1小時,勝過「無用」陪著一整天。
如果你正為孩子的叛逆敏感、膽小孤僻、情商低困擾,不妨看看這本書,也許會對你有啟發。
踩坑10年後作者才發現
99%的育兒問題,都能用這2個字解決
陪伴!
《深度陪伴》,曾被人民日報整版報導,2019年入選京東「十本中國父母必讀教育書籍」。
她倡導的高效平和陪伴法,影響了千萬家長。
曾經,當媽後也是一塌糊塗:
沒時間:要上班要顧家,抽不出時間陪孩子;
沒精力:孩子花樣求陪玩時,身累心累、一點就炸;
不會陪:明明陪了大半天,結果被孩子吐槽:「你們都不陪我!」
幾年瞎忙,只換來了孩子的毛病一堆,耍賴、撒謊、不配合、輸不起。
氣得經常抓狂。
後來我發現,陪孩子不能假裝在陪,也不能過度強求。懂點高效陪伴法,那些養孩子時會遇到的問題,99%都能迎刃而解了。
10年來,根據深度陪伴理念,制定了一系列陪伴孩子的方法。
兒子樂樂3歲時,經常一不滿意就打滾哭鬧,我用一顆蛋黃酥,教會他共情和規則,到5歲時,他變得自律,知道就算哭鬧我也不會投降;樂樂上小學時,一到寫作業時間就鬧得雞飛狗跳,我用損失受益計算器,讓情緒變平和,讓作業變有趣,現在兒子就算生病請假了,都不忘寫完一張試卷,提起作業就興奮。樂樂快10歲時,敏感、很在意別人的評價,我用高階聊天法,幫他對評價「脫敏」,變得有主見。
現在,她的兒子一天能寫8,9首詩,語文老師誇他寫詩很有想法,遣詞造句很高級;
愛看書,1本500頁的哈利·波特,他3天就看完了。
他還是班裡的孩子王,老師經常會表揚他情商高、受同學歡迎。
情商教育專家張怡筠說過,真正的陪伴有三個原則:
關注同在、情緒同頻、情商同長。
我結合這3個原則,總結出了高質量陪伴法。
幫助中國父母,在日常陪伴中,開發孩子的專注力、記憶力、表達力、自控力等6大能力。每一分鐘的陪伴,都看得見孩子的變化。
#我們需要怎樣的家庭教育#